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临汾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1:22:39 来源:临汾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255次

2006年是“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要求,全面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努力化解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地发展,顺利实现了“十一五”时期的良好开局,为加快实现“中部领先进军百强”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 合

初步测算,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59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2亿元,增长8.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3.4%;第二产业增加值380.7亿元,增长15.1%,贡献率为70.6%;第三产业增加值177.7亿元,增长12.1%,贡献率为26%。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12.9亿元,增长9.8%;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29.4亿元,增长14.8%;房地产业增加值13.7亿元,增长3.8%。人均生产总值14311元,按2006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1835美元。

三次产业比例为5.6∶64.4∶30,与上年相比,第三产业比重提高0.5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温和上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1%,其中服务项目价格上涨2.2%;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4%;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2.66%;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3.11%。

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86.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3.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42.7万人。全年全市城镇新增就业人员1.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比上年末下降0.9个百分点。

二、农 业

全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86万亩,比上年增加18.4万亩,增长2.4%。其中,粮食作物种植面积681.7万亩,比上年增加26.2万亩;棉花种植面积11.0万亩,增加1.9万亩;油料种植面积28.7万亩,减少2.7万亩;蔬菜种植面积31.7万亩,减少0.2万亩。。

全年粮食总产量达到166.7万吨,比上年增加31.1万吨,增产22.9%,是我市历史上的第四个高产年。其中,夏粮总产79.4万吨,增产35.7%;秋粮总产87.3万吨,增产13.3%。

全年完成造林合格面积77.2万亩,比上年增长2.8倍。

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全年生猪出栏119.76万头,比上年增长9.6%;羊出栏68.57万只,增长2.7%;全年肉类总产量12.02万吨,增长9.3%。其中,猪、牛、羊肉产量分别增长10.4%、3.9%和2.6%;禽蛋产量6.65万吨,增长6.5%;牛奶产量2.35万吨,增长25.9%。全年水产品产量5130吨,增长13.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产销衔接良好。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58.5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83.1亿元,增长19.8%;产品销售率98.0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4401万吨,增长10.6%(全社会产量5592.96万吨,增长6.6%);洗煤产量3375.4万吨,增长15.2%;发电量103.7亿千瓦时,增长48.7%;焦炭产量2263.1万吨,增长19.3%;生铁产量1202.9万吨,增长20.2%;钢产量488.2万吨,增长11.8%;钢材产量311万吨,增长51.5%。

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819.1亿元,比上年增长17.05%。其中,四大传统支柱产业煤炭、焦炭、冶金和电力分别实现销售收入174.1亿元、177.5亿元、353亿元和21.3亿元,分别增长4.2%、22%、19.3%和58%。

工业经济效益创历史新高。2006年,全市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205.5%,比上年上升7.62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117.3亿元,增长10.3%;实现利润48.3亿元,增长21.8%。规模以上工业亏损企业亏损4.2亿元,下降24.1%。

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2.2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增加值10.6亿元,增长23.6%;实现利润0.87亿元,增长2.27倍;上缴税金2.53亿元,增长37.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2.1亿元,比上年增长25.5%。其中:城镇投资173亿元,占全市投资比重90.1%,增长24.4%;农村非农户投资8.69亿元,占4.5%,增长69.1%。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一产业投资4.7亿元,比上年增长61.5%;第二产业投资121.6亿元,增长15%;第三产业投资65.4亿元,增长49.6%。

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9.2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商品房竣工面积39.53万平方米,增长9%,商品房销售额7.2亿元,其中,现房销售额占13%,期房占87%。

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1010个,项目建成投产率79.5%,新增固定资产123.1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4.8%。

五、能源

2006年全市能源工业投资完成70.24亿元,比上年下降0.44%。其中,煤炭工业投资19.03亿元,下降24.9%;电力工业投资25.2亿元,增长18.29%;焦化工业投资21.39亿元,增长6.9%。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3995.05万吨,增长6.64%,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5590.81万吨,增长19.9%。

全年向省外运输煤炭1615.33万吨,运输焦炭1282.24万吨,比上年分别增长21.73%和 11.6%。

六、国内贸易

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6.9%。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5.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68.6亿元,增长16.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85.4亿元,增长17.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131.7亿元,增长16.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8.5亿元,增长20.3%;其他行业零售额3.8亿元,增长16.7%。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19.6亿元,比上年增长9.7%。

七、对外经济

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累计完成海关进出口总额2956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6%。其中,出口20165万美元,增长21.9%;进口9398万美元,增长132.2%。

2006年,与我市有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达到93个,比上年增加5个。

招商引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新批准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4个,新批三资企业协议资金10897万美元。境外直接投资4030万美元,增长3.9倍。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12884公里,比上年增加78公里。其中,高速路148公里,一级公路160公里,二级公路1498公里,三级公路2565公里,四级公路5871公里。

全年全市公路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3亿吨公里,增长2.3%,公路货物运输量8100万吨,下降6%;完成旅客周转量22.78万人公里,增长1.1%,旅客运输量5467万人次,增长11.1%。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辆17.17万辆,增长2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年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量40.74亿元,增长27.7%。年末,全市固定电话(已装)交换机容量125.7万门,增长9.2%;固定电话91.7万部,增长0.2%;移动电话120万部,增长9.2%,本年新增10万部;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2721个,占全市行政村的91.74%;全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分别达到22.12部和28.95部。

旅游业快速发展。全年接待海外旅游者40929人次,比上年增长44.28%,接待国内旅游者757万人次,增长22.83%。实现旅游外汇收入859.01万美元,增长42.07%;国内旅游收入33.4亿元,增长42.43%。

九、财政、金融、证券和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较快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达到102.2亿元,比上年增长23.06%,增收19.2亿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9.93亿元,增长36.45%。扣除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收入,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98.18亿元和35.92亿元,同口径增长18.2%和22.7%。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主体税种均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分别比上年增长15.3%、25.54%、11.67%和25.95%,充分显示了经济发展的积极成果。2006年末,全市财政收入亿元以上的县(市、区)达到14个,其中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4个,比上年增加1个,分别为尧都区18.9亿元、洪洞县13.2亿元、襄汾县11.2亿元、乡宁县10.8亿元。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73.89亿元,比上年增长29.0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11.25%,农业支出增长11.28%,水利和气象支出增长28.54%,科学支出增长21.87%,教育支出增长17.6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3.67%,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21.4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35.47%。

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701.69亿元,比年初增加88.8亿元,增长14.48%。各项贷款余额337.46亿元,比年初增加36.37亿元,增长12.08%。全市累计现金收入2209亿元,现金支出2244亿元,货币净投放35亿元,比上年多投放4.6亿元。

年末,全市农村金融合作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61亿元,增长12.5%,贷款余额190亿元,增长15.6%。

全年全市证券公司开户数达到3.3万余户,证券交易额106亿元,比上年增加63.72亿元,增长172.2%。

全年全市保险公司实现保费收入13.42亿元,比上年增加4.07亿元,增长43.43%。其中,财产保险保费收入4.37亿元,增加0.16亿元;人身保险保费收入9.05亿元,增加3.91亿元。全年全市保险公司共支付各类赔款2.35亿元,比上年减少0.77亿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全市普通高等教育招生(不含函授生)6110人,在校生21120人;各类中等职业学校58所,招生14604人,在校生36187人,毕业生8621人。全市普通中学404所,比上年增加1所。普通高中招生31138人,在校生92178人,毕业生28227人;普通初中招生81487人,在校生250202人,毕业生80896人。普通小学2948所,招生66610人,在校生409053人,毕业生69369人。特殊教育学校5所,招生84人,在校生514人,毕业生43人。注册幼儿园349所,在园幼儿48426人。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产学研”高新技术项目发布洽谈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51项、意向187项。引进农业新技术成果144项,付诸实施72项。全年全市共申请专利136件,其中发明专利46件。山西辰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山西亨瑞达制药有限公司、曲沃县恒通铸造有限公司、襄汾县恒泰制动器有限公司、山西龙盛高新技术材料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被认定为 “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10家企业经省认定为“山西省民营科技企业”。年末,全市县以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7个(其中县级2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领域6个,从业人员86人,科技活动人员81人;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1个,从业人员16人,科技活动人员14人。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到2.3亿元,比上年增长20.8%。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6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7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4500台(件)。年末,全市气象台17个,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台17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拥有专业地震台2个,地方企事业台站21个。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年末全市有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4个。广播电视台17座。全市有线电视用户35.5万户。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7%。群众文化活动蓬勃开展,举办了第三届广场文化消夏活动,《浮山架子鼓》、《翼城花鼓》参加了全省第五届广场艺术节。对外文化交流活动深入进行,市蒲剧院、小梅花剧团参加了中国第二届国际文化博览会“中国戏曲精品展示表演活动”,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了大小梅花的艺术风采。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新进展,威风锣鼓、翼城花鼓、天塔狮舞、蒲州梆子等入围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年末全市有卫生机构414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52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8个,专科疾病防治院(所、站)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8个,卫生监督检验机构8个。全市医院和卫生院床位11496 张,卫生技术人员1463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师6973人,注册护士3661人。乡镇卫生院236个,床位3672张,卫生技术人员3784人。全年全市报告甲、乙类传染病发病人数11658例,报告死亡31人。全市6个县(市、区)开展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159.96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市、区)参合率达到88.14%。

体育事业继续发展。我市256名运动健儿参加了第十二届省运会,获金牌31枚,银牌46枚,铜牌40枚。年末人均公共体育场馆面积达到0.81平方米,比上年提高0.08平方米。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据2006年人口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为4147043人,比上年末增加26538人。全年出生人口51325人,出生率12.42‰;死亡人口24787人,死亡率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2‰。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3元,比上年增长12.7%,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万元大关,达到10161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181元,增长12.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迈上3500元台阶,达到3598元,比上年增长8.2%。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827元,增长1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3.6%;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据城乡居民抽样抽查,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4.3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8.25平方米。

年末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8.6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3万人;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30.73万人,增加2.7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7.26万人,增加0.06万人;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9.68万人,增加4.18万人。其中参保农民工10.08万人,增加4.22万人。

全年各项社会保险基金总收入12.4亿元,总支出10.2亿元。年末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4976人。9.9万城镇居民和6.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床位1794张,收养各类人员1362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25个,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39个。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95亿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90万元,直接接收社会捐款320万元。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年末,全市耕地保有量741.8万亩。全年水资源总量10.3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249立方米。全年平均降水量561毫米。万元生产总值平均耗水量比上年下降18.7%。

“碧水蓝天”工程初见成效。市区空气综合污染指数4.18,比上年下降1.28,下降幅度23.4%。市区空气质量好于二级以上天数202天,比上年增加15天。全市化学需氧量(COD)排放总量比上年下降3.1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下降2.9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总量下降14.93%。

年末市区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2.85%;新增集中供热面积320万平方米,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2.3%;建成区绿化覆盖率26.9%,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

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555人,比上年下降6.7%。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0.93人,下降18.4%;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0.77人,下降17.2%。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