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朔州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0:13:32 来源:朔州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92次

2002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认真学习邓小平理论,忠实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带领全市人民“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创造特色,争先发展”,在全国、全省宏观经济发展形势普遍趋好的良好环境下,经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经济高速增长,社会全面进步,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朔州历史少有的喜人成果。

一、综合

2002年,我市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初步成效,一大批调产项目顺利实现投产见效,产业结构得到优化。通过大力深化企业改革和发展民营经济,全市宏观经济形势显著好转,经济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总量大幅提高,国民经济表现出历史少有的积极趋向。据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00.3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增幅高于上年12个百分点,为建市以来第四个高增长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15亿元,增长33.5%;第二产业增加值49.62亿元,增长14%;第三产业增加值36.59亿元,增长7.2%。分县区国内生产总值完成情况如下:朔城区18.15亿元,增长11.7%;平鲁区12.19亿元,增长14.1%;山阴县13.33亿元,增长14.3%;应县8.12亿元,增长13%;右玉县4.03亿元,增长13.8%;怀仁县25.26亿元,增长14.5%。六县区中有四个县区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年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6382元。

市场保持平稳,物价略有下滑。与2001年相比,2002年的市场商品供应更加充裕,价格再次出现下降,全年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98.68%,比上年101.1%的总指数下降了2.4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100.88%,比上年提高0.88个百分点,但比上年101.2%的居民消费品价格总指数也下降了0.32个百分点。

社会秩序稳定,改革稳步推进。面对少有的良好发展环境,2002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团结一心齐抓经济,社会秩序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喜人形势。就业形势喜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国有集体企事业单位从业人员124372人,比上年又减少1136人,乡村从业人员424533人,也比上年减少2032人。通过多种渠道安置下岗职工4378人,再就业率达到41%。

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继续表现在体制、机制和环境三个方面。宏观经济中体制不畅,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不够充分、完善,经济活动中非市场性制约因素较多;微观经济中运行机制不活,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缺乏规范化、科学化手段;经济发展的软硬件环境没有得到彻底、有效的治理和改善。此外,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发展不稳定,下岗失业人数较多,社会就业压力增加等问题,也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继续发挥着消极作用。

二、农业

2002年,面对多年不遇的喜人农业生产自然条件,在市县(区)乡三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中心,着力实施农业经济结构调整,全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林牧渔业全面提高。

种植业生产喜获丰收。据统计,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90.41千公顷,比上年提高11.43%;粮食总产量达到600511吨,比上年增长3.7倍;总量虽未达到朔州历史粮食产量最高年1996年,但亩均产量201公斤,比上年亩产提高3倍,比1996年亩产水平提高1.5%,为建国以来朔州粮食亩产量最高水平。全年油料产量37471吨,增长6.8倍,甜菜产量148166吨,增产1.74倍,蔬菜产量688241吨,增产99.5%。预计全年种植业产值可达14.4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3%。

畜牧业生产稳步增长。作为全市农业经济重要支柱的畜牧业,几年来一直保持着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在2001年大灾之年,也保持了旺盛的发展势头,产值增长13.7%。2002年在种植业全面回升的情况下,仍然表现出色。据统计,全年全市猪、牛和羊的饲养量分别为628191头、288399头和1996266只,与上年相比猪增长0.73%,牛下降0.65%,羊增长10.25%。年末全市大牲畜存栏350303头,比上年增长5%,其中奶牛存栏80221头,增长10.04%。全年肉类总产量51726吨,比上年下降5.1%,奶类产量220667吨,增长7.66%,禽蛋产量19051吨,增长2.29%。全年畜牧业可完成产值10.85亿元,增长1.2%。

林业生产大幅增长。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69.15万亩,比上年增长2.69倍。其中营造防护林67万亩,比上年增长3.73倍;营造经济林1.36万亩,比上年下降32.7%;此外还营造用材林7335亩。全年四旁植树438万株,全市林业生产可完成产值9852万元,比上年增长75.4%。退耕还林工作成效显著,全年完成退耕还林面积25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通过实施积极的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加强退耕还林还草工作,年末耕地面积301600公顷,比上年末下降5.26%,其中水浇地面积99595公顷,比重33.02%,比上年水平提高1.01个百分点。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56406吨,比上年增长6.44%;地膜使用量1927吨,增长2.61%,地膜覆盖面积38014公顷,增长0.1%;农用柴油使用量11709吨,增长23.03%;农药使用量552吨,增长11.74%;农村用电量13566万千瓦小时,下降2%;农业机械总动力1138331千瓦,比上年增长12.73%。

三、工业

2002年在支柱工业产品市场看好,煤炭工业全面回升的带动下,全市工业经济呈现出积极的发展趋向,工业生产高速增长,主要工业产品大幅提高。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9903万元,增长14.8%。其中中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1.26亿元,增长11.56%,增速与上年基本持平;地方企业完成增加值13.73亿元,增长21.95%,增速高于上年14.42个百分点,成为拉动全市工业生产高速增长的主要力量。

良好的产销衔接状况,为经济效益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统计,2002年全市119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807803万元,增长25.7%;实现利税112366.8万元,比上年增长39.22%,其中利润总额77228.1万元,增长155.78%。企业资产负债率59.15%,比上年降低1.07个百分点;全年全部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55642元/人,也比上年提高7185元/人,增长14.83%;企业资金利税率高达16.1%,比上年提高8.99个百分点.亏损企业由上年的14户减少到11户,减亏3户,亏损面下降2.52%,地方亏损企业亏损额也由上年同期的2430万元下降到1854万元,减亏额576万元,减亏幅度达23.75%。

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2002年如期实现初见成效的目标。结构调整促成全市经济迅速摆脱九十年代末的困境,走上了持续、快速发展的健康轨道。2002年全市重点调产项目资金筹措、到位状况良好,工程建设进展迅速,全年完成投资13亿元。其中朔州市山阴县金海洋洁净煤公司“双500万”水煤浆工程年内完成投资12400万元,雁门乳业有限公司完成5255万元,太原狮头集团朔州水泥厂11万吨回转窑生产线完成6000万元,等等。结构调整的顺利推进,带来全市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的明显提高,所有制结构的重大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明显优化,三次产业比例由1999年的15.6:47.4:37演化为2002年的14.1:49.44:36.4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建筑业

投资规模继续加大。在以项目投资为突破口的大规模经济结构调整工作带动下,从2000年起,全市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逐年壮大。据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可完成38亿元,比上年增长50.1%,在上年创纪录的基础上再创新高。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8.14亿元,增长86.6%;更新改造投资可完成2.89亿元,增长12.33%;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14891万元,增长5.82%。全年仅私营个体经济就完成投资18851万元。

投资效果明显趋好。全年开工的109个基本建设施工项目中,完成投资项目55个,项目投产率50.5%;37个更新改造施工项目中,年内投产34个,项目投产率91.9%。年内基本建设新增固定资产68710万元,更新改造投资新增固定资产26915万元,私营个体投资新增固定资产12620万元。通过积极的投入,紧张的建设,全市经济发展的基础更加巩固,全年用于农业、能源、交通和教育科学等基础产业的投资总额达到18.43亿元,使新大经济增长点逐步成熟,各行业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其中全市全年新增洗煤能力8万吨,亚麻织布12万米,水泥6万吨,日用陶瓷1246万件。

建筑业生产和效益全面提高。2002年全市统计的36家具有资质的建筑企业展开施工项目460个,完成增加值1737万元,比上年增长56.2%;实现利税934万元,增长5.1倍。全年房屋施工面积50.5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8倍;房屋竣工面积33.16万平方米,增长2.03倍。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到200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4505公里,比上年增加300公里,增长7.13%。公路密度由“八五”末的21.1公里/百平方公里增加到41.4公里/百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二。全年共完成道路建设投资17.69亿元,总建设规模650公里。新增通油路的乡3个,通油路村60个。伴随道路条件、站场设施的改善和运输市场的开放,全市交通运输生产力得到进一步解放,公路运输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1260万人,旅客周转量62200万人公里,分别比上年提高9.1%和9.5%;完成公路货运量550万吨,货物周转量194250万吨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6.9%和9.2%。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12亿元(按2000年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3.5%。其中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1.03亿元,邮政业务总量3139万元。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175163门,比上年增长10.04%。年末电话用户146022户,比上年新增24188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96136户,城市住宅电话用户85376户,城市普通公话720户,农村电话用户49886户,农村住宅用户43631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15.44万户,比上年增长40.25%,净增4.43万户。全市通电话的行政村1369个,占行政村总数的76.4%,比上年又提高5.8个百分点;全市电话普及率为每百人9.9部,比上年提高1.58部。

六、国内贸易和对外经济

2002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相对改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大背景下,全市消费品市场表现出积极的繁荣景象。全年工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9.37亿元,比上年增长9.4%,比上年8.1%的增长幅度又提高1.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年初下达的38.85亿元计划任务1.34个百分点。分销售地区看:市的零售额9.44亿元,增长10.2%;县的销售额18.63亿元,增长10.3%;县以下的零售额定11.3亿元,增长7.45%。消费品零售仍然集中体现在县及县以下,比重分别为47.33%和28.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零售额25.21亿元,增长0.2%;餐饮业完成4.84亿元,增长74.6%;其他行业完成9.33亿元,增长15.9%。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完成4.45亿元,下降7.3%;集体经济完成2.36亿元,增长22.8%;个体经济完成21.26亿元,增长1.15%;私营经济完成4.72亿元,增长79.7%;股份制经济完成1.07亿元,增长6.7倍。国有商业经济市场份额只有11.3%,比上年下滑2个百分点,而个体私营经济市场份额达到66%,比上年又提高0.24个百分点;国有经济逐步退出消费品市场的趋势更加明显。

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利用外资成效显著。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市共完成进出口贸易额176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2.6%,超额66个百分点完成年度计划,取得朔州对外贸易历史最好成绩。其中出口完成906万美元,一举扭转上年的下降趋势,增长199.9%,完成年度计划的211.7%,是近年来对外贸易中首次出现的出口大于进口的一年,全年进口完成860万美元,增长40.8%,也比上年增幅提高近6个百分点。进出口贸易集中反映在朔城区、怀仁县和山阴县,分别完成579万美元、557万美元和630万美元。

2002年全市协议利用外资2009万美元,分别是朔州热电厂引进香港资金1209万美元,平鲁区引进美国资金800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800万美元。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实现历史性突破。2002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创造特色,争先发展,以“财源建设”为主题,狠抓收入不放松,使全市财政收入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强劲势头,财政收入取得跨越式发展。全年完成财政总收入12.42亿元,同口径增长23.15%,增收23349万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54亿元,同口径增长28.83%,增收10158万元。其中工商税收完成33055万元,增长27.78%,增收7178万元;农业四税完成2090万元,增长1.41倍,增收1222万元;企业收入完成2810万元,下降4.78%,减收141万元;专项收入完成2460万元,增长43.35%,增收744万元;其他收入完成4971万元,增长10.3%,增收725万元。

财政支出大幅增长。全年一般预算支出累计执行100680万元,比上年增长23.29%,增支19021万元。其中生产建设性支出执行6785万元,下降9.24%;事业行政经费支出执行86465万元,增长25.91%;政策性补贴支出执行1799万元,增长46.74%;专项支出执行1504万元,增长14.9%;其他支出执行4127万元,增长38.72%。

金融运行积极健康,信贷资金作用明显。2002年全市金融系统在自身经营较为困难的情况下,正确处理防范化解金融风险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进一步畅通信贷政策传导机制,贯彻落实各项货币信贷政策,加大对地方经济支持力度,实现了信贷投放和其他融资投放的较快增长,对地方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全年各项存、贷款均呈增长态势,金融机构信贷资金供求基本平衡;现金投放增长强劲。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1.69亿元,增长16.32%;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0.78亿元,增长11.51%;企业存款余额25.84亿元,增长22.6%。各项贷款余额98.5亿元,增长8.84%,增加8亿元。贷款趋向集中,结构趋于合理。全年新增贷款的96%投向国有大中型企业和支撑、带动全市经济的骨干企业与利税大户。其中短期贷款余额60.21亿元,增长16.46%,中期流动资金贷款余额3.98亿元,下降25.55,中长期贷款余额33.9亿元,增长1.9%。全年累计现金收入211.88亿元,同比增长6.87%,增收13.61亿元,现金累计支出230.67亿元,同比增长7.37%,增支15.83亿元,收支相抵,年末累计净投放现金18.79亿元,增长13.4%,较上年多投放2.22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保险事业继续扩大。2002年全市保险事业取得了历史性跨越,全年保费收入1.74亿元,比上年增长74.65%。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4465万元,增长11.04%;寿险保费收入1.19亿元,增长142.9%;健康险保费收入326.4万元,意外险业务收入748.5万元,两项合计比上年增长1.78%。全年累计财保和人寿两公司共支付各类赔款3288万元,比上年下降5.61%。其中财产保险赔款支出2109万元,下降6.85%;人寿保险赔款及给养支出1178.8万元,下降3.3%。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取得喜人成绩。通过充分发挥政府投入的主渠道作用,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全年用于改善办学条件的总投资达到1。2亿元,新建中小学校40所,改造危房学校136所。全年4所中专技工学校毕业学生972人,年内招生1049人,在校学生3207人。169所中学招生40778人,毕业学生27899人,年底在校学生107878人,专任教师5864人。1683所小学全年招生38852人,毕业学生35937人,年底在校学生199882人,专任教师9253人。全年学龄儿童入学率高达99.99%,小学毕业升学率96.56%。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朔州师范、朔城区神头职业中学、平鲁职教中心、朔城区城镇职业中学通过改革和投入,普遍得到加强。成人教育全面加强。成人学历教育参加人数达到6000余人。完成农村使用技术培训10.5万人次,建立乡村两级“六有”农民文化技术学校6所。年内完成全市剩余300余文盲人口的扫盲任务。

科技队伍基本稳定。到2002年末,全市专业技术人员2.3万人,其中中级以上职称5356人;拥有县级以上科研机构11个,县区级科技服务组织26个,乡镇级科技服务组织297个,村级科技服务组织1091个,形成了覆盖全市的科技服务网络。由朔州市人民政府和中国科学院合作,成功举办了朔州市科技项目对接洽谈会,签定技术合同6项,达成意向17项,完成技术交易额238万元。

科技成果表现突出。科技兴农成绩斐然,在全市六个高标准农业科技示范园区集中引进和推广农业新品种53个、农业新技术38项,重点实施了23项农业科技项目,其中国家级星火项目1项。省级星火计划项目1项,省级攻关项目1项,市级20项。技术创新成效显著,全年共组织实施工业科技项目14项,其中国家级1项,省级3项,市级10项。全年推动了11项科技成果转化,其中省级4项。民营科技企业发展良好,到年底,民营科技企业达到18家,其中有6家获省级民营科技企业资格认定。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市场管理积极有效。2002年,全市文化部门继续坚持“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的基本方针,认真落实《文化娱乐市场管理条例》,积极开展清理整顿文化市场活动,进一步引深“扫黄”、“打非”专项斗争,大力净化文化市场,确保了全市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年末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文化馆6个,群艺馆1个,图书馆7个,博物馆1座,档案馆1个,广播电台5座,电视台3座,有线电视台7座,有线电视用户达到6.33户。广播人口综合覆盖率91.69%,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83%。市级报纸〈朔州报〉全年出版372万份,市级杂志3种,年出版24000册,并编辑出版发行了首部〈朔州年鉴〉。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据卫生部门统计,2002年末全市共有各类卫生机构151个,其中医院23个,乡镇街道卫生院104个,综合门诊部7个,妇幼保健机构7个,卫生防疫机构7个;卫生机构实有床位3808张,其中医院床位2547张,卫生院床位1207张,门诊部床位48张。卫生技术人员4263人,其中执业医师1714人,执业助理医师488人,注册护士773人,药剂、检验人员471人。卫生机构万元以上设备524台,其中50万元以下261台,50-100万元256台,100万元以上7台。卫生业务用房面积158368平方米。

体育事业再创佳绩,群众体育轰轰烈烈。2002年积极组织参加了省群众性体育活动和比赛,有全省老干部网球赛,县处级干部乒乓球比赛、第七届残疾人运动会,并取得了较好成绩。特别是在残疾人运动会中夺得10枚金牌、2枚银牌。配合市政府组织了第七届中学生运动会,首届足协杯职工足球比赛等。全年体育彩票销售额达到170多万元。

十、环境保护

通过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力度,全市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到2002年底,全市共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总面积8.2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5个,面积11.39平方公里。全市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也取得较大成效。共建成自然保护区3个,全部为省级,保护区面积722.3平方公里,占全市国土面积的7.14%;此外还有2个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项目。环京津风沙源治理也已初见成效。

十一、人口和人民生活

据2002年山西省人口变动抽样调查推算,2002年全市人口出生率13.98‰,死亡率6.45‰,人口自然增长率7.53‰,年末全市总人口147.465万人,全年净增人口11055人。其中男性人口76.48万人,女性人口70.98万人,人口性别比为107.75:100;城镇人口54.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为36.87%,乡村人口93.1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63.13%。

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2002年是朔州建市以来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最大,经济效益最好的一年。随着企业经济效益的全面回升,国有集体企业单位职工工资得到保障,并不同程度地坚决了部分拖欠和劳动保护,带动全市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据市城调队调查显示,全年市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6304元,比上年增长32%,增幅仅次于1994年35.6%的历史最高纪录。人均消费性支出4702元,增长20.8%,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3.17%,比上年降低1.66个百分点。

得益于良好的农业自然生产条件,2002年的农村居民收入在经历了1999年和2001年两次较大程度受灾减收后,取得全面恢复,并超过1998年的朔州历史最高水平,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307元,比上年增长55.4%,六县区中有四个县区的农民收入水平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年农民家庭人均消费性支出1238元,增长6.9%,农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52.47%,与上年基本持平。

社会保障工作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共收缴养老保险费7616万元,失业保险费1147万元,两费征缴创历史最好水平。医疗保险全面启动,参保人数58823人,占应保人数的51.17%。社会保险资金积累超过2亿元,社会保障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两个确保全面落实,到年底,全市符合基本生活保障条件的国有企业下岗职工5993人,全部纳入保障,按时足额领取基本生活费1356万元;全市共为13343名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7816万元,并一次性补发了历年拖欠离退休人员的养老金。“两个确保”做到应保尽保,应发尽发。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3、本公报部分社会发展统计数据取自于相关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