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内蒙古

通辽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18:31:48 来源:通辽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75次

通辽市统计局

(2007年3月26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抢抓机遇,自加压力,奋力争先,经济社会承接了“十五”时期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的大好来势,圆满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任务目标,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13.03亿元,同比增长23.2%,人均GDP达到13354元,同比增长23.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6.48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59.89亿元,增长33.4%;第三产业增加值156.65亿元,增长18.4%。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23.4:38.7:37.9,产业比重进一步优化。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财政状况明显改善。全市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4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24.35亿元,同比增长43.9%,人均财政收入1229元,比上年增加了378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了1.4%,其中城市上升0.8%,农村牧区上升2.1%。分项目来看,食品、居住、交通和通讯、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衣着等类别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2.9%、2.4%、1.1%、0.2%、0.4%、0.1%;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等类别价格水平比上年同期下降0.3%。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单位从业人员22.39万人,其中:在岗职工22.36万人。截至2006年12月末累计安置各类城镇失业人员12546人,其中安置下岗失业人员10302人“(4050”人员再就业388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二、农业

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由于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103.19万公顷,比上年增加5.49万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101.33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63万公顷。增长7%。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8.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6.81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77.1%;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65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85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6%,比上年提高0.5百分点;蔬菜播种面积6.8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64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

粮食产量较上年增加,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粮食产量429.24万吨(85.85亿斤),比上年增产17.24万吨(3.45亿斤),增长4.2%。其中:玉米359.75万吨(71.95亿斤);水稻18.60万吨(3.72亿斤);小麦8.09万吨(1.62亿斤)。

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甜菜产量均比上年有所增加。油料产量10.66万吨,比上年增产0.36万吨;甜菜产量2.96万吨,较上年增产0.66万吨。

蔬菜生产品种进一步优化,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单产效益明显提高。蔬菜总产量273.69万吨,比去年增长18.9%,其中叶菜类产量115.24万吨。特种作物生产进一步发展,鲜切花产量2.5万吨,盆栽观赏植物产量12.5万吨,药材产量1.16万吨。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1300.49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70.59万头(只)。年末全市家畜实有头数1036.91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62.31万头(只),增长18.6%,其中大小牲畜755.19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111.09万头(只),增长17.2%;猪281.72万口,增加51.22万口,增长22.2%。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61.58万吨,比上年增长42.2%,其中:猪肉31.79万吨,比上年增长68.2%;牛肉11.92万吨,比上年增长11.4%;羊肉6.44万吨,比上年增长61.0%。

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措施,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争取国家林业生态建设资金3.2亿元,退牧还草项目资金1.8亿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积75万亩,完成造林169万亩,人工种草面积111万亩。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9万公顷,年末实有有效灌溉面积62.9万公顷;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4万公顷,年末实有节水灌溉面积29.1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34.35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117.3亿元,增长34.5%。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47.77亿元,增长28.2%。分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增加值17.82亿元,增长9.2%;集体企业墙加值2.76亿元,增长91.2%;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5.02亿元,减少49%;股份制企业68.49亿元,增长50%;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12.84亿元,增长27%。分轻重工业来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53.05亿元,增长43%;重工业增加值64.25亿元,增长27.6%。

工业生产产销状况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54%,比上年提高1.48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305.06,比上年提高43.80个点;实现利润34.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0.7%。

优势主导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加快。四大主导产业累计完成增加值108.08亿元,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92.1%。其中煤电铝工业增加值38.25亿元,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32.6%;建材工业增加值5.12亿元,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4.4%;医药化工工业增加值12.46亿元,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10.6%;农副产品加工业增加值52.26亿元,占规模企业增加值的44.6%,我市农畜产品资源得到了有效转换。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市34户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8.70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77.53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144.07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96.17万平方米,竣工产值16.82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6年我市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外商投资的优惠政策,使我市的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规模不断扩大。2006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80亿元,同比增长23.9%。

限额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67.78亿元,同比增长29.6%。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完成116.08亿元,占43.3%。按三次产业划分,第一产业投资完成6.93亿元,同比增长9.6%;第二产业投资完成167.4亿元,同比增长47.6%,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66.03亿元,同比增长48.8%;第三产业投资完成93.45亿元,同比增长7.5%。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工业技改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9.67亿元;制造业完成投资87.19亿元;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完成投资60.75亿元;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完成投资38.42亿元;房地产业完成投资17.62亿元;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10.6亿元;教育业完成投资13.29亿元;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完成投资7.24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244万吨/年;铅锌采矿13万吨/年;铁矿开采20万吨/年;城市道路扩建长度39公里;新增高等院校建筑面积83137平方米,学生席位14444个;新建公路8.5公里,改建公路448.03公里,新建客、货运站6000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全年实现增加值33.09亿元,同比增长20.5%。

全年铁路实现货运周转量394.3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加37.69亿吨公里,增长10.6%;客运周转量35.6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加4.02亿人公里,增长12.7%;公路货运周转量3089.80百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834.80百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455.46百万人公里,比上年增加69.46百万人公里。民航旅客发运量28867人,发运行李、货物和邮政112.7吨;旅客周转量2188万人公里,货物、邮政和行李周转量9.4万吨公里;总运输线路长度达1736公里。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8亿元。全市有邮政机构154个,邮路总长度3998公里,农村投递路线14016公里。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达到65万户,固定电话用户38.5万户。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显示,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固定电话89部,移动电话150部;百户农牧居民拥有固定电话54部,移动电话67部。

六、国内贸易

2006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110.96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2.66亿元,增长17.9%;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分别为28.97亿元和29.34亿元,增速达15.4%和15.9%。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90.83亿元,增长17%;住宿和餐饮业15.86亿元,增长20.7%;其它行业4.27亿元,同比下降0.4%。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继续改善。全年商品销售总额181.92亿元,其中:批发企业93.8亿元,零售企业88.12亿元。

七、对外经济

2006年全市对外贸易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821万美元,同比下降7.6%。其中进口总额2569万美元,同比增长56.1%;出口总额4252万美元,同比下降25.9%,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1683万美元,同比下降58.9%。日本、欧盟、东南亚、韩国是我市的主要出口市场,民营企业出口占据主导地位,出口额达2601万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1.2%,领跑全市对外贸易。

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小幅攀升,全年出口3370万美元,同比增长0:4%;加工贸易出口882万美元,同比下降62.9%。

从出口商品种类来看,2006年全市出口商品共14大类46个品种,全市农畜产品出口额2182万美元,占全市出口额的50.8%。工业品出口821万美元,同比增长4.3倍。我市特色产品如辣椒干、医药原料出口分别为69万美元和189万美元,增长20.1%和56.2%,发展势头较好。

利用外资形势继续看好,2006年实际利用外资3620万美元,同比增长42.5%。

八、旅游

2006年我市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全年接待海内外旅游者191.1万人次,同比增长22.9%,其中海外旅游者8829人次,同比增长15%,旅游业总收入16.3亿元,同比增长52%,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74.2万美元,同比增长30%。

旅游招商引资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引资金额16280万元,其中引进国外无偿捐助185万元,国外直接投资2000万元,外地客商投资12000万元,本地及民间投资2095万元。

旅游产品开发态势良好,已经形成以原始草原、沙漠风光、民族风情、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骨架的旅游格局,重点推出了四条旅游精品线,一是大青沟-珠日河-扎、霍草原;二是孝庄故里生态旅游区-大乐林寺-莫力庙-古榆园-清王府;三是努古斯台-阿古拉-博王府-大青沟-兴源寺、福缘寺-塔敏查干;四是阿古拉-珠日河、鲜光民俗村-莫力庙-羊场农家乐、牧家乐。

九、金融、保险业

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确定增长。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金额203.73亿元,比年初增长12.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120.63亿元,增长9.2%,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58.50亿元,增长21.5%。其中短期贷款157.68亿元,同比增长12.9%;中长期贷款98.23亿元,同比增长37.8%。

保险业收入减少,全年保费收入32915万元,比上年下降7.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907万元,同比增长0.6%;寿险保费收入23008万元,同比下降10.4%。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860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5792万元;寿险赔款及给付2810万元。

十、变化、教育和卫生

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文化馆8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3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通广播的乡123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79%,比上年增加0.36个百分点,县、乡电视台81座,通电视的乡123个,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3.32%,比上年增加0.36个百分点。

2006年我市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学生辍学率明显下降。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15720人,招生3683人;普通高中招生214541人,在校生63818人;初中招生45939人,在校生135597人;普通小学826所,专任教师18621人,招生36999人,在校生218067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生267人,从事特殊教育的专任教师42名;幼儿园22所,幼儿教育班1317个,在园(班)幼儿28990人。学龄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改善,小学适龄人口入学率100%,毕业生升学率100.53%,比上年度提高0.53个百分点,辍学率为0.15%,比上年度下降0.7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51.95%,比上年度下降3.29个百分点,辍学率为2.07%,比上年度下降2.6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包括诊所)242个,在全市卫生机构中,医院38个;卫生院151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0个。医疗床位5527张,医院、卫生院床位5166张,占93.5%。卫生技术人员8636人,其中执业医师3819人,占44.2%,注册护士1926人,占22.3%。

十一、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年末全市环抱系统职工共有241人,环保机构23个。环境监测战8个,环境监测人员92人。自然保护区5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84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14%。生态示范区3个,其中国家级3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达标区面积9.1平方公里,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环境法制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

十二、人口

年末全市常住人口309.1万人。年出生人口3.39万人,出生率为10.96‰,年死亡人口1.75万人,死亡率为5.6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29‰,比上年低0.6个千分点,城镇人口102.81万人,占33.3%,乡村人口206.29万人,占66.7%。按户籍人口分组,农业人口199.71万人,非农业人口112.8万人;蒙古族人口143.9万人,占46%;男性人口159.24万人,女性人口153.27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4: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随着各项增加居民收入措施的落实、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农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减免农业税等惠农政策的实施,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明显提高。

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6年达到13908元,比上年增加2228元,增长19.1%,其中:国有单位人均13995元;集体单位人均12376元;其他单位人均13861元。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8582元,比上年增长11.7%;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952元,增长10.7%。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794元,增长14.4%;人均消费支出2212元,增长10%。

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8.85平方米,比去年增加1.82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20.51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7平方米,高于城镇居民1.66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养老保险企业职工及个体劳动者参保人数为16.82万人,全年征缴养老保险费3.94亿元。全市所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达23.47万人,比上年增长1%,参保率稳步提高。

社会福科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拥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92个,其中:社会福利院2个,光荣院3个,农村敬老院83个。拥有床位3009张,年末在院人数2056人。全市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达到68409人,有27687户低收入家庭得到救助;农村有9925人得到定期救济。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