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运城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1:09:32 来源:运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01次

2006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要求,围绕“十一五”规划制定的奋斗目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圆满完成,“十一五”开局良好。

一、综  合

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据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556.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58.1亿元,增长7.2%;第二产业增加值318.2亿元,增长17.6%;第三产业增加值180.5亿元,增长11.7%。三次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0.4:57.1:32.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68.4%、26.0%。在第三产业中,交通运输和仓储邮政业增加值为37.6亿元,增长14.4%;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32.9亿元,增长14.4%;房地产业增加值16.1亿元,增长12.5%。全市人均生产总值11135元,按现行汇率计算,折合1400美元。生产总值总量占全省比重为11.7%,在全省经济总量排名中仅次于太原市、临汾市,居第三位。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5年的11.4:56.4:32.2调整为10.4:57.1:32.5。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提高0.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0.3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7%。其中:城市上涨2.4%,农村上涨3.2%。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0.8%。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2%。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0.3%。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1.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多元产业共同支撑经济增长的格局尚未形成;节能降耗减排任务依然艰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居民收入偏低。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实现了较快发展。全市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达到109.5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农林牧渔服务业五业均呈增长态势。农作物播种面积稳中有增,种植业结构得到调整。2006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1009.7万亩,比上年增加15.9万亩,增长1.6%。其中:粮食783.6万亩,比上年增长0.1%。在粮食作物中,夏粮470.8万亩,秋粮312.8万亩。高产作物玉米的播种面积达到243.1万亩。在经济作物中,棉花136.9万亩,增长15.2%;油料19.5万亩,下降21.4%;蔬菜41.1万亩,增长4.6%;瓜果8.3万亩,增长25.8%。水果148.0万亩,增长2.9%。由于种植结构的优化以及农民投入的增加,获得了较好收成。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95.7万吨,比上年增长22.9%,创“十五”时期以来最高年。其中,夏粮106.2万吨,增长27.7%;秋粮89.5万吨,增长17.6%。

林业发展成效明显。全年完成造林面积37.3万亩,退耕还林工程3.5万亩,三北防护林1.1万亩,四旁植树2795万株。

畜牧业生产趋稳。全年生猪出栏85.0万头,比上年下降0.8%;牛出栏6.8万头,下降4.2%;羊出栏33.5万只,下降9.5%;家禽出栏1297万只,增长7.1%。全年肉类总产量9.8万吨,增长0.9%;奶类产量2.5万吨,增长2.0%,其中:牛奶2.2万吨,增长9.0%;鲜蛋产量8.3万吨,增长6.4%。

全年水产品产量20360吨,比上年增长11.0%。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6年,全市上下以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94.7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6.0亿元,比上年增长26.2%,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产值6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1.2%,产销率97.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2.7亿元,增长1.0%;集体企业完成1.6亿元,增长15.5%;股份合作企业完成4.1亿元,增长63.7%;股份制企业完成211.2亿元,增长28.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3.1亿元,增长5.4%;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3.3亿元,增长17.7%。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94.1亿元,增长23.3%,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2%。全市四大方阵企业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83.9亿元,增长31.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7.9%。

主导产品产量多数增长较快。全市重点监控的90余种工业产品中,有近60种呈增势。其中:洗煤770.6万吨,增长11.3%。焦炭1069.5万吨,增长17.3%。生铁407.8万吨,增长18.4%。钢材323.5万吨,增长13.9%。电解铝56.3万吨,增长141.8%。氧化铝219.7万吨,增长45.8%。原煤83.6万吨,下降32.6%。发电量101.7亿千瓦时,增长7.8%。钢262.4万吨,增长10.2%。合成洗涤剂15.4万吨,增长6.3%

工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51.6亿元,比上年增长35.1%;实现利税101.5亿元,增长59.3%;实现利润60.3亿元,增长87.8%。其中:国有企业亏损13107.6万元,增长99.5%,集体企业实现利润154.2万元,下降31.4%,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利润2752.9万元,增长460.4%,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609399.0万元,增长86.7%,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1578.0万元,增长85.3%,其他企业实现利润1830.3万元。在实现利润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达到43.8亿元,增长132.5%。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91.1%,比上年提高34.4个百分点。

建筑业保持健康发展。2006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102个,完成总产值40.2亿元,增长5.9%。实现增加值23.6亿元,增长18.3%。其中:利润5526万元,增长23.4%;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71.0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1.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22.4亿元,增长38.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195.2亿元,增长42.6%;房地产投资20.2亿元,增长24.3%;农村固定资产投资7.0亿元,下降4.0%。

城镇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农业、能源、住宿餐饮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市城镇和房地产投资完成215.4亿元,其中国有投资57.5亿元,增长2.4%;非国有投资157.9亿元,增长62.9%。按产业分:第一产业1.3亿元,比上年增长108.3%;第二产业142.9亿元,增长54.8%;第三产业71.2亿元,增长18.3%。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完成投资142.7亿元,增长54.6%,占99.9%。其中:制造业88.0亿元,占工业投资61.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47.6亿元,占工业投资33.3%。在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业投资20.2亿元,增长24.3%;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29.5亿元,增长3.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6年全市商品住宅投资15.6亿元,增长37.3%。商品房竣工面积89万平方米,增长5.5%,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1444元/平方米,增长2.0%。

固定资产投资成效显著。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176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43.2%;新增固定资产150.9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0.1%。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发电机组容量65.6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195公里。年产粗钢100万吨,生铁50万吨,焦炭146万吨,水泥85万吨,农用化肥7万吨,合成氨18万吨;新增校舍11.3万平方米,学生席位9900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5万亩,棉纺锭2万锭;改建公路264公里,新建高速公路65公里,城市道路扩建延长52.59公里。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1亿元,增长13.9%。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93.7亿元,增长13.5%,县的消费品零售额51.9亿元,增长14.3%,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4.5亿元,增长14.2%。在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35.4亿元,增长16.5%,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6.7亿元,增长13.7%。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继续增长,规模效应显现。全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33.6亿元,比上年增长24.0%。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8.7%,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为81469万美元,增长24.8%,其中:出口29166万美元,增长0.1%,进口52303万美元,增长44.7%,贸易逆差23137万美元。全年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83家,商品出口到99个国家和地区。

我市主要出口商品7大类:植物产品62万美元,减少64.4%。食品等类1633万美元,增长84.1%。矿产品6899万美元,增长140.6%。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2675万美元,增长0.5%。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2621万美元,增长130.1%。玻璃及制品906万美元,增长22.4%。贱金属及其制品12859万美元,下降33.8%。主要进口商品为5大类:矿产品37844万美元,增长41.0%。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6949万美元,下降4.9%。塑料、橡胶制品425万美元,增长0.5%。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97万美元,下降21.1%。贱金属及其制品5767万美元,增长44.4倍。

全市合同利用外资9224万美元,下降48.1%;实际到位4759万美元,增长34.2%。

旅游业快速发展。2006年,我市以独特的历史文化魅力和快速发展的现代文明赢得了CCTV“中国十佳魅力城市”称号,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促进了旅游业的大发展。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突破700万人次大关,达到713.2万人次,增长8.6%。旅游业总收入突破30亿元,达到36.9亿元,增长31.3%。其中:国际游客4.9万人次,增长40.8%,创汇收入1005.8万美元,增长41.0%。国内游客708.3万人次,增长25.2%,实现旅游收入36.1亿元,增长30.8%。

七、交通、邮政和电信业

交通运输业全面发展。截止2006年底,全市铁路营运里程309公里。公路线路里程14142公里(含村道),其中:高速公路300公里,国道、省道1414.1公里,县道、乡道、专用道7430.9公里,新建、改建村通道路4997公里。公路密度达到99.7公里/百平方公里。2006年,全市公路客运量5140.0万人,比上年增长3.2%;公路货运量3101.0万吨,增长0.4%。公路旅客周转量26.9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5.5%;公路货物周转量29.0亿吨公里,增长10.7%。全年全市机动车辆拥有量79.4万辆,增长6.0%。其中:汽车14.3万辆,增长17.2%;摩托车30.7万辆,增长6.6%;农用运输车26.9万辆,增长1.1%;拖拉机7.2万辆,增长2.8%。在机动车辆中,私人拥有汽车10.5万辆,增长20.7%,其中:小轿车3.3万辆,增长50.0%。民用航空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五条航线,发送旅客14.8万人次,完成货物发运量240吨。

邮政业务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21661.1万元,比上年增长33.1%。全年订销报纸5087万份,下降4.6%;订销杂志163万份,下降9.4%;收寄国内函件1003.1万件,增长21.0%;收寄国内包件31万件,下降14.8%;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63.0亿元,净增15.7亿元,比年初增长33.1%。

通信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02.5万户,比上年下降14.3%;移动电话拥有量为148.3万部,比上年增长29.3%;互联网用户达到12.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0.5部,下降10.5%;移动电话每百人拥有量为29.7部,增长27.5%。每千人拥有计算机50台。

八、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69.8亿元,比上年增收14.2亿元,增长25.5%。其中:一般预算收入21.3亿元,比上年增长15.8%。主体税种保持了强劲增长,四大税种共完成税收61.8亿元,占到财政总收入的88.5%。其中:增值税完成43.4亿元,增长23.6%,营业税完成4.4亿元,增长12.3%,企业所得税完成11.5亿元,增长92.6%,个人所得税完成2.5亿元,增长3.7%。

财政支出在重点支持经济建设的同时,确保了工资、社会保障等重点公共预算支出的需要,支出结构进一步合理。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55.3亿元,比上年增长26.5%。其中:各项生产性支出9.2亿元,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41.5亿元,增长23.8%。在一般预算支出中,支农支出增长25.6%,教育支出增长28.2%,医疗支出增长54.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31.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52.9%。

金融运行健康平稳。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527.7亿元,比年初增加90.1亿元。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526.6亿元,比年初增长20.7%。其中:企业存款73.6亿元,比年初增长36.0%;财政存款14.0亿元,比年初增长55.9%;城乡储蓄存款385.4亿元,比年初增长16.0%。人民币各项贷款适度增长。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416.7亿元,比年初增加38.8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15.8亿元,比年初增长10.1%,其中:短期贷款268.3亿元,比年初增长14.0%;中长期贷款119.7亿元,比年初增长5.3%。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71.6亿元,比年初增长16.5%;农业贷款81.5亿元,比年初增长10.7%;商业贷款59.0亿元,比年初增长1.7%;乡镇企业贷款18.7亿元,比年初增长19.2%。全市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1733.4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753.6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20.2亿元,比上年多投放3.9亿元,增长24.2%。

保险业发展加快。2006年末,全市拥有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14家,全年保费收入13.14亿元,比上年增长14.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93亿元,增长20.1%;人身险保费收入10.21亿元,增长13.2%。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7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其中,财产险赔款1.25亿元,增长14.7%;人身险赔款及给付0.5亿元,增长47.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证券市场趋于活跃。2006年末,证券机构开户数达16949户,当年新增1287户,全年交易量达到62.1亿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全年财政对科技方面的投入2671万元,比上年增长37.4%。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拥有市以上政府部门专业科研开发机构8个,从事科研专业人员502人。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7.8万人,比上年增长4.0%。科技成果成效明显。全年全市共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60项,其中:国家级星火计划6项,火炬计划2项;省级攻关计划15项,星火计划8项,火炬计划4项,科技成果项目推广计划10项,省级农村技术承包项目13项。共争取国家、省级科技专项资金814万元。全年申请专利337项,比上年增长81.2%。每10万人申请专利达到6.72项。

教育事业平稳发展。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9742人,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53817人,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3.9万人,小学在校学生48.7万人。全市中小学专任教师达到6.2万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74%,比上年提高2.1个百分点。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年末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8  个,文化馆13个,文化站154个,公共图书馆13个,群众艺术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站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9.1%,电视人口覆盖率98.7%,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48.3万户。人均公共馆藏图书达到4.2册。

文物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年末共有博物馆15个,馆藏文物174485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4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2处,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7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241处。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410个(不含诊所),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138个,乡(镇)卫生院134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妇幼保健机构14个。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87万人,其中医生1.5万人,每千人拥有医生3.1人。病床床位数1.5万张。每千人拥有病床床位数3.0张。县乡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达标率45.8%,新型合作医疗覆盖率46.2%。

体育事业充满生机。2006年,全市在国际重大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银牌2枚,铜牌2枚。在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银牌1枚。在省重大比赛中获金牌27枚,银牌37枚,铜牌44枚,有3人3次破3项全省记录。在市重大比赛中有35人破43次43项全市记录。全年全市共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93次,参加运动员22179人次。人均体育场馆面积0.93平方米。

综合技术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2006年末,全市共有市、县(市、区)两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所15个。全年全市检测机构共检验样品3124批(次),检定计量器具2.47万台(件),新(换)办代码证书4295个。全市共有气象台站14个,自动站8个,区域加密自动雨量站75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天气预报警报短信服务网1个,小型卫星地球站1个,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站13个,闪电定位仪1套,全市开展“121”电话天气预报警报服务网13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4个,共组织高炮防雹作业18次,增雨作业12次,增雨量1.8亿立方米。全市有地震检测站17个,宏观监测场78个,地震遥测台网1个,子台3个,年度内全市境内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步伐加快。2006年全市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8亿元,新增绿地170万平方米,建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22.6%。中心城市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完成投资3.12亿元,园林绿化新增公共绿地90.6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达到6.2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5.5%,城西污水处理厂建成投产,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3%,完成关井压采92眼,全市安康居住工程完成建筑面积60.1万平方米,经济适用房(二期)完成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

开发区建设稳步发展。2006年末,运城、华信、风陵渡三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共实现科工贸总收入121.2亿元,同比增长21.4%。完成生产总值24.8亿元,同比增长20.6%,实现财税收入2.6亿元,同比增长8.3%。进出口总额达到5581.3万美元,增长0.5%。利用外资达到1295万美元。

环境质量有所改善。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24天,比上年增加13天。全市污染物排放总量35.6万吨,比上年下降7.7%。万元地区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下降24.6%。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COD)分别比上年下降7.1%和10.3%。汾河、涑水河流入黄河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综合污染指数比上年分别下降6.6%、35.3%。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市2006年末总人口501.7万人,比上年年末增长0.64%。其中:男性255.4万人,占50.9%,女性246.3万人,占49.1%。人口出生率为11.81‰,比上年降低0.28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40‰,比上年下降0.2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1‰,比上年降低0.05个千分点。2006年末,全市城镇人口163.1万人,乡村人口338.6万人,城镇化率达到32.51%,比上年提高1.45个百分点。男女性别比为103.67(女性为100),比上年提高0.24,性别比继续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16元,比上年增长12.1%;其中,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为4391.3元,比上年增长19.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614元,比上年增长8.7%(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550.2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为4439.2元,比上年增长14.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618.6元,比上年增长16.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3049.8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占人口20%的低收入者为1360.8元,比上年增长12.4%。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282.7元,增长22.0%。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6.3平方米(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6.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7.9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6%(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0.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3.7%。

全市在岗职工为31.3万人,比上年增长0.4%,年平均工资13910元,增长13.0%。在岗职工平均工资高于全市平均工资的行业是: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26706元,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24556元,金融业22321元,采矿业16526元,制造业14254元,教育业13956元。

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85.4亿元,比年初增长16.0%;人均储蓄存款为7706.5元,比上年增长15.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9个,收养性福利单位80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1305张,收养人数760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2472人。全年销售福利彩票18127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853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239.3万元。全年新增就业岗位6.2万个,下岗再就业1.6万人,其中:“4050”人员6781人。全市登记失业率为1.8%,控制在3.5%的目标范围之内。城镇基本社会保障覆盖率71.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城市和农村低保人数分别达到8.3万人和8.5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5.0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28.6万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6.7万人,55108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基本养老金。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