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峰市统计局
(2004年3月15日)
2003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推进工业化进程,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加大招商引资和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坚持扩大内需,克服了“非典”和自然灾害带来的不利影响,国民经济运行保持了较高增长态势,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教育、科技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实现较快增长。全市国内生产总值突破240亿,达到242.4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9.0%,是97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3.64亿元,增长18.2%;第二产业增加值89.76亿元,增长29.2%;第三产业增加值89.08亿元,增长10.6%。三次产业结构继续得到优化,二、三产业已成为推动我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从贡献率来看,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9.0%中,第二产业贡献了7.0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贡献了6.99个百分点,分别高于第一产业2.05和2.01个百分点;从总量来看,二、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37.0%和36.8%,分别高出第一产业10.8和10.6个百分点;从增速来看,第二产业达到29.2%,居三次产业之首,其中建筑业同比增长57.9%,成为推动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主要力量。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宏观经济效益明显增长,全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5315元,比上年增长18.5%。全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为12122元,比上年增长16.0%。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5%,其中,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3%,农村牧区上涨2.7%。食品价格上涨2.6%,其中:粮食下降2.2%,肉禽及制品、菜类价格分别上涨0.7%、28.5%;烟酒及用品、衣着价格分别下降1.0%和0.8%;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通信价格分别下降0.1%和1.0%;娱乐教育文化价格上涨12.2%;居住价格上涨1.5%;商品房销售价格上涨0.2%;服务价格上涨10.0%;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9%;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0.6%;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4.4%。[见附表1]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00.04万人,增加5.11万人,其中:城镇在岗职工30.90万人,城镇私营和个体劳动者11.33万人,乡村劳动力157.50万人,增加7.76万人。有1070名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全市城镇新增登记失业人数2.93万人,登记失业率4.0%。
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财政收入完成17.86亿元,增长25.9%,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1.03亿元,同比增长31.7%,地方财政支出47.12亿元,同比增长24.4%。
二、农业
粮食生产获得较好收成,种植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由于遭受严重的春旱和秋吊自然灾害,今年我市粮食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为1386万亩,减少43万亩,比上年同期下降3.0%,其中:粮食作物1055万亩,下降10.1%;经济作物197万亩,增长27.1%;饲料作物134万亩,增长33.5%。粮食产量48.58亿斤,同比减产10.1%,其中:谷物产量43.54亿斤,减产11.6%,豆类产量2.59亿斤,减产9.1%,薯类(折粮)产量2.45亿斤,增长26.3%。经济作物大幅增长,油料产量1.30亿斤,同比增长28.7%;烟叶产量0.30亿斤,增长66.7%;蔬菜产量24.27亿斤,增长71.4%。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我市种植业结构进一步改善。粮、经、饲比例由上年的82:11:7调整为今年的76:14:10,粮食作物比例下降6个百分点,经济作物和饲料作物所占比例分别提高了3个百分点。[见附表2]
牲畜存栏大幅增加,生产能力不断提高。从总量指标看,2003年我市牧业年度牲畜存栏977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105万头只,增长12.1%。从效益指标看,牲畜总增数量比上年同期增加了36万头只,增长12.5%,总增率提高2.6个百分点;能繁殖母畜存栏达到430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增加74万头只,增长20.7%;繁殖率达到97.4%,同比提高6.7个百分点;仔畜成活率达到97.1%,提高0.9个百分点;成幼畜死亡率为1.4%,下降0.1个百分点;良种及改良种率达到86.4%,提高6.5个百分点。年末畜禽产品产量增幅显著。[见附表2]
林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14.40万公顷,增长35.5%。全年水产品产量8078吨,比上年增长5.6%。
农田草原水利基本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田有效灌溉面积29.63万公顷,比上年增长3.5%;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234.6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1%;每公顷耕地拥有农业机械动力2.5千瓦,增长8.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62.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20.4%,其中:全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32.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6.2%。按企业规模分,大中型工业完成增加值21.16亿元,同比增长18.2%,小型工业完成增加值11.50亿元,增长40.4%;按经济类型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22.77亿元,增长18.1%,其他类型企业完成9.89亿元,增长44.4%;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4.00亿元,增长22.7%,重工业完成18.66亿元,增长30.5%;按隶属关系分,中区直企业完成增加值6.40亿元,增长15.2%,市直地方企业完成8.65亿元,增长11.6%,旗县区工业完成17.61亿元,增长37.3%。可以看出,重工业、小型工业企业、其他类型企业、旗县区企业增速要明显快于轻工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中区直、市直企业,是推动我市工业高速增长的中坚力量。
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原煤1362.54万吨,增长13.1%;发电量93.04亿千瓦时,增长13.1%;供电量35.11亿千瓦时,增长13.1%;糖5.89万吨,增长27.8%;中成药0.11万吨,增长4.2%;饲料36.20万吨,增长19.8%;啤酒12.59万吨,增长3.3%;食用植物油1.48万吨,增长37.7%;鲜、冻畜肉6.02万吨,增长36.6%;十种有色金属7.52万吨,增长30.8%。
经济效益显著提高。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89.22%,比上年同期提高2.8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分别增长0.28、0.21个百分点,劳动生产率提高了3767元/人,流动资金周转率提高了0.06次,资产负债率下降2.1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销率达到99.13%,同比提高1.12个百分点,产销衔接良好。同时,由于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内部结构得到优化,生产成本降低,生产利润不断提高。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税总额10.2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4%,利润总额实现2.84亿元,增长29.0%,亏损企业亏损额为1.14亿元,比上年减亏19.5%,亏损企业减少24个,亏损面下降了13.8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实现较快发展。全年完成增加值27.36亿元,比上年增长57.9%。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0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84.8%。其中:基本建设完成投资71.36亿元,增长81.3%;更新改造完成投资15.65亿元,增长3.46倍,房地产开发完成投资6.14亿元,增长10.4%,其它投资完成3.69亿元,增长91.1%。地方单位投资有较大幅度增长,完成投资93.17亿元,增长95.8%。固定资产投资结构优化,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明显增加。在定期统计的96.84亿元投资中(不含农村集体和个人投资),第一产业完成投资9.74亿元,比上年增长38.5%;交通运输邮电投资25.43亿元,增长37.5%;水利管理投资2.18亿元,增长68.2%;社会服务业投资11.96亿元,增长5.01倍;教育、文艺和广播电影电视业投资3.23亿元,增长55.3%;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12.52亿元,增长191.2%。全年新增固定资产74.92亿元,比上年增长159.6%。新建公路500公里;改建公路658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272米;扩建城市道路107公里,116.10万平方米。
五、交通邮电业和旅游业
运输承运能力进一步加强。据市交通局抽样调查,2003年,全市公路货运量6720万吨,货物周转量31.55亿吨公里,公路客运量2590万人,客运周转量14.62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1.39亿元,增长34.8%。市内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51万门,比上年增长3.0%,程控电话比重为100%。市内电话用户达到46万户,增长9.5%,其中住宅电话38万户,增长7.6%。已通电话的行政村所占比重为55.8%。新的业务不断发展,移动电话用户达到52.51万户,增长32.2%。
旅游事业蒸蒸日上。全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143.8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0%,其中:海外游客0.16万人次,国内游客143.69万人次。国际旅游创汇47.17万美元,国内旅游收入8.76亿元,增长29.4%;旅游业总收入8.80亿元,增长29.2%,相当于地区生产总值的3.6%;旅游商品收入2.20亿元,占旅游业总收入的25.1%。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供应充足,销售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98.00亿元,同比增长13.0%,增幅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9.21亿元,增长13.5%;县的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26.54亿元,增长12.8%;县以下实现22.25亿元,增长12.2%。餐饮业也保持较快发展势头,销售额达到10.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12.3%。全年集市贸易成交额71.66亿元,增长1.6%。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外贸出口总额实现10735万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8.8%,其中:自营出口企业完成8803万美元,增长41.5%,“三资”企业出口1932万美元,增长27.5%。全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1063.6万美元,同比增长32.7%。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增加。2003年底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215.51亿元,比年初增长20.2%,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60.96亿元,增长16.3%。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76.74亿元,比年初增长6.0%。
保险事业运行平稳。全年财产保险金额306.11亿元,比上年增长74.6%,保费收入10527万元,比上年增长2.3%,已决赔款金额4673万元,比上年下降32.8%。年末人寿险承保人数121万人,比上年增加34万人,保费收入38365万元,比上年增长77.9%,赔款5760万元,同比下降21.6%。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专业教育稳定发展。全市普通高校1所,招收学生1640人,在校学生4458人,毕业生1376人;中等专业学校6所,招收学生3032人,在校学生11308人,毕业生4088人。
实施九年义务教育成果显著。全市初中在校学生24.23万人,初中入学率97.87%,比上年上升0.57个百分点,小学在校学生33.0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8.65%,比上年上升0.45个百分点。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88%和0.12%。
各类成人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市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675人,毕业生1526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毕业学员11.68万人,成人中小学毕业学生12196人。中等职业教育、民族教育和特殊教育也有新发展。
中小学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全年普通中小学新增校舍25.76万平方米,危房比例控制在国家规定的范围内。中小学计算机拥有量达到12298台,增长27.9%,图书766万册,增长2%,电子图书2.23万片,增长50.7%。
科技事业不断进步。全年鉴定科技成果62项,获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50项,其中获自治区以上科技进步奖10项。年内签订技术合同19项,合同成交额3000万元。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公共图书馆14个,群艺馆、文化馆13个,博物馆8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和差转台346座,其中一千瓦以上9座。广播混合覆盖率92.4%,电视混合覆盖率83.4%。《赤峰日报》全年出版12056千印张。
医疗卫生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756个,其中医院384个,实有床位1.06万张,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49万人。
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卫生防疫、地方病、流行病、传染病防治等工作不断加强。国家卫生城市成果得到巩固和发展。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年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73次,参赛人数3.50万人次,其中体委系统举办15次,参赛人数1.28万人次。全年发展二级运动员8人。
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中小学在校学生中有62.48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率为97.52%。全市老年体协组织已发展到3030个,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老年人31.92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57.6%,比上年提高0.12个百分点。
十一、环境保护和气象
环境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2003年,全市共完成110个项目的环评审批,环评执行率100%,建设项目环境管理进一步规范化;以消灭“黑龙”为目标,努力控制污染源。全市共拆除、治理和加强管理锅炉186台。安装油烟净化装置245家,改用清洁燃料370家,安装油烟净化装置又改用清洁燃料的265家,全市饮食企业的煤油烟污染问题已得到初步控制;完成了赤峰市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分,划分了101个水环境功能区,确定了六类水质目标。2003年城市空气污染指数为90;建成区区域噪声平均值为55.3分贝;饮用水达标率为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34.8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生态保护和建设又有新进展。全市共有25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10.84万公顷,占赤峰市国土面积的12.3%;共有生态系统类型18个,野生生物类保护区3个,自然遗迹类4个,其中赛罕乌拉进入世界人与生物圈网络;成立了9个保护区独立机构,建立了27个生态示范乡、104个生态示范村,18个生态示范试点乡、35个生态示范试点村,生态示范区总面积达22480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25%。
气象服务取得明显进展。全年重大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天气预报准确,气象预测预报服务效果突出;地面测报错情率仅为万分之二;高空探测6项指标全部达到国家标准;人工增雨、高炮防雹工作取得可喜成绩。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继续下降。抽样调查数据显示,2003年全市总人口为 457.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8.67‰,人口死亡率为4.0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6‰。
居民收入平稳增长。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027元,比上年同期增加620元,增长11.5%,增幅同比提高1.9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居民实现6358元,增加665元,增长11.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880元,比上年增长4.2%。全市农牧民人均纯收入2056元,比上年增加209元,增长11.3%,其中:农民2076元,增加213元,增长11.4%;牧民1829元,增加170元,增长10.2%。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621元,比上年增长5.9%。
城乡居民生活条件继续得到改善。年末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使用面积18.46平方米,增加0.29平方米。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19.39平方米,增加1.22平方米,其中: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9.79平方米,增加1.16平方米。牧民人均住房面积14.82平方米,增加1.9平方米。城乡居民每百户耐用品拥有量不同程度增长。[见附表4]
十三、社会保障
社会福利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社会福利院床位6417张,收养4706人。城镇社区服务网络持续发展,已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96处。社会救济改革进一步深化,城乡居民得到国家救济的达9.15万人,妥善安置了1061名退伍军人的生活和就业。
社会保险事业取得较大进展。年末全市有17.29万职工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4.99万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离退休费社会统筹,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8%、4.6%。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和社会劳动生产率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城镇居民现住房屋人均使用面积、农牧民人均居住面积为居民家庭抽样调查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