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临汾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1:21:40 来源:临汾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67次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强力实施“三市”战略,扎实推进“321”重点工作,加快构建“253”经济格局,国民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发展,经济效益进一步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继续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方向迈进。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速度进一步加快。初步统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375.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7%,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为近11年以来最好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31.4亿元,增长7.8%;第二产业增加值247.9亿元,增长17.5%;第三产业增加值96.5亿元,增长15.6%。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分别为8.3%、66%和25.7%。在经济增长拉动因素中,第一产业拉动0.9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9.6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5.2个百分点。全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218元,增长14.9%。按美元计算,全市人均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000美元,达到1124美元。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升。2004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5.4%,其中,居住、食品、烟酒及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分别比上年上涨11.7%、10.2%、3.5%、1.7%、0.2%和0.1%,衣着、交通和通讯分别比上年下降0.2%和0.8%。此外,受能源、原材料需求回升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26.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31.6%。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83.7万人,比上年增加2.8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2.7万人,比上年增加1.6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41万人,比上年增加1.2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上年的47.3:23.9:28.8调整为46.7:23.7:29.6。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1.54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707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1%。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2004年,全市共上重点调产项目135个,有90个竣工投产。煤炭行业按照“明晰产权、有偿使用、整合资源、推进采改、确保安全”的思路,在全省率先开展了为期半年的专项整顿,煤矿总数由504座压减到350座左右,产权基本明晰,采煤方法改革全面实施,安全管理更为规范,非法开采行为得到有效遏制,百万吨死亡率大幅度下降。严格清理整顿焦炭行业,关闭13座不符合产业政策的小机焦,52座大机焦正在配套完善环保设施和化产回收设施。冶金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得到控制,宇晋和首钢实现了战略合作,宏阳、宇晋等百万吨钢铁企业和锌镁铜等有色金属冶炼企业不断壮大。机械制造行业大力发展以汽车配件、机床配件、家电配件和整机装配为重点的精深加工,临汾华翔、襄汾恒泰、翼城华尔、侯马汤荣等一批骨干企业做大做强,融入了跨国采购供应链。规模以上工业中,近两年来投产达效的调产项目已达73户,2004年实现工业增加值57.7亿元,拉动全市工业增速13.3个百分点,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生产要素大量在传统产业集聚的现象还没有明显改变;农业基础脆弱、粮食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扎实;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社会就业和保障压力仍较大。

二、农业

主要农作物产量大幅增产。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72.52万吨,比上年增产22.33万吨,增长14.9%。比历史最高年的1998年增产1.03万吨,增长0.6%。其中,夏粮产量87.55万吨,比上年增产6.36万吨,增长7.8%,单产由上年每公顷3866公斤提高到4025公斤,增长4.1%。秋粮产量84.97万吨,比上年增产15.97万吨,增长23.1%,单产由上年每公顷3973公斤提高到4262公斤,增长7.3%。全市棉花产量0.93万吨,比上年增长26.6%。油料产量4.44万吨,下降0.6%。蔬菜产量86.01万吨,下降13.1%,水果产量(含果用瓜)34.54万吨,增产7.6%。

造林绿化工作继续加强。退耕还林、天然林资源保护、三北防护林、太行山绿化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49.3千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45.77千公顷,营造经济林2.35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4.95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0.04万吨,比上年增长1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9.11万吨,增长10.8%;牛奶产量1.68万吨,增长27.8%;禽蛋产量5.8万吨,增长7.6%。年末,大牲畜存栏52.13万头,比上年增长3.5%;生猪存栏94.07万头,增长12.9%;羊存栏144.06万只,增长3.2%。

渔业生产继续增长。2004年,全市水产品产量4151吨,比上年增长6.9%。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301.3万千瓦,比上年增长9.1%。化肥施用量(折纯)13.9万吨,增长2%;农村用电量4.87亿千瓦时,增长1.9%。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引沁入汾马房沟提水工程于2004年9月26日全线贯通。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5万亩,建设淤地坝68座,骨干坝42座,新增节水面积4万亩,改善水地面积20万亩。全年全市共完成饮水解困工程投资4317万元,解决了12.68万人的饮水困难问题。5年来,全市累计建成饮水解困工程1474处(眼),解决了2297个自然村77.9万人的饮水困难。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7.5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93千公顷。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221.6亿元,比上年增长38.4%。乡镇企业上缴税金19.27亿元,增长70.7%。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经济持续高位运行。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3.3亿元,比上年增长25.5%,总量位居全省第二。其中,重工业增加值168.8亿元,增长27.1%;轻工业增加值4.5亿元,下降8.7%。全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23.5亿元,比上年增长18.6%,拉动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全面增长。一是股份制、集体企业高速增长。全年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7.7亿元,增长36.2%;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9.6亿元,增长20.2%。二是外商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稳定增长。全年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亿元,增长12.6%。以私营经济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5.3亿元,增长13.5%。国有企业、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5亿元和1.8亿元,均与上年持平。全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7.25亿元,增长20.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省属、乡办企业稳定增长,村及村以下企业增势迅猛。全年省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6.2亿元,增长18.6%;乡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7亿元,增长28.9%;村及村以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亿元,增长38.2%;中央和县属企业低速增长,分别增长2.9%、5.5%;市属企业下降9.1%。

煤、焦、铁三大支柱行业生产增势强劲。炼焦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3.5亿元,增长22.2%;以生铁、钢及钢材为主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1.3亿元,增长40.1%;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9.16亿元,增长24%。以上三大行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79.3%提高到82.9%。

主要产品产量继续保持较快增长。从快报统计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产量看:能源产品中,原煤产量2609.26万吨,增长5.5%,洗精煤产量1642.66万吨,增长30.5%,焦炭产量1676.38万吨,增长31.4%(其中,机焦1638.31万吨,增长42.8%),发电量54.54亿千瓦时,增长8.1%;原材料重化工产品中,生铁771.69万吨,增长11.8%,钢357.81万吨,增长44.3%,钢材168.31万吨,增长89.4%,硫酸12.49万吨,下降22.6%,染料2.76万吨,下降14.3%,水泥148.73万吨,下降1.8%,通讯电缆29043公里,下降6.4%;主要轻工产品中,机制纸板1.68万吨,机制纸1.74万吨,均增长1.4%,饮料酒8.18万吨,增长5.9%,纱1.01万吨,下降4.3%,布5317万米,下降8.1%,塑料制品7840吨,下降36.5%。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实现利润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高速增长。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517.3亿元,增长58.2%;实现利税66.96亿元,增长55.2%;实现利润26.48亿元,增长57.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18.9亿元,增长43.6%,实现利税32.1亿元,增长63.1%,实现利润16.5亿元,增长79.9%。

建筑业快速发展。2004年,全市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完成增加值7.96亿元,比上年增长29.6%;实现利税2.27亿元,增长22.7%。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3.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4.6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2004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6.14亿元,增长16.3%。较上年65.4%的增幅回落49.1个百分点。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11亿元,下降40.3%;第二产业完成84.96亿元,在上年增长1.04倍的基础上增长13.6%,占投资总额的67.4%;第三产业完成投资40.07亿元,增长25.7%。

国有、非国有投资同步增长,省属投资增长迅猛。分经济类型看,全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投资完成67.39亿元,增长15.2%,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53.9%下降为53.4%;非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58.75亿元,增长17.4%,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6.1%上升为46.6%。分级看,省属单位投资是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全年中央单位完成投资8.18亿元,增长6.6%;省属单位完成投资30.87亿元,较上年增加18.77亿元,增长1.6倍,拉动全部投资增长17.3个百分点,市属及以下单位完成投资87.09亿元,下降1.9%。

更新改造投资高速增长,房地产开发及其他投资下降。2004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完成55.57亿元,增长17.8%,增长平稳;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2.86亿元,增长64.6%,在上年增长50%的基础上继续保持高速增长;其他投资完成28.41亿元,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41亿元,分别下降2.7%和13%。

工业投资增幅回落,电力、炼焦、黑色金属冶炼、煤炭采选业仍居主导。2004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84.83亿元,增长13.8%,较上年1倍的增幅明显回落,占全市投资总额的67.2%。分行业看,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20.79亿元,增长2.2倍;炼焦业投资30.16亿元,增长31.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14.18亿元,下降53.7%;煤炭采选业完成投资9.14亿元,增长1.3倍。以上四大行业完成投资74.27亿元,占工业投资总额的87.6%,占全部投资的58.9%。

基础设施投资高速增长,交通邮电投资成效显著。2004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56.01亿元,增长76.7%,占全市投资总额的44.4%,其中,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20.79亿元,增长2.2倍;交通运输业投资12.02亿元,增长1.9倍;邮电业完成投资5.23亿元,增长23.8%。

骨干项目进展顺利,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4年,全市年度完成投资超5000万元的项目单位达到54个,比上年增加9个,完成投资73.52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8.3%,增长22.6%,净增投资13.56亿元,占全部投资增加额的76.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2.5个百分点。其中,省重点工程山西兆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30万千瓦发电机组工程完成13亿元、山西焦化30万吨焦油工程完成1.9亿元。

一年来,全市有702个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项目投产率为78.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214万吨,焦炭676万吨,生铁155万吨,炼钢190万吨,热轧钢材20万吨,火力发电9.2万千瓦,新建公路194公里,改建公路1406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9万亩,各类学校学生席位31011个,城市道路扩建长度27.5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67.3万平方米。

五、能源

2004年,全市在抓紧抓好关闭整顿小煤矿和安全生产的同时,加强煤炭经营秩序专项整治,能源生产销售继续保持增长。

能源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能源工业完成投资60.1亿元,增长77.4%。其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9.1亿元,增长1.3倍;用于炼焦工业的投资30.2亿元,增长31.9%;用于电力、热力工业的投资20.8亿元,增长2倍。全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2489万吨,下降6.5%,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4201万吨,增长15.2%。

能源外输量大幅增长。全年全市共外输煤炭1100.3万吨,增长37.2%,外输煤炭占煤炭产量的比重18.2%。全市外输焦炭924.5万吨,增长39.5%,外输量占生产量的49.4%。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3亿元,增长22%。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38.2亿元,增长24%;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52.1亿元,增长20.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75亿元,增长19.8%;餐饮业零售额9.9亿元,增长46.4%;其他行业零售额5.4亿元,增长15.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8.6亿元,增长12.5%;集体经济零售额6亿元,增长15.6%;股份制经济零售额16.1亿元,增长36.5%;私营经济零售额3.8亿元,增长45.8%;个体经济零售额48.2亿元,增长1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4年,在消费结构不断升级的带动下,与吃、穿、用、教育消费相关的热点商品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势头。据对全市规模以上批、零贸易企业商品销售统计,肉禽蛋类增长1.3倍,针纺织品类增长25.9%,儿童玩具类增长1.8倍,体育娱乐用品增长1.1倍,文化办公用品增长93.9%,电子出版物及音响器材类增长67%,化妆品类增长63.2%,金银珠宝类增长32.8%,书报杂志类增长24.7%。

规模以上贸易企业销售额强势增长。全市规模以上贸易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在2003年同比增长84.6%的基础上,全年仍比上年增长19.6%,占总额比例为13.8%。

七、对外经济

外贸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2004年,我市抓住国际经济复苏机遇,积极调整出口产品结构,大力开拓国际市场,外贸出口快速增长,经营主体、商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28亿美元,增长1.01倍,其中,出口1.86亿美元,增长1.24倍;进口0.42亿美元,增长38.6%,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1.44亿美元。全市进出口总额超过3000万美元的企业3户,出口商品达到8类40多个品种,涉及轻工、机电、农产品、医药、化工、冶金等多个行业。

利用外资平稳发展。组织参加了中西部投资洽谈会、厦门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和山西省投资贸易洽谈会等经贸活动。2004年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11家,比上年增加5家,合同利用外资5229万美元,增长67.7%。在加大吸引外资的同时,我市加强与国内外发达地区、大企业、大集团合作,全市有30余家企业产品跨出国门、走向世界,与世界500强企业合资、合作和有业务往来的企业达60多家。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事业稳步发展。到2004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9013公里,比上年增加38公里。其中,一级公路达到156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548公里,三级公路3127公里。

公路货物运输稳定增长。2004年,全市全社会公路货物运输量7978万吨,增长2.7%;公路客运量5355万人次,下降5.7%;货物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1.7%,旅客周转量增长7.9%。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27亿元,增长68.1%。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4年底,全市电话(已装)交换机容量97.37万门,增长18.1%,年末固定电话82.5万部,增长21.1%,其中本年新增14.4万部;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88.3万部,增长22.3%,其中本年新增16.1万部;计算机互联网络注册用户5.2万户;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2677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0.5%,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全市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20.1部,比上年提高3.3部。

旅游市场基本恢复正常。2004年,全市旅游行业积极克服2003年“非典”疫情对旅游业的影响,整合资源,发挥优势,使旅游业不断得到恢复和发展。一年来,全市成功举办了侯马新田春秋古都文化节、尧庙根祖文化旅游月、洪洞大槐树寻根祭祖节。旅游景区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吉县县城一壶口二级旅游路完成投资80%,霍州七里峪旅游公路已经完工,翼城舜王坪道路和景区建设正在启动。全年全市共接待海内外游客427.5万人次,创收12.78亿元人民币。其中来临旅游、访问、从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8812人次,增长1.58倍;旅游外汇收入378.4万美元,增长1.73倍。全年新批旅行社7家,年末全市旅行社达到31家。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全市财政总收入一年内突破40亿元、50亿元两个大关,达到58.86亿元,增长58.2%,比上年增收21.6亿元,是建国以来我市财政增收最多的一年。财政收入亿元以上的县(市、区)达到11个,其中超3亿元的县(市、区)达到6个。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9.7亿元,增长44.9%,其中,工商税收完成13.77亿元,增长40.8%;农业四税完成5532万元,增长4.3%。在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的同时,财政支出规模不断扩大,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不但确保了公教人员基本工资及时足额发放和其他各项重点支出,而且公共财政支出逐渐加大。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43.92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其中,农业支出增长75%、文化事业费支出增长21.8%、教育支出增长22.3%、科学支出增长24.2%、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103.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8.5%。按现行财政体制,17个县市区和2个开发区以及市本级全部实现当年收支平衡,其中8个县还消化了历年赤字2490万元。

金融运行形势良好。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稳步增长,现金投放平稳。2004年末,全市广义货币M2余额589.8亿元,增长21.2%;狭义货币M1余额206.6亿元,增长29.3%;市场流通中现金M0余额82.03亿元,增长9.7%。全年全市累计净投放现金29.2亿元,比上年增加10.7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507.8亿元,比年初增加97.5亿元,增长23.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6.7亿元,比年初增加15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51.5亿元,比年初增加53.2亿元,增长17.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87.1亿元,比年初增加17.4亿元,剔除剥离因素后增加23.07亿元,实际增长6.5%,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7.64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3.13亿元。在短期贷款中,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8.25亿元和7.3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全市保费收入11.44亿元,增长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71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7.73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2.28亿元,增长32.2%,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1.97亿元,人身险给付金额0.31亿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04年末,全市县以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8个(其中县级2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机构7个,从业人员112人,科技活动人员102人;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1个,从业人员16人,科技活动人员14人。2004年,全市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成功举办了第四届“产学研”高新技术项目发布洽谈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39项、意向248项,引进农业新技术新成果129项,付诸实施62项,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2004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2项,其中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项,达到省内领先水平1项。山西江南纸业有限公司、山西琪尔康翘果生物制品有限公司等企业经省认定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开发区继续发展。2004年,临汾、侯马两个开发区科工贸总收入达到19亿元,增长14.4%,合同利用外资达到3063万美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5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7个,全年监督抽查了1180家次企业1580种产品和商品。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7934台件。年末,全市气象台17个,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台17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拥有专业地震台站2个,地方、企事业台站21个。

教育事业又有新发展。危房改造和示范学校建设作为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实际完成29.01万平方米,总投入1亿多元。认真实施示范学校建设三百工程规划,有36所中小学达到示范校标准,总投入3.57亿元。临汾艺校、尧都区职业技术学校、乡宁职中、襄汾职教中心、曲沃职业高中通过验收,成为省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年末,全市有民办学校313所,在校生6.3万人。2004年,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70.5%、87.4%和98.8%。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不含函授生)5435人,在校学生2.07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发展。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3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6425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3万人,职业初中在校生1520人。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7.3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6.01万人,初中入学率99.5%;小学在校学生44.7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9.9%。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8%和0.49%。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市在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健康向上的影视作品,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4个,档案馆18个,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0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4%。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在第八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市艺校、市蒲剧院定向班的7名同学同时获得“金花”称号,其中梁川川、李静同学获“金花状元”。市眉户剧团编排的眉户现代戏《两个女人和一个男人》参加常州中国戏剧现代戏保留剧目展演活动,荣获“突出贡献奖”和六个单项奖。侯马市蒲剧团改编的大型蒲剧《晋官轶事》获省“五个一工程”奖。挖掘、整合、创新民间艺术工作不断取得新成绩。翼城少儿花鼓参加了文化部春节联欢晚会,尧都区金鼓乐《福禄寿大吉祥》获山西省民间吹打乐大赛二等奖,襄汾县《雄狮登天塔》在第七届中国艺术节获贡献奖,浮山县在全国第六届民间艺术节中,锣鼓、木偶获得金奖,剪纸获得银奖。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开展了大规模网吧整治,完成了市县两级网络监控平台的安装工作。整顿规范新闻媒体工作机构,取缔了擅自发行境外非法出版物的《法制观察》晋南工作站。2004年,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市榜上有名,夺得满堂红。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建成17个疾控中心,完成市一院、二院住院大楼主体工程,新建了传染病治疗病区,襄汾、浮山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进展顺利。年末,全市不含个体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402个,病床1.21万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8个;农村乡镇卫生院235个,床位3468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到总村数的91.6%。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4625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8911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541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980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4年,我市体育健儿在省十二运会上共获得金牌18枚、银牌18枚、铜牌26枚。承办了“红河哈尼梯田杯”全国男子篮球甲B联赛、“槐乡安全杯”全国武术散手擂台赛、“鲁能杯”中国乒乓球俱乐部联赛等全国体育大赛和全省青少年举重、柔道比赛,成功举办了临汾市第一届中学生运动会。群众性体育活动深入开展,在大运高速公路沿线5个县市区105个村建设了133个高标准篮球场。全年全市销售体育彩票0.19亿元,增长5.8%,列全省第二。

十二、环境保护

工业污染整治取得新成果。在全省率先完成对各县(市、区)城区的空气质量监测。依法取缔土小企业61处,淘汰落后污染设施87家,限期治理污染企业249家。投资210万元,有效解决龙祠饮用水源污染问题。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市区发展集中供热150万平方米,侯马市60万平方米,襄汾县30万平方米。洪洞、曲沃、乡宁、古县、襄汾等县煤气工程投入运营。补贴1000多万元,在市区6平方公里范围内推广低硫无烟煤。

整体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临汾市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比上年下降7.6%、16.1%、4.5%。市区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为124天,占总天数的34%,比上年的82天增加42天。6个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汾河4个断面中3个有所改善,过境断面同比好转15.1%。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安泽、侯马两个全国生态示范区顺利通过国家环保总局验收;永和县、吉县、隰县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创建工作正在积极开展;浮山县寨疙塔乡,侯马新田乡、凤城乡,蒲县山中乡申报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并通过省环保局验收。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2004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13.34‰,死亡率5.91‰,自然增长率7.43‰。2004年末,全市常驻人口409.2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03万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31.5万人,乡村人口277.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2.14%。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57元,增长17.8%,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12.4%。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2347元,增长22.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924元,增长13.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76元,增长11.6%,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657元,增长24.4%。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5.3%,比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05%,比上年降低0.1个百分点。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53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96平方米。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又有8万余人的温饱问题得到解决,5000余人实现了移民搬迁。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强化。年末全市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32个,利民服务网点2004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103张,福利院收养人数103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6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926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70.7万元。到年末,全市已有27.2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19.29万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5.91万名离退休人员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全年全市为3968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23.6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达到8.71万人。

注:1.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