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园林城市、一流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以创新体制、调整结构、优化环境、全面发展为主题,加快推进各项改革,实现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全市经济继续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态势,经济活力明显增强,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社会和谐发展,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初步测算,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44.4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0%,比上年增速提高1.5个百分点,为1993年以来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3.64亿元,增长13.6%;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50.77亿元,增长17.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02亿元,增长11.2%。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11143元,比上年增加了2064元,增长14.8%。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0%(见表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3%。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9.74%。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7.68%。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09.5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22万人。分产业来看:第一产业43.93万人、第二产业30.14万人、第三产业35.44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31.45万人,比上年增长4.45%。年末全部单位从业人员22.85万人,比上年增长4.72%;全市城镇集体以上单位在岗职工人数22.37万人,比上年增长5.2%(见表2),其中国有单位职工人数为11.17万人,增长2.12%。分行业来看,采矿业、建筑业从业人员数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0.76%和7.55%。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8%,比上年上升了0.2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成效显现。“十五计划”以来,我市在推进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一直致力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经济增长质量的提高,努力促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通过几年不懈的努力,在全市“2316”调产规划中,20个农业产业化项目,正式推进17个;30个工业潜力产品,启动36个;10个高新技术项目,顺利推进7个;6个旅游项目全面展开。调产项目销售收入从2002年的28.49亿元上升为2004年的91.72亿元,是2002年的3.22倍,净增63.23亿元。行业结构得到逐步优化,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现。
全市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民增收和粮食增产后劲乏力;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企业改革滞后,乡村企业,特别是煤炭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资源有偿使用方面的改革尚未破题;电力、运力、资金瓶颈制约严重;非公有制经济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安全生产形势依然严峻;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还不够宽松;外资企业很少,经济外向度很低;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居民就业压力仍然较大等等。
二、农业
2004年,党中央颁发了六年以来第一个加强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一号文件,并相继出台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降低农业税税率、加大对农村教育、医疗、环境等社会发展项目的投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地调动了广大农民发展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农业和农村工作呈现多年来少有的好形势。全市兑现粮食直补资金1680.67万元,人均9.83元;全市降低农业税一个百分点,减少农民负担1042万元,人均6元。这些措施有效地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2004年,全市现价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24.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92%。其中:农业产值完成14.22亿元,增长1.34%;牧业产值完成9.01亿元,增长30.71%。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2004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达187.24千公顷,总产量达80.03万吨,比上年增加7.59万吨,增长10.48%(见表3),是建国以来第二个粮食高产年(第一个高产年为1998年,粮食总产量为83.64万吨)。其中:小麦总产达21.50万吨,比上年减少4.53万吨,下降17.41%;秋粮总产达58.53万吨,比上年增长26.13%。
畜牧业生产加快发展。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5.95万吨,比上年增长20.88%;牛奶产量4665吨,比上年增长18.79%;禽蛋产量2.44万吨,增长18.91%;蚕茧产量3419吨,比上年增长16.81%。年末大牲畜存栏7.84万头,比上年末增长0.51%;猪存栏50.29万头,比上年末增长23.57%;羊存栏61.08万只,比上年末增长7.11%。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造林绿化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8.61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94千公顷,下降40.81%。其中防护林7.73千公顷,下降40.89%;经济林0.89千公顷,下降39.84%。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8.15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5.20千公顷。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8.50万亩,当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8.08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69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3.4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46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面积达5.36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23.73万吨,比上年增长3.74%;农用薄膜使用量624吨,下降0.16%;农业机械总动力190.22万千瓦,增长10.9%;机耕地面积达119.32千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5.44%,比上年下降了1.11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年全市新建宽裕型小康乡4个、村131个,截止年末累计已有12个乡(镇)、319个村、34.58万农村人口达到了宽裕型小康生活水平。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完成扶贫移民搬迁385户、1600人,8300人实现了稳定脱贫。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继续走在全省的前列,有158个自然村、6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了解决。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4年,我市继续把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坚持提升传统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两手抓,工业经济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总量和增速都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工业经济发展步入了建市以来最好的时期,呈现出速度快、效益高、后劲足的良好态势。
工业生产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128.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8%。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97.4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4.12%。分行业来看,围绕“四大基地”建设,煤炭、电力、化工和冶铸四个行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分别保持了23.97%、20.04%、47.11%和28.92%的增幅,这四个行业创造的产值共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5.0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3年,在统计考核的21种主要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有15种,主要是煤炭、电力、化工、治铸、建材类产品。全年全市原煤产量达7535.44万吨,比上年增长14.84%;全年发电量达134.78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50%;合成氨产量再创新高,达62.76万吨,比上年增长9.50%;农用化肥(折纯)达到43.23万吨,比上年增长65.90%;生铁276万吨,比上年增长18.45%。比上年较快增长的主要产品还有焦碳增长91.1%,洗煤增长22.00%,服装增长27.7%,软饮料增长82.6%,水泥增长11.1%,耐火材料制品增长30.4%,日用玻璃制品增长6.60%。部分轻工产品如布、丝、则较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见表4)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主要表现在现在:一是工业企业收益水平提高,主要指标实现两位数增长。全年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完成209.46亿元,同比增长46.40%;实现利润30.36亿元,同比增长87.25%;实现利税51.07亿元,同比增长64.49%。二是反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普遍提高。2004年全市工业企业综合经济效益指数为183.23%,比2003年提高了24.70个百分点,各分项指标中除产品销售率外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其中总资产贡献率12.78%,同比提高2.45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123.14%,同比提高8.34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83次,提高0.20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7.24%,提高3.93个百分点;产品销售率为98.78%,降低0.67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54679万元/人,增加3889万元/人;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为66.87%,下降0.19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近年来,通过积极实施“四大基地、八大产业”建设,全市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迈出了较大步伐。煤炭行业通过实施“关小改中建大”,积极推进煤炭资源整合和集约经营,生产集中度和技术装备水平明显提高,整体效益显著回升。全市累计建成百万吨矿井8座,在采煤方法改革方面,2004年全市完成长壁开采工作面改造160矿,全市目前达到370矿,煤炭入冼率达到22%,煤炭加工转化率达到28%;煤转焦方面,兴高焦化百万吨环保机焦一期工程建成投产,2004年全市焦炭产量达到21.8万吨,比上年增长91.1%。煤转电有大的突破。电力行业坚持大电厂与小水电、小火电并重发展,已建成240万千瓦,还有阳电二期、热电联供等300万千瓦正在建设,五个国家级小水电以及50万千伏输变电工程进展顺利;化工行业以建设300万吨高浓度氮肥基地为目标,积极推进精细化工发展,随着晋城煤化工“1830”项目的达产达效,全市尿素生产装置达到4套,形成能力103万吨;化工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冶炼铸造业按照“关小建大”的指导思想,目前已建成179立方以上高炉13座,福盛钢铁百万吨轧钢一期工程即将建成投产,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精密铸造和机械加工制造产品得到了快速发展,开发区国际铸造工业园区、泫氏、金工等一批高档铸造企业迅速崛起。
建材、丝麻、饮品行业也发展迅速,阳城建瓷工业园及高平、泽州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绿洲二期已在市开发区奠基开工,红萍、森鹅、靓豹等一批服装加工企业正积极扩大规模;饮品行业两大品牌—厦普赛尔、白马王扩建工程进展顺利,塔王醋业、华萸等一批多元绿色饮品项目正在实施。
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入有力促进了工业生产的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据测算七大行业共同拉动工业生产增长23.02个百分点,其完成产品销售收入、实现利润、利税分别占到全市工业企业的98.04%、100.04%和99.68%,对全市工业企业新增销售收入、利润、利税的贡献率分别达到97.98%、100.36%和100.12%。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20.88亿元,比上年增长9.4%。全市具有新资质等级(含劳务分包建筑企业)的建筑企业有52个,签定的合同额达17.15亿元,完成产值16.38亿元,比上年增长15.1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3.89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3.2%;实现利润3743万元,下降21.55%;税金总额3417万元,下降17.1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07.68亿元,比上年增长30.81%(见表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5.41亿元,比上年增长30.68%。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据测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到全市GDP总量的43.95%,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8%左右,拉动GDP增长7.6个百分点。
国家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投资得到控制。钢铁、水泥、电解铝、焦炭等行业是国家宏观调控重点。我市目前有钢铁、水泥、焦炭行业在建项目共24个,完成投资总额6.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70%。其中:钢铁行业投资比上年下降53.80%,水泥行业投资比上年增长1.94倍,焦炭行业投资比上年增长5.94倍。
“四梁八柱”投资增长形势良好。2004年,我市企业紧紧围绕全市产业结构调整所确定的“四梁八柱”产业来投资。全年四大基地八大产业共完成投资总额57.15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比重为60.26%。其中工业投资完成总额达55.55亿元,占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总额的比重为58.57%。规模较大的建设项目如在煤炭基地方面:晋城无烟煤集团投资18亿元建设年产600万吨的赵庄矿井等;在化肥基地方面,晋城煤化工有限公司的1830项目已经投产,高平市又开工兴建了投资10亿元以上的天脊集团高平化工的4060项目和晋城煤业集团建设的晋丰化工“3652”项目;在电力建设方面,阳电二期、晋城热电4×30万千瓦以及鲁能集团的煤电铝项目也在积极筹备之中;在冶铸基地上,百万吨炼钢、大立方高炉和万吨以上铸造项目均开工建设。
基础设施继续保持快速增长。2004年,我市紧紧围绕建设园林城市和优秀旅游城市的奋斗目标,下大力气改善城乡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全年共完成投资34.68亿元,其中用于城乡交通道路设施改善的投资达到15.59亿元,用于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的投资完成5.33亿元,用于改善城乡居民居住环境的房地产业投资完成11.81亿元,用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城市基础设施和文教体卫等方面投资也进展顺利,共完成投资总额达2.04亿元。其中重点工程的市体育场已完成主体,开始安装设备;市污水处理厂已完成主体工程;“两河”2388段建成开放;“城中村”第一批回迁楼即将交工。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建设项目工程进展顺利,资金到位情况良好。重点投资项目实现顺利开工是拉动基本建设投资增长的主要原因。今年我市安排的16项重点工程全部达到进度要求。16项重点工程固定资产投资额共完成19.7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83.21%,资金到位率达81.61%。16项重点工程中有8个续建项目和8个新建项目。8个续建项目中,晋长高速公路、晋陵一级公路竣工通车、市综合馆、市体育场工程基本完成,大宁煤矿建设进展顺利,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7.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96.20%,资金到位率达90.85%。8个新建项目建设也进展顺利,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06亿元,占计划投资的41.61%;资金到位率为39.77%。其中端润一级公路已完成路基工程,路面铺装完成65%;张峰水库已开工建设;阳电二期主要设备完成订货;热电联供项目已列入省“十一五”计划;市垃圾处理厂完成注册、环评和初设;煤层气开发中利用子项目完成现场评估,正在落实配套供气协议等;市技工学校综合教学楼已经进入招标程序。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营运效率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公路交通设施的改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2004年,全市完成交通建设投资达16.07亿元,比上年增长5.12%,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的15.02%。截止2004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267.9公里,比上年末增长2.79%。晋长高速公路和晋陵一级公路实现顺利通车。2004年,全市“村村通”工程继续保持全省先进,全年完成公路里程2533公里。截止年末,我市通公路村达到2148个,占我市行政村总数的96%;通油(水泥)路的村达到了1925个,通达率为86%。
截止2004年底,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为23.04万辆,比上年末上升38.13%(见表6)。全年完成公路客运量5743万人,比上年增长1.68%%;公路货运量8448万吨,增长8.63%;完成公路客货周转量34.5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3.38%。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33781万元,比上年增长77.8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7575万元,增长13.65%;电信及移动业务总量126206万元,增长84.13%。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23.2万门,总容量达到51万门;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4.26万户,累计达到44.94万户(其中包括小灵通用户3.34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0.97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3.97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88.6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0.18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40.33部/百人。
旅游业健康发展,社会办旅游合力开始形成。2004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全市各界发展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开始形成,使这一新兴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个亮点。全年开发改善旅游景点16处,完成投资28861万元,比上年增长27.14%。2004年全市共接待国内游客424.8万人,国内旅游收入8.96亿元,比上年增长74.66%;全年接待境外游客7600人,旅游外汇收入11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04倍。截止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8个,其中四星级饭店4个。
六、乡镇企业与民营经济
乡镇企业健康发展。2004年,我市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全市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82.27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55.52亿元,增长23.82%;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65.67亿元,增长19.19%;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222.05亿元,增长20.66%;实现利润总额19.67亿元,增长27.77%;上交税金10.56亿元,增长63.90%。
民营经济呈现健康、快速发展势头。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唱主角,2004年民营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86.67亿元,比上年增长23.12%;总产值完成281.50亿元,增长21.32%;完成营业收入236.66亿元,增长22.33%;实现利润总额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8.86%;上交税金11.07亿元,增长63.73%;民营企业的劳动者报酬为24.32亿元,比上年增长15.42%。兴高焦化等一批民营企业的崛起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闪亮点。
七、市场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1%。其中,市的零售额35.56亿元,增长11.86%;县的零售额11.59亿元,增长10.37%;县以下的零售额12.46亿元,增长10.6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完成47.54亿元,增长11.27%;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完成14.53亿元,增长30.65%;限额以下及个体户贸易业完成33.01亿元,增长4.44%;餐饮业零售额完成5.78亿元,增长26.11%;其他行业零售额完成6.28亿元,增长0.74%。分经济类型看,私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发展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26.56%和18.09%。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增长较慢,分别比上年增长0.74%和1.04%。通信、汽车及住房成为贯穿全年的消费热点,家用电器继续保持旺销势头。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2004年,我市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均创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455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8.73%。其中进口完成1368万美元,出口完成3183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6.86%和39.18%。全市合同利用外资518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6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92倍。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6家,批准企业增资项目两个。全市新增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企业15家,总数达到54家;本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25家,比上年多了4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出口企业所有制结构。
八、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2004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43.0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5.27%,绝对额超收8.69亿元,比上年增长43.06%(见表7),增收12.97亿元,增收额首次突破十亿元,是建市以来收入增量最多的一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3.85亿元,占年预算的122.04%,比上年增长34.73%。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明显提高,达到17.58%,比上年的15.17%提高了2.41个百分点。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的保障。2004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23.37亿元,比上年增长21.25%,增支4.10亿元。其中:农业支出14857万元,比上年增长38.57%;林业支出7139万元,增长169.7%;水利和气象支出4261万元,增长49.88%;教育支出50278万元,增长12.61%;医疗卫生支出10936万元,增长9.32%;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8194万元,增长5.78%;城市维护费支出7202万元,增长34.59%。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形势稳定。2004年,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各项存款稳步增长,贷款投放重点突出,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提高,金融机构存差进一步扩大,现金继续呈现回笼态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98.29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9.14%,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见表8);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214.8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30.71%。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910.72亿元,比上年增长58.75%;现金支出为877.75亿元,比上年增长55.75%。净回笼现金32.97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78987.6万元,比上年增长7.3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1823.5万元,增长42.15%;人身险保费收入57164.1万元,下降1.7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0961.1万元,增长27.67%。其中,人身险给付支出1546.2万元,增长59.97%;财产险赔款支出9414.9万元,增长23.58%。
证券业稳步发展。截止年底,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2家,从业人员40人。年末开户数15059户,累计存入资金32300万元,比上年末增长5.04%;全年营业收入661.4万元,营业支出583万元,实现利润82.7万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2004年,全市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树立科技为经济发展先导的新思维,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科技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2004年,全市三项经费支出1941万元,比上年增长23.71%,占全市财政支出的比例为1.32%,比上年提高0.15个百分点。全年组织实施各类科技项目97项,比上年增加22项,其中国家级9项,省级10项,市级78项。全年科技总投资达30724万元,比上年增长58.88%。年末我市共有科技示范园区62个,比上年末增加39个;科研机构29个,比上年末增加3个,从业人员达489人,增加102人。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572所,比上年减少182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学216所,小学2346所,聋哑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6所;年末全市在校学生人数40.0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7223人,增长1.84%;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9.61万人,比上年减少9033人;毕业生数8.81万人,比上年增加9926人;年末全市教职工人数3.41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34人;年末全市共有幼儿园549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十四岁毕业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59.08%,本科达线人数2341人,比上年增长37.04%;本科达线率为22.19%,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本年新排上演剧目2个,演出场次2368场,收入8157万元;全市共有影剧院1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量23.72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33.07万户,广播综合覆盖人口205.46万人,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3.83%;有线电视综合覆盖人口208.42万人,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达95.19,入户率95.19%。全市广播电视传输网络干线总长20843公里。全市共有调频转播发射台6座,电视转播发射台45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591座。
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7个,其中医院56个;病床床位7043张,其中医院4517张;卫生技术人员8514人,其中医生3256人,注册护士1888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429人;妇幼保健院(所、站)8个,卫生技术人员674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07个,床位2082张,卫生技术人员3012人,全市已有90%以上的村拥有医疗点,有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00余人。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114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3.25万人。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31枚、11枚、24枚。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32.48万人,其中优秀级7044人。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117人,批准的等级裁判员87人。2004年,我市还成功举办了全国游泳冠军赛暨2004奥运选拔赛、国际围棋名人战等大型比赛。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降低,城镇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4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9.7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4%(户籍人口为212.20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17%)(见表9)。全年全市出生人口(户籍)2.42万人,出生率为11.44‰;死亡人口1.64万人,死亡率为7.74‰;全年净增人口3715人,自然增长率为3.70‰。年末全市城镇人口88.16万人,比上年增长2.39%;城镇人口比重为40.12%,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2003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97元,比上年增长14.5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278元,增长11.5%。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9.92%,比上年下降了0.49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84%,上升了2.02个百分点。2004年,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使用面积)达到18.9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8%。92%的家庭住上了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70%的家庭住房有厕所和浴室。全市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28.99平方米,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楼房面积占到50.3%,砖瓦平房面积占到42.3%。2004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年末农村贫困人口6.67万人,比上年末下降11.07%。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4472元,比上年增长23.32%。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市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离退休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率达到100%。全年城镇新增就业岗位3.79万个,安置下岗再就业5512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7万余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15.16万人,比上年增加4112人,其中:行政事业单位4.16万人,增加1512人;企业单位11.0万人,增加2600人。全年发放养老保险金18544万元,比上年增长16.61%,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发放5044万元,增长50.88%;企业单位发放13500万元,增长7.15%;截止2004年底,我市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金达6848万元,参保22.67万人,领取5209人,共领取养老金102万元。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6.1万人,比上年增加730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4873人,发放失业救济金525万元;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5.96万人,比上年增长24.59%。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参保人数5.33万人,增长2.90%;企业10.63万人,增长39.32%。全年全市共有3.08万城镇居民和4.32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40个,床位1088张,收养人数536人;2004年享受伤残怃恤人数4147人,其中在职1127人,比上年减少14人,在乡3020人,比上年减少84人。享受定期抚恤军人数2837人,比上年减少13人。享受定期补助人数6956人,比上年减少26人。优待优先对象户数6409户,比上年增加418户,其中优待军属户数2299户,优待金337万元。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71个,其中星光老年之家56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达62家。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企业54个,其中集体福利企业47个,民办社会福利企业7个,共安置795个残疾人就业。本年我市接受社会捐赠36.2万元,捐赠衣被5万件,受益人数2.11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2004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和落实,我市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认真组织实施了“蓝天工程”、“碧水工程”和“生态工程”,环境保护工作取得明显进展。全年市区二级以上天数达到192天,排全省第三位,比上年多20天。总投入2亿多元的两河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东西两河形成景区,对外开放。工业废水排放量2763万吨,比上年减少6.56%,排放废水达标率为83.55%;全市工业废气排放总量764亿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82%,氧化硫排放量9.3万吨,排放达标率为97.21%;烟尘排放量6.34万吨,比上年增长24.44%,排放达标率为89.81%;工业粉尘排放量7.44万吨,比上年增长22.93%,排放达标率86.7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28.57%,比上年下降4个百分点。环境噪声达标面积达16.2平方公里,比上年新增5平方公里;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22.6平方公里。集中供热331万平方米,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55.62千公顷;年末全市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生态示范区面积达440.7千公顷。年末全市公共绿地面积达362.26公顷,绿化覆盖面积1321公顷,园林绿地面积1063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18.72%,建成区绿地率达15.0%。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12平方米,完成了18.3公里的环城绿化,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市区与城郊连成一片的绿化体系。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本公报所列增长、增加、上升、提高、下降、降低、减少等(除特别标明外)均系相对于2003年而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