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运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1:08:55 来源:运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344次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省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围绕建设山西省新型加工制造业基地和高效生态农业基地目标,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断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圆满完成,顺利实现了“十五”计划的预期目标,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高位平稳运行,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据初步核算,全年全市生产总值突破450亿元,达到470.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53.6亿元,同比增长2.1%;第二产业完成增加值265.4亿元,增长15.9%;第三产业完成增加值151.8亿元,增长13.5%。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1.4:56.4:32.2,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8.3%、68.8%、和22.9%。在第三产业中,金融保险业增加值为10.1亿元,增长6.0%;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增加值39.1亿元,增长10.6%;房地产业增加值13.9亿元,增长13.2%。全市人均生产总值9473元,按现行汇率计算人均突破1000美元大关,达到1176.4美元,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十五”时期全市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5.1%,高出全省2个百分点。生产总值总量占全省比重为11.4%,在全省经济总量排名仅次于太原市、临汾市为第三位。

三次产业比例由2004年的12.4:56.5:31.1,调整为11.4:56.4:32.2。与上年相比,第一产业比重下降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降低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了1.1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9%。其中城市上涨1.6%,农村上涨0.3%;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上涨0.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3.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涨8.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指数上涨6.1%。

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239.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2.4万人,占13.6%;农村从业人员206.6万人,占86.4%。按三次产业分:第一产业138.4万人,占57.9%;第二产业49.2万人,占20.6%;第三产业51.4万人,占21.5%。全年全市新增就业人员76407人,下岗再就业人数达到20939人,其中:“4050”人员10263人。全市登记失业率1.7%,控制在4.5%的目标范围之内。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长期性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工业利润增幅回落,亏损面反弹。“两金”占用增加,工业经济运行风险加大;投资总量不足以及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现象加剧;农民增收基础还不稳固;部分居民生活仍较困难等。

二、农业

农村经济稳定发展。2005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一中心任务,大力巩固农业基础地位,积极调整农业结构,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加大农村劳动力转移力度,农村经济呈现稳步发展的局面。

农业生产保持了平稳发展。一系列惠农政策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农作物播种面积大幅增加,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200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993.8万亩,比上年增加89.9万亩,增长9.9%。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782.8万亩,增长22.8%。在粮食作物中,夏粮播种面积为471.0万亩,增长21.8%,秋粮播种面积为311.8万亩,增长24.3%。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高产作物玉米的种植面积达到252.7万亩,增长36.8%,成为我市近五年来种植玉米面积最多的一年。由于种植面积的增加、种植结构的优化以及农民投入的增加,全年全市种植业生产虽然遭受严重旱灾的侵袭,但仍然获得了较好收成。根据抽样调查推算,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159.3万吨,虽比上年减产0.2%,但仍为较好收成的年景。其中,夏粮83.2万吨,减产10.1%;秋粮76.1万吨,增产13.4%。

林业发展成效明显。全年完成造林面积8.9万亩,完成天然林保护工程6.8万亩,退耕还林工程7.4万亩,三北防扩林0.8万亩。

畜牧业生产整体状况良好。全年生猪出栏85.7万头,增长7.6%;牛出栏7.1万头,增长4.3%;羊出栏37万只,下降1.8%;家禽出栏1211万只,增长11.4%。全年肉类总产量9.7万吨,增长7.5%;牛奶产量2万吨,下降2.5%;鲜蛋产量7.8万吨,和去年持平。

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18345吨,与去年持平。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较快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上下以建设加工制造业基地为目标,紧紧抓住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不断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和新兴产业规模化。全市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4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85.2亿元,比上年增长20.9%,“十五”时期年均增长19.8%。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产值482.3亿元,比上年增长18.3%,产销率97.0%。

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6亿元,增长11.1%;集体企业完成2.2亿元,下降20.3%;股份合作企业完成2.6亿元,增长32.9%;股份制企业完成149.6亿元,增长25.1%;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3.3亿元,增长6.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12.9亿元,增长39.4%。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52.9亿元,增长24.5%,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82.5%。其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增加值12.9亿元,增长16.1%。

主导产品产量多数增长较快。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洗煤680.8万吨,增长12.6%;焦炭892.3万吨(全社会952.2万吨),增长28.8%;生铁89.3万吨,增长18.9%;钢材282.9万吨,增长22.4%;铝20.9万吨,增长4.4%;氧化铝151.2万吨,增长7.3%:原煤产量118万吨(全社会产量166.6万吨),下降46.6%;发电量94.3亿千瓦小时,下降1.3%;钢238.2万吨,下降3.5%。工业企业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77.3亿元,比上年增长16.0%;实现利税65.2亿元,增长4.8%;实现利润33.4亿元,下降1.5%。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0.6亿元,增长6%。从企业注册登记类型看,国有企业亏损6210.2万元,集体企业亏损118.5万元,同比下降104.4%,股份合作企业实现利润479.2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5.8%,股份制企业实现利润323853.2万元,与上年同期持平,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润922.9万元,同比下降144.5%,其他企业实现利润15481.0万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2.9%。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59.1%,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保持健康发展。2005年末,全市具有资质的建筑业企业103个,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8.1亿元,增长12.8%。其中: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税16996万元,比去年增长9.6%。其中:利润4477万元,增长11.2%;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307.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2%。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保持适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5亿元,增长16.3%。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54.5亿元,增长15.0%;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0亿元,增长114.3%。“十五”时期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3.4%。

投资结构得到优化。农业、能源、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行业投资得到加强。全年第一产业投资0.6亿元,比上年增长20.0%;第二产业投资96.0亿元,下降7.4%;第三产业投资63.9亿元,增长89.0%。在第二产业投资中,工业完成投资95.9亿元,下降5.3%,占99.9%。其中:制造业73.6亿元,占工业投资76.6%;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20.0亿元,占工业投资20.9%。在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16.3亿元,增长55.2%;交通运输、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等基础设施投资30.2亿元,增长162.6%。

固定资产投资成果显著。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建成投产项目275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52.0%;新增固定资产97.2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60.6%;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新增发电机组容量169万千瓦,11万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28公里,11万伏及以上变电设备能力70万千伏安;新增炼钢160万吨,焦炭210.4万吨;新建一级公路190公里等。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保持稳步增长势头。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8.2亿元,增长10.3%。其中:市的消费品零售额79.6亿元,增长10.2%,县的消费品零售额45.3亿元,增长10.2%,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33.3亿元,增长10.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54.8亿元,增长4.0%,其中:批发业实现零售额39.4亿元,下降32.9%,零售业实现115.3亿元,增长4.0%。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3.1亿元,增长11.1%。“十五”时期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0%。

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销售继续增长,规模效应显现。全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实现零售额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限额以上贸易企业零售额在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所占比重为17.1%,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其中:我市限额以上超级市场9个,比上年增加2个,实现零售额20365.3万元,比上年增长23.8%。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我市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进出口总值为65277万美元,增长22.0%,其中:出口29134万美元,增长29.2%,进口36143万美元,增长16.7%,贸易逆差7009万美元。进出口总额仅次于太原市位居全省第二。我市 2005年有进出口业绩的企业共87家。商品出口到94个国家和地区。

我市主要出口商品7大类:植物产品174万美元,增长4.9%。食品等类887万美元,增长7.3%。矿产品2868万美元,增长70.7%。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2663万美元,增长60.6%。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1139万美元,增长104.6%。玻璃及制品740万美元,增长422.7%。贱金属及其制品19440万美元,增长18.9%等。主要进口商品为5大类:矿产品26846万美元,增长5.1%。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7304万美元,增长63.7%。塑料、橡胶制品423万美元,增长202.9%。纺织原料及纺织制123万美元,增长5.2%。贱金属及其制品127万美元,减少48.4%等。

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7781万美元,增长205.6%;实际到位3547万美元,增长85.4%。

旅游收入快速增长。全市全年共接待国际游客3.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8.9%,创汇收入713.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0%。接待国内游客65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6%,实现旅游收入27.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5%。

七、交通、邮政和电讯业

交通运输事业全面发展。截止2005年底,全市铁路营运里程达到309公里。公路线路里程8880.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5公里。国道、省道1345公里,县道、乡道、专用道7534公里。新建、改建村通道路和巷道硬化10750公里,在去年实现村村通油路的基础上,今年实现了村村通客车。2005年,全市公路客运量4980.4万人,比上年增长40.2%;公路货运量3088.7万吨,增长4.9%;公路旅客周转量25.5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47.2%;全市公路货物周转量26.2万吨公里,增长16.4%。全年全市民用车辆拥有量81.9万辆,比上年增长22.6%,其中:汽车拥有量12.2万辆,增长50.6%;摩托车拥有量28.8万辆,增长22.6%;农用运输车辆26.6万辆,下降5.3%;拖拉机7.0万辆。民用航空从无到有。运城关公机场投入使用,相继开通了北京、上海、广州、成都、深圳五条航线,发送旅客8万人,完成货物发运量220吨。

邮政业务稳步增长。全年全市完成邮政业务总量16179.0万元,比上年增长25.0%。全年订销报纸5332万份,增长8.3%;订销杂志180万份,增长12.5%;收寄国内函件828.9万件,下降4.6%;收寄国内包件37万件,下降19.6%;年末邮政储蓄余额达47.3亿元,净增13.4亿元,比年初增长39.5%。

通讯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通讯业务总量28.4亿元;年末固定电话用户达到113.8万户,比上年增长6.2%;移动电话拥有量为115.6万部,比上年增长25.1%;互联网用户达到10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22.9部;移动电话每百人拥有量为23.3部。

八、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55.6亿元,比上年增收9.0亿元,增长19.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9.9%。主体税种保持了强劲增长,在总收入中:增值税完成35.1亿元,增长20.3%,营业税完成3.9亿元,增长19.5%,企业所得税完成5.9亿元,增长11.4%,个人所得税完成2.4亿元,增长11.0%。全年全市这四大税种共完成税收47.3亿元,占到财政总收入增量的85.1%。

财政支出在重点支持经济建设的同时,确保了工资、社会保障等重点公共预算支出的需要,支出结构进一步合理。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43.6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410.2%,支农支出增长16.8%,教育支出增长16.7%,医疗支出增长9.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增长19.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下降8.1%。

金融运行总体平稳,现金投放适度合理。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435.1亿元,比年初增加67.1亿元。年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433.5亿元,比年初增长12.2%。其中:企业存款54亿元,比年初增长4.2%;财政存款8.0亿元,比年初增长16.5%;城乡储蓄存款332.4亿元,比年初增长16.0%。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73.1亿元,比年初增加31.7亿元。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72.7亿元,比年初增长3.8%,其中:短期贷款230.7亿元,比年初增长1.4%;中长期贷款112.8亿元,比年初增长13.4%。在短期贷款中:工业贷款61.4亿元,比年初下降5.1%;农业贷款71.5亿元,比年初增长10.2%;乡镇企业贷款20.9亿元,比年初下降0.5%。全市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1684.3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700.6亿元,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16.3亿元,比上年少投放5.1亿元,下降24.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业平稳健康发展。2005年末,全市拥有保险公司10家,全年全市保费收入114564万元,比上年增长11.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4370万元,增长10.8%;人身险保费收入90194万元,增长11.3%。全年全市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4374万元,比上年下降15.4%。其中,财产险赔款10943万元,增长9.4%;人身险赔款及给付3436万元,下降50.9%。

证券市场趋于活跃。2005年末,证券机构开户数达15000户,当年新增574户,入市资金量7626万元,全年交易量达到83850万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事业迈出新步伐。科技投入增加,全年财政用于科技方面的投入561万元,比上年增长23.6%。科技队伍不断壮大,年末拥有市以上政府部门专业科研开发机构9个,从事科研机构专业人员513人。全市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包括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7.5万人,比上年增长5.6%。科技成果成效显著。全年全市共争取省级以上各类科技项目52项,其中:省级攻关计划19项,重大计划6项,火炬计划1项,科技成果项目推广计划6项,省级农村技术承包项目11项。共争取国家、省级科技专项资金672万元。

教育事业稳定发展。全年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达到11135人,比上年增长7.0%;中等专业技术学校在校学生达到55612人,增长31.0%;普通中学在校学生42.37万人,比上年增长2.7%;小学在校学生51.0万人,比上年下降3.8%。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年末全市共有各种艺术表演团体18个,文化馆13个,文化站154个,公共图书馆13个,群众艺术馆1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站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2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8%,电视人口覆盖率95.1%,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32.2万户。

文物保护力度加大。全市年末共有博物馆14个,馆藏文物174485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14个,其中:国家级22个,省级112个,市级38个,县(市、区)级1242个。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全市共有医疗卫生机构398个(不含诊所),其中:县及县以上医院114个,乡(镇、街道)卫生院152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4个,妇幼保健机构14个。各类医疗卫生技术人员1.9万人,病床床位数1.44万张。每千人拥有的病床床位数2.89张。

体育事业充满生机。2005年,全市运动员在国内重大比赛中获得金牌1枚,银牌1枚,在省重大比赛中获金牌15枚,银牌26枚,铜牌31枚。在省、市重大比赛中有26人83次破49项全市各组各级别最高记录。全年全市共举办县级以上运动会62次,参加运动员4.5万人次,有52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进一步完善。2005年末,全市共有市、县(市、区)两级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所15个。全年全市检测机构共检验样品2240批(次),检定计量器具1.4万台(件),颁发代码证书2717家。

全市共有气象台站14个,自动站5个,卫星云图接收站1个,天气预报警报短信服务网1个,小型卫星地球站1个,气象数据卫星接收站13个,全市开展“121”电话天气预报警报服务网13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14个,共组织增(消)雨防雹作业保护面积1800平方公里,高炮、火箭作业23次,增雨量约0.7亿立方米。

全市有地震检测站17个,宏观监测场78个,地震遥测台网1个,子台3个,年度内全市境内未发生5级以上地震。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中心城市建筑步伐加快。运城新区、空港新区、盐湖新区等十大城建工程全面启动。姚暹渠改造已经完成。运城新区铺安街一期、空港新区南区主干道和排水管网工程已经完工,二郎庙片区改造进展顺利。创建省级园林城市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公共绿地7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4.17平方米。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生态环境建设富有成效。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11天,同比增加43天。全市已建成涑水河源头、太宽河、运城湿地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约74307公顷。汾河、涑水河流域污染形势依然严峻,涑水河张留庄断面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综合污染指数11.16,比2004年的13.97下降20.1%,汾河河津大桥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COD)和氨氮(NH3-N)综合污染指数6.846,比2004年的综合污染指数6.425,增长6.5%。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保持低速增长,人口素质不断提高,人口结构趋于合理。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市2005年末总人口498.5万人,比上年年末增长0.65%。其中:男性253.4万人,占50.8%,女性245.1万人,占49.2%。2005年全市人口出生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2.09‰,比2004年降低1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为5.63‰,比上年下降0.6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6.46‰,比上年降低0.38个千分点。2005年全市人口城镇化进程继续加快。2005年末,全市城镇人口154.9万人,乡村人口343.6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31.06%,比2004年提高2.03个百分点。全市人口结构趋于合理。2005年全市男女性别比为103.43(女性为100),比2004年有所下降,性别比继续保持在合理的范围之内。

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增长较快。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507元,比上年增长10.3%;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165元,比上年增长9.9%(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633元,比上年增长12.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688元,比上年增长7.9%)。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806.2元,比上年增长8.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869.0元,增长16.9%。全市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5.5平方米(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3.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29.1平方米。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6%(中心城市盐湖区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1.7%),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37.7%。

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2308元,比上年增长8.5%。在岗职工平均工资处于前五位行业是: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业30128元;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23212元;金融业22242元;采矿业13221元;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地质勘查业13177元。

居民储蓄存款大幅增长。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332.4亿元,比年初增长16.0%;人均储蓄存款为6689.5元,比上年增长15.3%。

社会保障事业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城镇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7个,收养性福利单位72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9918张,福利院收养人数572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22603人。全社会销售福利彩票17055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70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46.8万元。城市和农村低保人数分别达到7.4万人和7.3万人。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24.6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8711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26.6万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达到16.1万人,58860名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取基本养老金34585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全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恩格尔系数是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的比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