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内蒙古

乌海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16:37:24 来源:乌海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96次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与时俱进,抢抓机遇,克服困难,团结奋进,全市经济发展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又取得新进展,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圆满地完成了全年各项工作任务。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全市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7.31亿元,比上年增长26.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38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增加值48.03亿元,增长34.5%;第三产业增加值17.9亿元,增长10.3%。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三次产业比重为2.0: 71.4: 26.6,第二产业进一步加强。

财政收入稳步提高。全市完成财政收入7.16亿元,同比增长37.7%。其中,地方财政收入3.65亿元,增长32.2%。财政支出明显增加,全市财政支出8.54亿元,增长13.3%。

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年末城镇从业人员157628人,比上年增加1093人。其中,再岗职工100705人,比上年增加3048人,增长3.1%;工商注册私营个体从业人员37693人,比上年末增加4167人,增长12.4%。城镇登记失业率4.5%。

二、农业

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全市完成农业增加值1.38亿元,比上年增长6.6%。全年粮食总产量2.31万吨,比上年增长0.5%;蔬菜产量14.22万吨,比上年增长0.4%;水果产量5838吨,比上年增长14.0%;油料产量828吨,比上年减少14.3%。年末牲畜总头数为12.84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O%。全年肉类总产量8150吨,比上年增长11.4%。(见附表1)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农牧业机械总动力15.46万千瓦时,同比增长13.4%;农业生产用电2974万千瓦时,同比降低2.3%;农用化肥施用量5868吨(折纯),比上年增长5.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市实现工业增加值3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7.6%。其中,重工业增加值36.17亿元,增长28.2%,轻工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18.7%。按经济类型分,国有企业35901万元;增长65.6%;集体企业7283万元,增长10.5%;股份合作制企业399万元,同比下降33.6%;股份制企业263764万元,增长43.2%;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4906万元,增长16.6%;其他经济类型63326万元,增长0.34%。83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1.00亿元,增长56.3%。产销衔接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97.32%比上年提高2.29个百分点。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度的增加。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市独立核算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5.98,比上年提高了26.47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24.0,比上年提高45.15个百分点;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12.26%,比去年提高了2.4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118.94%,同比提高2.58%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64.45%,提高0.26个百分点;流动资金周转率1.48次增加0.50次;成本费用利润率14.14%,提高2.13个百分点。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0.48亿元,增长74.4%。全市建筑企业完成竣工产值6.23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7.9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48.65万平方米,全市实现利润2317万元,实现利润3059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迅猛增长。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6.7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51.6%。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1.28亿元,增长74.0%;更新改造投资9.89亿元,增长34.6%;房地产开发投资3.81亿元,增长26.0%;其他投资1.64亿元,同比下降32.1%;私人建房投资1235万元,同比下降88.3%。

在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28亿元,比上年增长22.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1.20亿元,增长36.2%;其中工业性投资占100%,主要集中在电力、交通、化工、煤炭等行业;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5.26亿元,增长98.5%。

五、国内外贸易

全市国内贸易稳中趋旺。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8.21亿元,同比增长14.5%。其中,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6.45亿元,增长14.1%;餐饮零售额1.71亿元,增长19.6%。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全年外贸易进出口总额385万美元。到年末注册的"三资"企业共 13户。

市场物价总体水平稳中有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0% 。分项目看,烟酒及用品维修和通讯类价格指数均有不同程度降低;食品类、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服务类价格指数均有所上升,分别上涨3.6、1.9和7.6个百分点。(见附表3)

六、交通运输、邮电

交通运输业持续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及邮电通信业实现增加值4.9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4.0%。公路货运量达0.28亿吨,比去年同期增长47.4%;货物周转量11.41亿吨公里,增长43.7%。公路客运量213万人;客运周转量8752万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发展。年末交换机总容量39.17万门。全市固定电话用户14.75万元,比上年增长45.9%。其中住宅电话用户12.00万户,比去年增长 35.7%;固定电话普及率29.5部/百人。年末移动电话用户 15.89万户,比上年增长44.5%;移动电话普及率为38.2部/百人。年末计算机互联网注册用户8098户,比上年增加3383户,增长71.75%。

七、金融、保险业

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5.39亿元,比上年增加24.88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 21.8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11亿元;居民储蓄存款余额 50.4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2.8亿元。年末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62.68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0.82亿元。其中,短期贷款 22.81亿元,比上年末增加4.65亿元;中长期贷款30.4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79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业保费收入14859万元,比上年增加3908万元,增长 35.7%。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3416万元,比上年增长39.3%;人寿保险收入11443万元,比上年增长34.7%。全年保险赔付额2665万元,比上年增长27.4%。其中,财产赔付1510万元,增长41.52%;人寿险赔付1155万元,比上年增长12.7%。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的成果。全年取得科技成果12项,比上年增加2项,增长20%,有5项获自治区奖励。全年申请专利25项,比上年减少2项,减幅为7.4%;授权专利20项,比上年增加10项,增幅为100%。全市签订各类技术合同49项,合同成交额1262万元,比上年减少959万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普通中等专业学校招收学生255人,比上年增加47人,增长 22.6%;年末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645人,与上年持平。职业高中招收学生352人,比上年增加43人,增加13.9%;年末职业中学在校学生756人,比上年增加234人,增长 44.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普通高中招收学生3518人,与上年相比减少1.4%;年末普通高中在校生21376人,比上年末增长4.4%。年末小学在校生38447人,比上年减少2.5%。

电视大学在校生3260人,比上年末增长29.8%,职工大学在校生1006人,比上年末减少37.1%;成年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780人比上年末减少0.5%。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群众艺术馆1个,文化站3个,公共图书馆1个,各类藏书14.5万册(件),书画院1个,文物站1个,档案馆1个,已开放各类档案3250卷。广播电视台1座,广播混合覆盖率91%,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电视混合覆盖率97.2%。有线电视用户6万户。《乌海日报》年发行量8028份。

年末全市医疗机构324个,其中医院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4个,专业疾病防治院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6个,街道、乡镇卫生院10个,诊所、卫生所、医务室、护理站283个,妇幼保健院3个。年末医疗机构共有病床1855张,其中医院、卫生院1710张。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922人,其中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1210人,注册护士755人,药剂人员198人。

体育事业成绩喜人。体育健儿获自治区运动会奖牌35枚。其中,金牌12枚,银牌12枚,铜牌11枚。全市有92.58%的在校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要求。

十、环境保护

环紧质量进一步改善。全社会的环境保护意识增强,特别是在科研监测、防止污染和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力度不断加大。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职工人数153人;各级环境监测站 2个;环境监测人员44人。2003年,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总面积45.9平方公里;城市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39.02%;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66.11%,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95.52%。

十一、人口

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4314人,死亡人口1164人。年末全市总人口415983人,其中非农业人口357542人。在总计中少数民族人口28959人。其中蒙古族16105人,回族7918人,满族4274人。平均每户家庭3.05人。

十二、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人民生活不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46元,增长17.5%;人均消费性支出5004元,增长9.2%;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3080元,增长15.0%,农牧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2429元,与上年相比降低7.1%。居民间收入不平衡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一些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还比较困难(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情况见附表4)。年末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19.8平方米;农牧民人均住房面积20.78平方米。

职工工资明显增加。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9.95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58106万元,比上年增长14.1%;集体单位职工工资总额为6530万元,比上年增长27.3%;其他经济类型职工工资总额为34909万元,比上年增长15.7%。

社会保障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 64467人,增长2.5%;全年享受失业保险的人数1087;全年有82124名职工和28818退休人员参加了医疗保险,分别比上年增长5.5%和5.4%。

社会福利事业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各类福利院床位达到251张,收养195人。全市享受低保人数36075人,比上年增加3109人,基本实现应保尽保,人均补差43元/月,比上年增加26.5%。

注:

1、 本公报中国内生产总值为预计数,其他统计数据均为初步统计数据。

2、 公报中经济总量绝对数按当年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 公报中全市人口数为公安报表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