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临汾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1:22:08 来源:临汾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37次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国家、省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战略目标,以构建“2621”经济新框架为重点,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努力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全部超额完成,“十五”计划提前实现,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经山西省统计局联审核定,全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500亿元,达到523.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1.2亿元,因粮食减产下降5.9%;第二产业增加值337.3亿元,增长19.7%,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73.8%;第三产业增加值154.7亿元,增长12%,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29.8%。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2741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1573美元,迈上了一个新的发展台阶。与“九五”末相比,全市生产总值增加33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2倍,年均增长15.1%,高于计划目标3.1个百分点,GDP总量五年翻了一番,确立了全省第二经济大市的稳固地位,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发展速度最快最稳、效益最好的一个时期。

三次产业比例由上年的7.6∶62.4∶30调整为6∶64.5∶29.5。与上年相比,第二产业比重提高2.1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61.1%,提高2.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其中,食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1.3%、1.4%、0.8%、14.1%和3.7%;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1.65%,涨幅比上年回落24.6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4.81%,涨幅比上年回落26.8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5.7%。

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85.6万人,比上年增加1.9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2.8万人,比上年增加0.1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42.8万人,比上年增加1.8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上年的46.7∶23.7∶29.6调整为45.8∶24.2∶30。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市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1.56万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3%。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农业基础较为脆弱,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稳固;主导产品市场价格回落,企业“两金”占用增加;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仍较为突出。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全年农业生产投入增长22.3%,认真贯彻落实粮食直补政策,取消农业税及其附加,在以工补农、以城带乡和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方面迈出了新步伐。

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保持了平稳发展。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200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767.43万亩,比上年增加17.63万亩,增长2.4%。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55.47万亩,增加30.2万亩,增长4.8%。受多年少有的严重旱情影响,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3.56亿公斤,比上年减产21.4%。其中,夏粮产量5.85亿公斤,减产33.1%;秋粮产量7.71亿公斤,减产9.2%。全年油料产量3.3万吨,棉花产量0.6万吨,蔬菜产量82.5万吨,水果产量22.1万吨。

畜牧业生产状况良好。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0.99万吨,比上年增长9.4%,其中猪牛羊肉产量9.99万吨,增长9.7%;牛奶产量1.86万吨,增长11%;禽蛋产量6.25万吨,增长7.7%。年末,大牲畜存栏50.77万头,比上年减2.6%;生猪存栏104.96万头,增长11.6%;羊存栏148.88万只,增长3.3%。

渔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4532吨,比上年增长9.2%。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18.4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7%。化肥施用量(折纯)14.19万吨,增长2.1%;农村用电量5.12亿千瓦时,增长5.1%。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91.3万亩。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继续较快增长,对全市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31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43.5亿元,比上年增长27%。与“九五”末相比,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加204.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了2.1倍,年均增长25.4%,高于全省平均水平7个百分点。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97.24%,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在规模以上企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6.6亿元,增长19%;集体企业完成25.3亿元,增长41.2%;股份合作企业完成1.3亿元,增长42.9%;股份制企业完成167亿元,增长26.1%;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完成5.7亿元,增长26.1%;以私营经济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29.5亿元,增长38.9%。全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7.6亿元,增长17.3%。

煤、焦、冶金和化学原料及制品四大行业支撑全市工业经济高速发展。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81亿元,增长52.7%;炼焦业完成47亿元,增长1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78.5亿元,增长25.8%;化学原料及制品业完成增加值8.1亿元,增长17.6%。四大行业新增增加值52.7亿元,占全市新增量的88.1%,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生产增长23.8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多数呈现较快增长。全年全社会原煤产量5244.7万吨,增长35%;洗精煤产量2431.9万吨,增长16.2%;焦炭产量2173.5万吨,增长13.8%,其中,机焦2114.3万吨,增长20.5%;发电量72.32亿千瓦时,增长26.8%;生铁1127.3万吨,增长35.9%;钢436.86万吨,增长22%;钢材205.34万吨,增长22.1%。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01.2亿元,增长30%;实现利税95.5亿元,增长11.2%;实现利润38.7亿元,增长9.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16.3亿元,与上年持平。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93%。

建筑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7.7亿元,比上年增长8.5%。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实现利润0.27亿元,实现利税2.11亿元。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10.8万平方米,增长10.4%,竣工面积135.5万平方米,增长6.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3.1亿元,增长21.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85.9亿元,增长27.5%,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3.4%提高到56.1%;非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67.1亿元,增长14.3%,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6.6%下降到43.9%。“十五”时期,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5亿元,为“九五”时期的3倍。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农业、能源和基础设施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5亿元,增长1.3倍;第二产业完成105.8亿元,增长24.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4.8亿元,增长11.8%。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投资继续较快增长,全年完成投资105.7亿元,增长24.5%。其中,煤炭采选业完成投资25.3亿元,增长1.8倍;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24.1亿元,增长15.9%,两大行业投资合计49.4亿元,占到工业投资总额的46.7%。在第三产业投资中,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4.5亿元,增长20.9%;公共设施管理业完成投资5.4亿元,增长34.6%;房地产业投资8.7亿元,增长51.4%。

骨干项目进展顺利,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5年,全市完成投资额超5000万元的项目单位达到75个,比上年增加21个,完成投资94亿元,占全部投资的61.4%,占全部投资增加额的76.3%,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6.3个百分点。其中,省重点工程山西兆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30万千瓦发电机组工程完成10.3亿元。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894个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比上年增加195个。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411万吨,焦炭545万吨,生铁55万吨,炼钢30万吨,热轧钢材130万吨,火力发电70.56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21.28公里,变电设备能力35.3万千伏安,新建公路127公里,改建公路3755公里,耕地面积6.15,造林面积23.1万亩,各类学校学生席位57434个,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12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63.7万平方米。

五、能源

一、二次能源投资、生产继续大幅度增加。全年全市能源工业投资完成70.5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用于煤炭、电力、热力工业投资50.5亿元,增长72.4%。全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3746万吨,比上年增长50.5%,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4862万吨,比上年增长15.7%。

能源外输量较快增长。全年全市共外输煤炭1326万吨,比上年增长20.6%,占煤炭产量16.2%;外输焦炭1133.5万吨,增长22.35%,占生产量52.14%。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亿元,比上年增长14.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58.6亿元,增长15.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73.4亿元,增长13.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12.5亿元,增长14.1%;餐饮业零售额15.7亿元,增长17.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8.9亿元,增长5.7%;集体经济零售额6.5亿元,增长11.6%;股份制经济零售额28.2亿元,增长16.5%;私营经济零售额6.2亿元,增长24.1%;个体经济零售额77.5亿元,增长14.7%。与“九五”末相比,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加73.5亿元,增长98.1%,年均增长14.7%,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5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进一步升级,吃、穿、用、教育类商品销售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全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食品饮料烟酒类零售额增长23.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4.4%,日用品类增长28.6%,金银珠宝类增长25.9%,电子出版物及音响制品类增长75.4%,家用电器和音响器材类增长49.8%,书报杂志类增长13.1%。

七、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平稳增长。全年全市累计完成海关进出口总额2.6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6.3%,其中,出口1.71亿美元,增长25.1%;进口0.95亿美元,下降8.3%。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0.76亿美元。与“九五”末相比,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增加2.18亿美元,增长4.6倍,年均增长41.1%。

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市场多元化取得新进展。资源型产品出口趋缓,机电、医药等产品出口大幅度增加,出口商品达到8类40多个品种,涉及轻工、机电、农产品、医药、化工、冶金等多个行业。出口市场达到7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山西焦化、山西三维和侯马建邦集团年进出口总额超过3000万美元。

利用外资取得新突破。全年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3家,增资3家,合同利用外资643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侯马市引进的由新加坡客商投资的鱼尾狮工业园区项目,总投资额达到1亿美元,注册资金3500万美元,为我省首家外商独资建设的工业园区项目。在加大吸引外资的同时,我市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全市有30余家企业产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500强企业合资、合作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达60多家。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公路建设继续推进。2005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409公里,比上年增加396公里。其中,一级公路达到155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698公里,三级公路3129公里。年末,全市公路密度达到46.4公里/百平方公里。

运输业平稳发展。全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周转量42.7亿吨公里,公路货物运输量8619万吨,增长8%;完成公路旅客运输周转量24.8亿人公里,下降4.7%,公路客运量4922万人次,下降8.1%。

邮电通信较快增长。全年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31.9亿元,增长18%。年末,全市电话(已装)交换机容量115.12万门,增长18.2%,固定电话91.5万部,增长11%,其中本年新增9万部;移动电话用户110万部,增长24.6%,其中本年新增21.7万部;计算机互联网络注册用户14.4万户;已通电话的行政村2677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0.3%;全市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每百人分别达到22.2部和26.7部。

旅游业快速发展。成功举办了侯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节、侯马古都文化旅游月、环球比基尼小姐巡游华门、黄河魂·华夏情--天下华人共唱一首歌、山花奖·中华鼓舞鼓乐展等节庆活动,扩大了全市旅游产品的影响。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吉县县城--壶口二级旅游路、壶口--克难坡景区公路完工,安泽荀子文化园建成并投入使用,乡宁云邱山景区建设前期工作全面启动。全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619.1万人次,创收23.95亿元人民币。其中来临旅游、访问、从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28367人次,增长50.8%;旅游外汇收入604.6万美元,增长59.8%。年末全市旅行社32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全市财政总收入在上年突破50亿元大关的基础上,2005年又连破60亿元、70亿元、80亿元三个大关,达到83.05亿元,比上年增长41.09%,增收24亿元,为近十年来净增额最多的一年。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9.3亿元,增长48.6%,占到财政总收入的35.2%。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资源税等主体税种均呈现较快增长态势,分别比上年增长36.2%、35.9%、69.1%和83.6%,充分显示了经济发展的积极成果。与“九五”末相比,全市财政总收入增加68.1亿元,增长4.6倍,年均增长40.9%,高于“九五”期间27.8个百分点。“十五”末,全市财政收入亿元以上的县(市、区)达到13个,比“九五”末增加7个,其中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3个,比上年增加2个。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57.27亿元,比上年增长30.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1.5倍,农业支出增长22.3%,水利和气象支出39.4%,科学支出增长8.7%,教育支出增长20.9%,医疗卫生支出增长21%,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33.7%,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9.5%。

金融存贷款适度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12.89亿元,比年初增加105.09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7.04亿元,比年初增加0.33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30.18亿元,比年初增加78.67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301.09亿元,比年初增加14.02亿元,剔除商业银行剥离和农村信用社票据置换因素,贷款实际较年初增加29.27亿元。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16.8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68亿元。现金投放平稳,全年累计现金收入2290.8亿元,累计现金支出2321.6亿元,货币净投放30.7亿元。

保险事业平稳健康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12.6亿元,增长10.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4.1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5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9亿元,下降19.7%。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1.7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0.2亿元。

十、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稳步发展。中小学危房改造全面推进,全市总投入1.4亿元,对496所学校实施了改造,竣工面积32.09万平方米;省级示范高中建设又有新进展,临汾三中、曲沃中学、襄汾中学通过验收;全市普通高等和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普通高等院校3所,招收本、专科学生(不含函授生)5435人,在校学生2.07万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1857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7074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7864人,职业初中在校生1193人;2005年末,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89298人,初中在校学生250550人,初中入学率99.5%;小学在校学生432022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2005年,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76%、90%和99%。民办教育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民办学校313所,在校生6.3万人。

科技工作取得新成绩。成功举办了第五届“产学研”高新技术项目发布洽谈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60项、意向273项,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37项,付诸实施69项,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2005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3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项,达到国内先进水平1项。山西长林环保工程有限公司、山西华翔互兴冶铸有限公司、山西汾河生化有限公司、山西亚华制盖有限公司、山西汤荣汽车配件制造有限公司等企业经省认定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2005年末,全市县以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7个(其中县级2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机构6个,从业人员86人,科技活动人员81人;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1个,从业人员16人,科技活动人员14人。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5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22个,全年监督抽查1436家次企业1377种产品和商品,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2000台件。年末,全市气象台17个,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台17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拥有专业地震台站2个,地方、企事业台站21个。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市在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健康向上的文化精神产品,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4个,档案馆18个,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0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4%。文化艺术繁荣发展,成功承办第九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被中国剧协授予中国戏曲“梅花之乡”称号;襄汾县《天塔狮舞》赴浙江临安市参加了由文化部主办的“华夏一绝”民间艺术大赛获银奖第一名,霍州威风锣鼓赴上海参加第四届广场文化艺术节;市群艺馆编排的《夕阳俏花鼓》参加了全国“夕阳秀”第二届华夏老年风采大赛荣获最高奖“牡丹花金奖”;剪纸艺术家梁春兰应邀参加了新加坡大唐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积极组织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共申报《平阳木版年画》、《翼城花鼓》、《任庄扇鼓》、《蒲州梆子》、《天塔狮舞》、《移民文化》、《威风锣鼓》七个项目。文化市场健康有序,专项整治印刷复印业,检查店档、摊点、印刷厂333个,查处案件30起,查缴各类非法出版物115550册,取缔非法摊点11个,取缔非法印刷企业35家。

医疗救治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全市18个医疗救治国债建设项目已完成15个,市传染病医院传染病区建设规模和质量名列全省第一;襄汾县、浮山县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运行健康,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稳步推进;“五苗”全程接种率达到90%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到96.21%,治愈率达到85.46%;打击无证行医工作收到成效。全年共检查各类医疗机构326家,取缔无证黑诊所278家,没收药品器械价值13.8万元。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5年,我市体育健儿在省十二运会上共获得金牌14枚、银牌17枚、铜牌25枚。承办了“劲力杯”全国青少年健美操锦标赛,“吉顺杯”中国象棋友谊交流赛,“鲁能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超级联赛,“竹林大药房杯”中国甲级女篮邀请赛,第三届“安隆杯”四省男篮对抗赛,“金盾杯”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等全国大赛。承办了山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乒乓球比赛、中国门球冠军赛、山西省门球大赛、全省检察机关羽毛球赛、全省职工篮球赛和霍州七里峪森林公园门球邀请赛等省级大赛。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2005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13.04‰,死亡率6.08‰,自然增长率6.96‰。2005年末,全市常驻人口412.05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2.85万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42.79万人,乡村人口269.26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4.65%。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52元,增长14.5%;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3962元,增长13.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481元,增长11.3%。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26元,增长11.7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845.68元,增长11.36%。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34%,比上年降低1.3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43.22%,比上年降低2.83个百分点。与“九五”末相比,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3694元,增长88.8%,年均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131元,增长51.5%,年均增长8.7%。

城乡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3.53平方米(城镇居民生活抽样调查数),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7.92平方米(农村住户抽样调查数)。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年末全市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32个,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6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26亿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768.3万元。到年末,全市已有27.3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18.35万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8.35万名离退休人员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全年全市为3151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2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达到9.5万人。

十三、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据国土资源局统计,全年全市各类建设占用耕地2956亩,通过土地开发、复垦、整理补充耕地3855亩。占补相抵增加耕地842亩,实现了当年占补平衡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20.36万亩,其中营造防护林17.55万亩,营造经济林1.79万亩;幼林抚育面积41.2万亩。2005年末,全市森林覆盖率26.3%。永和县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省环保局预验收,安泽、侯马积极开展生态县前期工作,吉县、隰县全国生态示范区规划编制完成,大宁县申报了国家级生态示范试点,侯马市新田乡申报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并通过省环保局验收。

市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分别比上年下降16.0%、20.51%、1.8%,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187天,比上年增加63天。10个县空气质量标准达到国家二级标准。

全年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7万吨,新增集中供热面积200万平方米,新增煤气居民用户7000余户,汽车尾气监测车辆2129辆,改装双燃料汽车30辆。全年全市新增绿化面积43万平方米,年末,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13.5%。

全年各类事故死亡人数比上年下降6.9%,亿元GDP安全生产事故死亡人数下降21.4%;煤矿百万吨死亡人数0.93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8人;全年道路交通事故比上年下降22.2%,死亡人数下降0.8%。

注:按国家统计制度方法规定,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