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内蒙古

赤峰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18:14:14 来源:赤峰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12次

赤峰市统计局

2007年3月15日

2006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全市各地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着力推进工业经济、项目建设、招商引资三项重点工作,国民经济发展取得新突破,经济运行质量明显提高,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居民收入稳步增加,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规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市生产总值达到428.0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8.85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76.3亿元,增长25.8%;第三产业增加值152.86亿元,增长18.7%。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751元。按当年汇率折算,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49美元,接近全国和全区2004年的水平,差距进一步缩小(2000年我市人均生产总值为392美元,仅相当于全国1992年的水平,相当于全区1993年的水平)。全年劳动生产率19530元,增长15.9%。

产业结构更趋合理。从所占比重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26.5:36.9:36.6调整为23.1:41.2:35.7,第二产业比重上升4.3个百分点,一、三产业比重分别下降3.4和0.9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5.1%。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达到25.8%,居三次产业之首,分别高于一、三产业19.3和7.1个百分点。从贡献率看,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9.5%、52.6%、37.9%,二、三产业较上年分别提高8.2和1.7个百分点,第一产业下降9.9个百分点。从拉动率看,在GDP增长的18.1个百分点中,三次产业分别拉动了1.72、9.52和6.8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高出一、三产业7.8和2.66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日趋明显。

市场物价保持平稳。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9%,涨幅较为平缓。其中食品类、居住类、交通通讯和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幅度较大,分别上涨了2.9%、3.0%、3.5%和3.0%,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指数保持基本稳定或有不同程度下降。生产和建设领域价格上涨明显,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涨9.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9%,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6.3%。[见附表1]

城镇就业能力进一步增强。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6.33万人,减少5.65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9.68万人,增加0.09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15.88万人,增加2.52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70.49万人,减少8.32万人。全市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数2.15万人,新增就业人数2.75万人,登记失业率4.18%。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按新财政体制计算,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1.56亿元,增加10.04亿元,增长31.8%,同口径增长40.8%(按2005年财政体制计算,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44.26亿元,增加12.74亿元,增长40.4%)。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59亿元,增长23.1%,同口径增长36.9%。上划中央税收收入16.96亿元,增长47.1%。在地方财政收入中,一般预算收入16.38亿元,增长3.2%,同口径增长18.1%。基金预算收入8.22亿元,增长99.9%。有7个旗县区的财政收入超过2亿元,比上年增加4个,其中红山区、元宝山区的财政收入超过7亿元,克什克腾旗超过3亿元。政支出明显扩大,公共财政的服务和保障功能得到加强。地方财政支出90.51亿元,增加17.23亿元,增长23.5%。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4.85亿元,增长41.1%;教育支出15.33亿元,增长10.4%;农业支出3.27亿元,增长17.6%;医疗卫生支出2.72亿元,增长27.3%;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2.2亿元,增长37.6%;城市维护费4.56亿元,增长22.6%;社会保障补助支出2.7亿元,增长31.6%;工业交通事业费支出0.96亿元,增长82.6%;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1.34亿元,增长17.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总量不大,综合实力不强,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尚未形成;支撑工业发展的冶金、能源产业链条短,食品、制药产业规模小,资源开发利用水平低,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不强;农牧业基础薄弱,产业化经营水平有待提高;城镇化水平较低,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不强,城镇建设和管理仍需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不协调,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水平不高,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依然存在等。

二、农业

粮食生产大灾之年获得好收成。2006年,我市局部地区相继遭受了严重的春旱、秋吊和霜冻灾害,在灾害面前,全市各地积极采取有效措施,抗灾夺丰收,最大限度减少了灾害影响。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544万亩,下降1.1%。其中,粮食作物1183万亩,下降1.4%;经济饲料作物361万亩,下降0.3%。全市粮食产量达到62.97亿斤,因灾减产4.67亿斤,下降6.9%,是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其中谷物57.04亿斤,下降4.9%;豆类1.73亿斤,下降49.4%;薯类(折粮)4.2亿斤,下降1.1%。松山区、宁城县、敖汉旗和翁牛特旗粮食产量超过11亿斤,分别达到11.6、11.5、11.13和11.1亿斤。经济作物产量有升有降,其中,油料产量1.38亿斤,下降41%;甜菜8.69亿斤,下降13.6%;药材0.23亿斤,下降2.2%;烟叶0.42亿斤,增长17.4%;蔬菜45.53亿斤,增长18.1%;瓜类3.85亿斤,增长11.4%。[见附表2]

畜牧业生产再上新台阶。随着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的深入推进,畜牧业生产继续朝着生态型、效益型的发展方向迈进。从总量指标看,牧业年度(六月末)牲畜存栏1670万头只,增加214万头只,增长14.7%。从效益指标看,牧业年度牲畜良种及改良种率96.5%,提高6.5个百分点;牧业年度能繁殖基础母畜存栏869万头只,增加150万头只;日历年度(十二月末)牲畜出栏率80.7%,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从畜禽产品产量看,肉类总产量52.15万吨,增长13.3%。其中,猪、牛、羊出栏195万头、54万头和466万只,肉产量达到17.55万吨、8.43万吨和7.37万吨,分别增长9.6%、17.7%和17.3%。禽肉产量16.41万吨,增长10.9%;牛奶40.29万吨,增长40%;禽蛋30.71万吨,增长11%;绵羊毛1.69万吨,增长4.3%;山羊绒1697吨,增长15.4%。[见附表2]

林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8.27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47万公顷,飞播造林0.93万公顷,封山育林4.61万公顷。在营造林面积中,国家重点工程完成6.77万公顷,占81.9%。全年水产品产量9424吨,增长5.6%。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4.5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2%;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86.9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2%;每公顷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2.8千瓦,增长3.7%;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8.57亿千瓦时,增长7.3%;化肥施用量(折纯)17.3万吨,下降1.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50.16亿元,增长2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增加值115.84亿元,增长34%。按企业规模、经济类型、轻重工业分,大中型工业完成73.06亿元,增长20.1%,小型工业完成42.78亿元,增长57.7%;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45.66亿元,增长21.6%,其他类型企业完成70.18亿元,增长42.1%;轻工业完成21.58亿元,增长13%,重工业完成94.26亿元,增长48%。小型工业企业、其他类型企业、重工业增速快于轻工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从主要增长因素看,一是冶金行业受价格上扬等因素影响快速增长。实现增加值48.86亿元,增长87.7%,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25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到63.7%。二是新增企业快速增长。67户新增企业完成产值39.43亿元,增长7.7倍,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5.9个百分点,贡献率33.3%。三是重点工业企业快速增长。34户重点调度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80.74亿元,增长29.1%,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长18.5个百分点,贡献率38.5%。四是能源、冶金、食品、制药支柱行业快速增长。四个行业共完成增加值102.2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88.3%,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提高33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97%。五是旗县区工业发展较快。有10个旗县区增长速度超过全市平均水平:松山区增长78.3%、阿鲁科尔沁旗增长59.8%、巴林左旗增长56%、巴林右旗增长45.3%、林西县增长34.9%、克什克腾增长67.4%、翁牛特旗增长57.2%、喀喇沁旗增长83.1%、宁城县增长61.7%、敖汉旗增长58.8%。

工业运行质量明显提升。</span><spanlang="EN-US"style="font-size:18.0pt;mso-bidi-font-size:12.0pt;mso-fareast-font-family:????"><o:p></o:p></span><spanlang="EN-US"style="font-size:15.0pt;mso-bidi-font-size:12.0pt;font-family:????">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82.08,提高33.75点,创历史新高;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2.9%和8.66%,分别提高3.26和2.07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101665元,提高35536元;流动资金周转率2.44次,提高0.19次;主营业务收入实现312.22亿元,增长44.7%;利税实现44.92亿元,增长77.9%;利润实现24.3亿元,增长87.1%;产销率98.13%,产销衔接基本平衡。

主要产品产量稳定增长。原煤产量1811.18万吨,增长9.9%;发电量110.96亿千瓦小时,增长6.3%;成品糖8.41万吨,增长1倍;水泥280.91万吨,增长27.7%;化肥15.47万吨,增长77.2%;饮料酒25700万升,增长19%;中成药0.18万吨,增长12.9%;十种有色金属15.98万吨,增长2.9%;黄金2926千克,下降0.9%。[见附表3]

建筑业实现较快发展。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6.14亿元,增长10.6%。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110个,施工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82.08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441.7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率75.9%。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利润1.73亿元,实现税金1.5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9.5%和33.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3.28亿元,增长35.5%。其中城乡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307.15亿元,增长35.3%。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114.6亿元,下降4.2%;集体经济单位投资5.04亿元,增长0.4%;有限责任公司投资91.73亿元,增长83.4%;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95.78亿元,增长82.6%。从项目隶属关系看,地方项目完成投资269.29亿元,增长28.4%;中央项目完成投资37.86亿元,增长118.7%。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工业投资增势强劲,完成投资145.21亿元,增长63.5%,占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的47.3%,所占比重同比提高8.2个百分点。其中电力、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50.49亿元,增长74.6%;第三产业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完成投资122.36亿元,增长26.9%,占50万元以上项目投资的39.8%。其中,交通运输及邮电业增长26%,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增长5.69倍,批发零售餐饮业增长91.5%;房地产快速发展,完成投资29.31亿元,增长66.5%。商品房销售面积174万平方米,增长85.2%。

重点项目支撑作用明显。计划总投资亿元以上项目78个,同比增加17个,完成投资152.34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9.6%。其中,赤峰至通辽高速公路完成12.67亿元,赤峰至大板高速公路完成5.85亿元,灯笼河风电开发完成10.71亿元,元宝山发电厂三期工程完成9.3亿元,克旗赛汉坝风电场完成5.6亿元,赤峰热电厂四期供热扩建完成7.45亿元,赤峰远联钢铁有限公司钢铁项目完成2亿元。

五、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条件有效改善,承运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9471公里,增长75%,其中等级公路率达到75.1%。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7750万吨,增长4.3%;货物周转量46.29亿吨公里,增长4.3%。公路客运量2750万人,增长2.3%;客运周转量15.23亿人公里,增长3.6%。

邮电通信业发展壮大。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完成24.72亿元,增长37.4%。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3.48亿元,增长38.7%;邮政业务总量1.24亿元,增长18.6%。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7.3万门,增长5.9%,程控电话比重为100%;市内电话用户达到63.61万户,增长8.8%。其中,住宅电话45.73万户,增长4.3%;已通电话行政村所占比重为97%。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1.5万户,增长48.9%。计算机互联网用户7.15万户,增长27%。

旅游业蒸蒸日上。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6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5%,其中:海外游客2.1万人次,国内游客365.9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实现31.3亿元,增长24.3%,相当于生产总值的7.3%,其中,国际旅游创汇735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30.7亿元。

六、国内贸易

市场供需两旺,消费呈现新热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3亿元,增长16.8%。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83.06亿元,增长18%;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42.9亿元,增长16.5%;县以下34.34亿元,增长14.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4.34亿元,增长16.2%;餐饮业零售额19.11亿元,增长22.6%;其他行业6.85亿元,增长13.1%。消费结构呈现积极变化,家用电器更新换代步伐加快,住房、汽车、旅游、建筑装潢材料等消费亮点保持旺销势头。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30230万美元,增长99.2%。其中,进口23602万美元,增长168.2%;出口6628万美元,增长3.9%。在进出口总额中“三资”企业完成8217万美元,增长250.1%;自营企业完成15285万美元,增长28.2%。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合同外资额8461万美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9倍。实际利用外商投资2511万美元,增长3.73倍。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增加。各项存款余额386.34亿元,增长20.8%。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58.72亿元,增长14.7%。各项贷款余额225.3亿元,增长19.1%。

保险事业迈出新步伐。财产保险金额101.55亿元,增长106.3%;保费收入1.78亿元,增长33.9%;已决赔款金额11824万元,增长69.1%。年末人寿险承保人数7.5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31万人次;保费收入5.66亿元,增长9.6%;赔款6686万元,下降44%。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普通高中等专业教育成果不断巩固。赤峰学院全年招收学生2295人,在校学生7481人,毕业生1847人;6所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3488人,在校学生9611人,毕业生3129人。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进,高中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初中和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19.56万人和30.35万人,入学率为98.52%和99.08%,辍学率为0.87%和0.13%。初升高升学率达到79.39%,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6.45万人。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新发展。

学校硬件设施明显加强。普通中小学新增校舍22.21万平方米,危房比例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22562台,增长22.8%,图书939.1万册,增长10.7%。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全年鉴定科技成果16项,其中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一等奖9项。年内签订技术合同72项,合同成交额693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事业稳步前进。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1个,博物馆7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和差转台201座,其中功率一百瓦以上44座。广播混合覆盖率93.6%,电视混合覆盖率90.77%。《赤峰日报》全年出版4133千印张。

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854个,增加29个。其中医院62个,卫生院242个,采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3个。年末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位1174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915人。卫生防疫、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断加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体育健儿参加自治区级8大项、220小项的比赛,共获奖牌201.5枚,其中金牌87.5枚。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58次,参赛人数3.5万人次,其中体委系统举办12次,参赛人数0.98万人次。全年发展二级运动员8人。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中小学在校学生中有56.63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7.87%。全市老年体协组织已发展到2246个,有30万老年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

十一、环境保护和气象

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取得新成果。全面加强水质保护工作。全年在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共搬迁企业11家,停产3家,申请法院强制关停12家,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100%。完成23个水污染治理项目,总投资3913万元,地表水水质较上年有所改善。大气环境质量与总量控制又有新成效。全年共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117个,总投资7356万元。全市共拆除1007家饭店的原煤散烧大灶,至2006年底,全市3508家餐饮企业中,已有3038家改用了清洁燃料。全年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天数(包括二级)为264天,较上年增加3天。

自然生态保护工作得到全面加强。高度重视矿产资源开发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对矿山开发造成的生态破坏和环境污染及小汞碾子死灰复燃情况进行了调查和查处,对矿山开发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执行情况进行全面督查,保护区非法开采矿山项目得到全面遏制。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与环境优美乡镇建设、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取得新的进展。完成了宁城县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并通过自治区环保局组织的专家论证,得到了自治区环保局的资金支持,为我市在农牧业经济领域开展循环经济建设开了一个好头。

气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年地面测报错情率仅为万分之零点四,比上年下降万分之零点六;高空探测6项指标全部达到自治区标准;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报、预测、预警准确,公益气象、专业气象和决策气象服务优质高效,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进一步加强安全管理和业务培训,明显提高了飞机、火箭立体交叉作业效果,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为全市有效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常住人口略有下降。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8.53万人,比上年减少0.77万人。人口出生率10.22‰,死亡率5.96‰,人口自然增长率4.26‰。

居民收入稳定增加。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51元,增加879元,增长11.6%。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220元,增加403元,增长14.3%。其中农民3234元,增长14.1%;牧民3068元,增长16.9%。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481元,增长12.6%。农牧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504元,增长10.8%。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0.7%,下降1.1个百分点。农牧民恩格尔系数36.5%,下降2.9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使用面积20.69平方米,增加0.34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21.85平方米,增加0.89平方米。其中,农民22.22平方米,增加0.86平方米;牧民17.64平方米,增加1.22平方米。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不同程度增长。

十三、安全生产

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0.84人,下降0.37人。工矿商贸企业从业人员10万人死亡率5.25人,下降20.26人。道路交通万车死亡率5.48人,下降0.42人。煤矿百万吨死亡率0.17人,下降1.63人。

十四、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发展取得新成效。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实有床位6042张,收养4471人。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134处。社会救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居民得到国家救济的达24.5万人。享受国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7.38万人,增加7200人。最低生活保障由上年的140元增加到153元。全年低保资金支出7565万元,增长19.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险事业实现新突破。全市有22.31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6.67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0.7%和8.1%。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使用面积、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