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18:41:29 来源: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418次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全市各族各届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围绕建设“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鄂尔多斯”的工作主题、推进“三化”互动,走好集中发展道路,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为“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创造了条件,奠定了基础。

一、综合

2006年,全市经济稳健发展,增长的基础明显增强、发展的空间不断拓宽,七大主要经济指标创造五个增速全区第一,一个总量全区第一。其中,GDP、财政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增速居全区第一位;财政收入总量超过包头和呼市领跑全区,经济发展呈现出持续健康的发展态势。

(一)经济总量

全市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初步核算,2006年地区生产总值(GDP)达到800.0亿元,同比增长24.0%,增长率高居全区第一位,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42.6亿元,同比增长4.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439.6亿元,同比增长29.7%,其中工业实现增加值367.7亿元,同比增长28.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317.8亿元,同比增长19.8%。经济结构继续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6.8:52.5:40.7调整为5.3:55.0:39.7。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0.9%、62.0%、37.1%。

(二)财政收入

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145.9亿元,增长56.2%。地方财政收入82.3亿元,增长78.4%;上划中央收入63.6亿元,增长34.6%。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54.0亿元,增长42.8%;上划自治区收入9.3亿元,增长32.3%;基金预算收入18.9亿元。

分征收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72.6亿元,增长29.4%;地税部门完成47.5亿元,增长44.8%;财政部门完成25.7亿元。

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119万元;二产和三产的收入分别为79.2亿元和66.6亿元。二产和三产对财政收入的贡献比例为54.3:45.7。

分收入结构看,税收收入完成118.2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81.1%;非税收入完成27.6亿元,占总收入的比重为18.9%。增值税等五项主体税种共计完成110.1亿元,增长33.5%,占财政总收入的75.5%。其中,增值税完成56.7亿元,增长27.1%;营业税14.0亿元,增长10.2%;企业所得税28.6亿元,增长44.6%;个人所得税6亿元,增长91.6%;资源税4.8亿元,增长108.7%。

(三)物价

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温和上涨。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2.3。在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的八大分类指标中,同比上涨的有食品(上涨3.4%)、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5.8%)、居住(价格上涨6.1%)四大类;同比下降的有烟酒及用品(价格下降0.1%)、衣着(价格下降1.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交通和通讯(价格下降0.5%)四大类。

二、农业

农业和农村经济形势喜人。全市农林牧渔业完成产值72.1亿元,同比增长6.6%,实现增加值42.6亿元,同比增长4.6%。

全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粮食生产、牲畜存栏数实现稳定增长。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68.0千公顷,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06.2千公顷,经济作物播种面积48.4千公顷,其他作物种植面积113.4千公顷;粮食总产量为122.2万吨,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21:17:62调整为17:15:68。

畜牧业保持稳定发展,2006年全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数达到1498.8万头(只),创历史新高,比上年同期增加115.6万头(只),增长8.4%;牲畜总增头数达787.4万头(只),总增率达56.9%;牲畜出栏总数为572.8万头(只),出栏率为72.1%;牧业年度良种及改良牲畜总头数1478.1万头(只),良种及改良牲畜比重达到98.6%。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2006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205.6万千瓦,增长6.0%。农用拖拉机3.4万台,增长8.4%;农用排灌动力机械5.9万台,增长5.0%;拥有农副产品加工机械2.9万台,增长26.3%。另外,全市年末节水灌溉类机械1584套,联合收割机131台,机动割晒机316台,农用运输车5.4万台。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整体素质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积极响应中央精神,关停一大批小煤矿和高耗能企业,推动产业改造升级,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实现了速度、效益、结构、质量的同步协调发展。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为367.7亿元,同比增长28.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312.1亿元,同比增长30.5%。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实现增加值275.8亿元,同比增长31.0%;轻工业实现增加值36.3亿元,同比增长19.6%。

工业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优势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起主要拉动作用的行业依次是:煤炭开采业实现增加值153.0亿元,同比增长26.6%;电力生产和供应业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5.3亿元,同比增长26.2%;纺织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4.1亿元,同比增长7.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9亿元,同比增长125.1%;燃气的生产和供应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9.5亿元,同比增长42.9%;另外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行业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比较明显,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6亿元,同比增长5.0%;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1.9亿元,同比增长20.6%;石油加工炼焦行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2亿元,同比下降4.4%。

工业企业效益水平创历史新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21.0亿元,同比增长34.8%;实现利税159.9亿元,增长40.1%;实现利润106.2亿元,增长40.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利润31.5亿元,增长17.0%;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69.7,同比提高54.9个点。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增长。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全市工业品产销继续保持较高水平,工业产品销售率达99%,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产销率为103.6%,重工业产销率为98.2%。

建筑业实现稳步增长。全年建筑业增加值为72.0亿元,同比增长40.4%。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75个,实现利润11.2亿元,增长10.9%,实现利税3.8亿元,增长58.5%。全市房屋施工面积为557.9万平方米,增长63.6%;房屋竣工面积271.6万平方米,增长25.9%,房屋竣工率为48.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势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16.7亿元,同比增长52.8%,其中,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跨省区项目)完成595.9亿元,同比增长55.2%。

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跨省区项目)按经济建设性质划分,新建投资完成474.1亿元,增长43.0%;扩建投资完成31.1亿元,增长33.0%;改建投资68.2亿元,增长215.3%。

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达到13.8亿元,农牧业生产条件进一步得到了改善。第二产业完成投资402.0亿元,增长69.9%,其中工业投资完成400.4亿元,增长67.4%,投资进一步向优势行业集中,电力、煤炭、炼焦、化工行业是拉动工业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这4个行业共完成投资308.3亿元,占工业投资的77.0%。第三产业投资保持较快增长态势,共完成200.9亿元,增长30.1%,其中交通运输仓储、房地产、水利环境及公共设施管理业分别完成84.2亿元、40.7亿元和43.1亿元,分别增长35.4%、138.6%、9.5%。

投资建设资金到位良好。全市50万元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跨省区项目)中,本年到位资金为637.0亿元,同比增长64.4%。其中,国家预算内资金为21.4亿元,同比下降29.8%;国内贷款为96.0亿元,同比增长4.1%;企业自筹资金486.0亿元,同比增长101.8%,占本年资金来源的比重为76.3%。建设项目资金来源及其融通机制呈现社会化和市场化的趋势。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步增长。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2.7亿元,增长15.6%。按销售单位所在地分,市的消费品零售额82.3亿元,增长15.9%,所占比重为45.0%;旗县的消费品零售额68.3亿元,增长17.8%,所占比重为37.5%;旗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2.0亿元,增长10.4%,所占比重为17.5%。

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49.7亿元,增长15.8%;餐饮业零售额28.3亿元,增长16.0%;其他行业零售额4.7亿元,增长7.3%。

居民消费结构升级。2006年,限额以上批零贸易企业中汽车、石油、家用电器等消费热点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8.5%、27.3%和11.5%,其中汽车零售额达到18.2亿元,占全市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的比重达到38.4%。消费结构升级呈现明显加快的特征。此外,市场上其他各类商品销售也有不同程度的增长,限额以上企业食品饮料烟酒类增长43.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9.1%、书报杂志类增长19.1%。

六、对外经济

全市完成进出口总额(不含煤炭)48000万美元,同比增长71.4%,其中进口总额10500万美元,同比增长228.1%;出口总额37500万美元,同比增长46.1%。

从出口看,加工贸易增长速度快于一般贸易,一般贸易出口364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5%,而加工贸易出口593万美元,增长114.1%。从进口看,一般贸易进口9417万美元,增长309%,加工贸易进口68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减少82.4%,机电产品进口2851万美元,增长5倍。

利用外资取得稳步进展。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数达17个;合同外资金额18558万美元,增长30.4%;实际利用外资金额50102万美元,增长93.2%。年末全市工商部门注册的“三资”企业数达89家。

七、交通、邮电业和旅游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公路旅客周转量15.7亿人公里,增长5.4%,公路客运量2102万人,增长5.0%;公路货物周转量160.0亿吨公里,增长33.0%,公路货运量为21330万吨,增长35.0%。

邮电通信业持续发展。2006年全市邮电通信业务总量为170341万元。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65137万元,邮政业务总量5204万元。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100.0万户;固定电话用户18.4万户,其中ADSL用户4.5万户。全年订销报纸1830万份;杂志104.5万份;收寄函件205.6万份;国际国内特快专递共完成16.1万件。

年末全年拥有旅游星级宾馆饭店25家;4A级旅游景点5个;各类旅行社39家。全市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81万人次,同比增长22.9%,其中接待入境旅游者1.2万人次;旅游营业收入23.4亿元,增长25.5%。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业保持健康运行态势。2006年末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097.3亿元,增长33.4%;金融机构现金支出2124.7亿元,增长34.0%,全市金融机构累计净投放现金27.4亿元,同比增加13.8亿元,增长102.1%。

年末金融机构各项本外币存款余额391.9亿元,增长27.5%,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为388.4亿元,增长27.0%,外币各项存款余额4414万美元,增长134.7%。存款中,企业存款为122.2亿元,增长30.5%;城乡居民储蓄为199.3亿元,增长21.9%。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388.4亿元,增长40.6%,全年新增本外币贷款112.2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41.8亿元,其中人民币贷款388.2亿元;外币各项贷款余额249万美元,下降73.8%。贷款中,短期贷款余额196.2亿元,增长33.4%,中长期贷款183.8亿元,增长48.4%,个人消费贷款为20.6亿元,增长42.8%。

保险事业稳步发展。年内全市新增保险公司3家,总数达9家。全年累计实现保费收入94488万元,同比增长26.4%,其中财产险收入43481万元,增长32.9%;寿险收入44794万元,增长21.5%;健康险收入2506万元,增长46.7%;人身意外伤害险收入3707万元,增长7.5%。全市保险公司各项赔款和给付25493万元,增长32.4%,其中财产险赔款和给付19282万元,增长29.3%;寿险赔款和给付4002万元,增长56.5%;健康险赔款和给付921万元,增长18.1%;人身意外伤害险赔款和给付1289万元,增长26.9%。

九、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不断取得新成就。2006年全市有成人高校1所;中等专业学校7所,普通高中24所,普通初中53所,职业高中8所,职业初中20所,普通小学167所,幼儿园118所,特殊教育学校2所。普通初中毛入学率153%,普通初中辍学率0.56%;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100%。

科研机构实力不断加强,科研队伍保持稳定。2006年末全市获各类科技成果22项,同比增长1.1%;全年专利申请56件,增长5.7%,授权专利48件,增长14.2%;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8项,成交金额19656万元,向市外输出技术成交金额11084万元。

十、文化和卫生

全市文化、艺术事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其中有乌兰牧骑7个;文化馆(包括群众艺术馆)9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2个。广播电视事业保持较高发展水平,2006年全市有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4台,调频台9台,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达94.5%;2006年底,全市拥有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台,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89.3%,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10940户,较上年提高11.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包括个体诊所和村卫生所)156个,其中综合医院25个,农村牧区卫生院108个,疾病预防中心9个,妇幼卫生机构9个。医疗卫生机构共有床位4749张,其中医院有床位3152张,乡镇卫生院有床位1303张。全市卫生技术人员达到4983人,其中执业医师、助理医师2583人,注册护士1316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果。全年道路桥梁建设总投资40.8亿元,年末人均道路21.5平方米,全市污水处理率达到56.9%,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7.7标台,燃气普及率达到67.6%。城市绿化取得新进展。全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11.7%,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15.9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5.4平方米。

全年全市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83个,增长137.1%完成治理投资11.8亿元,增长35.0%。2006年底,全市有自然保护区12个,面积达1014.4千公顷,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9个。全市有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4个,各级环境监测点6个。全市环保系统职工人数达322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74人。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数量平稳增长。2006年末全市户籍人口141.0万人,增长2.2%。年末常住人口为151.5万人,增长1.3%,全年出生人口1.5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4‰;全年死亡人口0.86万人,死亡率为5.7‰,自然增长率为4.7‰。城镇化率为57.1%,较去年提高3.1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稳步提高。2006年城镇居民从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为26988元,增长25.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27074元,增长25.2%。抽样调查资料显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002元,增长17.9%。其中工薪收入10259元,增长15.3%;经营净收入1748元,增长32.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0356元,增长16.6%。每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家用汽车12辆,较上年增加5辆;拥有电冰箱114台,较上年增加8台;拥有家用电脑36台,较上年增加12台。

全年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为5308元,增长15.4%,其中农民5353元,增长16.2%,牧民5229元,增长14.0%。其中工资性收入1795元,增长31.5%;家庭经营收入3134元,增长7.9%。农牧民收入结构继续发生变化,劳务经济和家庭生产经营等非农业中获得的收入比重继续上升,从农牧民收入的构成来看,47.0%的收入来自于非农业部分。全年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515元,增长25.8%。农牧民每百户拥有彩电94台,比上年增加13台;拥有电冰箱48台,比上年增加15台;拥有洗衣机54台,比上年增加6台;摩托车83台,与上年持平。

社会保障进一步完善。2006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2.7万人,增长1.6%;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043人,下降27.9%;失业金实际发放金额691.0万元,下降25.7%;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2.3万人,增长3.2%,实际发放金额为3229.1万元,同比增长42.9%;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数达11.8万人,增长30.0%,其中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2.5万人,增长4.6%,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为100%;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19.1万人,增长18.0%,其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离退休人员为4.2万人,增长22.6%。全市8个旗区全部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覆盖人口90.9万人,实际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牧民为76.1万人。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增加值绝对数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