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临汾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1:20:07 来源:临汾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32次

2001年,是撤地设市的第一年,也是我市经济和社会继续加速发展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以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强力推进“三件大事”,加快实施“六大战略”,深入持续地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困难,取得了全市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成绩,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结构调整“顺利入轨”,各项改革扎实推进,城乡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实现了在全省率先发展和“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完成l92.1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达到1997年以来最好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9亿元,增长0.3%;第二产业增加值104.9亿元,增长17.1%;第三产业增加值65.3亿元,增长10.2%。三次产业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分别为l1.4%、54.6%和34.0%。在经济增长拉动因素中,第二产业拉动8.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拉动3.6个百分点。全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4830元,增长11.2%。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0.1%,其中,食品、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分别比上年下降0.8%、0.6%和5.2%,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分别比上年上涨1.2%、0.4%、5.3%、1.1%和0.6%。此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5.5%。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2001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积极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大力组织收入,强化预算约束,严格控制支出,使全市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确保了支出预算的较好执行。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8.78亿元,比上年增长25.8%,增收3.85亿元,增长速度达到“九五”以来最高水平。40.5%和28.3%按现行财政体制,l7个县市区和2个开发区以及市本级全部实现收支平衡。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76.7万人,与上年持平。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9.3万人,比上年减少1.3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37.4万人,比上年增加1.3万人。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例由上年的49.0:22.6:28.4调整为48.6:22.9:28.5。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5200多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再就业率达到47.8%。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1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1%。

各项改革稳步推进。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创新企业机制和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取得明显进展,原地区水泥厂整体划转山西焦化有限公司,实现了资产重组;平阳制药厂整体下放侯马市,组建霸王药业集团;汾河生化有限公司与霍州煤电集团联合,、实现产权主体多元化;全市有9户企业实施破产,8户企业进行了拍卖。财政改革迈出较大步伐,市直财政开支人员实行了统一工资发放,市直和各县市区都建立了财政会计核算中心、政府采购中心、预算外资金管理中心。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撤并乡镇工作全部完成,全市乡镇由242个(镇77个,乡165个)撤并为151个(其中镇75个,乡76个),减少乡镇91个,撤并率达37.6%。与此同时,医改工作病人选医生制度全面推开,住院病人清单制度得到广泛执行,药品招标采购覆盖面进一步扩大。

结构调整顺利入轨。2001年,全市86个重点调产项目,有41个竣工投产,加上2000年竣工未达产的31个项目,全年新增产值18.9亿元,增加税收1.5亿元。启动了.农业结构调整“12l”工程,农业结构多元面化趋势进一步显现,订单农业由30万亩增加到80万亩。以獭兔和乳鸽为主的特种养殖发展迅速,优质饲草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以优质苹果、酥梨、红提葡萄、红枣、核桃以及小杂粮、食用菌为主的特色生态农业业已形成一定规模。工业结构调整,在传统产业改造上,重点抓了焦化、铸造业的规模扩张和档次提升,建成45万吨以上的焦炉5座,累计达l2座;建成125立方米以上的炼铁高炉6座,累计达8座。华翔迪萨铸造、翼城浍史v法铸造、宝业镁合金压铸、丰昆球墨铸管生产线等精密铸造项目已经或即将投产。在新兴产业培育上,重点抓了以煤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化工、精细化工、新型建材等为主的产品开发。以晋光制药广猴头健胃灵为代表的一批高新技术项目已建成投产,柠檬酸、翅果油、变态润滑油等项目正在加紧建设。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稳固,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农业基础脆弱,因灾农民收入增长减缓;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处境困难;经济发展的环境依然不够宽松;社会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较大。

二、农业

2001年,在农业连续三年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市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稳定三个重点,组织万名干部下乡救灾促增收,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增加农业投入,实施科技兴农战略,推广普及农业实用技术,大打精品农业硬仗,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保持了全市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主要农作物仍获得较好收成。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推算,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121.62万吨,比上年增产0.76万吨,增长0.6%。夏粮播种面积虽有减少,但由于冬前生长发育较好,中后期生长受自然灾害袭击的影响较小,全市夏粮产量65.67吨,比上年增产14.57万吨,增长28.5%,单产由上年每公顷2076公斤提高到2842公斤,增长36.9%。秋季作物从播种到生长均受到严重灾害的影响,全市秋粮播种面积171.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1.6%,秋粮产量55.94万吨,比上年减产13.81万吨,下降19.8%。棉花生产受国内外市场棉价上扬拉动,种植面积增加,产量大幅增长。全市棉花产量0.69万吨,比上年增长1.7倍。油料产量由于受灾严重,大幅减产,全市油料产量3.02万吨,下降36.6%。全市蔬菜产量87.75万吨,增产3.5%;水果产量(含果用瓜)27.46万吨,下降3.1%。

造林绿化工作继续加强。2001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63.38千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42.45千公顷,营造经济林16.93千公顷;幼林抚育面积l9.99千公顷。全市共完成退耕还林19.7千公顷,森林覆盖率达到25.6%。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肉类总产量8.O3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7.27万吨,增长3.2%;牛奶产量0.95万吨,增长0.6%;禽蛋产量4.39万吨,增长l1.4%。年末,大牲畜存栏51.49万头,比上年减少2.5%;生猪存栏70.98万头,比上年增长0.8%;羊存栏132.21万只,减少2.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渔业生产继续增长。2001年,全市水产品产量3352n屯,比上年增长4.1%。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238.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5.0%。化肥施用量(折纯)13.43万吨,增长1.7%;农村用电量4.12亿千瓦小时,增长2.9%。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平川新建、扩建节水增产园区16处,完成节水面积4.79千公顷,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5千公顷,改善水地16.67千公顷,初步形成了汾河两岸百公里节水增产园区;山区完成水保治理面积3.28千公顷,有8条小流域通过国家示范验收。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28.05千公顷。

乡镇企业持续发展。据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年全市乡镇企业增加值81.3亿元,增长25.2%。乡镇企业上缴税金4.8亿元,比上年增长18.2%。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速继续加快。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48.1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增速比上年提高8.1个百分点。其中,轻工业增加值4.4亿元,增长9.3%,增速比上年提高4.5个百分点;重工业增加值43.7亿元,增长22.4%,增速比上年提高8.5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90.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拉动经济增长7.8个百分点。

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股份制企业以及私营经济为主的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快速增长,集体企业、外商港澳台企业也保持了一定增长。全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24.1%,增速比上年提高8.7个百分点;股份制企业完成增加值15.8亿元,增长29.2%,增速比上年提高16.1个百分点;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增加值7.5亿元,增长22.4%;集体企业、外商港澳台企业分别完成增加值8亿元和1.4亿元,增长6.7%和9%;股份合作企业下降14.6%。全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7亿元,增长23.1%。

中央企业高速增长,省属企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中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5.5亿元,增长41.6%,增速比上年提高13.8个百分点;省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2亿元,增长23.5%,增速比上年提高8.8个百分点;市级以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9.4亿元,增长16.2%,其中市属、县属企业分别完成工业增加值2.5亿元和8.5亿元,分别增长10.1%和15.6%;村级以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3.1亿元,增长26.3%,乡属企业完成增加值5.3亿元,下降1.3%。

主要产品产量保持快速增长。全市统计的74种主要产品产量中有60种增长14种下降。其中能源产品中,原煤2623万吨,增长3.3%,洗精煤1531万吨,增长10.8%,焦炭1477万吨,增长5.1%(其中机焦516万吨,增长1.02倍),发电量39亿千瓦,增长8%,供电量44亿千瓦,增长l8.2%:原材料重化工产品中,生铁749万吨,增长29.9%,钢104万吨,增长64%,染料2.4万吨,增长16.6%,化肥14万吨,下降4.3%;水泥138万吨,下降5.8%;粗铜2万吨,增长96.63%,锌锭1.35万吨,增长64.2%,通讯电缆3万公里,增长28.4%;轻工产品中,纱1.5万吨,增长5.6%,布7159万米,下降3.4%;白酒6817吨,增长21.7%,啤酒3.5万吨,增长1.2倍;机制纸及纸板7万吨,下降3.7%。

工业经济效益在上年大幅度改善的基础上继续提高。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7.9%,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37.2亿元,增长29.4%;实现利税15.1亿元,增长44.8%,实现利润3.9亿元,增长71.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8.3亿元,增长39.7%;亏损企业亏损额1.32亿元,减亏22.8%,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1.2亿元,减亏15.9%。

建筑业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四级及以上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5亿元,比上年增长24.2%;实现利税0.83亿元,增长42.3%,总体实现扭亏为盈单位工程施工个数1787个,其中实行投标承包1278个,占全部施工工程数的71.5%,

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84.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97.3万平方米,分别比上年增长9.9%和19.5%。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总量继续增加。2001年,全市继续深入推进项目年活动,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资51.9亿元,比上年增长15%,直接拉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

各类投资保持全面增长。2001年,全市更新改造投资完成l5.8亿元,增长19.1%;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2.5亿元,增长11.1%;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6亿元,增长68.9%:其他投资完成6.6亿元,增长19.1%。

非国有经济投资增势强劲。全年全市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4.5亿元,增长1.7%;非国有经济完成27.4亿元,增长30.4%,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由上年46.6%上升至52.8%,拉动全市投资增长14.1个百分点,其中:集体经济完成2.4亿元,下降4%,股份有限公司和其他有限责任公司完成15亿元,增长36.4%,私营经济完成3.8亿元,增长52%。

工业投资继续增长。全年全市工业企业施工项目351个,完成投资28.7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全部投资的55.3%。焦化行业按照“治理整顿、发展机焦’’的方针,当年建设项目31个,完成投资7.9亿元,比上年增长32.1%,新增机焦能力434.3万吨。冶炼行业按照限期淘汰50立方、100立方小铁炉的产业政策,向高档次、多品种发展,当年建设项目85个,完成投资5亿元。全年以铸造为重点的机械工业完成投资1.24亿元。医药化工27个建设项目完成投资4.2亿元,增长35.5%。

潜力产品项目进展顺利。三维集团1,4丁二醇项目、晋光制药厂20亿粒猴头健胃灵、瑞洁生化3000吨L一乳酸项目、霍州文通和襄汾京华万吨碳酸钾项目竣工投产或步入扫尾,霍化尿素l0改20项目已形成生产能力,汾河生化3万吨柠檬酸项目正在加紧施工。

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得到加强。全年运输邮电业完成投资3.6亿元,比上年增长16.9%。侯马亚欧摩托城、临汾现代装饰材料市场、普国装饰城二期尧丰农产品市场二期、翼城翼鹏农产品市场二期及商城、超市等58个项目完成投资2.1亿元,增长89.2%。城市道路改造和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33个项目完成投资3.3亿元,增长l7.9%,临汾市区滨河路完成路基建设,临汾市区建设路、侯马市东风路等一批街道完成改造,扩建城市道路13.17公里,扩建面积34.65万平方米,临汾污水处理厂等项目已基本建成。总投资10.38亿元的城乡电网改造已完成3/4的工作量,新增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7公里、变电设备能力18万千伏安。以农业节水为主的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继续推进,43个项目完成投资1.19亿元,增长26.6%,新增水库容量0.75亿立方米。文教卫生基础设施继续得到改善,新增中小学席位2.8万个,建筑面积l6.1万平方米。临汾尧庙、洪洞大槐树祭祖堂、霍州州署继续建设,黄河峡谷生态游开发正抓紧进行,全市旅游投资达3000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1年,全市投资3000万元以上的项目单位30个,完成投资23.4亿元,占到全市投资额的45%。投资较大的项目有:临汾电业局电网改造(36413万元)、山焦90万吨焦炉(6485万元)、三维2.5万吨1,4丁二醇(17807万元)、汾河生化3万吨柠檬酸(13170万元)、霍州煤电更新改造(12571万元)、侯马晋田热电三期改造(11000万元)、滨河路工程(11000万元)和海姿焦化45万吨焦炉(10600万元)等。

五、能源

2001年,全市在抓紧抓好关闭整顿小煤矿和安全生产的同时,努力开拓市场,使能源生产、销售出现近年来少有旺销局面。

能源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全市能源工业完成投资l5.86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其中基建更改用于煤炭工业投资2亿元,增长21.2%;用于炼焦工业投资7.1亿元;用于电力工业投资5.9亿元。全年全市一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1874万吨,比上年增长3.3%,增幅比上年降低2.2个百分点;二次能源生产折标准煤3133万吨,比上年增长8%,增幅比上年提高4.6个百分点。

能源外输量大幅增长。全年全市共外输煤炭742万吨,比上年增长16.6%,其中出口煤炭30.9万吨,比上年增长3倍,外输煤炭占煤炭产量比重由上年的l5.9%上升到l6.2%。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3.6亿元,比上年增长8.8%,剔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8.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7亿元,增长9.4%;农村消费品零售额37.9亿元,增长8.4%。分行业看,全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3.9亿元,增长12.1%;餐饮业零售额5.2亿元,增长15.9%;农业生产者零售额10.1亿元,增长13.1%;制造业零售额2.1亿元,下降17.7%。分所有制看,国有经济零售额8.5亿元,下降7.7%;集体经济零售额4.3亿元,增长4.5%;股份制经济零售额5.1亿元,下降14.5%;私营经济零售额0.65亿元,增长29.6%;个体经济零售额34.3亿元,增长13.6%。各类商品交易市场成交活跃。全年全市消费品集贸市场商品成交总额47.9亿元,比上年增长10.3%;生产资料市场成交总额2.75亿元,增长l3.8%。

规模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保持增长,经济效益滑坡。全市统计的51家规模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27.9亿元,比上年增长19.3%;利润总额由盈转亏,全年亏损357.1万元。

七、对外经济

进出口贸易继续发展。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641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4.9%,其中,出口完成424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7%;进口完成21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2.3%。进出口相抵,实现贸易顺差2082万美元。在稳定焦炭、纺织等传统商品出口的同时,全市重点扩大环宇牌染料、乔山牌铸造管件、华盛体育器材、机载配重件等一批潜力商品的出口,全市出口商品达到23类50多个品种,出口市场遍及6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末全市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达到29家,其中出口总额超过100万美元的企业有12家。2001年,平阳制药厂、恒泰公司、华翔同创、恒通铸造、万泽公司等5家企业获得进出口经营权。

外经工作取得新成绩。2001年,积极组团参加了华交会、厂交会、大连出口商品交易会、乌洽会、晋洽会等国内各类外经贸交易会,进一步扩大了贸易渠道。全年新批三资企业6户,合同外资总额3273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245万美元,上年增长380%。

八、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事业稳步发展。到2001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8761公里,比上年增长4.3%。其中,一级公路148公里,增长5%;二级公路1242公里,增长1.6%;三级公路3195公里,增长0.3%。

公路运输吞吐量全面增长。2001年,全市全社会公路客运量4683万人,比上年增长12.3%;货运量6475万吨,增长12.2%;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4.2%和29.5%。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量7.87亿元(2000年不变价格)。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1年底,全市电话(已装)交换机容量49.4万门,比上年增长37.8%;净增住宅电话用户8.97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26.91万户,其中本年移动电话新增16.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注册用户达到14947户,比上年增长78.1%;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2451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72.6%,比上年提高4个百分点;全市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10.5部,比上年提高2.7部。

旅游事业又有新发展。初步完成了全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开发建设了尧都广场、霍山生态游等11个旅游景点,壶口被定为国家地质公园,列入全省10大旅游景区,大槐树寻根祭祖园被评为全国4A级旅游景点。一年来,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86万人次,增长45.9%,创收6.7亿元,其中,旅游、访问、从事商务及各项活动的外国人、华侨和港澳台同胞1.2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8.9%;旅游外汇收入235.3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4%。年末,全市星级饭店达到22家。

九、金融和保险

金融运行形势良好。全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稳步增长,贷款投入不断加大,现金投放适度平稳。2001年末,全市广义货币M2余额291.9亿元,比上年增长l7.7%;狭义货币M1余额97亿元,增长15.1%;市场流通中现金M0余额61亿元,增长11.2%。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15.4亿元,比上年增加6673万元。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30.9亿元,比年初增力37.8亿元,增长19.7%。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0.2亿元,比年初增加3.8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84.1亿元,比年初增加28.8亿元,增长l8.5%。年末,全市金融机构贷款余额161.2亿元,比年初增加19.9亿元,增长14.1%,其中短期贷款比年初增加l0.5亿元,中长期贷款增加4.4亿元。在改善资金运作环境的同时,各级人民银行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扩大信贷投放,促进经济发展,全年共发放再贷款13.1亿元,再贴现20.4亿元,带动金融机构及时向企业实行贴现业务,有力地支持了经济发展。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承保总额163.6亿元,比上年增长9.9%。保费收入2.79亿元,比上年增长29.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3亿元,人身险保费收入1.56亿元。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寿险保费收入1.4亿元,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0.16亿元。支付各类赔款9092万元,比上年增长89.9%,其中,财产险赔款金额6262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2830万元。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学技术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2001年末,全市县以上政府部门研究机构8个,其中自然科学技术领域机构7个,从业人员101人,科技活动人员83人;科技信息和文献机构1个,从业人员19人,科技活动人员19人。2001年,全市紧紧围绕经济结构调整,充分发挥企业技术创新的主体作用,积极创造条件促进企业同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广泛联系与合作,成功举办了首届“产学研”高新技术项目洽谈发布会,签定合作意向143项,签定技术合作协议13项。同时,全市政府部门和企业同大专学院、科研院所共签定合作协议(意向)69项,付诸实施48项。弓j进农业新技术146项,付诸实施65项,为产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的活力。2001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28项,其中达到国内先进水平20项,达到省内领先水平8项,获省科技进步奖励成果3项。年末,全市登记注册民营科技企业40家,已认定24家,其中5个民营科技企业进入全省民营科技企业50强行列。临汾华翔有限公司和襄汾有色金属冶炼公司两家民营科技企业经省科技厅认定为“山西省高新技术企业"。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技开发区建设稳步发展。2001年末,临汾、侯马两个开发区科工贸总收l0.7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全年吸收区外资金2.1亿元人民币。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6个,省授权行业建立的检验所(站)1个,全年监督抽查1997、家次企业11类81种产品和商品。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7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5140台件。年末,全市共有气象台l7个,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台l7个。全市有地震台1个,遥测台站1个。全市气象系统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l6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

教育事业得到较大发展。基础教育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建设规模2.86万平方米的山西师大临汾学院,建筑面积1.24万平方米的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楼,2.1万平方米的临汾一中教学楼、科学实验楼、学生公寓楼投入使用。“两基”达标和巩固提高工作进一步加强。除大宁、永和两个国家级贫困县以外,其余l5个县(市、区)均通过“两基”达标验收。“普九"人口覆盖率分别高于全国、全省12和21个百分点。继续教育形势较好。全市高中、初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分别达到71.5%、84.8%和98.2%。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招收本、专科学4325人,在校学生1.25万人。中等职业技术教育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1.64万人,技工学校在校学生3137人,职业中学在校哇1.06万人。全市普通高中在校学生4.51万人;初中在校学生24.12万人,初中入学率99.51%;小学在校学生4.24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57%,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97.1%。普通初中和小学学生辍学率分别为1.82%和0.87%。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年末,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991人,成人技术长班培训学校培训学员6857人次。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市在进一步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坚决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组织开展了多种丰富多彩、蓬勃向上的文艺表演、竞赛活动。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1个,文化馆17个,公共图书馆17个,博物馆14个,档案馆18个,电视台l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4座,有线电视用户23.9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7%,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达到97.4%。文化艺术繁荣发展,电视剧《山羊坡》荣获山西省最佳电视剧一等奖和中国第十九届电视剧金鹰奖,眉户剧《村官郭秀明》晋南广大农村演出后,深受喜爱。专业文艺创作硕果累累,临汾市蒲剧院《土航的女人》在南宁戏剧节演出,获得巨大成功,荣获中国曹禺戏剧奖和11个单项奖,任跟心同志获得“二度梅”桂冠。全年全市创作在省以上刊物发表文学作品80余篇;50件美术作品获省以上奖励;有10人次摄影作品获省以上大奖;11件书法作品获省以上奖励。市艺术学校35幅作品入选“全省艺术中专第七届美术展览”,居全省中专之冠。文化市场管理得到加强。先后取缔游戏厅80家,歌舞厅60个,收缴赌博游戏工具106件。

依法取缔了侯马花园北街图书市场,取缔了霍州48个无证印刷户。

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含诊所)403个,病床1.14万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0个;农村乡镇卫生院182个,床位2635张,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占到总村数的93.1%。全市卫生机构卫生技术人员1.54万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36万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2069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3307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1年,全市体育健儿在山西省第十一届运动会总决赛资格赛中夺得金牌l8枚、银牌24枚、铜牌23枚。举办了全市体育苗子调赛和全市青少年传统武术暨首届散打比赛。临汾铁路退休职工杨五义骑摩托车途经10多省市,开展申办奥运签名活动,受到国家体育总局和北京市有关领导的好评。一年来,通过全面实施《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锻炼和健身活动进一步兴起。市武术协会举办了“全市武术暨散打擂台赛”,市舞蹈协会举办了“宏远杯’’体育舞蹈比赛,市老年体协组织了“晋临中药杯"老年门球赛和“夕阳红,,文体活动表演等一系列活动。

十二、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侯马市、曲沃县及乡宁县、吉县等l0个山区县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临汾市区、襄汾县等5个县市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临汾市区大气首要污染物,总悬浮颗粒物比上年下降12.96%;在发布的48期空气质量周报中,达到国家三级标准的周数由上年的18次提高到23次(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周数2次),占总周数的比例由上年的34.6%上升到47.9%。汾河水质个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下降:出境断面的COD比上年下降43%。

取缔土小企业卓有成效。全年全市共炸毁烟囱304根,焦炉1860座,取土小企业300多座,关停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小高炉17座。

清洁通道建设初见成效。大运路、霍侯路、霍汾线、洪古线、曲翼线、临浮线、临大路等交通干线千米内改良焦炉全部被炸毁。全市清理工业废渣65万吨。霍侯路沿线实现了通道绿化。

建设项目管理走向规范。全市对“九五”以来的建设项目进行了清理,对违反“三同时”的项目依法进行了查处,全年全市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到82.84%,“三同时”执行率达到72。62%。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平川地区80%城市锅炉得到有效治理,民用锅炉全部推广使用低硫煤和型煤。年末,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2个、总面积6平方公里,噪声达标区。

十三、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据2001年人口抽样调查,全市人口出生率13.51%,比上年下降0.13个千分点;死亡率5.8%,比上年上升1.94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7.71%。2001年末,全市常往总人口400.13万人,比上年末净增长4.56万人。在总人口中,市镇人口106.93万人,乡村人口293.2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明显增加。随着经济较快发展和职工工资收入的增加,以及省委、省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确保增资发放全部到位措施的实施,城镇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97元,比上年增长13%,剔除城市居民消费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8%。全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082元,增长19%,剔除物价上升因素,实际增长18.9%。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3330元,比上年增长8.3%。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320元,比上年增长5.7%.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1115元,增长6.3%。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34.2%,比上年降低1.4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1.8%,比上年上升0.1个百分占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年末,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2.48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6.45平方米。农村居民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建成人畜饮水解困工程623处,940个自然村18.9万人、4.23万头大牲畜的饮水得到解决。10个山区县新建沼气池1687个,移民搬迁3160人,解决了7万人温饱。小康建设取得了新进展。9.3万人达到或基本达到小康标准,涌现出翼城北关等一批标准较高的宽裕型小康新村。

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年末全市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9个,利民服务网点194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85张,福利院收养人数85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13.9万人。全年社会销售福利彩票8398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894万元,接受社会捐赠33万元。年末全市26.4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24.9万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3274名离退休人员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全年全市累计为1.1万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费,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到15.4万人。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享有最低生活保障的城市居民达到4.87万人。

注:1.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总人口中包括在常住地居住半年以上的外来人口,不包括户口在本地外出半年以上人口。

3.恩格尔系数是指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