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内蒙古

赤峰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18:12:57 来源:赤峰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39次

赤峰市统计局

(2005年3月22日)

2004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坚持扩大内需,克服了干旱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较高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教育、科技和其它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初步测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实现326.6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7.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89.14亿元,增长27.0%;第二产业增加值130.25亿元,增长36.8%;第三产业增加值107.26亿元,增长17.6%。三次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从总量来看,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9.9%和32.8%,分别高出第一产业12.6和5.5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第二产业达到36.8%,居三次产业之首,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的主要力量。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27.2%中,第二产业贡献了10.9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一、三产业4.11和1.66个百分点。全年人均地区生产总值7130元,比上年增长26.7%。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5685元,比上年增长22.2%。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3.5%,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7%,农村牧区上涨3.4%。从分类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看,食品价格上涨9.8%,其中,粮食上涨25.7%,肉禽及制品上涨14.6%,菜类价格下降7.6%;烟酒及用品上涨0.8%;衣着价格下降0.7%;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下降2.5%和0.5%;娱乐教育文化价格下降0.3%;居住价格上涨2.8%;服务价格上涨1.1%[见附表1];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4.8%;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7.0%;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2%;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8.26万人,增加8.22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30.15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11.89万人,乡村从业人员165.84万人,增加8.12万人。本年新增就业人数2.87万人。全市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数2.82万人,登记失业率4.2%。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总收入完成24.20亿元,增长35.4%,增幅比上年提高9.5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5.80亿元,增长43.2%,增幅比上年提高11.5个百分点。地方财政支出61.11亿元,增长29.7%。

二、农业

农业生产获得丰收。2004年我市农牧业生产虽然遭受春季旱灾以及局部雹灾,但全市各族人民采取各种措施抗灾夺丰收,加之六月以后雨水调合,农牧业生产取得了较好收成。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488万亩,比上年增加102万亩,增长7.3%,其中:粮食作物1175万亩,比上年增加120万亩,增长11.3%;经济饲料作物313万亩,下降5.4%。粮食产量达到62.93亿斤,比上年增长29.5%,是我市粮食生产历史上第二个高产年,其中:谷物产量为57.29亿斤,增长31.6%;豆类产量为2.98亿斤,增长15.1%;薯类(折粮)产量2.66亿斤,增长8.6%。经济作物也有较大幅度增长,油料产量1.37亿斤,增长5.4%;甜菜产量7.08亿斤,增长21.6%;蔬菜产量30.93亿斤,增长27.4%。[见附表2]

畜牧业生产再上新台阶。从总量指标来看,六月末牲畜存栏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181.32万头只,比上年纯增204.34万头只。随着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继续深入推进,牧业生产方式得到有效改变,畜牧业生产已开始朝着生态型、效益型的发展方向迈进,牲畜周转进一步加快。从效益指标来看,能繁殖基础母畜存栏568.78万头只,比上年增加138.55万头只,增长32.2%;牲畜商品率132.0%、出栏率41.6%,分别比上年提高3.2和2.1个百分点;繁殖率106.4%、仔畜成活率97.6%,分别比上年提高9.0和0.5个百分点;良种及改良种率为87.6%,提高1.2个百分点。年末畜禽产品产量增幅显著[见附表2]。

林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1.13万公顷,比上年下降22.7%。全年水产品产量8607吨,比上年增长6.5%。

农田草原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2.40万公顷,比上年增长9.3%;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51.0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7.0%;每公顷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2.56千瓦,增长2.4%。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86.8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31.1%,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1.19亿元,比上年增长39.0%,有9个旗县区(按“在地统计”口径)增长速度高于全市平均水平:松山区增长50.3%、阿旗增长56.8%、右旗增长45.9%、林西增长41.6%、克旗增长120.2%、翁旗增长56.6%、喀旗增长40.4%、宁城增长42.1%、敖汉增长46.2%。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35.87亿元,增长33.1%,小型工业完成增加值15.32亿元,增长55.5%;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9.53亿元,增长24.6%,其他类型企业完成21.66亿元,增长67.7%;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5.25亿元,增长24.8%,重工业完成35.94亿元,增长43.2%。重工业、小型工业企业、其他类型企业增速要明显快于轻工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是推动我市工业高速增长的中坚力量。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原煤1597.71万吨,增长17.3%;发电量96.21亿千瓦时,增长3.4%;化学原料药1.39万吨,增长19.2%;中成药0.12万吨,增长6.9%;配混合饲料51.14万吨,增长41.3%;白酒15104.62千升,增长18.9%;啤酒158192.02千升,增长38.6%;水泥179.36万吨,增长34.4%;呢绒362.34万米,增长51.8%;纸制品0.40万吨,增长34.5%;十种有色金属14.63万吨,增长94.6%。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15.24%,比上年提高13.7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提高1.29、0.90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1115元/人,流动资金周转率提高了0.31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100.34%,同比提高1.61个百分点。同时,由于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内部结构得到优化,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利润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5.80亿元,比上年增长45.8%,利润总额实现5.93亿元,增长75.3%。

建筑业快速增长。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3.38亿元,比上年增长51.0%。

四、固定资产投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加大。2004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2.08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119.04亿元,增长66.8%;更新改造完成投资5.76亿元,下降63.2%,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10.91亿元,增长77.7%,其它投资完成9.59亿元,增长160.0%。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明显增加。在定期统计的145.31亿元投资中(不含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6.66亿元,比上年增长71.1%,增幅分别高于二、三产业5.9和32.2个百分点,投资所占比重提高1.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完成48.28亿元,增长65.2%,其中:工业完成45.10亿元,增长56.3%;第三产业完成投资80.37亿元,增长38.9%。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45.20亿元,增长4.3%,其中:交通运输邮电投资24.97亿元,与上年持平;水利管理投资3.83亿元,增长76.5%;文化、体育和娱乐业投资3.44亿元,增长6.8%;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2.96亿元,增长3.5%。全年新增固定资产84.1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新建公路2209公里;改建公路800公里;改建独立公路桥梁1059米。

五、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运输承运能力进一步加强。据市交通局抽样调查推算,2004年,全市公路货运量6823万吨,货物周转量40.29亿吨公里,公路客运量2600万人,客运周转量14.64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92亿元,增长4.7%。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65万门,比上年增长27.5%,程控电话比重为100%。市内电话用户达到52.4万户,增长13.9%,其中住宅电话42.2万户,增长11.1%。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所占比重为55.8%。新的业务不断发展,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8.57万户,增长11.5%。

旅游事业蒸蒸日上。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1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7.3%,其中:海外游客9896人次,国内游客309.01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实现12.90亿元,增长46.6%,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3.9%,其中:国际旅游创汇313.86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12.66亿元。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销售稳定增长。2004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118.09亿元,增长20.5%,增幅比上年提高7.6个百分点,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60.14亿元,增长22.2%;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1.79亿元,增长19.8%;县以下实现26.16亿元,增长17.6%。餐饮业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销售额达到13.46亿元,比上年增长32.9%。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外贸出口总额实现64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4.1%,其中:“三资”企业出口27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2%;自营企业出口3700万美元,增长10.7%。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增加。2004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54.27亿元,比上年增长17.9%,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6.95亿元,增长16.1%。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01.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2%。

保险事业运行平稳。全年财产保险金额257.84亿元,比上年下降15.8%,保费收入11187万元,比上年增长6.3%,已决赔款金额6265万元,比上年增长34.1%。年末人寿险承保人数121万人,比上年增加49万人,保费收入46331万元,比上年增长19.8%,赔款9132万元,增长61.5%。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稳定发展。全市普通高校1所,招收学生3170人,在校学生6890人,毕业生3170人;中等专业学校6所,招收学生3712人,在校学生10023人,毕业生4919人。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显著。全市初中在校学生24.16万人,初中入学率98.24%,比上年上升0.37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31.8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75%,比上年上升0.10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52%和0.07%。

高中阶段教育得到较快发展,教育质量不断提高。初升高升学率达到61.1%,高中阶段在校生达到13.5 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学员20.48万人,成人中小学毕业学生18574人。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新发展。

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年普通中小学新增校舍16.08万平方米,危房比例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15549台,增长26.4%,图书795万册,增长3.8%。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全年鉴定科技成果60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30项,其中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4项。年内签订技术合同17项,合同成交额1821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3个,博物馆8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和差转台346座,其中一千瓦以上9座。广播混合覆盖率92.5%,电视混合覆盖率84.4%。《赤峰日报》全年出版9645千印张。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808个,其中医院387个,实有床位1.09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73万人。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防疫、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断加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51次,参赛人数3.22万人次,其中体委系统举办14次,参赛人数1.02万人次。全年发展二级运动员4人。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中小学在校学生中有71.29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6.30%。全市老年体协组织已发展到3224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28.84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0.0%,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

十一、环境保护和气象

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力度继续加大。2004年,全市共完成785个建设项目的环评审批和611个污染项目的治理。一是积极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全年完成水污染治理项目24个,开工在建项目3个,总投资1.47亿元。二是进一步加大大气污染治理工作力度。全年共完成大气污染治理项目587个,总投资2.63亿元。2004年全市又有308家饮食企业安装了油烟净化装置,456家饮食企业拆除了原煤散烧炉灶,改用清洁燃料。我市的大气质量明显提高,城区空气环境质量II级以上的天数为237天,较上年多出13天。

自然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全面加强。2004年,是我市自然保护区晋级最多的一年。乌兰布统、黄源自然保护区被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桦木沟、黄岗梁自然保护区已通过自治区自然保护区评审委员会通过,报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批;阿鲁科尔沁自然保护区晋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已顺利通过评审,目前,国家环保总局已上报国务院审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气象服务取得明显进展。全年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天气预报准确,气象预测预报服务取得显著效果,地面测报错情率仅为万分之一,质量比上年提高0.1个千分点;高空探测6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人工影响天气工作为全市农牧业丰收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继续下降。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全市总人口为 459.0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94‰,人口死亡率为6.3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04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06元,比上年增加679元,增长11.3%,其中:城市居民实现7291元,增加933元。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221元,增长7.1%。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415元,比上年增加359元,增长17.5%。其中,农民人均纯收入2441元,增加365元,增长17.6%;牧民人均纯收入2172元,增加343元,增长18.8%。农牧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798元,增长10.9%。

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使用面积19.59平方米,增加1.13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19.74平方米,增加0.35平方米,其中: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0.17平方米,增加0.38平方米。牧民人均住房面积15.74平方米,增加0.92平方米。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不同程度增长。[见附表4]

十三、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7441张,收养5172人。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004处。社会救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居民得到国家救济的达16.21万人,妥善安置了1014名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

社会保险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年末全市有19.09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5.79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0.4%和15.8%。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使用面积、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