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晋城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0:07:15 来源:晋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40次

2005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致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构筑“四梁八柱”,紧紧围绕“四市”建设目标,狠抓率先发展第一要务,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人民生活明显改善,顺利实现了“十五”计划确定的目标,为进一步加快科学发展步伐,为“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5.9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6%。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97亿元,增长3.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1.1%;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02.73亿元,增长17.0%,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7.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99.28亿元,增长12.6%,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1.9%。三次产业比例由2004年的4.97:62.46:32.57调整为4.42:64.16:31.42。其中,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8.53%,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2005年全市人均GDP为14354元,比上年增加3206元,按现行汇率计算达到1791美元,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2.2%(见表1),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与上年基本持平,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上涨21.9%,土地交易价格指数上涨6.9%,城市间交通费价格指数上涨9.7%,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5.8%。

就业状况进一步好转。2005年年末全市从业人员达112.13万人,比2004年末增加2.62万人。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44.37万人、第二产业33.49万人、第三产业34.27万人。2005年年末全部单位从业人员23.42万人,比上年增长2.49%,其中,在岗职工人数23.0万人,比上年增长2.82%。城镇新增就业人员6300人,8058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1576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9%。

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任务仍然艰巨,支柱产业单一、经济结构不合理和经济增长方式粗放等长期性和深层次矛盾依然存在;工业利润增幅回落,亏损企业增多,工业经济运行风险加大;投资总量不足以及结构性矛盾并存的现象加剧;资源浪费、环境污染问题还比较严重;城乡消费环境不完善,消费水平低等。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2005年,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和全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加农民收入,保持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为目标,大力贯彻落实粮食直补、对规模畜牧饲养户进行补贴、实行农业税全免等一系列“惠农”政策,进一步加大了对农业生产的支持力度,鼓励和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有效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5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实现增加值14.74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95%。全年完成现价总产值27.44亿元,增长7.08%。其中:农业产值完成14.38亿元,增长1.11%;林业产值完成0.64亿元,下降10.80%;牧业产值完成11.62亿元,增长28.95%;渔业产值完成597万元,增长170.14%。

粮食总产量减少,秋粮增加。2005年,全市农作物总播种面积达213.95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37千公顷,增长3.57%(见表3)。其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98.11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0.87千公顷,增长5.81%;经济作物和其他农作物播种面积15.8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5千公顷,下降18.1%。粮经种植比例由上年的90.6:9.4调整为92.6:7.4。2005年全市粮食总产79.05万吨,比上年下降1.23%,是我市历史上第三个丰收年。其中:小麦总产为19.41万吨,比上年减少2.08万吨,下降9.69%;秋粮总产达59.63万吨,比上年增加1.10万吨,增长1.88%。

林业生产平稳发展。受退耕还林任务减少的影响,营林面积有减少的趋势。2005年,全市造林面积2596公顷,比上年下降70.17%,现价林业产值完成6367万元,下降10.80%。部分林产品产量则保持了较大的增长,如花椒和其他林产品分别增长了44.0%和49.3%,现价林产品产值3374万元,比上年增长18.97%,占林业总产值比重达53%,比上年上升了13个百分点。

畜牧业生产形势良好。2005年,受市政府出台鼓励畜牧业生产的优惠政策和畜产品价格上涨的影响,我市畜牧业发展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势头(见表4)。全年肉类总产量7.45万吨,比上年增长25.35%;奶类总产量5384吨,比上年增长15.41%;禽蛋总产量3.15万吨,增长29.29%;蚕茧产量3771吨,比上年增长10.30%。年末大牲畜、猪、羊存栏分别为8.08万头、55.71万头和59.46万只,分别比上年末增长3.04%、10.78%和-2.66%。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4.07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7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面积达5.36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实物量)247071万吨,比上年增长4.14%;农用薄膜使用量608吨,下降2.56%;农业机械总动力191.1万千瓦,增长0.46%;机耕地面积达115.41千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3.41%,比上年减少了2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市全年新建宽裕型小康乡8个、村216个,截止年末累计已有20个乡(镇)、535个村、52.22万农村人口达到了宽裕型小康生活水平。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扶贫移民搬迁520户、2050人,9500人实现了稳定脱贫。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继续走在全省的前列,有210个自然村、6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乡镇企业健康发展。据市中小企业局统计,2005年,我市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全市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104.93亿元,比上年增长27.55%,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71.49亿元,增长28.77%;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333.15亿元,增长25.40%;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280.77亿元,增长26.45%;实现利润总额26.13亿元,增长32.86%;上交税金14.74亿元,增长39.4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保持稳定较快增长,推动经济发展的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2005年,我市工业企业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加快企业生产步伐,开拓市场、强化管理,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84.9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5%。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158.25亿元,增长19.6%,产销衔接状况保持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284.24亿元,增长30.04%,产销率99.0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09亿元,增长67.34%;集体企业完成15.57亿元,增长28.78%;股份制企业完成104.51亿元,增长28.78%;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完成21.05亿元,下降2.59%;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3.02亿元,增长58.12%。全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45.99亿元,增长56.44%。

主要工业产品原煤、发电量增势减弱,钢、化肥、生铁等保持了强劲增长。全年全社会原煤产量7628万吨,增长1.2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5648万吨,增长8.5%,增速比上年放慢16.6个百分点;洗煤产量1451万吨,增长34.10%;焦炭23万吨,增长5.98%;煤气产量达1344万平方米,增长98.8%;发电量(全社会)达到134.97亿千瓦时,比上年下降2.2%。生铁(全社会)产量308万吨,增长6.99%;合成氨和农用化肥(折纯)产量分别达107万吨和8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62.12%和91.01%(见表5)。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一是工业企业收益水平提高,主要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完成323.89亿元,同比增长48.18%;实现利润总额42.47亿元,同比增长96.80%;实现利税71.44亿元,同比增长36.37%。二是反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普遍提高。2005年全市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91.50%,比2004年提高了2.15个百分点,全年工业企业总资产贡献率为14.05%,同比提高0.83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119.14%,同比下降15.20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2.05次,加快0.17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9.14%,下降2.71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9.06%,提高0.44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79万元/人,减少0.28万元/人;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为65.18%,提高0.31个百分点。

建筑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17.81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100万元,比上年增长73.98%;实现利税8300万元,增长16.45%。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5.1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33.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8.63亿元,比上年增长19.24%(见表6)。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6.41亿元,比上年增长34.32%。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2亿元,下降42.39%。“十五”时期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7.4%。

省市重点建设工程项目进展顺利。2005年,列入省级重点建设项目名单的七个项目,除阳城至侯马高速公路和晋城矿区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外,其它5项均进展顺利,其中:在我市境内建设30公里的晋济高速公路年初正式施工,总投资达21.7亿元,2005年完成投资7.46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106.63%;建设规模为2×60万千瓦的阳电二期工程于2005年5月18日正式开工,总投资达53亿元,当年完成投资7.42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106.06%;山西晋城晋普山煤矿承建的沁城煤矿于2005年5月份正式开工,建设规模为年产90万吨,总投资3.5亿元,当年完成投资0.72亿元,占当年投资计划的65.03%;2004年开工建设的张峰水库建设项目,总投资17.5亿元,2005年完成投资1.46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44.31%;晋城矿区重点建设项目晋煤集团赵庄矿井,计划总投资达20亿元,建设规模为年产600万吨,2005年完成投资10.39亿元,占当年计划投资的88.15%。从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情况看:市综合馆、市体育场扫尾项目已完工投入使用;两河治理工程完成投资0.43亿元,占当年计划的100%;城中村改造工程完成投资1.00亿元,占当年计划的100%;市污水处理厂工程完成投资0.48亿元,占当年计划的96.00%;城市垃圾无害化处理工程完成投资476万元,占当年计划的100%;城市煤层气利用工程完成投资3142万元,占当年计划的100%。

煤、电、化、教育投资快速增长,部分过热行业投资有所下降。2005年,煤炭开采及洗选业完成投资45.25亿元,比上年增长59.70%;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投资完成16.80亿元,增长49.08%;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投资完成9.86亿元,增长1.79倍;教育投资完成1.70亿元,增长1.64倍。冶金行业投资完成2.52亿元,比上年下降1.25%;房地产业投资完成8.23亿元,下降0.71%。

五、交通和邮电

经济增长带动了交通运输业发展。2005年,全市完成交通建设投资为12亿元,比上年下降25.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9.31%。截止2005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4128公里,比上年末增长26.32%。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为7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5.41%;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4411万人,比上年下降8.92%;公路货运量7831万吨,下降3.75%;完成公路客货周转量34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5.03%(见表7)。能源外输量大幅增长。全年外销煤炭4987万吨,比2004年增长7.04%;外输焦炭23.02万吨,增长16.26%。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70752万元,比上年增长27.64%。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170万元,增长21.06%;电信及移动业务总量161582万元,增长28.03%。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5万门,总容量达到33万门;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万户,累计达到49万户(其中包括小灵通用户6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3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6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1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24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53部/百人。

六、市场贸易和旅游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75.12亿元,比上年增长19.04%。其中,市的零售额47.55亿元,增长26.33%;县的零售额13.32亿元,增长8.57%;县以下的零售额14.25亿元,增长8.01%。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完成61.19亿元,增长21.57%;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完成27.28亿元,增长25.37%;限额以下及个体户贸易业完成33.91亿元,增长18.69%;餐饮业零售额完成7.21亿元,增长17.67%;其他行业零售额完成6.72亿元,增长1.13%。从经济类型看,集体经济和其它经济增幅较大,分别实现零售额13.75亿元和7.89亿元,比上年增长34.57%和24.03%。国有经济实现零售额12.58亿元,增长20.05%;股份制经济实现零售额10.64亿元,增长19.99%;私营经济实现零售额4.83亿元,增长16.76%。个体经济继续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共实现零售额25.43亿元,比上年增长10.37%。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居民消费向提高生活质量方面转变,消费内容日趋多样化,消费者逐渐将购买力转向轿车、笔记本电脑、高档彩电、数码相机、摄像机等高档消费品的消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02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26倍。其中进口完成5701万美元,出口完成4581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17倍和43.9%。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均创历史新高,进出口增幅位居全省第一。全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200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0.53%。全市新增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3家,总数达到62家;本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32家,比上年多了6家。基本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出口企业所有制结构。

旅游人数增加,旅游收入增长。全年共开发和改善旅游景点12处,完成投资2.1亿元。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555.3万人次,增长30.66%,国内旅游收入19.95亿元,增长1.22倍;接待境外游客10957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66.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8倍。截止2005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9个,其中四星级饭店4个。

七、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财政收入规模扩大,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61.67亿元,比上年增长43.1%,增收18.57亿元(见表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0.05亿元,比上年增长44.75%,增收6.2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19.52%,比上年提高了3.5个百分点。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的保障。2005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31.32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农业支出182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04%;林业支出6707万元,下降8.7%;水利和气象支出6418万元,增长47.5%;教育支出68846万元,增长31.15%;医疗卫生支出13470万元,增长16.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12037万元,增长35.62%;城市维护费支出9954万元,增长23.5%。

金融形势稳定。2005年,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各项存款稳步增长,贷款投放重点突出,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提高,金融机构存差进一步扩大,现金继续呈现回笼态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504.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66%(见表9),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222.20亿元,增长4.74%。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978.12亿元,比上年增长7.40%;现金支出为954.71亿元,比上年增长8.77%。收支相抵后,现金净回笼23.41亿元,同比少回笼9.55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83909万元,比上年下降9.62%。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6583万元,增长24.87%;人身险保费收入60524万元,增长5.8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2781万元,下降50.9%。其中,人身险给付支出1382万元,下降45.4%;财产险赔款支出3058万元,增长41.51%。

证券业稳步发展。截止年底,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3家,从业人员38人。年末开户数5174户,累计存入资金42022万元,比上年末下降25.44%;全年营业收入890万元,营业支出1011万元,实现利润156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全市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树立科技为经济发展先导的新思维,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科技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2005年,全市科技三项经费支出2800万元,比上年增长45.98%,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例为0.89%,比上年提高0.11个百分点。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83项,比上年增加29项,其中国家级6项,省级27项,市级50项。在国家级项目中,列入国家火炬计划1项,列入国家星火计划4项;在省级项目中,列入省级火炬计划3项,科技发展计划7项,星火计划8项,农业攻关3项,国际合作1项,成果推广5项。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050所,比上年减少522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专1所,中学208所,小学1830所,聋哑学校3所,教师进修学校6所;年末全市在校学生人数40.0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06人;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9.78万人,比上年增加1693人;毕业生数9.54万人,比上年增加7339人;年末全市教职工人数3.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4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537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十四岁毕业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72.29%,本科达线人数2426人,比上年增长4.7%;本科达线率为18.26%,比上年下降了3.68个百分点。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本年新排上演剧目7个,演出场次2291场,收入10104万元;全市共有影剧院1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量24.14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6座。年末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39.8万户,广播综合覆盖人口209.16万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5.20%;有线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11.16万人,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6.11%。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20913公里。全市共有调频转播发射台6座7100千瓦,电视转播发射台45座11560千瓦。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91个,其中医院57个;病床床位7097张,其中医院4424张;卫生技术人员8915人,其中医生4148人,注册护士2190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304人;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卫生技术人员587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10个,床位2160张,卫生技术人员2821人。各市共有各类诊所690个,从业人员1249人,其中医生670人,注册护士243人;全市共有村卫生室1963个,其中执业(助理)医师565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55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131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40050人。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37枚、19枚、21枚。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33.49万人,其中优秀级7100人。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71人,批准的等级裁判员64人。

九、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降低,城镇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20.54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8%(户籍人口为211.86万人,比上年末下降0.16%)(见表10)。全年全市出生人口(户籍)2.59万人,出生率为12.2‰;死亡人口2.44万人,死亡率为11.5‰。年末全市城镇人口91.07万人,比上年增长3.30%;城镇人口比重为41.29%,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2005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11.05元,比上年增长10.05%;农民人均纯收入3593.07元,增长9.62%。2005年,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使用面积)达到20.5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51%。96%的家庭住上了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94%的家庭住房有厕所和浴室。全市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3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03%。其中楼房面积占到70.61%,砖瓦平房面积占到24.67%。2005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年末农村贫困人口11万人,比上年末下降7.3%。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8736元,比上年增长29.4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15.43万人,比上年增加2742人,其中:行政事业单位4.22万人,增加610人;企业单位11.21万人,增加2132人。全年支付的养老保险基金22639万元,比上年增长22.08%,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发放6269万元,增长24.29%;企业单位发放16370万元,增长21.26%。年末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7.19万人,比上年增加1.09万人,当年收缴的失业保险基金3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8.25%;发放失业保险金人数3504人,支付的失业保险基金401万元;全年全市参加工伤保险人数11.6万人,工伤基金征缴2096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5.63万人,生育基金征缴270万元。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8.55万人,比上年增长16.23%。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参保人数6.53万人,增长22.5%;企业12.02万人,增长13.08%。全市实施统帐结合的在职职工15.57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5.68%;实施统帐结合的退休人员2.98万人,比上年末增长19.07%。全年全市共有3.09万城镇居民和4.3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0个,床位1140张,收养人数638人;2005年享受定期怃恤人数2557人,比上年减少280人;享受定期补助人数7615人,比上年增加659人。伤残人数4082人,比上年减少65人。优待优优抚对象户数3679户,优待总金额442万元。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企业57个,比上年增加3个,其中:集体福利企业50个,民办社会福利企业7个,共安置811个残疾人就业。本年我市接受社会捐赠247.7万元,捐赠衣被6万件,受益人数5.42万人。

十、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2005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我市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积极实施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开展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工业废水排放量2893.38万吨,比上年增长4.71%,排放废水达标率为97.68%;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790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9.06%,二氧化硫排放量9.6万吨,排放达标率为99.15%;烟尘排放量6.78万吨,比上年增长44.77%,排放达标率为97.88%;工业粉尘排放量7.49万吨,比上年增长0.67%,排放达标率94.7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21.74%,比上年下降6.83个百分点。环境噪声达标面积达24.5平方公里,比上年新增8.3平方公里;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29.4平方公里。集中供热375平方米,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55.62千公顷;年末全市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生态示范区面积达440.7千公顷。全市燃气普及率35.35%,污水处理率10.23%,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4.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28.11%,建成区绿地率达25.0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27平方米。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除特别注明按可比价计算为,其余均按现行价格计算。

3、本公报所列增长、增加、上升、提高、下降、降低、减少等(除特别标明外)均系相对于2004年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