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内蒙古

呼和浩特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16:19:29 来源: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84次

呼和浩特市统计局

2002年2月20日

2001年,是新世纪的第一年,也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开局之年。这一年,全市各地、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化首府城市的总体目标,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政策,积极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全面推进“三大系统工程”,有力地推动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1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9%,分别比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快12.6和1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5.5亿元,增长0.1%;第二产业增加值95.4亿元,增长26.4%;第三产业增加值90.3亿元,增长19.8%。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9902元,比上年增长18.8%。

市场物价继续低位运行。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其中,食品上涨0.8%,烟酒及用品上涨0.3%,交通和通讯上涨1.1%,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涨3.7%,居住上涨4.7%。全年农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3%。其中医疗保健上涨7.2%、住房上涨6.0%、服务项目上涨5.7%是农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直接原因。全年城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

财政收支保持较快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22.9亿元,比上年增长12.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4.1亿元,比上年增长10.5%;上划“两税”收入8.8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全年财政支出22.5亿元,比上年增长13.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条件仍比较脆弱,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部分企业脱困的基础不牢固,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整体素质的任务仍很艰巨。

二、农业

农牧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2001年,尽管种植业因严重旱灾大幅度减产,但全年农林牧渔业增加值仍达25.5亿元,比上年增长0.1%。

种植业因灾全面减产。全市粮食总产量56.4万吨,比上年减产33.0%;油料产量3.9万吨,比上年减产49.1%;蔬菜产量60.5万吨,比上年减产0.4%。在粮食作物中玉米产量38.1万吨,减产13.9%;薯类产量10.3万吨,减产44.3%;豆类产量0.6万吨,减产71.2%。全年种植业产值14.7亿元,比上年下降23.2%。

林业稳步发展,生态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全年造林合格面积58.3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9.9%。其中,人工造林合格面积42.83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3%。全年封山育林9.33千公顷,新育苗495公顷,零星植树295万株。

畜牧业在结构调整中稳定发展,传统的数量型畜牧业向效益型畜牧业转变的步伐明显加快。全市年末家畜存栏166.5万头(只),比上年同期减少11.8%。其中,大畜存栏29.6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4.5%;小畜存栏100.0万只,比上年同期减少15.4%;生猪存栏36.9万头,比上年同期减少12.8%。在年末牲畜存栏中,良种及改良种牲畜达134.1万头(只),比上年增长1.5%,占全部家畜存栏的比重为80.6%,比上年同期提高10.6个百分点。其中,奶牛存栏达到14.1万头,比上年同期增加4.9万头。全部家畜出栏率为93.1%,比上年提高8.9个百分点。全年肉类总产量9.2万吨、鲜奶产量40.0万吨、禽蛋产量3.2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4.5%、70.8%和3.6%。全年畜牧业产值达21.4亿元,比上年增长22.3%。

渔业生产继续保持增长。全年水产品产量8237吨,比上年增长11.3%。

农牧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水浇地达到163.8千公顷,比上年同期增长2.9%。农牧业机械总动力达到117.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4.0%。年末全市共拥有大中型拖拉机2046台、小型拖拉机37997台、农用运输车30664台,分别比上年增加23台、607台和3109台。全年化肥施用量(折纯)5.9万吨,比上年下降4.0%;农用塑料薄膜使用量3409吨,比上年下降8.5%。全年农村用电量18203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9.1%。

乡街企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实际入库税金6.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继续深入贯彻党的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升级为核心,整体推进了国企改革和工业经济的发展,全年呈现出工业生产快速发展,经济效益显著提高的良好态势。据测算,全年工业增加值达到77.3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其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4.8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从独立核算工业企业生产发展来看,2001年的运行有如下几个特点:1.轻工业增长继续快于重工业。轻工业实现增加值26.5亿元,比上年增长40.9%;重工业实现增加值18.3亿元,比上年增长10.0%。轻工业增长快于重工业30.9个百分点。2.市属及以下企业生产增长快于中央属和自治区属企业。市属及以下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9.9亿元,比上年增长33.4%;自治区属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4.3亿元,比上年增长25.7%;中央属企业实现工业增加值10.5亿元,比上年增长9.4%。市属及以下企业生产增长分别快于自治区属和中央属企业7.7和24.0个百分点。3.分经济类型来看,除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生产略有下降外,其余各经济类型工业均保持增长,其中股份制企业增势尤为强劲。全年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19.7亿元、集体企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增加值0.2亿元、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7.5亿元、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2.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6.9%、6.8%、8.1%、41.2%和18.3%。4.重点企业依然是拉动全市工业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年内伊利、内蒙古TCL公司和蒙牛等三家重点企业实现不变价产值41.6亿元,比上年增长89.1%。三家企业新增产值占全市新增产值的78%,拉动全市工业增速提高24.7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全年529家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26.7亿元,比上年增长28.6%;企业盈亏相抵实现利润2.3亿元,比上年增长6.2%;利税总额达11.0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4.9,比上年提高1.9点。在构成经济效益综合指数的七项指标中,产品销售率为98.5%,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总资产贡献率为6.7%,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9%,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年周转率为1.6次,比上年提高0.2次;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3503元/人,比上年增长25.1%;资本保值增值率为100.9%,比上年下降33.6个百分点;资产负债率为56.1%,比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继续高速发展。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8.1亿元,比上年增长37.1%。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7.7亿元,比上年增长46.6%。其中竣工产值38.1亿元,增长86.5%。全年单位工程施工个数为2479个,比上年增加528个;单位工程竣工个数为1594个,比上年增加284个。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全市紧紧抓住国家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推进城市建设年的各项工作,进一步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从而使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全年固定资产完成投资(不包括农村部分)95.3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其中,基本建设投资63.0亿元,比上年增长40.0%;更新改造投资15.0亿元,比上年增长38.0%;房地产开发投资15.5亿元,比上年增长31.6%;城镇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投资0.8亿元,比上年增长70.1%;其他投资完成1.0亿元,比上年增长41.7%。

投资结构继续得到改善。电力、交通运输、邮电通讯和社会服务等基础设施行业的投资大幅度增加。在基本建设投资中,电力投资2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倍;交通运输业投资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4.7%;邮电通讯业投资1.4亿元,比上年增长19.3%,社会服务业投资3.9亿元,比上年增长43.2%。以上四个行业的投资占全部基本建设投资的67.0%。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全年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业增加值达到28.2亿元,比上年增长19.7%。

2001年,全市公路交通货运周转量16.7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7.4%;公路客运周转量25.4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5.4%。

邮电通讯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达1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0%。全市电话用户达38.3万户,比上年末增加9.1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35.5万户,增加7.9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8万户,增加1.2万户。年末移动电话30.1万户,比上年末增加8.2万户;无线寻呼用户31.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0.7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9.9亿元,比上年增长15.0%。分城乡市场看,市的零售额68.7亿元,增长15.1%;县的零售额6.8亿元,增长14.3%;县以下的零售额4.4亿元,增长13.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17.7亿元,增长16.8%;集体经济零售6.0亿元,下降21.7%;私营经济零售14.3亿元,增长7.1%

;股份制经济零售17.3亿元,增长42.0%;个体及其他经济零售24.5亿元,增长10.3%。分行业看,批零贸易业零售51.0亿元,增长11.9%;餐饮业零售8.1亿元,增长36.2%;制造业零售8.1亿元,增长14.1%;农业生产者零售6.8亿元,增长12.3%;其他行业零售5.8亿元,增长22.9%。

对外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外贸进出口总额75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外贸进口1040万美元,下降41.8%;外贸出口6540万美元,增长25.4%。在外贸出口中,自营出口生产企业出口485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2.8%;“三资”企业出口145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3.8%。

利用外资取得新进展。年内新签订外商、港澳台、华侨直接投资项目15个,合同引进外方资金5646万美元,外方资金实际到位4983万美元。

对外经济技术合作进一步扩大。全年与区外共签订横联项目102个,区外资金实际到位19.0亿元。

七、金融和保险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68.9亿元,比年初增长22.2%。其中,企业存款143.3亿元,比年初增长25.6%。储蓄存款172.8亿元,比年初增长13.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7.6亿元,比年初增长11.1%。其中,短期贷款143.8亿元,比年初增长13.4%;中期流动资金贷款28.7亿元,比年初下降7.7%;中长期贷款108.4亿元,比年初增长14.2%。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7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8%;现金支出710.7亿元,比上年增长21.7%。收支相抵,货币净回笼0.2亿元。

保险业稳步发展。全市保险保费收入4.9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其中,人险保费收入3.3亿元,增长31.7%;财险保费收入1.6亿元,增长6.9%。全市保险业务支出1.5亿元,与上年持平。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科技三项费用支出2137万元,取得科技成果46项。年内专利申请量234项,授权专利264项,分别比上年增长10.4%和2.1倍。年内签订各类技术合同64项,合同成交额达8500万元。

教育事业继续得到巩固和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1所、成人高校4所、普通中学145所、职业中学34所、小学861所、幼儿园86所。年内普通高校招收学生2.2万人,比上年增长23.8%;年末在校学生5.6万人,比上年增长28.1%。成人高等教育招收学生1.7万人,比上年增长23.5%;年末在校学生3.7万人,比上年增长55.9%。普通中学招收学生4.3万人,比上年增长3.3%;毕业学生3.0万人,比上年下降4.9%;年末在校学生11.8万人,比上年增长3.1%。职业中学招收学生0.8万人,比上年增长26.6%;毕业学生0.5万人,比上年下降5.7%;年末在校学生2.0万人,比上年增长5.2%。小学招收学生3.2万人,比上年下降3.2%;毕业学生3.7万人,比上年增长2.9%;年末小学在校学生20.2万人,比上年下降2.1%。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0%。年末在园幼儿人数为3.2万人,比上年下降8.0%。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共拥有各类电影放映单位10个,艺术表演团体13个,文化馆9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3个,广播电台2座,电视台2座。

卫生事业继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医疗机构192个,比上年减少7个(减少的原因主要是撤乡并镇)。其中有医院、卫生院137个,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9个,妇幼保健机构8个。全市医疗卫生单位共拥有病床7217张。其中,医院拥有病床6367张。全市共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0889人。其中,医生5407人,护师、护士3273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到年底,全市有体育场2个,体育馆5个,游泳池22个。全市中小学在校学生有18.8万人体育锻炼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其中,达到良好级以上的为8.1万人。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职工512人,各级环境监测站6个,环境监测人员110人。全市自然保护区已达12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3个、县级保护区9个,自然保护区面积达到14.4万公顷,自然保护区覆盖率达到8.3%。已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4个,面积为69.2平方公里,建成烟尘控制区面积83平方公里。年内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32个,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投资2610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成效明显,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据公安年报,年末全市总人口211.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2.8‰。其中市区人口108.4万人,增长19.8‰;非农业人口95.9万人,增长32.5‰;少数民族人口26.4万人,增长41.1‰。人口出生率10.5‰,死亡率3.0‰,自然增长率7.5‰。人口迁入率为25.9‰,人口迁出率为16.5‰,机械增长率为9.4‰。以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为基数,按公安年报自然增长率和机械增长率推算,2001年底全市实际常住人口为247.9万人。

在岗职工工资稳定提高。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6.2亿元,比上年增长7.3%。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2.2亿元,增长6.2%;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1.1亿元,下降4.9%;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2.9亿元,增长24.3%。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716元,比上年增长15.5%。其中,国有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9477元,增长18.5%;集体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5250元,增长16.9%;其他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6406元,下降2.2%。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加,消费水平进一步提高。据抽样调查,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2元,比上年增长10.7%;农民人均纯收入2561元,比上年增长0.9%。全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866元,比上年增长5.5%;农民人均生活费支出1610元,比上年增长3.3%。到年底,城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9.6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7平方米;农民人均住房面积19.5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02平方米。

注:1.本公报指标数为快报数。

2.本公报经济总量所有绝对数均为当年价格,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