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吕梁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1:24:52 来源:吕梁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55次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紧紧抓住“两区”开发重大机遇,进一步加大结构调整、技术创新和改革开放的力度,全力推进“双百双千”项目大会战,主要经济指标达到了多年来的最好水平,实现了年初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382.4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8.9%,高出全省平均水平7.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0.74亿元,增长1.3%;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54.68亿元,增长24.9%;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07.02亿元,增长9.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0796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8%。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的6.3:65.1:28.6(年报数)调整为今年的5.4:66.6:28(快报数)。呈现出一、三产业平稳下降、二产快速发展的经济运行格局,符合吕梁的实际情况。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3%,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7%。消费价格八大类构成中,食品类价格上涨3.6%;居住类价格上涨7.3%;娱乐文化用品类上涨1.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4.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烟酒及用品类、衣着类、交通和通讯四类价格分别下降0.7%、0.2%、0.8%、1.8%。

生产领域价格涨幅稳中有降。据统计,2006年全市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69%;其中,轻工业上涨3.34%,重工业下降3.61%,生产资料下降3.47%。按工业行业大、中类分,煤炭开采和洗选业上涨2.41%,炼焦业下降6.91%,炼铁业下降6.05%,炼钢业下降2.65%,电力生产业下降0.85%。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的基础还不够稳固,难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总体依然粗放,资源和环境压力还在继续加大;防范安全生产事故的长效机制还不牢固,安全生产压力仍然很大;投资和建设环境还需进一步优化。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6年,全市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农村经济呈现了稳步发展的局面。

农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发展。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6年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335.2  千公顷,同比增长3.6%,其中秋粮面积310.7千公顷,增长4.7%;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120.2千公顷,增长6.1%,成为我市历史上种植玉米面积最多的一年。由于种植面积的增加,种植结构的调整以及农民投入的增加,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6.92万吨,比上年增产12.9%。其中,夏粮总产量7.73  万吨,增产17.4%;秋粮总产量69.19万吨,增产12.39%。

全市绿化工作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市完成造林合格面积58万亩,投入绿化工程队183个,投入专业施工人员9670人,累计完成通道绿化171公里,通道绿化挖坑整地375公里,完成荒山绿化5.61万亩,完成环城绿化2.35万亩,完成村镇绿化107个,植树194.59万株,完成厂矿企业绿化137个。全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1.1%,同比增加2.93%。

畜牧业生产整体状况良好。全年生猪出栏55万头,下降3.5%;牛出栏8.3万头,增长13.7%;羊出栏44.56万只,增长18%。全年肉类总产量7.02万吨,增长0.8%;牛奶产量1.6万吨,增长6.7%;鲜蛋产量6.4万吨,下降14%。

三、工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市以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为目标,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不断得到推进。2006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232.2亿元,比上年增长2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182.5亿元,增长37.3%。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产值451.9亿元,增长35%,其中轻、重工业分别增长19.8%、36.1%,产销率达到96.08%。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9亿元,增长17.3%;集体企业完成29.9亿元,增长46.9%;股份合作企业完成1.6亿元,增长147.4%;股份制企业完成109.1亿元,增长34.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4.7亿元,增长80.5%。全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24.4亿元,增长30.2%。

主导产品产量多数较快增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产量3679万吨,增长50.9%;洗煤2221万吨,增长65.8%;焦炭2009万吨,增长45.6%,其中机焦1990万吨,增长45.9%;生铁292万吨,下降7.6%;粗钢193万吨,增长1.7%;农用化肥18万吨,增长57%;水泥189万吨,增长11.1%。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2.9亿元,增长32%。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9.6亿元,增长36.1%,房地产开发投资5.5亿元,增长91.87%。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农业、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第一产业投资2.84亿元,比上年增长3.2倍。第二产业投资125.4亿元,增长25.96%。其中,2006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124.88亿元,同比增长25.85%。工业投资增量占全市增量的49.27%,拉动了全市投资增长18.7个百分点。煤炭、电力等能源工业投资56.5亿元,增长208.7%。第三产业投资60.9亿元,增长65.31%。其中房地产开发投资5.5亿元,增长91.87%;水利和环境和公共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6.6亿元,增长39.7%;交通运输投资27.5亿元,增长43%。

分项目看:2006年施工项目462个,比去年增加99个;本年新开工项目315个,比去年增加41个;本年投产项目313个,比去年增加105个。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项目完成投资46亿元,增长89.7 %;扩建项目完成投资74亿元,增长21.5%;改建和技术改造项目完成投资30亿元,增长8.1%。分隶属关系看:中央项目完成投资4.7亿元,下降20.5%;地方项目完成投资154.9亿元,同比增长39.1%。

五、国内外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活跃。随着全市经济的高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促进了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1亿元,增长20.7%。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8.4亿元,增长20.2 %;县的消费品零售额完成23亿元,增长12.7%;县以下的零售额完成29.6亿元,增长28.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81.4亿元,增长21.3%;住宿和餐饮业完成15.9亿元,增长30.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对外贸易迈出新步伐。据海关统计,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8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64.4%,排在全省第三位。其中,进、出口总额分别完成2692、45285万美元,排在全省的第五位和第二位,比去年同期增长5%和70.2%,占主导地的仍是牵引我市经济“快车”的民营企业。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以来,我市在各类招商引资活动中主动出击,创新招商方式。在上海经济合作项目推介活动中,共推出项目130余项,签约17项,引资158.3亿元;在“港洽会”、“厦洽会”等招商引资活动中共签订合同、协议42项,引资45亿美元,招商引资成为去年我市经济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等基础设施成效显著。国道209、省道苛大线和祁方线等干线公路完成改造,307国道改建工程已经开工;离军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今年即可通车;沿黄干线公路和沿黄旅游公路建设全面启动;新增通水泥(油)路的行政村144个,村通客车率达到87%。2006年公路密度 62.9公里/百平方公里(含村村通公路里程),比上年增长96.6%。

全年公路货运量完成3909.5万吨,比去年同期上涨23.3%;公路货物周转量284264.4万吨公里,增长11.2%;公路客运量2168.6万人次,增长14.1%;公路旅客周转量145956.6万人公里,增长 5.3%。

全市邮电业务迅猛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748596户,较去年增加98266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798881户,较去年增加105549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70691户,较去年增加近6000户。全市每百人电话(包括移动)拥有数达到43.54部,较去同期增长14.4%。

2006年,我市旅游部门倾力打造了以北武当、庞泉沟、南阳沟、西华镇为主的自然风光游,以杏花村汾酒厂、贾家庄生态园、太符观为主的酒都文化游,以碛口为中心的黄河古镇游,以晋绥纪念馆、刘胡兰纪念馆和毛泽东东渡等为资源的革命传统游等精品旅游线路。2006年共接待国内游客319.96万人次,同比增长26.04%;接待海外游客12318人,同比增长22.14%。国内旅游综合收入14.75 亿元,同比增长84.14%;国外旅游收入382.7万美元,同比增长36.45%。

七、财政、金融业

财政收入运行良好。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77.1亿元,同比增长28.4%,增收17亿元。其中市县收入完成25.7亿元,同比增长37.7%,增收7亿元;上划中央收入完成43.8亿元,同比增长23.6%,增收8.4亿元;上划省级收入完成7.6亿元,同比增长27.9%,增收1.7亿元。一般预算收入累计完成25.7亿元,同比增长37.7%。

分市县情况看,2006年市本级财政收入完成10.2亿元(含县上划),同比增长72.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7亿元,同比增长71.7%;各县(市、区)累计完成财政收入71亿元,同比增长23.7%。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8亿元,同比增长26.9%。

2006年,全市财政一般预算累计支出执行57亿元,同比增长25.9%,增支11.7亿元。其中各项生产建设性支出执行8.6亿元,同比增长46.5%,增支2.7亿元;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执行48.4亿元,同比增长22.9%,增支9亿元。

金融总体运行平稳。2006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达425.1亿元,比年初增加70.6亿元,同比多增4.1亿元。其中:储蓄存款余额304亿元,比年初增加48.8亿元,同比多增6.6亿元;企事业存款余额61.2亿元,比年初增加13.4亿元,同比多增4.7亿元。

2006年底,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174.9亿元,比年初增加25.8亿元,同比多增9.4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28.8亿元,同比多增1.6亿元;票据融资余额21.5亿元,同比多增2.4亿元;短期贷款余额124.3亿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全市财政投入科技三项费用比例由2005年的0.24%提高到2006年的0.51%。高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5年0.9%提高到2006年的1.3%。每10万人专利申请数由2005年的1.82项提高到2006年的3.74项。

2006年,全市现有县级以上政府部门属研究与开发机构28家,市属有6家;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4家,社会人文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4家,科技信息与文献机构8家,转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10家。

教育事业进入新阶段。2006年“普九”成果在巩固基础上稳步提高,“双百”示范学校创建工程深入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面启动,省定105个操场建设任务顺利完成;高考达线人数首次突破4000人大关,达到4183人,同比净增617人,达线人数名列全省第五,增幅居全省第一;新争取到的15所明德小学建设工程已基本完成;“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20余万贫困生从中受益;职业技术教育稳步推进,吕梁学院(吕梁煤炭职业技术学院)新校区建设进展顺利,以新建高标准高中、初中、小学各一所为重点的风山教育园区建设已全面启动。到2006年底全市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46.55%,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4%。

文化建设步伐加大。2006年我市文化部门狠抓县、乡、村三级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工作,采取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全面推进的办法,争取资金445万元,用于7个县的图书馆、文化馆和33个乡镇文化站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时,进一步推进了一批县(市、区)重点文化项目建设。目前交城县的图书馆、文化馆已正式投入使用;交口县的图书馆土建已完工;方山县的图书馆、离石区的文化艺术活动中心建设已立项。截止2006年底,全市共有音像制品经营单位138个,娱乐场所104家,网吧196家,出版物经营单位51家,演出团体44家,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06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3320个,达标数1227个,合格率37%。其中,县级卫生机构51个,达标数29个,合格率56.9%;乡镇卫生院151个,达标数79个,合格率52.3%;村卫生所3118个,达标数1119个,合格率35.9%。医生总数为9884人,每千人拥有医生2.78人;病床总数8626张,每千人拥有床位2.43张。

体育事业焕发生机。2006年共兴建各类体育场馆138个、体育健身路径103条,总面积达113700平方米,人均体育场馆面积达到0.65平方米,比去年同期净增0.03平方米。吕梁游泳馆、吕梁体校改造工程已破土动工,吕梁体育服务大楼、体育训练馆方案已敲定。在山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上,吕梁代表团勇夺金牌11枚、银牌18枚、铜牌21枚,总成绩创历届省运会新高,扩大了我市在全省的知名度,推动了我市体育活动的广泛开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200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全市总人口为355.4万人,比去年增加2.3万人。其中男性、女性各占总人口的51.9%、48.1%。出生人口45117人,人口出生率为12.74‰ ;死亡人口21557人,死亡率为6.09‰;城镇人口和乡村人口分别为118.1万人和237.3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65‰。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419元,增长26.4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230.5元,增长13.5%,城镇居民收入的增加主要得益于调资政策的拉动、投资渠道的拓宽。据统计,人均工薪收入7188元,同比增长15.6%;人均财产性收入202.9元,同比增长21.9%;人均转移性收入1661.4元,同比增长11.2%。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462.4元,增长23.7%,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是乡镇企业从业收入、外出务工收入以及家庭经营收入,这三项收入占到农民人均纯收入的80%以上。其中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达到千元,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

消费结构趋向发生变化。2006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735.5元,比上年增加796.4元,增长13.4%。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更多的投向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支出,分别比去年同期增长22.9%、23.6%、18.9%、52%,占到消费总支出的59.1%。

就业社保工作不断加强。2006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13万个,再就业岗位1.5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仅为2.78%;城镇医疗保险覆盖率达到60%,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参合农民达到128.2万人,参合率达到87.89%。“两个确保”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城乡低保、社会救济、优抚安置、社会保险、再就业等工作扎实推进。全年共发放基本养老保险金2.69亿元,发放率达到100%。

十、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扎实有效。2006年末全市有环境监测站14个,其中有资质的4个,有监测能力的8个;风景名胜区4个,自然保护区10个(包含5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面积上升到1901.28平方公里。

2006年,全市全年累计投入资金9700多万元用于集中供热工程,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45%,比去年增加5个百分点。市区烟尘控制区面积从8.31平方公里增加到12平方公里,烟尘控制区覆盖率从58.4%增加到84.3%。据监测结果表明,市区环境空气质量累计达到二级以上的天数为182天,占总监测天数的50%(364天)。

注:1、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