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晋中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0:26:00 来源:晋中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26次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我市继续坚定不移地实施“四大战略”,扎实推进“四项工程”,组织实施“双百项目”,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特别是克服了“非典”疫情,煤炭行业停产整顿,电力供应紧张等不利影响,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运行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微观基础活力增强;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合

经济实力显著增强。2003年,晋中市生产总值为202.1亿元,突破了200亿大关,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2%,增幅高于去年同期1.5个百分点,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26.8亿元,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8.2亿元,增长19.5%,同比加快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7.1亿元,增长8.6%。全市人均GDP6636元,按照现行汇率计算,折796美元,接近800美元。

市场物价温和上扬。居民消费价格稳步回升,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3%。从构成看,八大类中六升两降。价格上升幅度较大的有食品和居住两大类,其价格涨幅分别为7.6%和5.6%,是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行的主要力量;价格略有上涨的包括烟酒及用品、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三大类,分别上涨了1.6%、0.4%和0.2%;衣着类价格与上年基本持平;家庭设备及维修服务、交通和通信两大类价格继续走低,分别下降了1.0%、0.2%。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较大,上涨11.9%,其中重工业上涨13.7%,轻工业上涨5.5%。分行业看,炼焦业、黑色金属冶炼业、纺织业、煤炭采选业涨幅较大,分别上涨了41.4%、24.3%、18.1%和9.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大幅上扬,上涨30.1%,高于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18.2%。

就业人数增加。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为134.15万人,比上年增长0.3%,其中,城镇从业人员为34.22万人,增长2.1%;农村从业人员为99.92万人,减少0.2%。全市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43.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

结构调整成效显现。2003年,全市以“双百项目”为切入点,继续坚定不移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成效进一步显现。农业种植结构进一步向效益型调整,蔬菜、马铃薯、小杂粮等专业化生产基地初具规模,食草畜较快增长;工业在煤、焦等传统产业的集约程度明显提升的同时,精细化工、碳素、玻璃器皿等新兴行业初见雏形;旅游业在克服了“非典”影响情况下,仍保持了发展态势,对第三产业的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

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一是电力供应紧张,部分原材料价格大幅上涨,对经济快速增长的制约开始显现;二是农民增收困难,社会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的压力还较大;三是环保压力很大,部分高污染产业的扩张,加大了污染治理工作的难度;四是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仍时有发生。

二、农业

种植结构继续向效益型调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12.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5%。其中粮食播种面积为217.9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6.3%;油料种植面积23.1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7%;蔬菜种植面积57.72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粮经比例由上年的70.4:29.6调整为69.8:30.2。

主要农作物产量略有下降。全年粮食总产为99.14万吨,比上年减少1.4%;油料产量为4.05万吨,比上年减少12.7%;蔬菜总产为287.03万吨,减少0.2%。粮食亩产量为303.2公斤,增长5.28%,创历史新高。

畜牧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10.93万吨,增长3.6%;奶类产量5.52万吨,增长21.2%;禽蛋类产量9.93万吨,增长3.6%。年末大牲畜存栏35.37万头,比上年增长4.2%;猪存栏71.07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羊存栏116.45万头,减少2.3%。当年猪出栏94.79万头,增长0.6%;羊出栏65.25万头,增长8.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受全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原煤、焦炭等能源、原材料需求旺盛的影响,我市工业保持了快速发展。2003年,全市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值完成180.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2.23%,完成增加值60.41亿元,同比增长19.73%。无论是总量还是增幅都是1996年以来最好的一年。其中轻工业增加值为7.41亿元,增长12.70%;重工业增加值为53.01亿元,增长21.05%。地方企业、国省营企业同步前进,各种经济类型工业协调发展。

主导行业、骨干企业对工业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在八大主导行业中,除纺织业产值较同期减少外,其余七大行业都保持了快速增长。其中煤炭行业实现产值39.6亿元,增长26.39%;焦炭完成产值37.4亿元,增长29.46%;机械工业完成产值42.2亿元,增长22.19%;非金属矿制品业完成产值11.93亿元,增长29.7%;冶金业完成产值8.15亿元,增长31.9%;化学、电力行业增速也都在10%以上,全市95%以上的增长来自这七大行业。汾西矿业、经纬纺机、山西安泰、经纬合力、榆社化工、介休茂胜六大企业,产值占到全市的30.3%,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2.7%,拉动全市工业增长9.5个百分点。从产品产量看,在监测的十八种主要产品中,有十三种保持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79.88亿元,比上年增长41.99%;实现利税18.29亿元,同比净增5.73亿元,增长45.59%;利润达6.33亿元,同比净增3.15亿元,增长99.17%;亏损企业亏损额1.25亿元,减少13.46%。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6.59%,比上年同期提高9.24点。分行业看,煤、焦、专用设备制造业、电力、非金属矿制品五大行业效益突出,实现利税13.30亿元,增长65%,五行业新增利税占到全部工业新增利税的91.8%。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3.96亿元,增长63.79%;集体企业实现利税0.56亿元,增长50.03%;股份制企业实现利税5.52亿元,增长59.4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实现利税0.56亿元,增长61.70%。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2.9亿元;实现利税833万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强劲扩张。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2亿元,接近“七五”、“八五”十年的总和;比上年同期增长100.8%,我市投资建设进入一个新的高潮期。在全部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43.3亿元,增长114.3%;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6.3亿元,增长87.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双百项目”支撑作用明显。列入全市“双百项目”已开工的158个项目,共完成投资70.1亿元,占到全部投资的64.2%。分类型看,电力交通完成投资26.1亿元;煤焦冶金项目完成22.6亿元;城建项目完成7.3亿元;社会事业、医药、农业产业化、服务业、园区建设分别完成5.5亿元、4.6亿元、2.3亿元、1.03亿元和0.61亿元。

“工业强市”思路凸现,工业投资增长明显快于其他产业。在全部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1.8亿元,下降19.4%,增速比上年回落17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投资58亿元,增长205.3%,加快118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57.8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倍,占全部投资的比重为60.7%,较上年提高21.2个百分点。用于传统产业提升、产业链延伸、新兴产业发展壮大的调产项目投资快速增长,煤炭、炼焦、电力、化工、黑色金属冶炼、非金属矿制品(主要是碳素、玻璃器皿)六行业共完成投资47.2亿元,占到全市总投资的49.6%,占全部工业投资的81.7%。第三产业完成投资35.4亿元,增长37.2%,降低4.6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6.09亿元,增长82.7%;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5亿元,增长92.3%,其中销售给个人增长122%,所占比重为88%。

投资自主性增长活力增强,民间投资活跃。全年全市民间投资共完成70.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1.3倍,占全部投资的74.4%,同比提高9.1个百分点。从投资资金来源看,企业自筹、贷款明显高于预算内资金,占到全部资金来源的86.8%,表明投资自生性机制进一步改善,投资的自主性明显增强。

全年新增固定资产37.6亿元,比上年增长9.3%;交付使用率39.5%,比上年降低了45.5个百分点;施工房屋面积390.1万平方米,竣工175.2万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对外经济和旅游

消费需求稳定增长。2003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3.31亿元,同比增长8.3%,较上年加快2.3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5.75亿元,增长15.6%;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47.56亿元,增长4.7%。从动态看,受“非典”影响,消费品市场呈现“V”字型运行态势,一季度高开,二季度低走,三、四季度快速回升。其中五月份同比下降17.9%,八月份之后,呈现出明显的逐月回暖迹象,十二月当月增长16.6%,创出近年新高。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3.2亿元,增长16.8%;餐饮业零售额5.4亿元,增长6.3%;其他行业零售额4.71亿元,减少44.8%。

对外贸易增势强劲。全年进出口总额达2180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7.43%。其中,出口总额20511万美元,突破了两亿美元,增长60.83%;进口总额1289美元,增长了2.8倍。焦炭出口的快速增长仍是拉动全市出口的主要动力,共出口131万吨,增长了5.65%;出口额14602万美元,增长了72.08%,对全市出口的贡献率达到78.9%。此外,玻璃器皿、钉丝等产品也保持了快速增长。分地区看,对美洲的出口额为7874万美元,增长98.6%;对欧洲的出口额为7950万美元,增长90.37%;对亚洲的出口额为4687万美元,比上年略有下降。

旅游业受非典影响呈回落态势。2003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353.1万人次,比上年减少15.8%,其中接待国内游客351.9万人,比上年减少15.6%;国外游客1.2万人,减少53%;旅游门票收入为7102万元,同比减少11%;旅游综合收入为8.53亿元,减少3.2%。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到2003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7289公里,比上年增加1413公里,增长24.0%;等级路里程为7114公里,增加1416公里,其中高速公路为174公里,新增39公里。

客运量、货运量全面增长,交通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公路货物运输量完成6764万吨,比上年增长2.5%;货物周转量38.00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0.8%;公路客运量2621万人,比上年增长7.9%;旅客周转量12.91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4%。2003年末,全市共有民用汽车67918辆,比上年增加12274辆,其中:载客汽车32726辆,增加7648辆;载货汽车34204辆,增加4502辆。

邮电通信业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2.22亿元,增长49.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1.36亿元,增长21.3%;电信业务总量10.86亿元,增长53.4%。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14.66万门,总容量达到54.72万门;新增移动交换机4.1万门,总容量达到45.7万门。新增固定电话用户(包括小灵通用户)16.84万户,达到64.31万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5.14万户,达到51.28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5.59万户,比上年末增加31.98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用户达到11.38万户,比上年增加3.12万户。

七、财政、金融

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24.86亿元,同比增长28.43%,增收5.51亿元。分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15.12亿元,增长31.47%;地税部门完成7.10亿元,增长17.55%;财政部门完成2.64亿元,增长45.45%。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48亿元,同比增长25.16%,增收1.91亿元。其中,工商税收为5.92亿元,增长21.47%;农业四税0.51亿元,减少13.97%;企业收入0.43亿元,增长65.47%;专项收入为0.47亿元,增长18.01%;其他收入2.15亿元,增长48.46%。

财政支出在重点支持生产、建设的同时,确保了工资、社会保障等项重点公共预算支出的需要,支出结构进一步合理。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24.26亿元,比上年增长25.94%。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2.9倍;农业支出增长23.7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37.0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10.58%;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增长33.29%;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增长29.41%;文体广播、教育、科学、医疗卫生支出分别增长22.94%、15.39%、0.88%、41.43%。

金融运行态势平稳。截止2003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14.17亿元,比年初增加62.51亿元,比上年多增加25.36亿元,增长68.3%。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1.50亿元,比年初增加14.6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45.3亿元,增加42.1亿元。各项贷款余额174.6亿元,比年初增加23.4亿元,比上年多增加9.1亿元,增长63.6%。其中农村信用社贷款余额51.12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4亿元;消费贷款余额7.92亿元,增加0.56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913.7亿元,增长45.92%;现金支出960.27亿元,增长45.27%;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46.57亿元,比上年增加11.71亿元,增长33.58%。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91006万元,比上年增长39.5%。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060万元,增长10.0%;人身险保费收入74946万元,增长50.0%,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个人营销收入55257万元,比上年增长23.0%;健康险1140万元,增长52.4%;短期意外险2438万元,增长71.8%。全年全市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6033万元,比上年增长22.4%,其中财产险赔付8984万元,人身险赔付7048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各类教育事业有新的发展,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度增长,高校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高等职业教育迈出发展步伐,同时,素质教育,义务教育和扫盲教育稳步推进。今年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学生8213人,增长25.8%;在校学生21919人,增长31.9%;成人高等学校招生1101人,在校生3338人;各类中等职业技术教育学校招生3851人,在校生12729人;全市普通中学招生7.32万人,在校生21.97万人;初中入学率达99.81%,辍学率为1.5%;小学招生4.85万人,在校生29.53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9.09%,辍学率为0.55%。特殊教育学校招生104人,在校生863人。幼儿园在园幼儿7.46万人。全市各类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并结业学员31.33万人次,年末有32.64人在培训。全市扫除文盲3234人。

科技事业取得新进展。全市共申报各类科技项目125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国家级13个,省级48个,市级64个。共投入科技补助资金1342万元,比上年增长10.9%;全年共签订各类技术合同15项,合同金额为1910万元。获省级科技进步奖2项。

九、文化、卫生、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在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了一批深受群众喜爱、健康向上的活动,成功举办了平遥国际摄影节等大型活动,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5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1个,独立核算的博物馆8个,文物局5个,文化管理所处10个,共有档案馆12个,群众文化事业单位118个。年末,全市公共图书馆藏书10.5万册,全年艺术团体演出2448场次,文化馆举办展览馆39个。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0.91%,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99%,有线电视用户27.93万户。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2003年上半年,全市有5个县(区、市)先后发生非典疫情,全年累计临床确诊病例51例,累计死亡3人。非典疫情发生后,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逐步建立,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较大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677个,其中医院、卫生院230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1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17个。医院和卫生院床位9128张。卫生技术人员1.32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737人,注册护士2969个。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3年全市共举办县以上综合运动会16次,单项比赛216次。各种形式的群众体育锻炼和健康活动进一步发展,全年共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32次,其中千人以上57次,参加人数34.77万人次。

十、资源和环境

耕地面积继续减少。年末耕地总资源面积为348.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13.7千公顷,常用耕地299.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9.7千公顷;有效灌溉面积129.3千公顷,比上年略有减少。在减少的耕地中,生态退耕9.0千公顷;建设占用耕地0.4千公顷。全年造林面积35.4千公顷。

能源消费总量明显上升。2003年全社会用电量为43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了23.6%。全市500万元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总量2479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18.6%。其中原煤2115万吨,增长13.0%,电力29.2亿千瓦时,增长35.8%;洗精煤886.2万吨,增长32.4%。单位产值能耗有所下降,万元产值能源消费量为13.7吨标准煤,比上年减少10.5%。

水资源供求关系依然紧张。2002年全市水资源总量为9.2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8%。全年平均年降水量542毫米,增加141毫米。全年总用水量5.49亿立方米,比上年下降7.7%。其中生活用水增长7.6%;工业用水增长9.0%;农业用水下降12.5%。全市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为305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7.1%;人均用水量为181立方米,比上年减少8.1%。

总体水质状况有所下降。据对汾河、潇河、清漳河三条河流六个断面的水质监测结果显示,2003年六个断面均为劣五类水质,比上年增加了两个,而三类和四类水质断面则分别减少了一个。

对污染严重的企业环境整治工作继续加强。全年共完成环境污染治理项目49项,完成投资1089万元。生态环境继续改善,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141天,废水排放达标率和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到36.1%和40.5%,比上年提高4.6和9.4个百分点。全市环境噪声达标面积为18.84平方公里,其中新建7平方公里。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2003年全市出生人口3.23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0.61‰,死亡人口1.93万人,死亡率为6.34‰;全年净增人口1.30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4.27‰,比上年降低0.1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5.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9.36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达35.8%;乡村人口为195.90万人,占全市人口的比重达64.2%;男性人口为158.18万人,女性人口为147.08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7.54,比上年下降了1.06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2003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6056元,增长13.9%,人均消费性支出4393元,增长9.4。其中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960元,增长13.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223元,增长4.4%。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612元,增长7.7%;农民生活消费性支出1659元,比上年增长3.66%。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17.3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16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为23.93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2平方米。市区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1%;全市农村居民为39.2%。市区城镇居民的教文娱乐支出达到16.3%;全市农村居民达到16.24%。年末全市私人轿车拥有量已达11993辆,比上年增长33.3%。年末农村贫困人口为20.08万人。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为15.7万人,比上年增长0.6%;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达到100%;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9.1万人,增长6.9%;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6.1万人,比上年增长1.56倍。全市共有62795个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比上年增长30.6%。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个,床位175张,收养各类人员58人;敬老院46个,床位807张,收养426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53个。年末优抚对象达到1.95万人;社会救济对象8.98万人。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晋中市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人口为抽样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