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临汾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1:21:14 来源:临汾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05次

2003年,是我市发挥优势、抢抓机遇、加速发展成效显著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抓住国际国内产业梯度转移和煤炭价格上扬的难得机遇,沉着应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克服煤矿停产整顿、电力供应紧张等制约因素影响,坚持以发展为执政兴国第一要务,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力推进“三件大事”,加快实施“六大战略”,突出“工业兴市、信用立市、兴县强市,发挥优势,争先发展”,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经济总量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在临汾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强有力的一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初步统计,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93.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5%,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为近10年以来最好水平。第一产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8.5%;第二产业增加值184.4亿元,增长19.4%;第三产业增加值82亿元,增长11.4%。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分别为9.2%、62.8%和28%。在经济增长拉动因素中,第一产业拉动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拉动1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3.8个百分点。全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7251元,增长14.7%。

价格总水平有所上升。200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6%,其中,居住、食品、医疗保健个人用品、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分别比上年上涨6.9%、4.6%、4.4%、0.5%和0.8%,衣着、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烟酒及用品分别比上年下降0.5%、1%和1.4%。此外,受传统产业需求回升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35.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29.6%。

劳动就业形势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80.8万人,比上年增加1.5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41.1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39.7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上年的47.9:23.3:28.8调整为47.3:23.9:28.8。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继续得到重视和加强,7553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60.4%。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2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3.06%。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稳步推进。2003年,全市有110个调产项目竣工投产,经过连续4年的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2003年大力实施以工业兴市为主的调产战略,我市经济结构正在发生积极和深刻的变化。绿色高效农业,全市优质专用小麦发展到61万亩,枣粮、枣经间作面积发展到123万亩,优质小水果和高效蔬菜面积发展到64.8万亩。全市农产品品牌注册数量已达105个,获国家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的产品47个。黑色加工产业,两大基地雏形初现,产业链条不断延伸。铸造业继华翔首家引进V法、DISA机械化铸造生产线之后,全市已建成8条V法、DISA、EPC等具有国际、国内先进水平的机械化铸造生产线,万吨以上铸造企业达到25个。宇晋、宏阳两大钢厂和正在建设的新金山钢厂,标志着我市铁-----钢------材产业链已经形成。侯马汤荣、翼城丰昆等一批铸造机加工项目和翼城万台机床项目,标志着我市铸造业正在向铸件-----机加工------机械装配制造方向延伸。山焦30万吨煤焦油加工和三维7.5万吨1.4-丁二醇扩建等项目启动,标志着我市煤-----焦------化产业链正在形成。霍州兆光2×30万KW、洪洞2×5万KW等发电项目和襄汾10万吨金属锌、霍州、隰县万吨金属镁等项目的建设,标志着我市煤----电-----有色金属冶炼产业链正在形成。此外,市场建设重点培育了一批与特色优势产业相匹配的产地批发市场,大型超市和连锁店等新型流通业蓬勃发展,随着大运高速公路全线通车,侯马正在形成全省两大物流中心之一,全市旅游业后发优势也明显增强。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运行中制约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还未从根本上消除,生产要素大量在传统产业集聚的现象还没有明显改变;资源和环境压力增大,污染问题仍较突出;社会就业和保障压力较大。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主要农作物产量大幅增产。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50.19万吨,比上年增产12.85万吨,增长9.4%。夏粮产量81.19万吨,比上年增产5.68万吨,增长7.5%,单产由上年每公顷3411公斤提高到3866公斤,增长13.3%。秋粮产量69万吨,比上年增产7.17万吨,增长11.6%,单产由上年每公顷3432公斤提高到3973公斤,增长15.8%。棉花由于市场价格持续走高,种植面积趋于回升,产量大幅增长,全市棉花产量0.73万吨,比上年增长42%。油料种植面积虽然比上年有所减少,但由于气候条件有利和品种优化产量仍达4.46万吨,增长17%。全市蔬菜产量98.99万吨,增产7.5%,水果产量(含果用瓜)32.11万吨,增产6.9%。

退耕还林扎实有效,造林绿化工作继续加强。2003年,我市退耕还林坚持“与上年工程相连接,连片治理,整退整还,规模发展”的原则,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30千公顷,其中退耕地12.53千公顷,荒山造林地17.47千公顷。天然林保护工程顺利实施。全年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12.67千公顷,“三北”防护林工程6千公顷,太行山绿化工程0.8千公顷。4年来,全市天然林保护工程区的325.37千公顷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69.7千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48.91千公顷,营造经济林14.64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22.25千公顷。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肉类总产量9.13万吨,比上年增长7.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8.22万吨,增长7.2%;牛奶产量1.31万吨,增长17%;禽蛋产量5.39万吨,增长11.4%。年末,大牲畜存栏50.36万头,比上年增长2.4%;生猪存栏83.25万头,增长8.8%;羊存栏139.57万只,增长4.7%。

渔业生产继续增长。2003年,全市水产品产量3884吨,比上年增长5.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76.1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3.1%。化肥施用量(折纯)13.63万吨,下降0.4%;农村用电量4.78亿千瓦时,增长7.9%。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草峪岭隧洞工程累计开挖19406米,于2003年7月9日全线贯通。全市落实了63处“长子号”工程,实施农建工程8464处,完成工程量5308万方;新增水地0.63万亩,改善水地10.73万亩,新增节水面积5.2万亩,全市共完成饮水解困工程投资7104万元,建成饮水工程193处,解决了363个自然村20.6万人2.19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困难问题。4年来,全市共完成工程总投资22341万元,建成饮水解困工程1297处,解决了2069个自然村67.5万人、11.49万头大牲畜的饮水严重困难问题。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6.66千公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160.86亿元,比上年增长41.9%,乡镇企业上缴税金11.29亿元,增长64.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速继续加快。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8.3%,增速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其中,重工业增加值111.2亿元,增长31.6%,增速比上年提高6.6个百分点;轻工业增加值4.3亿元,与上年持平。全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拉动经济增长8.7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企业全面增长。一是外商和港澳台企业、股份合作企业领先高速增长。全年外商和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18亿元,增长58.5%;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3亿元,增长56.6%。二是拉动力主要来自于股份制企业和以私营经济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全年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8.19亿元,比上年净增26.81亿元,增长36.1%。以私营经济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3.59亿元,比上年净增11.94亿元,增长30.1%,两类型企业共新增工业增加值38.75亿元,占到全市新增额的77.3%。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14亿元,增长2.5%;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亿元,增长5%。全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7.1亿元,增长26.3%。

中央、省属企业稳定增长,村及村以下企业增势迅猛。全年中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8亿元,比上年增长41.1%;省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4.52亿元,比上年增长15.2%;村及村以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7.16亿元,增长54.7%;乡办工业增长7.8%;市属工业持平;县属工业下降3.1%。

煤、焦、铁、电力四大支柱行业生产增势强劲。炼焦业完成工业总产值77.8亿元,同比增长66.4%;以生铁、钢及钢材为主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4.4亿元,同比增长36.8%;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完成工业总产值54.5亿元,同比增长10.7%;电力生产和供应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2.4亿元,同比增长13.3%。四大行业产值占限额以上工业的比重由上年的75.2%提高到83.6%。

原材料、能源等重工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市统计的68种限额以上工业企业主要产品:能源产品中,原煤增长7.7%,洗精煤增长7.6%,焦炭增长51%(其中,机焦增长58.9%),发电量增长17.5%,供电量增长13%;原材料重化工产品中,铁矿石增长16.6%,生铁增长24.8%,钢增长1倍,钢材增长1.2倍,硫酸增长35.1%,染料增长7.6%,水泥增长4.7%,锌锭增长23.5%,铸铁管增长17.8%,通讯电缆增长45.4%;主要轻工产品中,机制纸板增长52.1%,饮料酒增长9.3%,纱下降31.6%,布下降19.4%,机制纸下降16.8%,塑料制品下降21.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税、实现利润在上年高增长的基础上继续高速增长。全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328.84亿元,增长69.2%;实现利税43.12亿元,增长1.1倍;实现利润16.73亿元,增长近两倍。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55.61亿元,增长57.7%,实现利税20.4亿元,增长93.2%,实现利润9.42亿元,增长1.95倍。

建筑业平稳发展。2003年,全市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完成增加值6.14亿元,比上年增长6%;实现利税1.85亿元,增长20%。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2.3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17.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9%和1.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增长,投资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2003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黑色金属冶炼、炼焦业升级改造和交通、邮电、城市建设等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的推动下,投资总量强劲扩张,首次突破100亿元大关,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8.5亿元,比上年增加42.9亿元,增长65.4%,增速较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创改革开放以来最高水平。分三次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86亿元,比上年增长15.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74.76亿元,增长1.04倍,占投资总额的68.9%,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1.88亿元,增长16.7%。

非国有投资和县属及以下单位投资是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分经济类型看,全年全市非国有控股单位投资完成50亿元,较上年增加30.5亿元,占全部增量投资的71.1%,增长1.6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29.7%上升到46.1%,拉动全部投资增长46.5个百分点;国有及国有控股单位完成投资58.5亿元,增长26.9%,占全部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70.3%下降为53.9%。分级看,县属及以下单位投资是全市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全年中央单位完成投资7.67亿元,比上年增长38.4%;省属单位完成投资12.1亿元,增长67%;市属及以下单位完成投资88.8亿元,增长68.1%,其中,县属及以下单位完成投资65.9亿元,增长1.04倍,净增33.66亿元,占全市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49.2%提高到60.7%,已占据主导地位。

其他投资、房地产开发投资高速增长。2003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7.17亿元,同比增长35.8%,在上年大幅增长54.7%的基础上,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9.97亿元,增长50%;其他投资完成29.19亿元,增长1.56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22亿元,在上年增长1.3倍的基础上,增幅仍达到74.3%。

工业投资成倍增长,黑色金属冶炼、炼焦业居主导。2003年全市工业投资完成74.5亿元,较上年增加38亿元,增长1倍,占全市投资总额的68.7%,较上年的55.7%提高了13个百分点。分行业看,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完成投资30.6亿元,增长1.3倍;炼焦业投资22.9亿元,增长3倍,以上两大行业完成投资53.5亿元,占全部投资的49.3%,两大行业净增投资34.2亿元,占全部增量投资的79.7%,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2.2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投资稳定增长,城镇扩张战略成效显著。2003年全市基础设施投资完成31.7亿元,比上年增长24.7%,占全市投资总额的29.2%,其中交通运输业投资4.1亿元,增长1.7倍;邮电业完成投资4.2亿元,增长1.1倍;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18.1亿元,增长24.8%;水利业完成投资1.97亿元,增长11.9%。

骨干项目进展顺利,拉动作用明显增强。2003年,全市年度完成投资超5000万元的项目单位达到45个,比上年同期增加28个,完成投资59.96亿元,占全部投资的55.2%,增长1.4倍,净增投资34.7亿元,占全部投资增加额的80.9%,拉动全市投资增长52.9个百分点,是当年全市投资高速增长的最主要拉动力。其中,翼城宏阳百万吨轧钢工程完成9.4亿元,曲沃宇晋百万吨轧钢项目完成5.99亿元,临汾供电分公司的农网改造二期工程、山西兆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2×30万千瓦发电工程、山西三维集团1.5万吨TTMEG工程完成投资超过2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一年来,全市有812个建设项目陆续建成投产,项目投产率为77.6%,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26万吨,焦炭370.7万吨,生铁139万吨,炼钢400万吨,热轧钢材120万吨,锌冶炼5万吨、火力发电6.2万千瓦,城市自来水日供水4万吨,新建公路42.6公里,改建公路124.6公里,耕地面积6.1万亩,造林面积11.66万亩,中小学学生席位8160个,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0.7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36.3万平方米。

五、能源

2003年,全市在抓紧抓好关闭整顿小煤矿和安全生产的同时,加强煤炭经营秩序专项整治,全力组织企业生产,使能源的生产、销售继续保持了增长。

能源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能源工业完成投资33.87亿元,比上年增长136.9%。其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4亿元,增长42.9%;用于炼焦工业的投资22.9亿元,增长3倍;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6.97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全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2662万吨,比上年增长9.8%,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3647万吨,比上年增长13.6%。

能源外输量保持稳定。全年全市共外输煤炭786.7万吨,与上年相比下降2.6%,外输煤炭占煤炭产量的比重13.4%。全市外输焦炭662.9万吨,比上年增长2.7%,外输量占生产量的38.9%。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购销活跃。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4.1亿元,比上年增长16.4%(调整后的口径,下同),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5%。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30.8亿元,增长16.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3.3亿元,增长16.3%。分行业看,全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2.6亿元,增长17%;餐饮业零售额6.8亿元,增长18.8%;其他行业零售额4.7亿元,增长6.5%。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7.6亿元,增长7.1%;集体经济零售额5.2亿元,增长3.4%;股份制经济零售额11.8亿元,增长63.9%;私营经济零售额2.6亿元,增长36.8%;个体经济零售额40.8亿元,增长11.1%。商品交易市场稳步发展,全年全市消费品集贸市场商品成交额44.3亿元,生产资料市场成交额35.6亿元。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及餐饮业保持高速增长。全市统计的58家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44.9亿元,比上年增长32.8%,利润总额1.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全市7个限额以上餐饮业营业收入7083万元,比上年增长37.6%,但利润总额仍亏损256万元。

七、对外经济

2003年,全市充分发挥开放型经济的拉动和导向作用,大力实施“大经贸”、“市场多元化”战略,调整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引资质量,取得明显成效。

外贸进出口总额快速增长。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133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9%,其中,出口8304万美元,同比增长46%;进口3034万美元,同比增长57.7%,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5270万美元。全市进出口额超过2000万美元的企业2户,出口超过500万美元的达到6户,全年新开辟了意大利、摩洛哥、斯里兰卡、突尼斯、澳大利亚等市场,使我市出口市场增加到60多个国家和地区。

利用外资平稳发展。2003年全市新批准外商投资企业6家,合同外资总额3118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1792万美元,外资到位率57.5%。新成立的三资企业涉及机械制造、冶金、化工、印刷、畜产品加工等行业,项目的科技含量有所提高,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同时三资企业的规模不断壮大,山西华翔互兴冶铸有限责任公司、山西金尧焦化有限公司、山西汤荣汽配制造有限公司等三资企业已成为当地的出口大户和纳税大户。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事业稳步发展。到2003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975公里,比上年增加103公里。其中,一级公路达到148公里,二级公路达到1388公里,三级公路3182公里。

公路货物运输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全社会公路货物运输量7768万吨,增长12.5%;公路客运量受“非典”的影响为5679万人次,比上年略降0.6%;货物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增长7.57%,旅客周转量比上年下降5.3%。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16.1亿元,比上年增长49.2%。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3年底,全市电话(已装)交换机容量82.48万门,比上年增长40.6%,年末固定电话68.1万户,比上年增长36.2%,其中本年新增18.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72.2万户,增长50.1%,其中本年新增24.1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注册用户达到6.04万户,比上年增长1.4倍;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2602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8%,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全市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16.8部,比上年提高4.4部。

旅游业受非典疫情影响较大。2003年,我市以塑造“中华根·黄河魂”主题形象为重点,推出了“黄河风情文化游”、“尧根槐祖文化游”、“精品文物游”、“古建艺术文化游”、“生态休闲度假村”、“佛教文化游”等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精品旅游线路,先后举办“洪洞寻根祭祖节”、“尧庙根祖文化旅游月”、“百名中外摄影家聚集壶口”大型摄影活动,扩大了临汾的对外知名度,提高了临汾的对外影响力。但受非典影响,一年来,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79.7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2.7%,创收7.92亿元人民币,下降8.2%。其中,旅游、访问、从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7269人次,下降51.4%;旅游外汇收入138.15万美元,下降52.3%。全年新批旅行社3家,年末全市旅行社达到24家。

九、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大幅度增加。2003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紧紧抓住经济增长的有利时机,积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大力组织收入,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支出,全市财政收入超常增长,确保了支出预算的较好执行。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37.21亿元,比上年增长42%,增收11亿元,尧都区收入首次突破5亿元大关,洪洞县、襄汾县、乡宁县收入首次突破3亿元,古县、蒲县收入首次突破亿元大关,全市收入达亿元的县市增加到11个。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收入13.6亿元,增长35.4%,其中,工商税收完成8.38亿元,增长31.5%;农业四税完成6740万元,下降19.6%。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31.99亿元,比上年增长18.9%,其中,经济建设性支出比上年增长27.5%,各项事业发展支出和行政管理费支出分别增长16%和16.2%,社会保障支出增长17.2%。按现行财政体制,17个县市区和2个开发区以及市本级全部实现当年收支平衡。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运行形势良好。全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贷款稳步增长,现金投放平稳。2003年末,全市广义货币M2余额486.63亿元,比上年增长35.2%;狭义货币M1余额159.8亿元,增长38.5%;市场流通中现金M0余额74.76亿元,增长11%。全年全市累计净投放现金18.49亿元,比上年增加2.58亿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411.86亿元,比年初增加119.6亿元,增长40.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1.07亿元,比年初增加14.9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99.06亿元,比年初增加72.12亿元,增长31.8%。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267.73亿元,比年初增加67.69亿元,增长33.8%,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9.86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14.53亿元。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农业贷款和乡镇企业贷款分别比年初增加7434万元、18.81亿元和18.19亿元。在改善资金运作环境的同时,各级金融机构不断加大清收力度,加强对新增贷款的风险管理,不良贷款占比和绝对额继续“双降”,12月末,分别较年初下降7.9个百分点和4.1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较快。全年全市保费收入10.42亿元,比上年增长38.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8.19亿元。全年支付各类赔款1.56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10862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4776万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03年末,全市县以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8个(其中省级2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机构7个,从业人员128人,科技活动人员91人;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1个,从业人员17人,科技活动人员15人。2003年,全市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产学研”高新技术项目洽谈发布会,签订技术合作协议和意向188项,引进农业新技术125项,付诸实施50项,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2003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6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4项,达到省内领先水平2项。另有临汾华翔实业公司、襄汾有色金属等企业经省认定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

科技开发区继续发展。2003年,开发区建设不断完善,辐射带动作用日益增强,临汾开发区科工贸总收入突破15亿元,比上年增长33%,招商引资合同资金5.58亿元,比上年增长64%;侯马开发区科工贸总收入7300万元,招商引资合同资金1.25亿元。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县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7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7个,全年监督抽查了308家次企业856种产品和商品。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61325台件。年末,全市气象台17个,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台17个,地震台1个,遥测台站1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7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

教育事业又有新发展。作为市委、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的10万平方米危改和50所“四化”示范学校建设任务,经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170所中小学危房改造完成10.6万平方米,总投入5648万元。乡宁、安泽、蒲县顺利通过省“两基”复查。山西师大临汾学院、临汾职业技术学院基本建设标准高、速度快,已初具规模,两校分别招录新生968人和1172人。年末,全市有民办学校342所,其中,高中25所,办学层次、水平不断提升,平阳中学、精华中学等一批学校已产生良好的社会效益。2003年,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69.9%、85%和98.6%。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生(不含函授生)5325人,在校学生1.99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发展。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39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971人,职业高中在校生1.17万人,职业初中在校生1666人。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6.48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6.73万人,初中入学率99.65%;小学在校学生46.36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9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97.1%。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2.8%和0.49%。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市在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健康向上的影视作品,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8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4个,档案馆18个,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4.0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4%。一年来,文化艺术繁荣发展,在第七届全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大赛中,我市一举拿下5个状元花,市眉户剧团和蒲剧院参加全省第九届戏曲杏花奖角逐,眉户剧《祥林嫂》获得第二名。节庆文化活动形式新颖,先后举办了三场晚会(新年音乐会、个人演唱会、戏剧晚会)、焰火表演和灯展,开展了有5个县(市、区)、市直60多个单位1万余人参与的广场表演文化活动,在山西侯马·新田古都文化节上,组织了晋国锣鼓大赛。影视制作活跃,拍摄制作了大型综艺节目《临汾社火闹元宵》,在央视七套节目《乡村大世界》播出;配合山西电影制片厂,以《村官》为蓝本拍摄了电影《红山雨》;配合中央电视台军事部拍摄了《大将陈赓》;成功举办了电影《暖春》的首映式。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开展了大规模网吧整治。2003年,在全省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评选中,我市有6部作品榜上有名,并再次获得组织奖。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自上而下团结一致,群防群治,建立了反应敏捷、科学有效的指挥、防控、治疗、督查、保障五大体系,取得“非典”防控胜利。市、县、乡三级疾控网络全面完善。年末,全市不含个体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404个,病床1.16万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8个;农村乡镇卫生院237个,床位3508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占到总村数的91.9%。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4705人,其中医院卫生技术人员8902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533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4065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3年,我市体育健儿在省十二运会上共获得金牌17枚、银牌28枚、铜牌25枚。承办了全国青年男子篮球联赛、山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青少年武术套路、武术散打比赛,成功举办了临汾市第一届运动会、“宇晋杯”全国甲B男篮邀请赛、市中国象棋赛、“临汾市中学生足球比赛”,“融成士搏杯”体育舞蹈赛。全民健身活动日益向深度和广度发展。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得到改善。全市开展了工业大气污染专项整治行动和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整体环境质量恶化的趋势得到初步遏制。临汾市区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分别比上年下降4%、4.9%、4.5%。市区达到或好于二级的天数为82天,占总天数的22.5%,比上年的49天增加了33天。

工业污染整治取得新成果。2003年对全市境内所有的改良焦炉和100立方米以下的高炉以及死灰复燃的土小企业进行了彻底关停取缔。全市共取缔死灰复燃的土小企业371处,关停100立方米以下高炉240座,关停改良焦厂231家,有力地打击了环境违法行为。同时,以机焦治理为突破口,启动“十五”期间企业全面达标工作。对全市机焦污染企业下达了限期治理任务,38家企业完成治理,减少烟尘排放量3万吨。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进展。2003年,为进一步改善临汾市区空气质量,在上年整治188家机烧锅炉的基础上,通过检查对38家未安装脱硫除尘器和脱硫除尘器不合格的,进行了治理。尧都区按照锅炉燃煤标准,对供煤单位进行了公开招标,确定了15家供煤单位。

生态环境保护力度加大。安泽、侯马全国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已基本完成,通过省环保局预验收;吉县、隰县经国家环保总局批准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单位,正在编制规划;永和县全国生态示范区试点建设规划已编制完成;翼城县唐兴镇经省环保局批准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2003年人口抽样调查推算,全市人口出生率13.21‰,死亡率5.76‰,自然增长率7.45‰。2003年末,全市常驻人口406.17万人,比上年末净增加3.01万人。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26.6万人,乡村人口279.57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为31.17%。

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20元,比上年增长12.8%,剔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9.9%。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0079元,增长14.2%,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329元,比上年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66元,比上年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332元,增长11.1%。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7.1%,比上年降低2.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6.15%,比上年降低1.52个百分点。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25.41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1.54平方米。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以移民搬迁和沼气开发为重点的扶贫开发有了新进展。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32个,利民服务网点1924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90张,福利院收养人数90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8万人。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3556万元,接受社会捐赠763万元。到年末,全市已有27.1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19.39万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4.99万名离退休人员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全年全市为1.25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22.5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达到8.05万人。

注:1.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