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朔州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0:16:19 来源:朔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565次

2005年是朔州市全面落实“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全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一年来,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各项宏观调控政策,围绕"提前三年翻番,再造一个朔州"的宏伟战略构想,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加强管理,全面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圆满完成了新世纪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GDP)共完成181.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4年增长13.6%,增幅比上年下降了2.6个百分点,但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在全省11个市中排名第4位。其中第一产业完成增加值18.5亿元,下降3.4%;第二产业增加值106.1亿元,增长23.3%;第三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6.2%。三次产业比重由上年的12.6:51.7:35.7调整为10.2:58.4:31.4。分地区看,朔城区完成地区生产总值33亿元,增长13.6%;平鲁区完成16.1亿元,增长0.2%;山阴县完成24.8亿元,增长18.4%;怀仁县完成40.4亿元,增长19.5%;应县完成11.4亿元,增长4.4%;右玉县完成6.7亿元,增长7.6%。

“十五”期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以年均11.6%的速度递增,年均增速比“九五”时期高出4.6个百分点。同时产业结构发了深刻变化,一、二、三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8.6:43.3:38.1调整为2005年的10.2:58.4:31.4,第二产业比重上升了15.1个百分点,“十五”期间是朔州工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历史时期。

物价涨幅明显回落,整体水平趋于稳定。全年市区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05%,涨幅与上年相比回落了4.2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低0.35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1.16%,同比回落了2.06个百分点,涨幅低于全省平均水平1.14个百分点。

宏观经济效益持续看好,财政收入再创历史新高。在2004年首次突破20亿元大关的基础上,2005年全市财政收入再次创下历史新纪录。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35.1亿元,比上年增长64.6%,提前3年实现了市四届人大一次会议提出的“到2008年财政收入跨过30亿元”的预定目标,增幅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4.6个百分点。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3亿元,增长69.6%,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8.8个百分点。分税种看,与国民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主体税种均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其中增值税完成22.1亿元,同比增长66.7%;营业税完成2.1亿元,增长38.8%;企业所得税完成3.4亿元,同比增长84.9%;个人所得税完成1.4亿元,增长37.4%;资源税完成1.9亿元,增长1.2倍。分征收系统看,国税部门完成23.9亿元,比上年增长67.2%;地税部门完成8.8亿元,增长57.5%;财政部门完成2.2亿元,增长66.5%。全年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9.3%,在2004年的基础上又提高了4.6个百分点。财政收入的大幅增长为各级政府部门更加有效地实施各项宏观调控政策提供了充实的物质保障。2005年全市当年一般预算支出总额为20.3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用于城市公用基础设施建设和改造支出0.4亿元,同比增长53.4%;用于社会保障补助和社会福利救济等支出1.7亿元,增长18.5%;农林水气事业费支出2.8亿元,增长3.4%;文体广播事业费支出0.6亿元,增长32.3%;教育支出4.4亿元;增长41.1%。

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比2000年增长4.4倍和1.8倍,整个“十五”期间,两项指标分别以年均40.2%和22.7%的速度逐年递增。

全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0471个,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082人。全年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数403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 2.4%,比省定目标低2.1个百分点。

当前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基础还不稳固,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较为突出,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经济的快速发展还主要依赖于对地下资源的高度开发、利用之上,主导产品的科技含量不高,结构调整依然任重道远;在煤炭生产领域内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资源浪费、环境破坏问题还比较严重。因此增加科技投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成为今后全市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

二、农业

2005年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303.8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3千公顷,增长12.2%;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33.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30.4千公顷,增长14.9%。在粮食作物中,高产作物玉米播种面积达到118.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了7.4千公顷,增幅达到6.6%。此外全年油料播种面积32.6千公顷,减少0.1千公顷,下降0.3%;蔬菜播种面积15.6千公顷,增加3.5千公顷,增长28.6%。

粮食产量因干旱有所下降。全年全市粮食产量达到66.7万吨,比上年减少5万吨,下降6.9%;粮食单产由上年的每公顷3530公斤减少到2856公斤,下降了19.1%。其中玉米产量55.3万吨,增加0.5万吨,增长1%;油料产量1.9万吨,减少1万吨,下降34.5%;蔬菜产量63.5万吨,增加14.2万吨,增长28.7%。

畜牧业保持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肉类总产量达到6.1万吨,比上年增长2.1%。其中猪肉产量3.3万吨,下降3.1%;牛肉产量0.8万吨,下降8.6%;羊肉产量1.5万吨,增长15.8%;禽肉产量0.3万吨,增长8.3%。全年牛奶产量33.4万吨,增长21.2%;禽蛋产量2.1万吨,增长0.9%。年末大牲畜存栏数达到37.1万头,与上年基本持平,其中牛存栏数26.1万头,下降3.6%,其中奶牛存栏数13.3万头,增长18.2%;猪存栏28.7万头,增长0.9%;羊存栏159.8万只,比上年增长4.9%;禽类302.8万只,增长10.6%。

年内全市新增耕地0.5千公顷,减少耕地4.8千公顷,年末耕地总资源达到369.7千公顷,比上年的374千公顷下降1.2%。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6.9万吨,比上年下降5.8%;地膜使用量2719吨,增长7.3%,地膜覆盖面积50.9千公顷,增长0.4%;农药使用量573吨,下降14.1%;农村用电量(不包括县办工业、城镇生活用电)1.6亿千瓦小时,增长6.7%。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154.7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8%。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累计完成工业增加值91.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25.4%。按登记注册类型划分,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67.3亿元,增长27.6%;集体企业增加值2.6亿元,下降33.5%;股份合作企业增加值2亿元,增长19.4%;股份制企业增加值31.7亿元,增长72.24%;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加值0.3亿元,增长16.4%。按轻重工业划分,轻工业完成增加值6.5亿元,增长0.7%;重工业增加值85.9亿元,增长29.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全年全市162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222.1亿元,比上年增长43.8%,共实现利润12.8亿元,利税29.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2倍和1.1倍。其中中央企业实现利税16.2亿元,增长1.8倍;地方企业实现利税13.5亿元,增长58.9%。

建筑业保持健康发展。全年全市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56个,累计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8.1亿元,竣工产值18.7亿元;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7.1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66.7万平方米,按施工面积计算的房屋建筑工程竣工率达到86.5%;全年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实现工程结算收入19.9亿元,实现工程结算利润1.8亿元。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3.4亿元,比上年增长21.7%,其中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68.9亿元,增长14.6%;农村完成投资4.5亿元,增长1.36倍。在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5.4亿元,增长73.4%,成为全年投资增长的一大亮点。按项目隶属关系分,地方项目完成投资55.5亿元,增长67.3%;中央项目完成投资17.8亿元,下降38.1%。

投资结构呈现新的变化。全年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一产业(农林牧渔业)完成投资0.3亿元,下降50%;第二产业投资41.7亿元,下降4.8%;第三产业投资20.8亿元,增长48.6%。除煤、电等传统地方产业投资仍占较大比重外,农副食品加工制造、医药制品、流通、教育、公共管理等行业的投资明显增加。

投资效果明显。全年城镇以上各种经济类型单位施工项目个数达到182个,比上年增加了49个,建成投产项目74个,项目建成投产率达40.7%;施工房屋面积96.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47.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达到49%;新增固定资产22.2亿元,与上年基本持平。全年通过投资建设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或工程效益有:原煤开采670万吨/年、洗煤580万吨/年、电解铝10.3万吨/年、火力发电装机容量50万千瓦、水泥70万吨/年、机制糖8万吨/年、其他乳制品4万吨、白酒1万吨、新建独立公路桥梁3座、新建独立公路桥梁1060延长米、有效灌溉面积4万亩、中等学校学生席位1750个、小学学生席位6060个、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8万吨/日、城市自来水管道长度1公里、城市天然气储气能力8万立方米、城市道路扩建面积2.6万平方米、城市道路扩建长度9.6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9万吨/日。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不衰。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4.1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实际增长11.5%。分销售地区看,市的消费品零售额12亿元,增长21.5%;县的消费品零售额25.1亿元,增长2.5%;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7亿元,增长24.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42.2亿元,增长15.5%;餐饮业零售额6.8亿元,增长16.7%;限额以下及个体户贸易业零售额36.3亿元,增长15.2%。分经济类型看,国有、集体公有制经济累计完成消费品零售额7.5亿元,同比下降19.4%;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完成43.2亿元,增长17.7%。民营经济以其“点多、面广、经营方式灵活”的优势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显示出强大的市场生命力。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外贸步伐明显加快,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年海关统计的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220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3.5%,增幅比上年提高了21.6个百点。其中出口总额完成83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2%,一举扭转了全市出口连续两年下降的被动局面,增幅比上年提高了27.3个百分点;进口总额137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2.4%,增幅提高17.9个百分点。全年新批准外商直接投资企业5家,合同外资额9439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24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倍、106.3倍和81.3倍。

旅游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全年全市共接待入境国际旅游者1.3万人次,国内旅游者176.4万人次,分别比上年增长79%和69.9%。全年国际旅游外汇收入26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0.2%;国内旅游总收入4.9亿元,同比增长1.6倍。年末全市星级饭店数已达到11家。

七、交通、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长足发展。2005年全市共完成公路建设投资5.2亿元,其中农村公路完成投资4.3亿元,建设公路1250公里。全年新增公路通车里程173公里,比上年增长1.4倍,全年全市共完成货运量8300万吨,货物周转量29300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提高45.6%和32.6%;完成公路客运量1530万人,旅客周转量73000万人公里,分别增长9.3%和8.9%。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收入5.2亿元,比上年增长22.1%。其中,电信业务总收入4.7亿元,增长21.9%;邮政业务总收入5015万元,增长23%。年末全市固定电话交换机总容量31.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23.5万户,其中城市固定电话用户14.2万户,农村固定电话用户9.3万户。年末全市移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4.2万门,移动电话用户31.7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为55.2万户,电话普及率(包括固定和移动电话)达到36.6部/百人。

八、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运行稳健协调。2005年全市各级金融机构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科学的信贷投放观,努力加大对地方经济建设的支持力度。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679.4亿元,比上年增长25.4%;累计现金支出702.9亿元,同比增长25.8%;收支相抵累计现金净投放23.5亿元,同比增长40%。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234.4亿元,比上年末增加56.6亿元,增长31.8%。其中,企业存款余额5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3.3亿元,增长30.6%;储蓄存款余额156.7亿元,比上年末增加38.4亿元,增长32.4%。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89.2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5亿元,下降5.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56.9亿元,比上年末减少0.4亿元,下降0.7%;中长期贷款余额27.6亿元,比上年末减少5.8亿元,下降17.5%。

保险业健康发展。全年保险业实现保费收入2.8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8.2%。其中,财产险实现保费收入8922万元,增长3%;人寿险实现保费收入18612万元,增长21.6%;健康险保费收入548万元,增长72.9%;意外伤害险实现保费收入436万元,下降56.3%。全年保险业赔款与给付支出4449万元,下降8.9%。其中,财产险赔款3362万元,下降15.5%;寿险综合给付498万元,增长17.2%;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款589万元,下降32.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继续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中学145所,全年共招收学生4.7万人,毕业学生4.4万人,在校学生14万人。其中普通高中22所,全年共招收学生1.4万人,毕业学生1.3万人,在校学生4万人;普通初中123所,全年招收学生3.3万人,毕业学生3.1万人,在校学生9.9万人。年末全市共有中学教师6738人,比上年增长4.2%;其中高中教师1945人,增长8.8%;初中教师4793人,增长2.5%。高中教师和初中教师合格率分别达到82.8%和94.6%。

科技事业迈出新步伐。全年全市共实施各类科技计划68项,其中国家级3项,省级26项,争取上级科技资金333万元;全年专利申请达到25项,取得各类科技成果21项,6项通过了省级鉴定,其中“朔州市粉煤灰精细化综合利用”科研项目取得了国际领先的小试成果;全年累计推广农业实用技术30多项,试验推广农业新品种50多个,建成国家级农业科技服务体系2个、省级种植业智能决策系统2个;全年全市各级政府对科技的投入总额达到了609万元,其中市本级科技研究与开发经费310万元,占到财政支出的0.7%;先后与清华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等院校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并参加了第八届中国北京国际科技产业博览会、中国深圳高新技术交易会、第二届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科技交流交易活动。年末全市科技人员达到2.5万人。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市场在规范中健康发展。全市文化事业以繁荣文化为中心,以深化改革、优化环境为动力,强化市场管理,推动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在春节、元宵节两大传统节日期间,全市组织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文明之春”系列文化活动。独具特色的地方小剧种调演、流光溢彩的灯展、载歌载舞的庆新春文艺节目、颇具现代气息的高科技特色景观营造出欢乐喜庆、积极向上的文化氛围。与此同时,全市文化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打击盗版、整顿互联网营业场所等一系列净化文化市场的专项活动。全年共对17家软件销售单位、4家软件装订单位进行了检查,对60余家网吧进行了集中整顿,均取得明显的社会效果。年末全市共有公共图书馆6个,公共图书馆藏书量21.6万册,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3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4.03%、电视人口覆盖率98.52%,有线电视用户5.2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48个,其中,医院29个,卫生院97个,门诊部6个,采供血机构1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7个,卫生监督所1个。年末全市医疗卫生单位拥有床位3590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2839张,卫生院拥有床位682张,门诊部拥有床位24张,妇幼保健机构拥有床位45张。年末全市 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4381人,其中执业医师2032人、执业助理医师357人、注册护士931人、药剂人员289人、检验人员177人、其他卫生技术人员595人。

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发展,竞技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共建有群众健身辅导中心、站、点6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60人。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类群众体育活动和比赛112次,参加人数达到12万人次。特别是2005年5月,在山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资格赛上,我市体育代表队在青少年武术、散打、摔跤、击剑、矛道、田径、举重、篮球等8个项目的比赛中,共夺得2金、1银、1铜、13个名次,共有68人进入省运会决赛阶段的参赛资格,为朔州体育事业增添了光彩。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一是以提升城市承载力为中心,大力实施城市重点工程建设。全年共组织实施了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州北街、马邑北路、市委西区、八一路、顺义路等7项市区重点工程,完成市区重点工程投资6700万元。二是以创建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加强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在巩固已有绿化成果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城市绿化重点工程建设。全年共建成公园、小游园、广场等公共绿地6.8万平方米;完成安泰街等7条路段的绿化新栽、补植和改造工程;完成总面积15.8万平方米的城北园林苗圃扩建和防风林等绿化工程。经过一年的投资建设,市区新增绿地面积46.4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增加0.53平方米。

城市功能日趋完善。年末市区供水管道总长度达到443公里,年供水总量9725万立方米;天然气管道总长度140.2公里,年供气总量达到4384万立方米;全市天然气用户达到2.5万户,比上年增长4.2%;全市集中供热面积达到361.7万平方米,其中家庭住户供热面积268.3万平方米。

环保工作扎实有效。一年来,全市环保部门以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以提高环境空气质量为突破口,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强化环境管理、全面推进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主要内容,不断加大检查执法力度,严格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取得了比较明显的成效。全年市区两级共拆除采暖锅炉78台,桑拿洗浴锅炉45台,茶炉37台,并将122家宾馆、饭店、食堂的燃煤大灶改用清洁能源。仅此一项就使市区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硫排放物2127吨,烟、粉尘排放物6893吨,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可吸入颗粒物浓度值比上年分别下降了56%、25%、35%。全年建成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已达到246天,比上年的199天增加了47天。年末,全市烟尘控制区面积达到16.2平方公里,同比增长36.1%,噪声达标区面积达到14.5平方公里,同比增长27.2%。

十二、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进一步得到有效控制。据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全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3.1‰;人口死亡率6.2‰;人口自然增长率6.9‰,比上年下降0.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达到150.7万人,比上年增加1万人,其中男性人口77.8万人,女性人口72.9万人,男女性别比为106.6;分城乡看,城镇人口63.3万人(其中居住在市区的人口21.9万人),乡村人口87.4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87元,比上年增加1021元,增长13.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152元,增长1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5%。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081元,比上年增加286元,增长10.2%,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7.9%;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721元,增长3.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2.8%,比上年下降2.2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7.3%,比上年下降了0.2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事业明显增强。全年全市共为1.6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10591万元,为参保的1385名机关事业单位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2354万元,为3476名失业人员发放失业保险金635.3万元,为2163名符合条件的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兑现待遇11.8万元,同时为符合保障条件的5993名下岗职工按时足额支付了基本生活费,基本生活保障率达到100%。截止年底,全市社会保障资金总积累达到4.6亿元,比上年净增1亿多。其中企业养老保险基金积累2.5亿元,失业保险基金积累0.6亿元,医疗保险基金积累0.5亿元,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积累0.6亿元,工伤保险积累1130万元,农村养老保险积累1477万元,再就业基金积累1500万元。

社会救助体系日臻完善,福利事业稳步推进。全年全市共有敬老院53所,入院五保对象350人,每人每年供养标准为1335元,基本达到了当地人均生活水平。针对全年出现的大面积自然灾害,全市共发放灾民救助卡2.2万张,累计下拨救灾款760万元,接收捐款23万元,为4.5万灾民解决了燃眉之急。全年共发行福利彩票1177万元,比上年增长1倍以上。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生产总值及分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部分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取自于相关部门。

4、本公报中“市区人口”是指居住在市政府所在地的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