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辽宁

鞍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2 19:14:45 来源:鞍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52次

鞍山市统计局

2004年2月16日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应对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抢抓机遇,扎实工作,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态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继续增强。2003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预计为801.3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是近十年来最快的一年。

三大产业协调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为55.5亿元,比上年增长6.4%;第二产业增加值为438.6亿元,增长13.7%;第三产业增加值为307.2亿元,增长13.5%。三大产业结构由上年的7.3牶55.2牶37.5调整为7牶54.7牶38.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57.2%和39.2%。

财政与税收稳步增长。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33.9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09.9%,比上年增长17.5%。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8亿元,为年度预算的101.9%,比上年增长13.3%。全市财政支出51.4亿元,比上年增长5.8%。全年完成各种税收收入68.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其中,完成国税收入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完成地税收入21.6亿元,增长6.8%。

二、农业

农业生产全面增长。2003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5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完成农业产值32.5亿元,比上年增长4.8%;完成林业产值1.8亿元,增长5.9%;完成牧业产值38.9亿元,增长7.5%;完成渔业产值1.8亿元,增长8.9%。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生产保持稳定。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5316公顷,占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重下降1.1个百分点。优质水稻种植面积占水稻面积的85%以上;专用特用型玉米种植面积占玉米面积的20%;高油大豆种植面积占大豆面积的80%。全年粮食产量108.6万吨,比上年增长1.9%。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大牲畜饲养量66.2万头,比上年增长4.7%。生猪饲养量比上年增长2.2%,羊饲养量增长48.8%,家禽饲养量增长9.8%。全市肉类总产量34.1万吨,比上年增长10.2%。禽蛋产量比上年增长5.5%,奶类产量增长40.7%。

现代农业园区和无公害生产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已形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6个,全面启动78个县乡级现代农业园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达到28个,绿色食品企业9个,经国家认证的绿色产品数量15个。海城20万亩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已经通过国家验收,海城和台安被列为全省优质优势农产品基地示范县。

订单农业得到较快发展。全市订单农业面积由上年的74万亩扩大到94.5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3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增速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对全市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增加值19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

重点行业贡献突出。在全市32个工业大行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四大行业是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重要力量。上述四个行业完成增加值153.4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80.3%。其中,处于主导地位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增加值12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7%,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达63.6%。

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610.1亿元,比上年增长22.4%。实现利润总额25.4亿元,比上年增长23.7%,其中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1.6亿元,增长32.6%。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27.9%,比上年提高13.9个百分点。

建筑业全年完成增加值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建筑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四、交通运输、邮电通信业

“非典”疫情和高速公路改造对全市交通运输业造成了严重影响。全年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5682万人,比上年下降13.2%;完成货运量7358万吨,比上年下降1.6%。其中,公路运输下降幅度较大,完成客运量5236万人,比上年下降12.7%,完成货运量6192万吨;铁路运输完成客运量446万人,货运量1166万吨,分别比上年下降18.3%和12.2%。

邮电通信需求旺盛。2003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2.2亿元,比上年增长16.8%。其中,完成电信业务总量20.9亿元,邮政业务总量1.3亿元。在邮政业务中,完成函件968万件,比上年增长24.9%;特快专递42.4万件,增长41.8%;邮政储蓄平均余额28.7亿元,增长25.9%。城乡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62.2万门,比上年增长46.8%。城乡固定电话用户达114.9万户,比上年增加23.6万户。移动通信全年新增用户5.6万户,累计用户达82万户。

五、固定资产投资

2003年,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75.4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农村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2亿元,比上年增长20.6%;城镇以上单位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5.2亿元,增长16.1%。中省营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3.4亿元,比上年增长22%;市地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2亿元,增长15.8%。

工业投资贡献突出,大项目增多。在城镇以上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工业投资完成64.3亿元,比上年增长25.4%,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1%,成为拉动投资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完成投资额前三位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46.1亿元,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2.8亿元,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4.2亿元。2003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5000万元以上项目23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超亿元的建设项目16个,比上年增加7个,完成投资额64.3亿元,增长34.3%。

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2003年,全市完成房地产投资额19.3亿元,比上年下降10.8%;开发土地面积17万平方米,下降68.4%。商品房销售额11亿元,比上年下降28.7%,商品房销售面积57.7万平方米,下降31%。

六、消费品市场和市场物价

消费品市场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71.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其中,居民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0.2亿元,比上年增长11%;社会集团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0.9亿元,增长25.3%。城市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26.4亿元,比上年增长12.6%;县及县以下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4.7亿元,增长12.5%。公有经济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9.6亿元,比上年下降4.1%;非公有经济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51.5亿元,增长15.2%,占消费品零售额比重已达88.5%,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餐饮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8%;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31.8亿元,增长15.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新兴业态蓬勃兴起。继“新一佳”大型超市、“美吉客”以及“天兴百盛”后,2003年“国美”和“百世特”又落户鞍山。这些企业进驻鞍山,极大地推动了全市消费品市场持续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限额以上商业企业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14.3亿元,比上年增长54.9%。

物价小幅上涨。200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1%。其中,食品价格上涨4.4%,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1.6个百分点;菜类价格上涨24.5%,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1.4个百分点;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7.3%,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6个百分点;居住价格上涨2.2%,带动整体价格水平上涨0.2个百分点。而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交通和通讯类、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价格均呈现小幅回落。

七、对外开放和旅游业

利用外资工作取得新进展。2003年,全市新批合同利用外资项目70个,合同金额7.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51.6%。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7.9%。外资主要来自于香港、台湾和美国,分别为1.3亿美元、0.4亿美元和0.2亿美元。外资主要投向制造业、房地产业和社会服务业,分别为1.4亿美元、0.5亿美元和0.2亿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7.5%、10.2%和10倍。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全市完成外贸出口额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1%,其中,地方完成外贸出口额2.6亿美元,增长12.3%。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出口交货值58.8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增幅高达45.2%。

对外劳务合作全年新签合同3项,合同金额5504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878万美元,派出3650人。

克服“非典”影响,旅游业继续保持发展态势。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57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9%;国内旅游收入37.7亿元,增长5%。接待海外旅游者4.7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旅游创汇3202万美元,增长0.4%。实现旅游总收入40.4亿元,比上年增长5%。

八、金融与保险业

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2003年,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49.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6.5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30.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0.4亿元;储蓄存款余额48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81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44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8.3亿元。其中,短期贷款余额290.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9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9亿元;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33.7亿元,比上年末减少13.5亿元。累计现金收入1923.4亿元,比上年增长14.3%;现金支出1901.7亿元,增长14.4%,累计回笼货币21.7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寿险保费收入10亿元,比上年增长36.5%;赔付1.3亿元,下降29.5%。产险保费收入3.5亿元,比上年增长6.9%;赔款1.8亿元,下降6.1%。

九、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用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达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全年新扩建城市道路面积77.8万平方米,新扩建道路长度176.1公里,新增人行道面积5382平方米,新装路灯737盏,新建排水管渠1.1万米,大修柏油路43万平方米。全年共栽植乔灌木169.7万株,栽草坪8万平方米,栽植花卉8万株,城市绿化栽大树5.5万棵。新增绿地面积139.8万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4.7%。建设城镇住宅150万平方米,改造居民小区56个。完成了中华路、和平路、人民路等7条城市主干道改造建设;建国路交通走廊改造工程至2003年10月底已基本结束,我市交通主骨架完全贯通。

环境保护取得新成果。2003年,全市主要污染物排放量预计比上年平均减少5.2%,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4.2万吨,比上年减少0.3万吨;空气中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排放量6.2万吨,比上年减少0.5万吨;烟尘排放量4.6万吨,与上年持平;工业粉尘排放量8.1万吨,比上年减少0.9万吨。全年62%的天数城市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区自然降尘为22.4吨/月平方公里,比上年下降17.6%。

十、教育与科技

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2003年,全市基础教育继续坚持″普九″工作的期初视导检查、月统计上报、检测点抽查的程序,完成了省政府、市政府下达的控辍在3.6%以内的目标。小学辍学率为0,圆满完成省下达的目标。加强普通高中建设,扩大招生规模,解决高中“瓶颈”问题。全市普通高中录取16544人,比上年增加2829人,增长20.6%。高考成绩取得新突破,全市高考综合录取率比上年提高2.96个百分点,高考成绩600分以上的考生达327人,比上年增加41人。职业教育加大招生管理工作,全年招生10020人,比上年增加3096人,比上年增长44.7%。民办教育整顿规范审批程序和年检手续,并会同有关部门对民办初中、小学进行评估,评出3家“AAA”级办学单位,7家“AA”级办学单位,11家优秀办学单位。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科技事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农业现代化、专利和成果推广等方面取得较好成绩。全市有高新技术企业160家,其中产值超亿元的企业9家。农业科技围绕“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6个农业科技推广站、10个科技带头人、32户科技示范户”推进科技攻关、示范和推广。全年完成科技成果69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的17项,国内先进的26项;应用于农、林、牧、渔业5项,采掘业6项,制造业17项,科学研究和综合技术服务业12项,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业29项。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765项,成交金额1.5亿元,比上年增长1%。全年共受理专利申请828件。

十一、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活跃繁荣。2003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全年演出610余场,观众61万人次;有群众艺术馆、文化馆9个,文化站152个;有公共图书馆9个,接待读者92万人次;全年共组织20项大型群众文化活动、400场大型文化广场演出,观众达174万人次。16部作品荣获国家级和省级金银奖。图书销售额完成6266万元。

卫生事业继续发展,疾病控制成效显著。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178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40个,个体、私人诊所1578个,总床位17034张。有卫生技术人员16729人,其中医院、卫生院执业(助理)医师6324人,注册护士5933人。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1个,卫生技术人员603人;妇幼保健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247人。以街道为单位设置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服务能力覆盖面达100%,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管理人员培训率达100%。全市卫生防疫工作不但取得了防治″非典″工作的阶段性胜利,而且也圆满完成了其它各项防病工作。加强对疫情报告网的管理和建设,加大了网络硬件的投入,提高了疫情报告系统的敏感性。计划免疫工作成效显著,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为99.5%,食品卫生监测合格率为88.1%,公共场所卫生监测合格率为8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全市共组织开展各类公益性群众健身活动65次,体育健身小区总数达16个,公益性体育场馆15个。在2003年的国际赛场上,鞍山籍运动员共夺得5个冠军、2个亚军,先后有40多名运动员被国家、省专业队调训。承办省级以上体育赛事5项12次,丰富了广大市民的业余生活。体育本体产业创收超过1000万元。电脑体育彩票销售额超过7000万元,提取公益金约600万元。市体育场、体育中心等体育局所属体育经营场所营业额接近400万元。

十二、社会保障和劳动就业

社会保障工作成果显著。2003年,全市圆满完成了省部署的社会保障试点工作任务。社会养老、医疗保险覆盖面分别达到100%和80.2%,失业保险扩面2.5万人。在城区35个街道、9个乡镇及327个社区全部设立了劳动保障机构,失业人员和地方企业离退休人员已全部纳入社区管理。建成了城市低保信息管理网络,低保对象达到9.2万人,月人均救助额提高到75元。

劳动就业和再就业工作进展顺利。2003年,全市开发就业岗位实现就业11.2万人,超额完成年计划20.2%。其中下岗职工就业5.9万人,失业人员就业3.3万人,新生劳动力就业1.8万人。培训下岗、失业职工4万人,超额完成年计划43.5%。举办大型职业介绍洽谈活动12次,超额完成年计划20%。实现劳务输出4.1万人,超额完成年计划的2.8%。出台了《鞍山市<再就业优惠证>发放使用管理办法》,全年办理《再就业优惠证》7.1万个,领取《再就业优惠证》享受再就业政策扶持2.7万人。为下岗失业人员减免各种行政性收费232.6万元,减免税金51.8万元,首批下岗失业人员小额贷款开始发放。

十三、公用事业与人民生活

公用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供水总量1.1亿吨,比上年下降2.5%,日均供水30.7万吨。煤气、天然气总用量9541.8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8.7%;液化气用量5962吨,比上年下降44.7%。用气人口130.5万人,增长2.3%,气化率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全市公交营运总里程达到6242.2万公里,比上年增长5.3%;客运总量1.6亿人次。年末,城区有各种公交汽车1165辆,出租汽车5405辆。

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434.3元,比上年增长8.5%。人均家庭总支出8034.8元,其中消费性支出6376.9元,比上年增长9.6%。在消费性支出中,居住类支出、医疗保健支出、交通与通讯支出增幅较大,分别比上年增长17.3%、18.4%和22.3%。全市职工人均工资8872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在岗职工人均工资12729元,比上年增长16.4%;离岗职工人均生活费1982元,增长33.6%。居民消费结构明显升级。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移动电话拥有量由上年的64部提高到70部,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电脑也由上年的15.5台提高到17台。城市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18.2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6平方米。2003年,尽管″非典″疫情使农民出售农产品和外出打工受到一定影响,但由于我市积极稳妥地实施了农村税费改革,减轻了农民负担,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比上年增长5.8%。到2003年末,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4万元,比年初增加2326元。

十四、人口与计划生育

2003年,全市共出生22162人,出生率6.4‰;全年死亡21373人,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0.2‰。年末总人口34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4万人,占总人口的50.4%;农业人口171万人,占总人口的49.6%。男性人口175万人,占总人口的50.7%;女性人口170万人,占总人口的49.3%。在总人口中,0-18岁65万人,占18.8%;15-60岁232万人,占67.3%;60岁及以上人口48万人,占13.9%。

2003年,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以控制人口数量为目标,进一步稳定低生育水平,以建立宏观调控体系为导向,进一步加强对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领导。全年计划生育率99.05%,综合节育率90.05%,城市人口连续6年负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