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辽宁

锦州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1-04 10:35:31 来源:锦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570次

锦州市统计局

世纪之交的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克服了百年不遇的旱灾等诸多困难,使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确保了“九五”计划的顺利完成。

据初步测算,2000年我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9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增幅提高了1.5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50.5亿元,下降1.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70.6亿元,增长9.3%;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73.8亿元,增长12.2%。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25.9%、36.2%、和37.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实现6375元,比上年增长4.1%。各行业发展情况公报如下:

一、农业

农业遭受历史罕见的旱灾,粮豆成灾面积占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69.5%,农作物绝收面积达12.9万公顷,损失严重。全年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1.9亿元,其中,农业产值51.8亿元,下降2.9%;林业产值1.1亿元,增长3.6%;牧业产值40.1亿元,增长1.4%;渔业产值8.9亿元,增长7.1%。

粮食大面积减产,受旱灾和种植结构调整粮食种植面积下降的影响,全年粮食产量83万吨,比上年减产42.2万吨,比历史上粮食产量最高的1998年减产104.1万吨。粮食作物中各品种种植面积有所调整,因灾部分作物出现毁种现象。豆类、薯类和稻谷的种植面积增加,产量也有所提高,种植面积增幅分别达29.9%和112.9%和9.2%。小麦、玉米、高粱种植面积和产量则大幅下降。

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取得一定成效,蔬菜、油料等农作物产量增加。2000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占总播种面积的比重为75.7%,比上年下降了5.8个百分点;油料作物和蔬菜所占比重分别为8.6%和14.6%,分别比上年增加3.4和2.2个百分点。全年蔬菜总产量295.1万吨,增长2.5%;油料作物产量5.6万吨,增长47.4%。

旱灾对我市水果产量也有一定影响,全年水果产量25.8万吨,仅比上年增长0.1%,其中,葡萄产量迅速增长,全市共种植葡萄3284万株,比上年增加1484万株,产量达12.1万吨,增长39.1%。苹果、梨产量下降,分别为4.2万吨和8.3万吨,下降28.8%和16.2%。

畜牧业、渔业、林业稳步发展。年末大牲畜存栏37.4万头,比上年增长0.5%;猪存栏179.2万头,比上年增长2.1%;羊存栏48.2万只,增长38.9%;家禽存栏3111万只,增长7.3%。畜牧产品产量不断增长,肉类总产量37万吨,比上年增长2.5%;禽蛋产量26万吨,增长10.6%;奶类总产量1.74万吨,增长16.8%,其中,牛奶产量1.7万吨,增长21.4%。水产品养殖面积达24.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7千公顷,机动渔船达2063艘。全年水产品产量19.4万吨,比上年增长3.2%。其中,淡水产品产量1.62万吨,增长4.5%;海水产品产量17.8万吨,增长3.5%。全年林业投资额338万元,完成造林面积40.4千公顷,比上年下降3.8%。其中,飞播造林19.2千公顷,人工造林面积21.3千公顷,退耕地造林面积2.3千公顷。

农田水利设施不断改进,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由于受灾农民对农业投入减少,化肥、农药的施用量下降。农田有效灌溉面积140.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6%;节水灌溉面积152.4千公顷,农用排灌动力29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动力97.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7%,农村用电量达12.6亿千瓦小时,增长1.1倍;全年化肥施用量26.8万吨,下降19.5%;农用薄膜使用量1.57万吨,下降4.8%;农用柴油使用量2.48万吨,下降17.3%。

大灾之年,各级政府采取多种措施减灾保收,财政农业投入规模达1.8亿元,减免农业税1722万元,多方筹措资金3600万元,其中用于抗灾物资自救1750万元,灾民生活自救1850万元。

二、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口径工业总产值完成351.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以下称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79.2亿元,增长18.3%。在规模以上工业中,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完成产值16亿元,增长14.8%;集体企业完成产值15.1亿元,增长3.1%;股份制企业完成产值116.9亿元,增长19.5%;股份合作企业完成产值4.1亿元,增长99.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产值25亿元,增长15.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产值2.1亿元,比上年下降8.4%。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产值23.1亿元,比上年下降2.7%;重工业完成产值156.1亿元,增长24.9%。

产销衔接水平有所改善。全年工业产品销售率96.5%,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销率98%,下降0.4个百分点。从经济类型看,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企业产销率94.7%;集体企业产销率97.2%;股份合作制企业产销率102.5%;股份制企业产销率98.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产销率98.8%;其他经济类型企业产销率98.6%。从轻重工业上看,轻工业产销率96.6%,比上年下降0.8个百分点;重工业产销率98.2%,下降0.5个百分点。

工业企业运行质量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8户,完成利税总额17.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倍;利润总额4.56亿元,比上年增加6.74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4亿元,比上年减亏2.78亿元,亏损面34.1%,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从轻、重工业上看,轻工业完成利税1.59亿元,增长23.3%;重工业完成利税16.2亿元,增长1.8倍。从企业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利税总额0.66亿元,同比增加0.83亿元;集体经济利税总额0.68亿元,增加0.06亿元;股份合作制经济利税总额0.59亿元,增加0.22亿元;股份制经济利税总额11.7亿元,增加7.74亿元;外商及港澳台企业利税总额3.95亿元,增加1.97亿元;其他经济利税总额0.16亿元,下降0.07亿元。

建筑业形势较好。全年建筑业完成总产值25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其中,建筑工程产值17.5亿元,增长23.2%;安装工程产值7.1亿元,下降12.3%。2000年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62.9万平方米,增长3.2%,其中,优良工程竣工面积98.1万平方米。

三、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额高幅增长。200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为43.5亿元,比上年增长12.7%。固定资产开工项目368个,年末已投产项目30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84%。国债项目9个,完成投资6.2亿元,其中,城、农电网改造投资5.5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15.4亿元,增长24.1%;更新改造投资9.0亿元,增长1.9%;房地产开发投资9.4亿元,增长11.1%;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预计达到5.3亿元,增长0.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1.2亿元,比上年增长11%,新增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1.9%。房屋施工面积254.2万平方米,增长5%;竣工面积161.7万平方米,下降13.1%,竣工率为63.6%。商品房竣工面积78万平方米,下降27.4%;商品房销售面积40.3万平方米,下降20.7%。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发展迅速。全年完成增加值20.5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27.8%。公路货运量4559万吨,比上年增长10.2%,货物周转量111443万吨/公里;公路客运量2114万人,比上年增长36.2%,旅客周转量54284万人/公里;水运货运量10万吨,增长66.7%,水运货物周转量14400万吨/公里;锦州港港口吞吐能力又上新的台阶,全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1006万吨,比上年增长39.1%。

邮电通信业迅猛发展,通信设施水平不断提高,移动电话用户迅速增加,电话普及率逐年增长。年末,全市城乡实有电话41.8万部,比上年增加10.5万部,其中,住宅电话32.5部,增加6.4万部;城市拥有公用电话点19524处,新增公用电话点5666处。移动电话用户达到30.3万户,增加16.6万户,增长了1.2倍。电话普及率达每百人13.7部(不含移动电话数),比上年增加3.4部。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比重达到89%。计算机网络用户已达2.12万户。

五、国内贸易

我市消费品市场商品丰富,货源充足,但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政策作用不够明显,消费品市场仍处在低速运行阶段。

全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9亿元,比上年增长3.4%。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61.6亿元,增长6.9%;餐饮业完成7.6亿元,增长65.2%。按销售地区分,市级完成消费品零售额57亿元,比上年增长2%;县级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3.2亿元,增长7.3%;县以下完成消费品零售额18.7亿元,增长4.5%。按经济类型分组,国有经济完成12亿元,增长103.2%;集体经济完成9.1亿元,增长4%;私营经济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额8.7亿元,增长72.3%;个体经济完成41.4亿元,下降0.5%;股份制经济完成1.8亿元,下降60.8%;其他经济完成16亿元,下降20.7%。

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实现111.9亿元,比上年下降8.5%,其中,限额以上企业35.2亿元,限额以下及个体户销售额76.7亿元。

城乡集贸市场继续得到发展。2000年集市贸易成交额为56.7亿元,比上年增长3.7%。

市场物价打破了连续两年下降的局面。2000年居民消费价格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了0.7%。分类别看,衣着类上涨2.3%,居住类上涨2.9%,服务项目类上涨8.1%,食品类下降1.3%,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下降1.0%,医疗保健用品类下降3.2%,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下降1.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下降6.7%.。

六、对外贸易

利用外资额高幅增长。全年新签利用外资合同项目31个,比上年减少12个,新签合同金额1295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9%。实际利用外资5939万美元,是上年的4.6倍。受化工产品出口下降影响,对外供货值有所下降。全年完成出口商品供货总值16.7亿元,比上年下降14.2%。其中,粮油食品类2.6亿元,下降2.9%;服装类1.8亿元,增长11.3%;五矿冶金类6.1亿元,增长5.1%;化工产品0.9亿元,下降85.9%。

国际旅游业取得新的进展。全年共接待旅游、访问、从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3755人次,比上年增加874人次。其中,港澳台胞682人次,外国人3073人次。旅游外汇收入170万美元,比上年增加17万美元,增长11.1%。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支平稳增长。全年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2亿元,比上年增长3.6%。各项税收完成9.1亿元,增长4.7%,其中,增值税1.2亿元,营业税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0%和20.6%。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8.8亿元,比上年增长6%。生产性支出4.1亿元,下降2.6%,其中,基本建设支出0.8亿元,增长8.7%;企业挖潜改造资金0.3亿元,下降67.1%;支援农村生产支出0.7亿元,增长9.8%。非生产性支出14.6亿元,增长9.1%;教育事业费支出2.6亿元;增长7.4%;社会保障补助费1.9亿元,增长7.9%。

金融机构运营良好,存贷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80.4亿元,比年初增加28.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14亿元,比年初增加16.3亿元;企业存款余额55.9亿元,比年初增加11.5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24.7亿元,比年初增加9.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79.1亿元,比年初增加9.5亿元;中长期贷款24.4亿元,比年初减少0.2亿元。年末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25.8亿元,现金支出938.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3%和22%。全年货币净投放量12.3亿元,比上年下降的26.3%。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2000年全市保险业务承保额达到270.3亿元,保费收入3.3亿元,比上年增长6.5%,赔付额1.8亿元,增长38.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3亿元,与上年持平,赔付额1.3亿元,增长62.5%;人寿险保费收入2.0亿元,增长11.1%,赔付额0.5亿元,与上年持平。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成效显着。已申请授权专利128项,比上年度增长20%。到2000年底全市累计申请专利量达1482项。农业科技“215”计划(两个产业化基地建设、一个工厂化高效农业示范区建设、五个科技攻关项目)顺利实施。北宁京黄优质肉鸡产业化基地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该项目同义县的“大枣良种引进丰产栽培与开发应用”2个项目被列入2000年国家星火计划项目。全市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5%,农业科技贡献份额达到55.5%。我市成功的举办了第四届中国北方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展销大会和2000年电脑节,同时还举办了青少年计算技能电视大赛和微机网页制作大赛,增强了我市区域经济地位和信息产业的辐射功能。重点实施的“511”(5个高新技术系列产品、扶持10个技术含量高的项目、培育10个高技术和高附加值的新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化工程进展顺利,企业科技含量不断增加。重点发展的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和产品已成为我市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新产品、新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全面增强了我市工业企业的市场竞争实力。全市乡及乡以上单位拥有专业技术人员8.6万人。

教育事业迅速发展。高等教育大幅扩招,社会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全市共有高校5所,在校学生2.3万人,比上年增长21.1%。中小学已基本实现素质教育,九年制义务教育已基本普及。普通中学173所,在校学生14.8万人,其中,初中143所,在校学生11.7万人,初中学龄儿童入学率97.3%。由于布局调整全市现有小学979所,比上年减少22所,在校学生25.1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4%。职业教育不断发展。中等专业学校9所,在校学生1.2万人;职业中学45所,在校学生0.95万人。各类成人教育办学规模扩大。成人教育高等学校2所,在校学生1万人,成人中专14所,在校学生0.6万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希望工程工作取得新成绩。全年救助学生1462人,结对救助学生300人。帮助改善办学条件学校15所,全市共有希望小学48所。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的举办了第二届锦州市民间文化节,市民业余文化生活不断丰富。全市共有文化艺术表演团体9个,国内演出场次778场,国外演出场次185场,下乡演出141场;群众艺术馆、文化馆8个;公共图书馆8个,图书流通外借27.1万册次,流通外借42.9万人次。市区拥有广播电台、电视台和有线电视台各1座,县区拥有广播电视台4座。广播电台自办节目8套,电视台自办节目6套,有线电视台自办节目8套。广播人口覆盖率达99%,电视人口覆盖率达98.5%。

卫生事业平稳发展。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01个,其中,医院、卫生院162个;医疗床位1.19万张;卫生技术人员1.53万人,其中,医生0.66万人,护师、护士0.42万人。卫生防疫、保健工作不断增强。全市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5个,拥有卫生技术人员767人;妇幼卫生机构7个,床位105张,拥有卫生技术人员277人。农村设有医疗点的村1665个,占总村数的比重达98.8%,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共计302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我市承办的2000年全国田径大赛暨奥运选拔赛和足协杯赛等大型体育赛事,在我市掀起了体育热、足球热。在省常规赛中有10个组别进入团体前三名,有3个组别获团体第一名,共获金牌32枚、银牌19枚,铜牌23枚。2000年5月开展的“全民健身活动月”活动,将我市全民健身活动推向新阶段,全市体育人口达110万人,占总人口的36%。学生体育达标率继续保持在98.1%、优秀率达23%。

十、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公共事业成果显着。锦州港、锦朝、锦阜高速公路和秦沈铁路客运专线、城乡电网改造、电信和移动通信扩容、邮政枢纽改造等项目进展顺利。黑山、北宁、凌海市出路口和锦州至义县二级路改造工程已经完成。城市绿化工作不断发展,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04平方米,建城区绿地率35.3%。煤气用气人口51.7万人,煤气用气率达到97%。全市共有公共汽车266辆,运营线路142公里,每万人拥有公共汽车3.52标台,全市共有出租汽车3694辆。

年末全市共有环境监测站9个,全年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93个,已竣工项目72个,总投资额1.2亿元。限期治理的118家企业已有117家实现达标排放,达标率为99.2%。其中,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47.1%,处理回用率63.4%,比上年增长了23.6个百分点;工业废气处理率91.1%。城市环境噪声治理较好,除交通、功能区域夜间超标外,其他区域均无超标现象。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2000年末全市总人口306.4万人,其中,市辖区人口83.3万人,非农业人口108.6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55‰,比上年下降1.04个千分点,计划生育率为99.4%,。

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农民收入呈现降势。2000年城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性收入5708元,比上年增长18.9%,人均消费性支出达4498元,增长12.5%。由于连续二年的严重旱灾,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295元,比上年减少99元,比1998年减少了287元。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398元,比上年下降5.5%。为确保农民生活稳定,各级政府加大扶贫力度,全年扶贫投入无偿物资942万元,贷款37万元,为农村特困户发放救济资金、物品折款2325万元。城乡居民住房情况得到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3平方米,农民人均居住面积24.1平方米。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职工平均工资稳步增长。2000年我市共有在岗职工31.5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专业技术人员8.6万人;下岗职工13.8万人,比上年下降8%。职工年平均工资5380元(含离岗),比上年增长7.8%,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7622元,增长10.4%。全市已建成再就业服务中心186个,2000年有3.1万名下岗职工通过再就业服务中心实现再就业,其中有2.2万人是国有企业下岗职工。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保障体系逐步完善。城镇最低生活保障线制度已全部建立,全年共有3万人得到了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企业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30.5万人,2000年共发放失业保险费135万元。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共计109所,收养0.3万人次,其中,收养儿童67人次。

注:1.本公报各项统计数据均为年快报数。

2.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和总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人口指标为公安局户籍情况,人口普查数据待普查结束后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