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内蒙古

赤峰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18:13:40 来源:赤峰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655次

2005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团结奋进,扎实苦干,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绩。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运行质量和效益得到改善,产业结构得到调整优化,各项社会事业得到加强,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圆满完成了“十五”规划确定的各项发展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    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初步核算,2005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345.6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1.0%,增幅较上年提高4.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2.54亿元,增长18.9%;第二产业增加值126.03亿元,增长25.6%;第三产业增加值127.07亿元,增长18.3%。人均生产总值7848 元,增长21.3 %,按2005年末汇率折算为975美元。全年劳动生产率为16067元,增长14.9%。

与“九五”末相比,GDP总量实现翻番,年均递增16.2%,高于“十五”预期目标6.2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超出预期目标6.0、8.8和2.3个百分点。GDP五年累计实现1237亿元,是“九五”累计的1.7倍,是“八五”累计的3.3倍。日均创造的财富(增加值)是5年前的2.1倍,是10年前的3.5倍。

产业结构渐趋合理。从所占比重看,2005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27.1:34.7:38.2调整为26.8:36.5:36.7,第二产业比重提高1.8个百分点。工业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27.5%提高到29.5%,工农业增加值之比达到1.1:1,标志着我市已进入工业化初级发展阶段;第一产业中畜牧业比重由上年的45.4%提高到50.0%;交通运输邮电和社会服务业继续快速发展,所占三产比重分别较上年提高了1.0和0.2个百分点。从增长速度看,第二产业达到25.6%,居三次产业之首。从贡献情况看,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21.0%中,第二产业贡献了7.1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了8.1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第一产业2.61和3.09个百分点,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中坚力量。

市场物价趋于平稳。2005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3%,涨幅较为平缓。其中上扬幅度较大的有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指数,分别上涨了3.7%、5.4%和2.3%,其它消费品和服务类价格指数保持基本稳定或有不同程度下降。生产和建设领域价格上涨明显,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9%,原材料、燃料及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6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7.4%,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1%。

就业压力有所减缓。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21.98万人,增加13.72 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29.59万人,减少0.56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13.36万人,增加1.47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78.81万人,增加12.97万人。全市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数2.1 万人,新增就业人数1.40 万人,登记失业率4.2%。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31.52亿元,增长30.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9.98亿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5.88亿元,分别增长26.5%和16.7%;上划中央税收收入11.53亿元,增长37.4%。十二个旗县区财政收入首次全部超亿元,元宝山区、红山区突破6亿元大关。财政支出明显扩大,公共财政的服务和保障功能得到加强。地方财政支出73.25亿元,增长20.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10.32亿元,增长11.4%;企业挖潜改造资金0.87亿元,增长42.7%;教育支出14.19亿元,增长24.7%;农业支出2.80亿元,增长43.9%;医疗卫生支出2.12亿元,增长28.4%;抚恤和社会救济支出1.60亿元,增长9.3%;城市维护费3.65亿元,增长92.4%。

“十五”以来,全市财政收入呈现稳步增长的总体走势:收入增幅快。年均增长19.9%,高于“十五”预期目标9.9个百分点;总量增长快。本年财政收入是“九五”末的2.5倍,超出“十五”预期目标11亿元。五年累计达100.88亿元,是“九五”时期的1.7倍;占GDP比重提升快。由“九五”末的7.9%逐步提高到9.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突出,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产品高新技术含量低;农牧业基础还不稳固,产业化、市场化程度较低;企业获利能力不强,亏损压力依然存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大,对经济发展有影响力的大项目少;煤、电、油、运供给紧张和价格的上扬,对生产和生活领域产生较大影响;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慢,低收入群体生活仍很困难,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仍然较大。

二、农    业

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由于各地积极采取有利于发展农牧业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加之降水及时,雨量丰沛,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561万亩,增长4.9%。其中,粮食作物1199万亩,增长2.0%;经济饲料作物362万亩,增长16.0%。粮食产量达到67.64亿斤,增长7.5%。其中,谷物59.97亿斤,增长4.7%;豆类3.42亿斤,增长14.8%;薯类(折粮)4.25亿斤,增长59.8%。经济作物大幅度增长。油料2.33亿斤,增长70.1%;甜菜10.05亿斤,增长41.9%;烟叶0.36亿斤,增长44.0%;蔬菜38.55亿斤,增长24.6%。

“十五”期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始终稳定在1000万亩以上,年均粮食产量在55亿斤以上。

畜牧业生产再上新台阶。随着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继续深入推进,牧业生产方式得到有效改变,畜牧业生产继续朝着生态型、效益型的发展方向迈进,牲畜周转进一步加快。从总量指标来看,2005年六月末牲畜存栏突破1400万大关,达到1455万头只,比上年纯增274万头只。从效益指标来看,牲畜出栏率48.9%,比上年提高7.3个百分点;良种及改良种率90.0%,提高2.4个百分点;能繁殖基础母畜存栏699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30万头只。

“十五”期间,牲畜存栏年均增加100万头只以上;牲畜良种及改良率由“九五”末的79.7%提高到90.0%,超出“十五”预期目标15个百分点;出栏率由“九五”末的45.6%提高到48.9%,出栏年均增加34万头只;在种植业获得特大丰收的情况下,2005 年畜牧业增加值占第一产业的比重仍然达到50%,高于“十五”预期目标5个百分点,是五年来所占比重最高的一年。

林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营造林面积15 .41 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7.64万公顷,飞播造林0.90万公顷,封山育林6.87万公顷。在营造林面积中,国家重点工程完成15.07万公顷,占97.8%。全年水产品产量8926 吨,增长3.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51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4%;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70.1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6%;每公顷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2.71千瓦,增长5.9%;全年农村牧区用电量8亿千瓦时,增长6.1%;化肥施用量(折纯)17.45万吨,增长10.4%。

三、工业和建筑业

优势产业活力彰显。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102.00亿元,增长28.1%,增速快于上年4.0个百分点。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74.14亿元,增长35.2%。能源、冶金、食品、制药支柱行业增长势头强劲,拉动作用较为明显。四个行业共完成增加值67.1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5 %,拉动规模以上工业增速提高30.6 个百分点,对规模以上工业的贡献率达82.5%。旗县区工业发展较快,有8个旗县区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松山区增长68.6%、阿旗增长52.9%、右旗增长61.6%、克旗增长73.6%、翁旗增长55.1%、喀旗增长42.2%、宁城增长70.4%、敖汉增长54.2%。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完成55.34亿元,增长30.4%,小型工业完成18.80亿元,增长56.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34.01亿元,增长25.7%,其他类型企业完成40.13亿元,增长47.1%;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20.93亿元,增长36.8%,重工业完成53.21亿元,增长35.0%。轻工业、小型工业企业、其他类型企业增速快于重工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152.74,提高32.05点;销售收入214.55亿元,增长40.4%;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0.54%和6.94%,分别提高1.59和1.74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66897元/人,提高24387元;流动资金周转率2.35次,提高0.44次。同时,由于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内部结构得到优化,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利润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26.38亿元,增长49.7%,利润总额实现13.23亿元,增长74.3%。

工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原煤1648.63万吨,增长3.2%;发电量104.42亿千瓦时,增长8.5%;化学原料药1.45万吨,增长6.1%;中成药0.16万吨,增长41.4%;配混合饲料37.63万吨,增长28.2%;啤酒20590万升,增长30.2%;水泥220万吨,增长22.4%;鲜冷藏冻肉17.86万吨,增长22.4%;十种有色金属15.53万吨,增长14.4%;成品糖4.19万吨,增长44.1%;食用植物油2.47万吨,增长26.9%;黄金2953公斤,增长33.6%。

“十五”以来,全市上下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促进结构优化,振兴优势工业,加速工业化进程,彻底扭转了“九五”时期工业经济低速低效运行的被动局面。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是“九五”末的3.5倍,年均增长24.4%;销售收入是“九五”末的3.2倍;利税总额是“九五”末的5.8倍。

建筑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4.03亿元,增长15.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增加。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1.28亿元,增长42.7%。其中,50万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227.09亿元,增长34.4%。从投资主体看,国有经济单位投资119.59 亿元,增长20.0 %;集体经济单位投资5.02 亿元,增长0.4 %;城镇个人投资2.24 亿元,增长16.7% ;其他经济类型单位投资104.43亿元,增长88.1%。从投资管理渠道看,基本建设投资157.56亿元,增长32.4%;更新改造投资16.64亿元,增长188.8%;其它投资18.03亿元,增长88.0%;房地产开发投资17.61亿元,增长61.3%;农村非农户投资21.44亿元,增长27.8%。从项目隶属关系看,地方项目完成投资213.97亿元,增长36.6%;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7.31 亿元,增长221.2%。

投资结构不断改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明显加强。第一产业投资40.34亿元,增长14.9%;第二产业投资90.31亿元,增长23.1%。工业完成88.79亿元,增长22.2%,其中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28.92亿元,增长117.9%;第三产业投资96.44亿元,增长59.3%。其中交通运输邮电完成40.40亿元,增长60.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完成1.13 亿元,增长5.05倍。全年新建公路1352公里;改建公路1130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379 米。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完成投资超亿元的项目有20个,共完成投资80.71亿元,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34.9%。其中,赤峰至通辽高速公路完成17.02亿元,赤峰至大板高速公路完成7.92亿元,奶牛产业化项目完成7.49亿元,肉羊产业化项目完成7.44亿元,元宝山发电厂四号机组复建工程完成6.60亿元,赤峰远联钢铁有限公司钢铁项目完成4.00亿元,克旗赛汉坝风电场完成3.15亿元,赤峰市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完成3.20亿元,赤峰热电厂四期工程完成3.01亿元。

“十五”时期是我市历史上投资总量最大、增长速度最快的时期。五年投资累计完成605.93亿元,是“九五”时期总和的3.2倍,是“八五”时期总和的5.6倍,累计投资增长幅度高于“十五”预期目标145个百分点,年均增长40.0%。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最为迅猛,累计完成412.52亿元,占累计投资总额的近70%,是“九五”时期的3.7倍。

五、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条件有效改善,承运能力进一步增强。2005年末,全市公路里程达到11128公里,增长3.6%,其中等级公路率达到97.6%。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7433万吨,增长8.9%;货物周转量44.37亿吨公里,增长10.1%。公路客运量2687 万人,增长3.3%;客运周转量14.70亿人公里,增长0.4%。

邮电通信业发展壮大。全年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完成17.99亿元,增长39.2%。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6.95亿元,增长42.2 %;邮政业务总量1.04亿元,增长3.5%。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73万门,增长12.3%,程控电话比重为100%;市内电话用户达到58.48万户,增长11.6%。其中,住宅电话43.86万户,增长3.9%;已通电话行政村所占比重为96.6 %。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1.68万户,增长39.5%。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63万户,增长16.4%。

旅游业蒸蒸日上。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39.65 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0 %,其中:海外游客11035 人次,国内游客338.55 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实现25.39 亿元,增长95.0%,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7.3%,其中:国际旅游创汇444.3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25.03 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2005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137.24亿元,增长16.2%。分城乡看,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70.38亿元,增长16.8%;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6.81亿元,增长15.8%;县以下实现30.05亿元,增长15.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实现115.60亿元,增长14.8%;餐饮业零售额15.59亿元,增长18.6%;其他行业零售额6.05亿元,增长15.3%。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继续扩大。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实现162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2%。其中,进口总额9353万美元,增长68.6%;出口总额6915万美元,增长11.1%。在进出口总额中“三资”企业完成4307万美元,增长33.6%;自营企业完成11910万美元,增长39.3%。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全年合同外资额7130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投资531万美元。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增加。2005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319.87亿元,增长25.4%。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25.53亿元,增长20.6%。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89.48亿元,增长8.2%。

保险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年财产保险金额276.30亿元,比上年增长7.2 %;保费收入1.28亿元,增长14.6%;已决赔款金额6295万元,增长0.5 %。年末人寿险承保人数201万人次,比上年增加130万人次;保费收入4.79亿元,增长3.3%;赔款3828万元,增长29.0%。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普通高中等专业教育成果不断巩固。赤峰学院全年招收学生2436人,在校学生7748人,毕业生1449人;6 所中等专业学校,全年招收学生3874人,在校学生9552人,毕业生3207人。

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推进,高中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初中和小学在校学生分别为21.0万人和30.7万人,入学率为98.20%和98.73 %,辍学率为1.08%和0.12%。初升高升学率达到65.82%,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5.1万人。高考录取率达到89.20%,比上年提高3.90 个百分点。升学人数达到3.63万人,增加3501人,其中考入清化、北大的有36人,增加10人。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新发展。

学校硬件设施明显加强。全年普通中小学新增校舍21.5万平方米,危房比例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18372台,增长14.4%,图书848.3万册,增长3.6 %。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年内签订技术合同18项,合同成交额   2566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新闻事业稳步前进。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 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3个,博物馆8 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和差转台346 座,其中功率一千瓦以上9 座。广播混合覆盖率93.6%,电视混合覆盖率88.1 %。《赤峰日报》全年出版2885千印张。

医疗卫生条件日益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  825个,增加17个。其中医院62个,增加4个;卫生院242个,增加1个;采血机构6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13个。年末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实有病床位11445张,增加  577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5239人,增加488人。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部分计划生育家庭获得国家奖励扶贫。卫生防疫、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断加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体育健儿参加自治区级比赛10项,共获奖牌138枚,其中金牌51枚。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78次,参赛人数8.8万人次,其中体委系统举办14 次,参赛人数1.1万人次。全年发展二级运动员17人。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中小学在校学生中有62.60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9.22%,比上年提高2.92个百分点。全市老年体协组织已发展到3196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30.8 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4.0%,比上年提高4.0个百分点。

十一、环境保护和气象

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取得阶段性成果。2005年,全市共完成166个污染治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综合利用项目和91个工业项目的环评审批,市本级项目环评执行率100%;有1103家餐饮企业拆除原煤散烧炉灶,113家餐饮企业安装油烟净化装置,至此全市1560家餐饮企业已全部使用清洁燃料;33家洗浴锅炉改为型煤锅炉,关闭8家;市区有109个无排水管网的理发、美容、洗车等单位完成整改。大气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城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标准天数为261天,较上年增加24天。全市有15个企业、1个地区开展了清洁生产、循环经济工作,取得了良好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

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全面加强。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功能区划,加大了矿产资源开发的环境管理力度,查处了一批违法矿山开发企业,尤其是加大了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自然资源开发项目的生态环境保护力度。2005年,赤峰市有2个自然保护区晋升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气象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全年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预测、预警、预报准确,地面测报错情率仅为万分之一;高空探测6项指标全部达到自治区标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为全市农牧业有效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作用。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较低增长。据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年末全市常住人口439.3万人,出生率10.50 ‰,死亡率5.47 ‰,人口自然增长率5.03‰。

居民收入平稳增加。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7572元,增加866元,增长12.9%。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817元,增加402元,增长16.6 %。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2834元,增加393元,增长16.1%;牧民人均纯收入2625元,增加453元,增长20.9%。

生活质量明显提高。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755元,较上年增长10.2%。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260元,增长25.7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1.8 %,与上年持平。农牧民恩格尔系数39.4%,下降2.7个百分点;年末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使用面积20.35 平方米,增加0 .76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20.96平方米,增加1.18 平方米。其中,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1.36 平方米,增加1.19 平方米;牧民人均住房面积16.42平方米,增加0.68 平方米。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不同程度增长。

“十五”时期,我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由“十五”初的1:0.349逐年提高到2005年的1:0.37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较2000年增加2984元,年均增长10.5%,高于“十五”预期目标2.5个百分点;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2000年增加1133元,年均增长10.8%,高于“十五”预期目标0.8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和消费质量明显改善。城乡居民文化、教育、娱乐消费支出分别比“九五”末增长69.9%和80.3%;交通、通讯支出增长67.3%和278.7%;医疗、卫生保健支出增长51.2%和76.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三、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发展取得新成效。2005年,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实有床位7264张,收养5086人。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627处。社会救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居民得到国家救济的达19.7万人。享受国家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为6.66万人,增加5739人。全年低保资金支出6349万元,增长44.5%。

社会保险事业实现新突破。年末全市有20.16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6.17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分别比上年增长了5.6%和6.6%。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使用面积、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