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辽宁

沈阳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2 18:29:45 来源:沈阳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20次

2002年是我市全面贯彻落实“十五”计划,深入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应对入世挑战,谋求快速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奋斗目标鼓舞下,全市人民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作风,以改革为动力,以发展为主题,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国民经济主要指标实现了较大的突破,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了基础。

一、经济发展

经济总量

2002年,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 1400.0 亿元,比上年增长13.1%。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3 .6 亿元,增长8.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615.2亿元,增长14.6%;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01.2亿元,增长12.5%。第二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增强,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一、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6.0%、43.9%和50.1%。

2002年,全市完成地方财政收入105 亿元,比上年增长29.9%,其中各项税收80.9亿元,增长17.8%。地方财政支出128.7 亿元,增长24.4%。其中,科技三项费用支出3.0亿元,增长15.1%;农业支出5.1亿元,增长15.1%;教育事业支出16.1亿元,增长15.2%。

农业

2002年,全市实现农业增加值83.6 亿元,比上年增长8.0%。其中,种植业增加值51.3亿元,增长7.0%;林牧渔业增加值32.3 亿元,增长12.6%。

主要农产品实现较大幅度增长。其中,粮豆总产量278.2 万吨,比上年增长10.5%。粮食、蔬菜、肉类、林果、花卉等十大主导产业进一步发展。

主要农产品产量    产量(万吨) 增长(%)

粮食及大豆  278.2  10.5

其中:水稻  85.9  7.1

玉米  164.3  13.8

小麦  1.5  -7.7

大豆  9.5  8.0

油料  8.6  4.8

蔬菜  284.1  4.4

畜牧业、水产品生产继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达41.5万吨,比上年增长13.9%;禽蛋产量29.2万吨,增长6.4%;水产品产量12.5万吨,增长9.8%。

主要畜禽产品产量和存、出栏数

单位  2002年  增长(%)

肉类总产量  万吨  41.5  13.9

#猪牛羊肉  万吨  23.3  11.8

牛奶产量  万吨  8.1  23.3

禽蛋产量  万吨  29.2  6.4

生猪出栏数  万头  239.3  10.8

牛出栏数  万头  12.2  21.2

羊出栏数  万头  19.9  10.3

猪年末存栏数  万头  187.5  6.6

牛年末存栏数  万头  21.3  13.2

羊年末存栏数  万头  28.3  9.4

农业生产设施有所改善。2002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达203.7 万千瓦,比上年增长0.4%;机耕地面积达52.2万公顷;地膜覆盖面积达3.4万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6.1 万吨,增长1.7%;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4.7万公顷,增长0.5%;农村用电量37.6 亿千瓦小时,增长3.9%。

植树造林工作取得重大进展。2002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3.7万公顷。其中经济林0.17万公顷,占造林总面积的5.0%,林木覆盖率为19.2%。 工业2002年,全市确立了工业立市的经济发展战略,强化了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工业经济保持了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不变价)910.4亿元,增长17.3%。其中,外商及港澳台投资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284.8亿元,增长18.8%。轻工业实现总产值239.5亿元,增长13.0%;重工业实现总产值670.9 亿元,增长18.9%。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219.4亿元,增长14.5%。

新产品开发力度加大。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新产品产值113.7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全年共实施了32项更新改造限额以上项目,投入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4.6%。105种产品成为市级以上名牌产品,24种产品达到或超过国际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54种产品达到国内产品先进水平。

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改善。2002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实现利税总额62.3亿元,比上年增长11.7%; 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6.2%,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

产品名称  单位  产量  增长(%)

彩色电视机  万部  179.3  28.5

啤酒  万吨  40.9  -0.9

液体乳  万吨  6.4  16.3

服装  万件  722.0  -0.6

钢材  万吨  30.9  50.5

烧碱  万吨  14.1  2.8

电力电缆  万公里  3.5  12.8

金属切削机床  台  15134  44.0

汽车  辆  86414  14.5

微型电子计算机  万部  86.6  61.3

原煤  万吨  757.9  55.9

味精  万吨  3.7  12.1

化学原料药  万吨  2.1  -9.1

轮胎外胎  万条  207.2  9.1

平板玻璃  万重量箱  609.8  16.7

矿山设备  吨  23105  52.2

水泥设备  吨  8972  65.0

交流电动机  万千瓦  159.9  23.6

蓄电池  万千伏安时  130.7  -7.3

变压器  万千伏安  1611.9  -12.5

发电量  亿千瓦小时  37.1  5.7

建筑业

建筑业生产持续发展。2002年,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总产值204.6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增加值69.5 亿元,增长14.9 %;全员劳动生产率为8.6万元/人,增长21.6%。

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额增长迅猛。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2.5 亿元,比上年增长32.9%。其中国有经济投资166.7 亿元,增长32.3%;非国有经济投资235.8亿元,增长33.4%。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全年完成投资额380.0 亿元,比上年增长34.0 %。三类投资全面增长。基本建设投资155.0亿元,增长26.6%;更新改造投资95.1亿元,增长34.8%;房地产投资116.1 亿元,比上年增长48.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房屋施工面积增加。全年各类房屋施工面积2149.1万平方米,增长19.9%;竣工面积880万平方米,增长6.8%;销售商品房206.1万平方米,增长5.6%。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282.1亿元,比上年增长31.2%。全市在建大中型及限额以上项目38 个,完成投资额28.8亿元。当年新增的生产能力主要有:电解铝13000吨、铝型材2000吨、铜线材300吨、炭黑500吨、轮胎外胎29万条、轮胎内胎20万条、电力电缆5140公里、化学原料药40吨、化学药片剂16.6亿片、胶囊剂1亿粒、计算机外部设备25万台、程控交换机24.4万线。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

交通运输业平稳发展,网络建设日益完善。2002年全市货运总量14414.5万吨,比上年下降4.5%。其中,铁路501万吨,增长20.4%;公路13910万吨,下降5.3%;民航3.5万吨,增长13.0%。全市客运总量6728.8万人,下降0.2%。其中,铁路2627万人,下降12.1%;公路3913万人,增长9.1%;民航188.8万人,增长12.4%。全市公路总长度已达 5279.2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9.2公里。与国内37个城市(地区)和国际10个城市实现通航。民航运输起降达3.0万架次。航线开通取得突破性进展,先后开通了泰国、韩国及东京的航线。

邮电通讯事业加快发展,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市邮电业务总量77.8亿元(2000年价格),比上年增长17.0%。其中函件(含机要)3690万件,下降34.6%;邮政特快专递完成国内业务150万件,增长9.2%,国际业务4.6万件,下降8.3%;国内长途电话2.2亿次,与上年持平;国际及港澳台电话业务量466万次,下降1.1%。全市已开办邮政业务23种,邮路总长度(含农村投递)1.2 万公里。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89万门,比上年新增加12万门。年末城乡电话用户已达222.3万户,比上年末增长13.1%。其中,城乡住宅电话 177.8万户,增长13.0%。年末全市每百人拥有固定电话32 部; 每百户拥有住宅电话79 部。移动通讯、互联网络、数据通讯等新的业务快速发展。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12万户,比上年新增42万户;无线寻呼用户90万户,比上年减少 23万户。邮电系统的互联网络用户96.6万户,增加43.8万户。

国内贸易

国内市场繁荣活跃,各种所有制经济、各种新兴业态在竞争中蓬勃发展。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95.2亿元,增长11.5%。其中,国有经济实现104.2 亿元,增长3.2%;集体经济实现55.2 亿元,增长4.4%;私营和个体经济实现412 亿元,增长11.8%;股份制经济实现46.2亿元,增长31.5%;港澳台经济实现10.4亿元,增长62.9%;外商经济实现16.2亿元,增长25.7%。

各类市场向规范化发展,市场交易规模继续扩大。2002年,全市拥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510个, 各类市场商品成交额达711 亿元, 比上年增长2.3%。

市场物价

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小幅回升。2002年,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4,其中,服务项目价格指数107.5,消费品价格指数98.4。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中,食品类指数97.3,烟酒及用品类指数102.8,衣着类指数101.7,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指数97.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指数97.3,交通和通讯类指数98.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指数109.3,居住类指数99.3。

对外经济贸易及旅游

实际利用外资取得重大进展,引资规模创历史新高。2002年,全市新批利用外资项目661个,比上年增长16.2%;合同外资额20.5亿美元,增长32.7%。实际利用外资16.5亿美元,增长36.6%。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4.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5.3%。外商直接投资额超千万美元的大项目19个。

进出口贸易步伐平稳。全市进出口总额达到28.6亿美元,增长2.3%。其中,进口总额14.6亿美元,下降5.6%;出口总额14.0亿美元,增长12%。在出口额中,机电产品出口8.6亿美元,增长23.1%。全年完成出口商品供货值101.7亿元,增长 14.3%。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迅速推进。全年新签境外承包工程与劳务合同 4721万美元,实现营业额7724万美元,年末在外劳务人员15117人。

对外经济合作区域已扩展到140个国家和地区。沈阳市已同世界上10个国家的11个城市缔结为友好城市。

国际旅游业迈上新台阶。2002年,开通了沈阳·吉隆坡国际旅游包机航线;抓住中日邦交30周年、中韩建交10周年的机会,先后组织了若干架次旅游包机;正式开通了沈阳?东京、沈阳?福冈航线。全年共接待海外旅游者2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4.3%;旅游外汇收入1.37亿美元,增长29.2%。

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运行平稳。年底全市拥有金融机构及网点1474 家。金融机构年末存款余额为2274.2亿元,比年初增长19.3%。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13.8亿元,比年初增长14.7%。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为1848.6亿元,比年初增长19.5%。全年银行现金累计收入5445.1亿元,支出5180.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6%和8.7%。收支相抵,净回笼货币264.9亿元,比上年减少10.1%。全年证券市场成交额为1121.3亿元。其中,国家债券成交额296.8亿元,股票成交额793.6亿元。

保险业有新发展。到2002年末,全市共有保险机构及网点53 家,比上年增加12家;保险机构累计承保金额4375.7亿元,增长13.0%;保费收入42.9亿元,增长53.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5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33.1亿元;财产险赔款金额5.5亿元,人身险赔付金额3.2亿元。

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基础设施建设

城市建设投资再创历史新高。2002年,全市共完成城建投资额72.6亿元,比上年增长23.3%。其中,投资近10亿元对213 条道路进行改造,新建和改造道路长度265 公里,总面积751 万平方米,是沈阳城建历史上建设道路数量、总长度、总面积和总投资等四项指标最高的一年。到2002年末,全市市区道路总长度为1664公里,面积为2992.1万平方米。道桥建设和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全市道桥整修工程开工80项,完工65项。珠江桥设计方案在审批之中,公和斜拉桥已完成工程总量的42%。年末,全市有永久性桥梁171座。

浑南开发区建设速度加快。区内120 平方公里的总体规划已经完成,“三区一城一带”已见雏形;863软件园等6个高新技术产业园已经启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道路、桥梁、供热等45个基础设施项目全面启动。新区创新体系建设得到较快发展,全年新建和改造扩建孵化基地13.4万平方米,创业中心、海外学子园在孵企业240 家,在孵高科技项目400个。2002年,新签利用外资项目113个,实际利用外资2.8亿美元,同比增长2倍。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公用事业

城市公用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开辟及调整公交线路14 条,营业里程达到12940公里。公交车辆增加至3243台,出租汽车1.7万辆,公交线路140条,公交线路长度2942.3公里。

城市供水、供热、供电、供气等公用设施功能增强。全年新铺设供水管网18.3公里,供水管网改造9公里,综合日供水能力155.62万立方米。全市供热面积9200万平方米。全年实际用电量118.4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2.8%。其中工业用电64.1亿千瓦小时,增长2.2%;居民生活用电23亿千瓦小时,增长0.9%。年末煤气管道总长度达1385.6公里,管道燃气用户达108.7万户,共解决4.7万户居民的煤气拖期开栓问题。

城市环境保护和治理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50个,完成环境治理项目投资43亿元。浑河整治取得重大突破,长青桥至浑河段消除了黑臭,河水水质达到四类标准;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60万吨;全市拆除1211根烟囱、400座锅炉房,推广民用型煤3.3万户,全市烟尘控制区达标覆盖率100%,全年环境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03天;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63.61%;建成生态环保模范住宅小区36个,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13.5%。

城市绿化

以建设森林城市为目标的大规模城市绿化全面展开。城市绿化面积明显增加。2002年,全市新增绿地面积1737公顷。其中,建成区新增绿地1112公顷,居住区绿化覆盖面积585公顷。新建了浑河森林公园、龙王庙游园、小南天主教堂广场等5块大型公共绿地和南七等20块街心绿地。环沈阳生态森林圈建设全面展开。全年共植树332万株,铺草坪98.8公顷,扩大绿化覆盖面积1877公顷,绿化覆盖率达28.2%。全市建成区园林绿地面积6396.8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2平方米。

三、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02年,全市以增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为重点,科技水平取得重大突破。先进制造技术产业园、纳米技术及先进材料产业园正式奠基,大学科技产业园发展势头良好。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100 家。全市实现高新技术产值620亿元,同比增长19.2%。沈阳市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装备制造业示范工程项目列入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重大专项,并已开始进入实施阶段。年末市以上独立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124个。2002年,全市共取得市以上科技成果213 项,达到国际水平的57 项,其中国际领先11 项,国际先进46项;达到国内水平的146 项,其中国内领先89 项,国内先进57 项。有158 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和应用。全市新增技术贸易交易机构316个,技术贸易成交额达25.35 亿元,同比增长14.3%。全年申请专利3602件,授权2169件。

教育

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基础教育水平得到提高,职业教育、成人教育、高等教育全面发展。

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全年普通高等教育共招收本、专科(高职)学生6.7万人,比上年增长19.6%。全市共有24 所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达20.2万人,增长20.2%。全年高等院校本、专科毕业生3.3万人。全年普通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共招收研究生5039人,在校研究生12619人,分别增长25.1%和30.6%,毕业研究生1906人。

全市共有小学1366所,在校生45.8万人,比上年下降5.37%。拥有中等学校535所,其中普通中学365 所,在校生39.3万人,增长1.3%;中等专业学校46所,在校生4.4万人,增长15.8%;职业中学94所,在校生5.5万人,增长5.8%;技工学校30 所,在校生9278人,增长1.9%。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高中阶段升学率达76%。全年成人高等院校共招生3.9万人,在校生10.1万人,毕业生2.3万人。

文化

文化事业丰富多彩。全年开展各级各类文化活动3997项,参加活动人数达20万人次,吸引观众570余万人次。开展各种大型广场活动419场,300多个街道、镇、社区等中小型广场文化活动近万场,参加演出的专业和业余单位近400个,参与活动的群众达300余万人次。全市文艺创作精品叠出,评剧《半把剪刀》等优秀剧目共赢得国家奖11项,国际奖5项。其中,杂技团章功力、姚登波表演的杂技《力量》被评为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观众最喜爱的节目一等奖。到2002年末,全市拥有市级群众艺术馆2个,博物馆4个,公共图书馆2个,艺术表演团体5个。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 座,市级电视台1 座,沈阳电视台已开播5 套电视节目。全年沈阳地区出版各类报纸68642万份,各类杂志12251万册,图书5481种。

卫生

卫生事业取得新进展,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2002年末,全市共拥有卫生机构688个(不含门诊所、卫生室 、医务室及村级卫生组织)。其中医院212个;卫生院120个;疾病防治控制中心(防疫站)16个;妇幼卫生保健机构17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28个;卫生监督所3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43637人。其中,职业医师16429人;职业助理医师1861人;注册护士15949人。实有病床33459张。

体育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在亚运会上,我市体育健儿共夺得9枚奖牌,其中金牌7 枚、银牌1枚、铜牌1枚。开展了“沈阳市第五届冰雪旅游节体育比赛”等10项大型群众体育活动。全市体育人口达296万人。在校学生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8.16%,优秀率为32.03%。

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医疗、养老、低保、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基本形成了社会保障管理和服务的网络化。到2002年底,全市已有133 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136.5 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为66.8 万离退休人员支付了养老金,企业离退休人员和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养老金发放率达到100%。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34 家,床位6728 张。2002年,我市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线发放标准,有7.7万户、17.6万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累计发放保障金1.1亿元。进一步规范了失业金发放管理工作。全市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事业单位24684 户,参保人数130.1万人。有16.75 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全年征收失业保险费3.1 亿元。

四、人民生活

人口

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6.62‰,比上年上升0.22 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77‰,上升0.2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85‰,与上年持平。年末全市总人口达688.9 万人(户籍人口),比上年减少0.4万人。在总人口中,市区人口488.7万人,县(市)人口200.2 万人;农业人口250.6万人,非农业人口438.3 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就业

2002年末全市城镇单位从业人员110.9万人,比上年末下降8.2%。在岗职工106.2万人,下降8.1%,其中第一产业1.2万人,比上年下降7.7%;第二产业46.6万人,下降11.6%;第三产业58.4万人,下降5.0%。在岗职工中,国有经济单位65.7 万人,减少8.8万人;集体经济单位12.2万人,减少3.3万人;其他经济单位28.3万人,增加2.8万人。年末城镇私营、个体劳动者7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4万人。全年城镇安置就业与再就业人员18.3万人。全市通过实施就业技能培训,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等措施,开发就业岗位12万个。到2002年末,全市离岗职工为37.8万人。据劳动部门统计,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3.9 万人,登记失业率为4.9%。

居民收支、工资及人均储蓄

城市居民收入稳步提高,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据抽样调查统计,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7050 元,比上年增长10.4%;人均消费支出6074元,增长10.1%。用于吃、穿、用等“生存型”消费支出下降,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娱乐等“发展型”、“享受型”消费支出增长,使恩格尔系数由上年的38.8%下降到2002年的37.3%。农民生活继续改善。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500元,增长 8.4%;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978元,增长1.7%。职工工资收入继续提高。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13073 元,比上年增长16.5%。储蓄稳定增长。全市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达17619元,比上年增长14.8%。

居住水平

城乡居民居住水平得到提高,拆迁安置政策进一步完善。2002年,城镇新建住宅460.3万平方米,增长3.6%,年末人均住宅建筑面积由上年的18.31平方米增至19.12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由上年的22.78平方米增至23.02平方米。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年度快报或初步统计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