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吕梁市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1:26:14 来源:吕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51次

吕梁市统计局

国家统计局吕梁调查队

山西省统计局吕梁市调查监测中心

(2008年3月)

2007年是吕梁市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和加快构建和谐吕梁的重要之年。一年来,全市各级各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实施“双百双千”和“环保攻坚”两大战役,团结一致,奋发进取,确保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的圆满完成,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均取得了新的成就,为今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初步测算,全市地区生产总值5001443万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8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7118万元,增长10.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438941万元,增长18.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305384万元,增长9.9%。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4028元,比去年净增2575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5:67:28调整为今年的5:69:26。

市场物价总水平持续上涨。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4.2%。消费价格八大类构成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3.9%,烟酒及用品类上涨4.1%,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2.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1.7%;交通和通信类上涨0.3%,居住类价格上涨6.8%,只有衣着类和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价格分别下降1.2%、2.0%。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5.7%;其中,轻工业上涨9.4%,重工业上涨5.3%,生产资料上涨5.3%。按工业行业大、中类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3.0%,炼焦业上涨6.0%,炼铁业上涨6.0%,炼钢业上涨4.9%,电力生产业价格保持稳定。

二、农业

农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发展。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7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34千公顷,同比减少0.3%。其中,秋粮播种面积312千公顷,增长0.3%。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128千公顷,增长6.3%;高粱的种植面积9千公顷,增长6.4%;秋杂谷物的种植面积18千公顷,增长13.9%。

粮食产量灾年略增。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7万吨,比上年增产0.4%。其中,夏粮减产14.2%,总产量为7万吨;秋粮增产2.0%,总产量为70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2007年,全市工业增加值310亿元,比上年增长1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251亿元,增长20.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93亿元,增长38.2%,轻、重工业分别增长25.7%、38.9%,产销率达到98.1%。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亿元,增长13.0%;集体企业完成28亿元,增长9.7%;股份合作企业完成3亿元,增长45.3%;股份制企业完成173亿元,增长31.4%;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19亿元,增长43.1%。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67亿元,增长27.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6188万吨,增长19.9%;洗煤3905万吨,增长47.8%;焦炭2332万吨,增长19.6%,其中机焦2312万吨,增长19.8%;生铁367万吨,增长28.1%;粗钢265万吨,增长35.5%;农用化肥(折纯)19万吨,增长29.1%。

2007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1531.46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3.48%;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6.09吨标准煤/万元,比上年减少9.21%。

建筑业健康发展。实现增加值33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6亿元,增长3.8%。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1亿元,比上年增长48.4%。其中,城镇投资234亿元,增长46.4%;房地产开发投资9亿元,增长59.7%;农村投资29亿元,增长19.4%。在城镇投资中,国有及国有控股投资120亿元,增长45.9%。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投资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1%;第二产业投资171亿元,增长36.8%;第三产业投资94亿元,增长56.6%。分行业看,煤炭开采和洗选业投资54亿元,增长25.5%;炼焦投资17亿元,下降19.3%;电力工业投资36亿元,增长61.5%;冶金工业投资28亿元,增长87.2%;交通运输业投资34亿元,增长23.8%;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投资12亿元,增长74.4%;教育投资6亿元,增长79.8%。

房地产开发继续加快。全年投资完成9亿元,比上年增长59.7%。商品房竣工面积29万平方米,下降28.4%。商品房销售额8亿元。其中,现房销售额占39.2%,期房占60.8%。

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383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6.5%;新增固定资产16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0.4%。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5亿元,增长24.0%。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58亿元,增长20.3%;县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9亿元,增长25.2%;县以下零售额完成38亿元,增长29.0%。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01亿元,增长24.6%;住宿和餐饮业完成21亿元,增长31.8%。

对外贸易快速发展。据海关统计,2007年,全市进出口总额67544万美元,比去年增长40.8%。其中,出口总额完成6201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36.9%;进口完成5532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05.51%。出口国别达到81个。备案登记的进出口企业全年增加11户。全市外贸企业总数达到110家。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到位外资21967万美元,比上年增加9.8%。吸引利用省外、市外资金123059万美元。新增外资企业13户。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基础设施继续完善。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206公里。新增高级、次高级路面里程1082公里。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252个,通达率达65%。实现了所有建制村通公路的目标。沿黄扶贫旅游公路一期工程已全线通车。公路里程14468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92公里,一级路141公里,二级路1759公里。公路密度为68.6公里/百平方公里,比上年增长9.06%。新增70个行政村通客车,村通客车率由上年的87%提高到90%。

全年公路货运量4882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4.88%;公路货物周转量313675万吨公里,增长10.34%;公路客运量2228万人次,增长2.72%;公路旅客周转量153833.3万人公里,增长5.39%。

全市邮电业务迅猛发展。邮政业务总量(不变价)21137万元,比上年增长32.8%。邮政业务总收入16540万元,比上年增长35.3%。年末电话用户1960728户(固定移动合计),较去年增加26.7%。全市每百人电话(包括移动)拥有数达到55部,较去年同期增长14.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末,吕梁市有庞泉沟、薛公岭、团圆山、黑茶山、尉汾河5个自然保护区;关帝山、交城山、安国寺、柏洼山4个国家森林公园;北武当、碛口2个风景名胜区;13个星级饭店;1个四星级饭店。2007年共接待国内外旅游者362万人次,同比增长12.6 %;实现旅游总收入23亿元,比上年增长12.5%。接待入境旅游者16700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537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入取得突破性进展。2007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05亿元,同比增长36.3%,增收28亿元。其中:上划中央收入完成57.9亿元,同比增长32.0%,增收14亿;上划省级收入完成9亿元,同比增长38.7%,增收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8亿元,同比增长42.7%,增收11亿元。

分县市情况看,2007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完成6亿元(含县上划),同比增长8.2%。13县(市、区)累计完成财政收入103亿元,同比增长38.6%。

2007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累计执行7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9.3%,增支17亿元。其中:教育执行18亿元,增长25.9%,增支4亿元;文化体育与传媒执行2亿元,增长30.8%,增支0.4亿元;社会保障和就业执行7亿元,增长28.8%,增支2亿元;医疗卫生执行5亿元,增长34.6%,增支1亿元;农林水事务执行7亿元,增长29.5%,增支2亿元。

剔除两权收入,财政收入总量在全省的排名上升至第四位。

金融总体运行平稳。2007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554亿元,较年初增加129亿元,同比增加71亿元。其中,本外币企事业单位存款余额达到83亿元,比年初增加21亿元,同比增加13亿元。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达375亿元,比年初增加71亿元,同比增加49亿元,其中:活期储蓄存款余额141亿元,比年初增加38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影响储蓄存款变化的主要因素是:2007年,央行六次加息,使不少保守储户选择了无风险的定期储蓄。

2007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95亿元,比年初增加23亿元,同比增加26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41亿元,同比增加4亿元;票据融资余额18亿元,同比增加5亿元;短期贷款余额136亿元,同比增加17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2007年,全市科技进步指数达到35%,比去年增幅11.7%;研究与开发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0.85%,比去年增加0.5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1%,较去年增幅为23.8%。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达到4件,较去年同期增幅10.8%。全市新型工业化水平达到40%,比去年增加10个百分点。截止2007年底,已经建成省市县级科技示范园区38个,其中省级1个,市级7个,县级30个。

教育事业进入新阶段。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职成教育发展步伐加快,全年完成劳动力转移培训10000多人次,转移就业7700余人;已验收省级示范高中4所;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高考二本以上达线数为4499人,排名全省第四位;

文化建设步伐加快。年底,全市共有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30家,图书报刊、电子出版物经营单位156家,娱乐场所99家,网吧213家,演出团体44家。市青年晋剧院排演的大型现代戏《红肚兜》荣获山西省“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主演梁桂星获中国戏剧奖“梅花奖”,填补了市晋剧界没有“梅花奖”得主的空白。舞蹈《生命的呼唤》、摄影作品《喜事》双双荣获全国第十四届“群星奖”创作奖。剪纸《谈古论今》获第二届国际剪纸艺术节金奖。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324个,达标数1949个,合格率58.7%。其中,县级卫生机构51个,达标数32个,合格率62.8%;乡镇卫生院151个,达标数102个,合格率67.6%;村卫生所3118个,达标数1815个,合格率58.2%。医生总数为11432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人;病床总数8932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51张。全市10个县市区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县市区覆盖率达77%,覆盖农村居民244万人,参合农民221万人,参合率90.5%。“五苗”全程接种率达98.5%。结核病人治愈率达95%以上。碘盐覆盖率98%。

体育事业焕发生机。2007年共兴建各类体育场馆959个、体育健身路径34条,总面积达617026平方米,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到0.85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净增0.08平方米。2007年,全市基层共组织大型活动28次,大型比赛152次;基础体育组织建设成效显著,全年新增体育协会30个,体育俱乐部23个,体育指导站75个,全年投入体育活动和设施建设的总资金达1.7亿元。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稳增长。据2007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市总人口为357.6万人,比去年增加2.2万人。其中男性、女性各占总人口的51.7%、48.3%。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为124.1万人和233.5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35‰,死亡率为6.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07‰。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9580元,增长16.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36元,增长16.3%,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主要源于工资及补贴收入和投资渠道的拓宽。据统计,人均工薪收入8271元,同比增长15.1%;人均经营净收入451元,同比增长9.5%;人均转移性收入2093元,同比增长26.0%。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778元,增长12.8%,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民劳务收入增加11%,农业经营收入增加22%。

消费结构趋向发生变化。2007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832元,增长1.4%。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比去年同期增长34.0%、食品类增长13.8%,占到消费总支出的37.9%。

社保事业深入推进。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96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1.8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数4537人,失业率为3%。新增劳务输出2.39万人。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参保人数达到9.42万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61万人,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6.44万人、9.83万人和2.6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新增参保人数4.61万人。农民工参加工伤、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6.04万人、1.17万人。

十、环境保护

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14个,其中有资质的4个,有监测能力的8个。

市区集中供热率达到52%,市区污水处理率达到40%,市区垃圾无害化处理达到100%。建成区新增绿化面积48.8万平方米(不包括三山绿化),绿化覆盖率达到32.3%,比上年提高了2.6个百分点。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3.25%,同比增加21.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监测结果表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累计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322天,占总监测天数的88.22%(365天)。

注:1、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