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内蒙古

巴彦淖尔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19:17:08 来源:巴彦淖尔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12次

巴彦淖尔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日

2006年是我市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一年来,全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五中、六中全会、自治区八次党代会和中央、自治区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二次党代会提出的:“推进一个转型、明确三个定位、突出六大战略重点”的发展思路,以工业化为龙头,以项目和投资为中心,以招商引资和对外开放为突破,努力促进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平稳快速增长,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又好又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由上年的217.03亿元增加到278.23亿元,三次产业的增速均高于全区平均水平。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30.6:38.5:30.9演进为26.0:44.9:29.1。一产比上年下降4.6个百分点,二产比上年提高6.4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6.1%,比上年提高8.6个百分点。全年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6045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2011美元),比上年增加3485元人民币。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9%,涨幅比去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其中,城市上涨2.1%,农村上涨1.6%。分项目看,食品类上涨2.3%;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2%;居住类上涨6.7%。从流通、生产、建设领域看,商品零售价格、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固定资产投资价格总水平分别上涨1.7%、3.2%、3.0%和2.1%。(见附表四)

劳动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87.9万人,分产业看,第一产业从业人员50.7万人;第二产业从业人员11.8万人,其中,工业从业人员9.8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5.4万人。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城镇单位从业人员(不包括个体、私营企业和乡镇企业从业人员)达到14.43万人,其中,企业单位7.43万人;机关单位2.31万人;事业单位4.69万人。全市认真贯彻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扶持优惠政策,有效地拓宽了就业渠道。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1.16万人,其中: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0.56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人数0.19万人);年末尚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1.1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13%。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9.43亿元,同比增长38.6%,增速快于上年6.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15.80亿元,增长32.7%;上划中央税收完成11.54亿元,同比增长50.3%;上划自治区税收完成2.09亿元,同比增长27.0%。财政支出规模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加强了对农业和社会各项事业的支持力度。全市财政总支出47.39亿元,比上年增长33.8%。其中,农业生产支出增长34.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2.5%,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65.0%。宏观经济效益水平明显提升。全市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二、农业

农牧业经济发展态势良好。围绕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以发展农村牧区经济,增加农牧民收入为目标,以培育壮大产业化经营为主线,继续推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转变。农牧业种养结构进一步优化,综合生产能力得到增强。

种植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796.79万亩,比上年增长5.1%。其中,粮食总播面积为407.64万亩,比上年增长3.4%。小麦播种面积为230.21万亩,比上年略有下降,降幅为0.2%。玉米播种面积为163.41万亩,比上年增长7.7%;经济作物播种面积为339.78万亩,比上年增长20.6%。粮经草比例由上年的52.0:37.2:10.8演进为51.2:42.6:6.2。主要农作物丰产丰收。小麦产量为16.92亿斤,增长0.6%;玉米产量为20.93亿斤,增长6.8%;油料产量为9.39亿斤,增长14.6%;瓜类产量为12.58亿斤,增长38.0%。(见附表一)

林业生产继续得到加强。全年完成造林面积1.1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0.52万公顷;飞播造林0.59万公顷。完成退耕还林面积0.45万公顷。全民义务植树442.9万株,四旁植树387.7万株。

畜牧业稳步发展。种植业主导型农业向养殖业主导型农业转型步伐加快。全年实现畜牧业增加值24.63亿元,占到大农业增加值的34.1%,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全年(日历年度)牲畜总头数为835.70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减少20.27万头(只),减幅为2.4%。羊的存栏达到748.50万只,同比减少1.3%。畜群、畜种结构不断优化,良种、改良种畜头数达到810.04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的比重为96.9%,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能繁母畜达到468.34万头(只),占牲畜总头数比重为56.0%,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牲畜出栏加快,全年牲畜出栏总数为969.63万头(只),比上年增长28.83万头(只),出栏率为113.28%,比上年提高2.6个百分点。养牛业发展迅速,年末牛存栏头数为15.13万头,其中,奶牛总头数达到11.28万头,良种改良种奶牛比重达到100%。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农机装备稳步提高,机械化作业面积进一步扩大。2006年,全市农牧业机械总动力为276.73万千瓦,比上年增加12.63万千瓦。农牧业机械总值达17.17亿元,比上年增加1.37亿元,增长8.7%。拖拉机拥有量达13.49万台,比上年增加0.67万台。机耕地面积44.40万公顷,增长0.8%;农牧区用电量3.5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实现新突破。全部工业增加值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0.39亿元,比上年增长34.2%。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增加值91.68亿元,比上年增长36.2%。从所有制看,国有企业实现增加值9.79亿元,增长30.6%;集体企业实现增加值0.45亿元,增长50.9%;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74.49亿元,增长38.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增加值6.28亿元,增长23.9%。从轻重工业来看,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9.49亿元,增长18.4%;重工业实现增加值52.19亿元,增长55.9%。产销衔接状况良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到94.69%。在生产快速发展的带动下,多数工业产品产量均有了不同程度增长。(见附表二)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为40.53亿元,比上年增长1.2倍。盈亏相抵后利润总额达到29.6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反映工业企业效益状况的指标均好于上年,其中,总资产贡献率为21.7%,比上年提高6.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16.2%,比上年提高7.2个百分点。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287.92,比上年提高75.6个点,创历史最好水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生产快速增长。年末全市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共53家,从业人员1.09万人,完成建筑业总产值21.93亿元,比上年增长15.1%。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94.86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153.97万平方米,竣工房屋价值11.83亿元。全年实现利润总额2.09亿元,比上增长2.7倍。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健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10.15亿元,比上年增长32.7%。从项目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完成投资4.97亿元,同比增长1.3倍;地方项目完成投资205.17亿元,比上年增长31.8%。从投资主体看,非国有单位投资积极性增强,成为投资增长的主动力。国有单位完成投资60.88亿元,下降8.3%,占全市投资总额的29.0%;非国有单位完成投资149.27亿元,增长62.3%,占全市投资总额的71.0%。路网建设方面,海流图至甘其毛道口岸公路已完成征地拆迁和全部路基及桥涵工程,临河过境高速公路也已开工建设,支线机场选址正式被国家民航总局批复同意;电网建设方面,小佘太110KV输变电工程、东升庙一厂汉220KV输变线路、炭窑口110KV变电增容工程已投运,龙源、鲁能、天兰等风电项目开工建设;城市建设方面,新区写字楼、宾馆主体工程已封顶,新区金川大道已完成改造并通车。

投资向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倾斜。为夯实发展的基础,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进一步加强了电力、农业等重点行业和薄弱环节的投资力度。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1.65亿元,比上年增长98.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26.02亿元,增长62.2%。其中,工业投资123.25亿元,增长61.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2.48亿元,下降10.5%。分行业看,农林牧渔水利业完成投资18.29亿元,增长1.2倍;电力工业完成投资46.43亿元,增长35.5%。

重大项目推进顺利。全年完成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有30个,共完成投资103.75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9.4%。其中,乌拉山三期扩建工程2×300兆瓦空冷机组完成投资17.08亿元;巴彦淖尔紫金有色金属有限公司10万吨/年锌冶炼项目完成投资5.50亿元;巴彦淖尔市飞尚铜业有限公司铜冶炼项目完成投资5.26亿元;内蒙古河套酒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年产20万吨番茄包装和4000万件包装盒生产线完成投资3.36亿元。

投资效益显著。全市城镇以上各种经济类型单位建成投产项目43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8.2%;新增固定资产149.7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71.3%。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有:铁矿石成品矿开采70万吨/年,生铁72万吨/年,啤酒10万吨/年,城市自来水供水6万吨/年。

五、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97亿元,比上年增长16.3%。分地区看,市的零售额实现18.93亿元,增长21.8%;县的零售额实现27.20亿元,增长14.5%;县以下的零售额实现14.83亿元,增长12.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销售总额48.45亿元,增长20.3%;餐饮业营业额8.12亿元,增长15.3%;其他行业实现零售额4.40亿元,下降14.2%。

对外贸易平稳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2326万美元,同比增长5.9%。其中:完成出口9043万美元,同比增长1.5%;完成进口3283万美元,同比增长19.9%。从出口的产品看,绒毛及制品出口2464.89万美元,下降71.7%;番茄酱自营出口2319.88万美元,同比下降7.8%;化工产品出口1441.06万美元,同比增长99.67%。向北开放继续推进,与蒙古国南戈壁省边贸合作关系进一步加强。全年边贸进口2520.16万美元。其中,煤炭进口2398.04万美元,增长1倍,占边贸进口总额的95.2%。

招商引资呈现新局面。根据资源优势和产业规划,围绕主导产业和优势产业,瞄准国内外有实力的大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引资,促成投资合作。四川天河化工、金牛煤电等一批重大项目引进落地建设,中基番茄、鲁花葵花油加工等重大项目投产运行。2006年,全市共引进国内到位资金114.6亿元,增长35.3%。其中,引进国内(区外)资金67.7亿元,同比增长30.4%;引进区内(市外)资金46.9亿元,增长44.0%。

六、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建设成绩斐然。年末全市公路总里程达到18331公里,等级公路总里程达650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2公里;一级公路22公里;二级公路498公里;三级公路1417公里;四级公路4376公里。等级公路率为35.5%。公路密度百平方公里达27.66公里。乡村道路建设步伐加快。年末,全市乡村道路总里程达到14501公里,其中,等级公路3267公里,乡镇(苏木)通公路率达100%。客货运输全面增长。全年完成公路货运量3071万吨,较上年增长17.2%;完成货物周转量52.51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0.1%;完成公路客运量2578万人,旅客周转量23.32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11.3%和17.7%。

邮电通讯业蓬勃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94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年末本地网固定电话用户30.09万户,比上年减少13.5%,平均每百户固定电话拥有量达56.9部;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4.81万户,平均每百人拥有移动电话达37.4部。互联网络注册用户达到2.73万户,比上年增长4.2%。

旅游业发展加快。坚持突出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积极打造具有西部民族风情的旅游城市,旅游业发展形势良好。年末全市共有旅游企业55家,其中,国内旅行社16家,国际旅行社1家,星级饭店11家。据初步统计,2006年共接待游客112.9万人(次),其中外国游客1.59万人(次)。

七、金融保险业

金融业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17.41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9.71亿元,比上年增长38.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4.10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174.81亿元,比上年增长33.2%。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09.19亿元,增长35.8%;中长期贷款63.10亿元,增长31.9%。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830.91亿元,现金支出839.1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2.1%和10.7%。收支相抵后,货币净投放8.20亿元,比上年下降52.4%。

保险业健康发展。2006年,全市保险业保费收入3.74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财产险收入0.77亿元,增长11.5%;人寿险收入2.97亿元,增长16.7%。保险业赔款支出0.49亿元,比上年增长20.5%。其中,财产险赔款支出0.37亿元,增长19.9%;人寿险赔款支出0.12亿元,增长22.6%。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推进。全年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381万元,比上年增长82.3%。年末全市共有科学研究开发机构(国有独立)11个,从业人员663人。年内荣获自治区级奖励的科技成果1项,授权专利56项。认定登记各类技术合同72项,合同成交金额8600万元。全年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175万元,同比增长6.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学生0.40万人,专任教师557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所,在校生数0.48万人,专任教师192人;普通中学94所,在校生数11.07万人,专任教师0.62万人;小学357所,在校生数11.92万人,专任教师0.75万人。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9.1%,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77.87%,比上年提高5.64个百分点。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繁荣活跃。以创建民族文化大市为目标,精心打造“河套文化”品牌,成功举办“2006’中国·河套文化艺术节”,艺术创作繁荣活跃。大型歌舞剧《乌兰图克》、舞蹈《月》、歌曲《草原》在全区第九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评选中获奖。作品《王婆骂假》在山东博兴小戏艺术节和全区二人台调演中分别荣获二等奖和一等奖。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公共图书馆8座,图书馆服务点30个;文化馆8座;博物馆3个;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个;档案馆8个;年末拥有广播电台1座,调频转播发射台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1%;电视台1座,电视转播发射台30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1%。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2个,其中医院25个;卫生院112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9个,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年末医疗卫生单位拥有病床5380张,比上年增加269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6084人,其中,执业医师2427人;执业助理医师558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全市参加合作医疗的农牧民达到49.38万人,筹集合作医疗资金2468.91万元。报销医药费用的农牧民达到11.95万人次,报销金额1495.75万元。

体育事业充满生机。全市体育健儿积极备战全区第十一届运动会,十一运会上,在缺少射击、射箭、游泳和冰雪等项目的情况下,以29枚金牌,35枚银牌,40枚铜牌,总分1981.5分的好成绩获得团体第六名。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在全区第六届民运会上,我市取得了2金3银3铜的好成绩。成功举办了全市首届台球邀请赛和“广运家电海尔杯”乒乓球比赛。承办了全区第十九届老年门球赛和第十四届老年乒乓球赛。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卓有成效。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职工人数296人,环境监测站4个,监测人员88人。全年实施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4个,完成治理项目投资0.95亿元。年末,全市有各级自然保护区7处,总面积55.73万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内蒙古乌拉特梭梭—蒙古野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哈腾套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4处(乌梁素海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阿尔其山叉子圆柏自然保护区、乌拉山天然次生林保护区和乌拉特后旗巴音满都呼恐龙化石自然保护区);市级自然保护区1处(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增长。据全市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年末,全市常住人口达到173.61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94‰。

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效益的不断提高以及就业的稳定增加,促进了全市城镇居民收入的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010元,增长12.3%。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达到14820元,比上年增长19.0%。农牧业和农牧区发展形势良好,良种补贴、粮食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和农业税减免,为农牧民增收创造了良好条件。2006年,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4719元,比上年增长14.0%。其中,农民收入4780元,增长14.2%;牧民收入3474元,增长10.2%。农牧民来自畜牧业的纯收入达到1170元,占纯收入的比重24.8%,较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居民储蓄存款稳步增加。年末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为8310元,比上年增长12.0%。收入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消费水平的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到6095元,比上年增长10.4%,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8.6%,比上年下降4.1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消费支出为3457元,比上年增长7.7%,恩格尔系数为39.7%,比上年下降1.4个百分点。城乡居民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均有不同程度增长。(见附表三)

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年末全市共有18.08万名各类城镇从业人员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较上年新增参保职工1.38万人,增长12.9%;纳入社会化管理离退休人员达3.94万人,其中企业离退休人员为3.16万人,较上年增长7.3%。共发放离退休人员养老金4.10亿元,养老金发放率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各类城镇从业人员达15.39万人,较上年增长10.4%,共支付医疗保险费0.99亿元,比上年增长11.3%;参加工伤保险的企业职工5.69万人,较上年增长38.1%。共支付工伤保险费242万元,较上年增长96.7%;参加生育保险的企业职工2.75万人,支付生育保险费39万元,较上年增长56%。社会福利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床位699张,收养人数595人;城镇各种社会救济对象得到国家最低保障救济的户数为2.20万户,人数为4.54万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公益金3074万元。

注:1、本公报各项增加值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工业产品产量为全部独立核算企业产品产量;

4、常住人口:以户口所在地为常住地,在某地居住半年以上,或居住虽不满半年但已离开常住户口登记地半年以上即为该地的常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