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内蒙古

通辽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18:28:08 来源:通辽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80次

通辽市统计局

2004年3月15日

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目标,以调整优化经济结构为主线,统一思想,扎实工作,奋力拚搏,克服了“非典”疫情和干旱等自然灾害所带来的困难和影响,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成就,“一转三超两提高”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238.2亿元,同比增长18.8%,增幅比上年提高2.8个百分点,超过预期目标1.8个百分点,为20年来最高增长幅度。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5亿元,增长16.5%;第二产业增加值81.4亿元,增长23.2%;第三产业增加值81.3亿元,增长16.8%。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31.7:34.2:34.1,第二产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比重2.5个百分点,实现我市第二产业超第一产业目标。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财政状况进一步改善。全市财政总收入实际完成13.3亿元,同比增长20.1%。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完成9.5亿元,同比增长25.2%,人均财政收入430元,比上年增加了50元。

市场物价回升。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了1.9%。其中城市上升2.3%,农村牧区上升1.6%。分项目来看,食品、衣着、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别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同期上涨3.5%、0.1%、0.5%、4.8%、1.8%;烟酒及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等类别价格水平分别比上年同期下降2.5%、1.1%、0.8%。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31.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5.2万人。年内有9千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和夫妻双下岗人员4千多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9%,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4个百分点。

二、农业

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由于加快退耕还林还草,年末全市实有耕地面积86.0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0万公顷。农作物总播种面积84.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5万公顷,减少2.9%。在农作物播种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4.7万公顷,比上年减少1.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6.7%,比上年上升0.7个百分点;油料作物播种面积6.4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3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7.6%,比上年下降2.5个百分点;蔬菜播种面积5.8万公顷,比上年减少2.5万公顷,占总播种面积的6.9%,比上年下降5.7个百分点。

粮食产量较上年增加,农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优质高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年粮食产量341.7万吨(68.34亿斤),比上年增产8.3亿斤,增长13.8%。其中:玉米276.1万吨(55.22亿斤);水稻15.7万吨(3.13亿斤);小麦7.9万吨(1.58亿斤)。

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增产,甜菜产量比上年减少。油料产量10.3万吨,比上年增产4.2万吨,增长68.8%;绿豆9.9万吨,增产1.2万吨,增长14.3%;甜菜产量1.4万吨,较上年减产1.3万吨。

蔬菜生产品种进一步优化,新特、精细品种增加,单产效益明显提高。蔬菜总产量216.7万吨,增产31.3%,蔬菜产值达到20.0亿元,比上年增加3.5亿元。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牧业年度牲畜实有头数699.6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9.1万头(只)。年末全市家畜实有头数535.2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80.8万头(只),增长17.8%,其中大小牲畜378.1万头(只),比上年末增加62.7万头(只),增长19.9%;猪157.1万头,增加18.2万头,增长13.1%。全年肉类总产量达到31.0万吨,比上年增长21.6%,其中:牛肉8.4万吨,比上年增长40.0%;羊肉2.0万吨,比上年增长25.0%。

受气候条件的影响渔业生产继续下滑,全年水产品产量4600吨,比上年减产5000吨。

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加大,林业生产呈现较快的发展势头。全年造林合格面积11.1万公顷,比上年增加0.4万公顷,增长3.7%。退耕还林还草4.0万公顷。年末实有草原面积达334.7万公顷,比上年增加7.3万公顷。

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5万公顷,年末实有有效灌溉面积57.7万公顷;年内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8万公顷,年末实有节水灌溉面积21.9万公顷。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51.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其中,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41.9亿元,增长30.2%。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完成32.7亿元,增长35.1%。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38.7%。分经济类型来看,国有企业增加值10.0亿元,增长41.3%;集体企业增加值0.7亿元,增长26.7%;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3.2亿元,增长37.4%;股份制企业11.6亿元,增长50.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15.3%。分轻重工业来看,全年轻工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36.1%;重工业增加值16.6亿元,增长34.0%。

工业产销衔接良好,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9.6,比上年提高3.9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8亿元,比上年增长24.1%;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利税8.9亿元,比上年增长35.3%。

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医药化工工业、能源工业、建材工业、农畜产品加工业成为我市工业四大支柱产业。全年医药化工工业增加值3.5亿元,增长48.0%;能源工业增加值10.2亿元,增长40.3%;建材工业增加值3.3亿元,增长29.9%;农畜产品加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36.5%。四大支柱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92.4%,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好转。全市38户资质等级建筑企业,实现建筑业总产值10.6亿元;单位工程施工个数为277个,其中新开工工程245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88.4%,比上年提高11.9个百分点;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1.2万平方米,其中新开工面积75.4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65.2万平方米,竣工率达到71.5%;房屋竣工面积中的一次交验合格面积64.6万平方米,占竣工面积的99.1%,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长。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以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优惠政策的支持下,我市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增加工业生产技术改造投资。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突破100亿元,达到107.6亿元,同比增长77.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镇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2.0亿元,同比增长92.6%,增幅高于上年65.3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单位投资完成55.9亿元,占60.8%。按投资用途分,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1.4亿元,同比增长78.5%;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2.3亿元,同比增长2.1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4亿元,同比增长5.2%;其它投资完成0.9亿元,同比下降35.7%。

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工业技改投资力度继续加大。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7.6亿元;水利管理业完成投资4.4亿元;道路运输业完成投资12.3亿元;电信及其他信息传输服务业完成投资2.0亿元;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3.6亿元;教育业完成投资2.9亿元;制造业、电力、煤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3.3亿元。

企业更新改造投资增长加快。全年更新改造投资32.3亿元,占投资完成额的比重由上年的22.0%提高到35.1%,提高了13.1个百分点。其中:50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完成31.3亿元;外商投资300万元。在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制造业的投资完成额达到21.5亿元,同比增长1.4倍;占66.6%。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电解铝5万吨/年;加工肉制品6.3万吨/年;原煤开采170万吨/年;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237公里;新增中小学建筑面积13.1万平方米,学生席位7.8万个;新建一级公路266公里,二级公路253公里,改建公路1185公里。

五、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业受“非典”的影响,客运量有所下降,但邮电通信业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

全年铁路完成货运周转量30611百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2222百万吨公里,增长7.8%;客运周转量2336百万人公里,减少220百万人公里,下降8.6%;公路货运周转量1995百万吨公里,比上年增加16百万吨公里,客运周转量1266百万人公里,比上年增加19百万人公里。民航旅客发运量5838人,发运行李26575公斤,发运货物和邮政1536公斤;旅客吞吐量1591人,货物、邮政和行李吞吐量58155公斤。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收入7.6亿元,比上年增加2.8亿元。邮政机构147个,邮路总长度3841公里,农村投递路线18407公里。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超过30万户,固定电话用户已超过40万户,其中65%左右是市内电话用户,35%左右为乡村电话用户。据城乡住户调查资料显示,百户城镇居民拥有固定电话88部,移动电话65.8部;百户农牧居民拥有固定电话39.0部,移动电话19部。

六、国内贸易

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9.1亿元,增长12.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7.4亿元,增长1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56.8亿元,增长11.7%;餐饮业6.8亿元,增长10.0%;其它行业2.9亿元,增长5.6%。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状况继续改善。全年商品销售总额8.4亿元,其中:批发企业6.4亿元,零售企业2.0亿元;

国有企业7.0亿元,其它企业1.4亿元。企业商品销售成本11.0亿元,企业主营利润1.1亿元;利润总额0.6亿元。

七、对外经济

2003年全市对外贸易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3346万美元,同比增加417万美元,增长19.6%。其中进口总额925万美元,同比增长26.0%;出口总额2421万美元,同比增长17.3%。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1496万美元,同比增长12.5%。对外贸易伙伴增加,香港、韩国、日本仍是我市的主要出口市场。

在出口中,一般贸易出口保持大幅增长,加工贸易出口呈现下降。全年一般贸易出口1658万美元,同比增长37.4%;加工贸易出口763万美元,同比下降了11.0%。

从出口商品种类来看,食品、饮料、烟酒类出口109万美元,增长1.6倍;植物产品类出口744万美元,同比增长45.2%;矿物材料制品类出口271万美元,同比增长43.8%;化工及相关产品类出口165万美元,同比增长28.2%。出口下降的种类有:活动物及产品类出口113万美元,下降17.9%;木及制品类出口57万美元,下降68.7%。

利用外资形势继续看好。全市共实施国内横联项目800项,引进外资40亿元,新批“三资”企业10家,实际利用外资2224.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4%。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352.7万美元,间接利用外资871.7万美元。

八、金融、保险业

全市金融机构存贷款稳定增长。年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2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6.7%。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80.0亿元,增长11.0%。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69.2亿元,增长8.4%。其中短期贷款130.3亿元,同比增长4.2%;中长期贷款34.4亿元,同比增长20.7%。

保险业不断发展壮大。全年保费收入28821万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7862万元;寿险保费收入20959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5252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4370万元;寿险赔款及给付882万元。

九、文化、教育和卫生

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9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9个,博物馆3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36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88.6%,比上年增加2.1个百分点,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188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87.0%,比上年增加1.9个百分点。有线电视覆盖面不断扩大,包括农村MMDS网用户在内,全市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56万户,比上年增长16.0%。

2003年我市教育事业稳步发展,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进一步提高,学生辍学率明显下降。全市普通高等学校1所,在校生13780人;普通高中30所,专任教师2472人,招生19097人,在校生45353人;初中221所,专任教师9515人,招生49511人,在校生144294人;普通小学1363所,专任教师19506人,招生42577人,在校生249586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招生77人,在校生505人;幼儿园21所,招生25503人,在校生27913人。学龄人口受教育程度进一步改善。小学入学率99.9%,比上年度提高0.5个百分点,升学率98.0%,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初中入学率98.4%,比上年度提高4.1个百分点,升学率47.9%,比上年提高了7.5个百分点。

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包括诊所)223个,在全市卫生机构中,医院34个;卫生院147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9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0个。医疗床位5058张,其中标准床位4591张,占90.8%;医院、卫生院床位4792张,占94.7%。卫生技术人员9557人,其中执业医师4066人,占42.5%,注册护士2133人,占22.3%。

十、环境保护

环保事业发展加快,全民环保意识不断增强。年末全市环保系统职工共有253人,环保机构22个。环境监测站9个,环境监测人员112人。自然保护区55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848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8.1%。生态示范区3个,其中国家级3个(其中两个试点),自治区级2个。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达标区面积9.12平方公里,年内设立的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达100%,环境法制建设力度进一步加大。年末,本年施工的污染治理项目12个,本年完成工业污染治理投资1162.4万元,其中废气治理项目完成911.0万元;废水治理项目完成3.0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

年末全市总人口309.30万人。年出生人口2.50万人,出生率为8.1‰,年死亡人口0.97万人,死亡率为3.1‰,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0‰,比上年低0.8个千分点;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234.79万人,非农业人口74.52万人;乡村人口221.92万人,占71.7%,城镇人口87.38万人,占28.3%;蒙古族人口139.26万人,占45.0%;男性人口157.39万人,女性人口151.92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3:1。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随着各项增加居民收入措施的落实、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农畜产品价格上涨以及农村牧区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进,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

全市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9581元,比上年增加1945元,增长25.5%。其中:国有单位人均9578元;集体单位人均7762元;其他单位人均10685元。

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060元,比上年增长15.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4412元,增长11.6%。农牧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2370元,增长14.3%,人均纯收入2483元,增长14.7%;人均消费支出1505元,下降10.0%。

居民住房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17.1平方米,比上年略有增加;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18.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5平方米,高于城镇居民1.5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巩固提高。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职工达到18.7万人,同比增长2.9%,离退休人员3.4万人(不含财政开资人员),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全市所有行政机关、事业单位及部分企业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的职工及离退休人员达17.5万人,比上年增长33.6%,参保率大幅提高。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机构299个,其中,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13个,社会福利院2个,光荣院3个,农村敬老院107个。拥有床位2883张,年末在院人数1996人。全市社会保障机制进一步健全,城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人数由上年的4.0万人增加到7.3万人。全年发放城镇低生活保障资金达4000多万元,有2.9万户低收入家庭得到救助;农村有1.4万人得到定期救济,有4.3万人次得到临时救济。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据。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