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晋城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0:04:03 来源:晋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183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针,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园林城市、一流文明城市、优秀旅游城市的宏伟目标,积极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改善投资环境,大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业产业化和信息化进程,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和民营经济,努力降低"非典"对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进入加快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各业竞相发展,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建设突飞猛进,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均有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增长速度持续加快。初步测算,全年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98.4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5%,增幅比上年加快2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3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0.7%,第二产业增长15.7%,第三产业增长11.1%。全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9079元,比上年增加了1176元,增长13.4%。

价格总水平小幅上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9%。分类别看,食品类价格上涨6.7%,居住类价格上涨3.3%,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7%,衣着类下降3.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6.1%,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1.4%,交通和通讯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2.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原煤价格持续上扬的拉动下上涨了10.39%。商品零售价格指数下降0.3%,消费品价格指数上涨1.4%,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下降0.6%。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07.13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73万人。分产业来看:一产43.93万人、二产30.46万人、三产32.74万人。年末全市城镇就业人员30.11万人,比上年增长3.54%。年末全部单位从业人员21.82万人,比上年增长4.98%。分行业来看,采矿业、建筑业从业人员数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4.36%和114.22%。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为4739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比上年上升了0.3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2003年,我市进一步加大了经济结构调整的力度。中共晋城市委四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研究制订了《关于进一步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的意见》,为今后三年我市经济结构调整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理清了思路,指明了方向。随着市委、市政府"四大基地"、"八大产业"目标的明确和措施的逐步到位,我市经济结构调整迈出了坚实的步伐。主要表现在:农业产业化步伐明显加快,养殖、蔬菜、中药材基地开始形成;传统产业得到进一步提升,煤转肥、煤转电实现较大突破;旅游业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办旅游的合力开始形成;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在总量增长的同时注重结构的平衡;改革开放力度逐步加大,民营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

全市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乡镇企业改制力度不大,企业的产权不清、经营职责不明导致了企业的短期行为明显;传统工业分散粗放的格局未有大的改变,通过改革真正做大做强的规模企业还很少,有市场竞争力的明星企业、名牌产品明显不足;原材料、燃料、电力供应紧张成为工业经济运行的新问题;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不大;改革不够深入,企业改制不彻底,真正触动产权的不多,混合经济中股份制企业也未成为企业的主要形式,民营企业在经济中所占比重仍然偏小;开放水平不高,外资企业很少,经济外向度很低;人才缺乏,企业发展受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制约较大;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居民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增收的渠道有限,基础还不牢靠。

二、农业

2003年,全市农业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结构调整的共同作用下,继续保持了较快的增长。全年全市完成总产值20.6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完成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79亿元,比上年增长15.4%。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用工业化的理念抓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加速发展区域经济和特色农业,农产品的商品率和标准化程度不断提高,种养结构明显改善,畜牧、杂粮、林果、蚕桑、蔬菜、药材"六大特色农业产业带"已现雏形。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从增加值结构看,全年农、林、牧、渔比例为60.9∶2.9∶31.8∶0.1,农业比重降低了4.32个百分点,林业比重下降0.5个百分点,畜牧业比重上升了0.5个百分点,渔业比重上升0.02个百分点。从种植结构看,粮食播种面积为188.6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5.43%,比重下降了0.5个百分点;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有所增加,所占比重比上年上升了0.5个百分点。其中花卉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168.42%、蔬菜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5.73%、药材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6.94%。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72.44万吨,比上年增长12.94%。其中夏粮产量26.03万吨,比上年增长37.77%;秋粮产量46.41万吨,比上年增长2.57%。粮食、油料、蔬菜、瓜果、麻类等主要农产品增产,棉花、药材减产。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造林绿化工作稳步推进。

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4.55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42千公顷,下降23.31%。其中防护林13.08千公顷,增长1.02%;经济林1.47千公顷,下降22.62%。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5.31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5千公顷。全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20万亩,当年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81万亩,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31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2.94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87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面积达5.36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22.87万吨,比上年增长4.01%;农用薄膜使用量625吨,下降4.58%;农业机械总动力171.51万千瓦,增长4.84%;机耕地面积达122.11千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70%,比上年提高了3.8个百分点。扶贫开发、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年全市新建宽裕型小康乡1个、村36个,截止年末累计已有8个乡(镇)、188个村,23.72万农村人口达到了宽裕型小康生活水平。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有7405人摆脱了贫困,有220个自然村、6.3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农村饮水解困工作继续走在全省的前列。

三、工业和建筑业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3年,我市把工业作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的重中之重,以培育高新技术和加工制造业为重点,以发展接替产业为主导,大力实施以煤炭、电力、铸造、化肥、建材、丝麻、饮品等"七大产业"为重点的多元主导产业战略,努力推进清洁煤、电力、铸造、化肥等"四大基地"建设,全力推动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不断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工业经济实现了速度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主导工业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94.86亿元,比上年增长16.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67.23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20.45%。分行业来看,围绕"四大基地"建设,煤炭、电力、化工和冶铸四个行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分别保持了22.66%、19.49%、26.05%和17.16%的增幅,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的比重已分别达到了55.84%、32.86%、3.41%和4.06%。这四个行业创造的产值共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96.17%。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3年,在统计考核的21种主要产品中,产量同比增长的有17种,主要是煤炭、电力、化工、治铸、建材类产品。全年全市原煤产量达6561万吨,比上年增长33.84%;全年发电量达1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20.39%;合成氨产量再创新高,达44.44万吨,比上年增长29.63%;农用化肥(折纯)达到25.56万吨,比上年增长16.45%。比上年较快增长的主要产品还有洗煤增长20.49%,啤酒增长27.96%,水泥增长7.07%,日用玻璃制品增长39.08%,日用陶瓷增长29.55%,钢增长53.07%。部分轻工产品如布、丝、丝织品则较上年有不同程度下降。

工业产品产销率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工业企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34.05亿元,比上年增长30.39%,产品销售率为98.79%,继续维持在较高水平。我市优势产品原煤销售形势良好,全年全市共销售煤炭6233万吨,比上年增长10.22%。在煤炭销售量中,销往省外4705万吨,比上年下降0.08%。其中:通过铁路外销2644万吨,比上年增长6.79%;通过公路外销2061万吨,比上年下降7.70%。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144.20亿元,比上年增长35.67%;实现利税31.58亿元,增长47.73%,其中:实现利润16.35亿元,增长76.46%。反映企业综合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普遍提高。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1.03%,比上年提高了24.28个百分点。分项来看,总资产贡献率为10.72%,同比提高1.76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率为1.51次,加快了0.23次;成本费用利润率为13.40%,提高3.19个百分点;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4.51万元/人,增加1.06万元/人;资产负债率(逆指标)为67.57%,下降2.17个百分点;资本保值增值率达到113.0%。

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2003年,我市继续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提升改造力度,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42.8亿元,占到全部固定资产投资的一半以上。全市共实施更新改造项目85个,累计完成投资17.47亿元,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项目达25个。传统产业上档升级迈出大的步伐。煤炭业按照"关小改中建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效益"的思路,提升矿井的集中度,全年全市关闭小煤矿57座,压产190万吨,已建成4座100万吨矿井、2座60万吨矿井和20座30万吨矿井,煤炭加工转化率达到了25%,清洁煤基地建设使煤炭行业逐渐走上了质量效益型轨道。在抓好煤炭洗选、型煤、型焦等加工转化的同时,积极实施煤转肥、煤转电战略。继兰花集团化肥分公司"1830"项目建成投产后,天脊集团晋城化工公司"1830"项目也在年底建成投产,到年底已形成了103万吨生产能力,加上晋丰化工公司"3652"等几个正开工建设项目全部投产后,我市将形成245万吨尿素生产能力,成为全国最大的高浓度氮肥基地。电力基地建设按照"以水定电、以煤定电,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原则,新上或正在立项8个项目。2003年阳城电厂生产全面进入正规,电力行业已成为全市仅次于煤炭行业的第二大行业,成为我市新的经济增长点。铸造基地建设按照"关小建大、发展中高档铸件"思路,坚决关闭100立方以下高炉,积极推进冶铸联产共调,继上年泽州东方179立方米高炉、沁水兴隆124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后,2003年又有一批179立方米高炉建成投产或开工建设。在积极支持179立方以上高炉建设的同时,大力发展球墨、精密、奥贝体铸件和汽车零部件等一批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铸造加工产品。这四大支柱行业共同拉动工业经济增长18.41个百分点。新兴产业拉动作用明显。建材、丝麻、饮品、炼焦等行业逐渐发展壮大。阳城晶岗陶瓷年产2000万平方米墙地砖、梅花集团大麻生产线改造、森鹅服装公司年产150万件服装、厦普赛尔新增2万吨黄梨汁生产线、高平兴高焦化公司年产40万吨无烟煤炼焦技改等项目进展顺利。这些新兴行业全年新增产值30.48亿元,占到全市新增产值的10.16%,拉动全市工业生产增长2.08个百分点。

建筑业稳步发展,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9.42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全市具有新资质等级(含劳务分包建筑企业)的建筑企业有52个,签定的合同额达14.35亿元,完成产值14.18亿元,比上年增长41.29%。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96.6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1.85%;实现利润2052万元,增长1.28倍;税金总额4695万元,增长16.82%。四、固定资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82.32亿元,比上年增长20.8%。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73亿元,比上年增长28.7%。快速增长的固定资产投资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据测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占到GDP总量的40%以上,对GDP的贡献率达到44%左右,拉动GDP增长6个百分点左右。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工业投资仍是固定资产投资的主体。城镇单位投资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工业投资仍是调产的重点方向和投资的重点。全年工业投资完成42.8亿元,占城镇单位投资额的58.6%,居绝对主导地位。工业投资的重点是煤炭、化工和冶铸行业,其中煤炭行业完成投资1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化工行业完成11.5亿元,比上年增长78.7%;冶铸行业完成投资7.3亿元,比上年增长2.9倍。二是继续加大了向第一、第三产业投资的力度。第一产业完成投资6368万元,比上年增长88.6%;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倍。三是地方投资成为固定资产投资的主力军。从城镇投资单位隶属关系看:中央单位完成投资2亿元,比上年下降85.34%;省属单位完成投资16.4亿元,比上年增长3.85%;市及以下单位完成投资54.6亿元,比上年增长98.4%,市及以下单位投资占投资总额的74.8%,首次成为全社会投资的主要力量。四是投资资金到位情况良好,企业成为投资的主体,投资活动的自主性大大增强。2003年我市固定资产投资资金到位率达到114.8%,有力地保证了施工的正常进行。从资金来源看,建设单位自筹资金达到38.2亿元,占当年到位资金的53.3%,比上年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重点建设工程、重点技改工程进展顺利。2003年,我市开工建设的重点工程和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3.6亿元,占城镇单位固定资产投资额的32.4%。我市列入省、市重点工程的投资项目有长晋高速公路完成投资4.28亿元,占年计划的61.2%;晋城煤化工有限责任公司"1830"项目完成投资8.79亿元,占年计划的111.4%;亚美大宁煤矿完成投资8553万元,占年计划的46.9%;晋城市综合馆完成投资4300万元,超年计划的1.9倍;晋陵一级公路完成投资2.65亿元,占年计划的158.3%;晋城市污水处理厂和晋城市体育场也于9月开工建设,分别完成投资2523万元和750万元,分别占年计划的93.4%和37.5%;计划新开工的其他三项工程也正在紧张筹建之中。

2003年市政府确定的15项重点技改项目投资情况是:天脊集团晋城化工有限公司的"1830"技改项目完成投资23436万元,完成年计划的98.2%,并在年底前顺利实现投产;兰花公司的聚甲醛项目完成投资4619万元,占年计划的109.2%;晋城汉通机械有限公司完成4050万元,占年计划的61.3%;城区崇安堂药业完成3521万元,占年计划的78.2%;城区九洲玻璃完成2157万元,占年计划的100%;沁水永昌隆发电有限公司完成4460万元,占年计划的89.6%;沁水群英特种铸造完成800万元,占年计划的100%;阳城晶岗陶瓷完成6000万元,占年计划的100%;高平兴高焦化完成2520万元,占年计划的100.8%;高平兴华物贸318高炉完成5460万元,占年计划的109.2%。其它技改项目也进展顺利。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21.79亿元,比上年增长8.4%。交通事业快速发展,营运效率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市委、市政府一直把公路交通设施的改善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特别是在2003年,投资的力度空前加大,全年全市完成交通建设投资达15.3亿元,是上年的7倍,占全年固定资产投资额的21%。截止2003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3111公里,比上年末增长5.1%。继上个世纪90年代我市修建了省内第一条高速公路-晋阳公路后,又开工修建了出省高速通道-晋焦高速公路。上年开工的长晋高速公路和晋陵一级公路进展顺利,本年分别完成投资4.28亿元和2.65亿元,晋陵公路陵川段已实现顺利通车。在城市,我市实施的"畅通工程",以大思路、大投入开展了一场打开断头路、打通瓶颈口的城市道路建设攻坚战,同时开工建设了8条城市道路,当年竣工的就有7条,创造了建市以来一年修建城市交通道路总里程的最高记录,大大改善了城市交通状况。在农村,"村村通"工程赢得全省市、地之冠,全年完成公路里程2403公里,占全省建设公路里程的20.5%,为我市三年实现"村村通"(水泥、油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截止2003年底,全市民用汽车拥有量为4.42万辆,比上年末下降4.74%。全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5648.1万人,比上年下降3.3%;公路货运量7776.9万吨,增长0.4%;完成客货周转量30.5亿吨公里,比上年下降2.1%。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75208万元,比上年增长28.8%。其中,邮政业务总量6665万元,增长10.8%;电信及移动业务总量68543万元,增长30.9%。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2.42万门,总容量达到27.85万门;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7.23万户,累计达到40.68万户(其中包括小灵通用户4.47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0.66万户,乡村电话用户20.02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78.4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7.6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35.81部/百人。

旅游业健康发展,社会办旅游合力开始形成。2003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的扶持力度,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全市各界发展旅游的积极性空前高涨,社会办旅游的合力开始形成,使这一新兴产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中的又一个亮点。全年开发改善旅游景点20处,完成投资2.27亿元,比上年增长52.69%,其中,投资6000万元建成12条旅游公路158.7公里。在遭受"非典"疫情严重袭击的情况下,2003年全市共接待旅游者219.17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13亿元,比上年下降了3.10%;其中:海外旅游者1700人次,旅游外汇收入27.7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9.43%。

六、乡镇企业与民营经济

乡镇企业健康发展。2003年,我市乡镇企业继续保持快速发展势头,全年全市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67.43亿元,比上年增长15.22%,其中工业增加值完成45.04亿元,增长15.33;乡镇企业总产值完成222.7亿元,增长15.54%;乡镇企业营业收入完成184.02亿元,增长15.06%;实现利润总额15.39亿元,增长12.19%;上交税金5.31亿元,增长24.68%。民营经济成为我市经济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唱主角,2003年民营经济继续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全市民营经济增加值完成70.05亿元,比上年增长19.20%;完成营业收入191.76亿元,比上年增长20.01%;实现利润总额15.76亿元,比上年增长13.01%;应交税金6.35亿元,比上年增长20.11%;民营企业的劳动者报酬为2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兴高焦化等一批民营企业的崛起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闪亮点。

七、市场贸易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

进入二季度,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对我市消费品零售市场造成严重

冲击,从下半年开始,消费品市场出现了强劲反弹势头。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53.55亿元,比上年增长16.04%。其中,市的零售额31.78亿元,增长18.05%;县的零售额10.5亿元,增长13.18%;县以下的零售额11.26亿元,增长13.2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完成42.73亿元,增长26.58%;餐饮业零售额完成4.59亿元,增长4.49%;其他行业零售额完成6.23亿元,下降22.11%。批发零售贸易业所占比重由上年的67.5%上升到79.8%,比上年提高了12.3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私营经济和股份制经济所占份额显著上升,分别比上年提高了5.5和1.5个百分点,而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所占比重则分别下降了2.3和1.9个百分点。通信、汽车及住房成为贯穿全年的消费热点,家用电器继续保持旺销势头。

对外贸易实现超常规发展。2003年,我市对外贸易继续保持强劲增长。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均创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306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2.9%。其中进口完成773.5万美元,出口完成2287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5%和76.6%。全市合同利用外资219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885万美元。全年新发展7家自营进出口企业,截止年底,我市有自营权的进出口企业已达34家,本年有进出口实绩的企业21家,比上年多了3家。其中国有7家,集体6家,民营4家,与4家外商投资企业一道,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出口企业所有制结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财政、金融、保险和证券业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收入结构进一步优化。2003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30.1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6.76%,比上年增长35.15%,增收7.83亿元,增收额是建市以来最多的一年。完成一般预算收入10.28亿元,占年预算的118.03%,比上年增长31.27%。财政增收主要有三个方面原因:一是传统主导产业的优化升级,二是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三是民营经济的迅速崛起。这三大因素增收的份额占到全市财政增收份额的90%以上。

支出结构进一步调整,各项重点支出得到了较好的保障。2003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9.28亿元,占年预算的98.73%,比上年增长25.85%,增支39592万元。其中:农业支出10722万元,比上年增长57.1%;林业支出2647万元,增长2.92%;水利和气象支出2843万元,增长11.93%;教育支出44648万元,增长17.64%;医疗卫生支出10004万元,增长40.1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7746万元,增长34.25%;社会保障补助支出8369万元,增长13.88%;城市维护费支出5351万元,增长12.58%。

金融形势稳定,各项存贷款增加较多,现金投放呈现大回笼态势。

2003年,随着国家宏观经济整体形势趋好,我市金融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各项存款大幅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信贷资产质量继续提高,金融机构存差进一步扩大,现金继续呈现回笼态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08.41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8.65%,继续保持较快增长势头;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达164.34亿元,比上年末增长17.91%。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为573.69亿元,比上年增长36.22%;现金支出为563.55亿元,比上年增长37.87%。净回笼现金10.13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险金额达229.98亿元,比上年增长17.24%。保费收入73935万元,下降18.03%。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5734万元,增长31.2%;人身险保费收入58198.2万元,下降25.56%。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8606万元。其中,人身险给付支出966.6万元;财产险赔款支出7639.1万元。证券业发展情况。截止年底,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3家,从业人员41人。2003年,全市证券业营业收入为609万元,比上年下降30.3%,全行业亏损43万元。全市机构资金户数为21户,累计存入资金30751万元。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2003年,全市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树立科技为经济发展先导的新思维,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科技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全年组织实施国家、省级、市级各类科技计划54项,其中国家级四项,绿洲公司的"扩大出口麻纺织工程"列入国家星火项目;"HTRY-28四成份大麻混纺布"列入国家火矩计划,泽州钢岭地稀土金属公司的"精密铸造专用合金"列入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泽州县"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建设"等4项列入省攻关计划;双马实业公司"非油炸快餐另一面系列产品"等3个项目列入省星火计划;高平市泫氏铸业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球墨铸铁管"等3项列入省火炬计划,阳城县"花椒、山茱萸苗木繁育技术"等11项列入省农村技术承包计划。组织实施市级科技计划30项。全年开发了山茱萸口服液、车辆加油显示器、复合果蔬汁、磁性书写板等新产品新技术60余种,部分产品已投入批量生产,新产品的开发和新技术的引进,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效益和市场竞争能力。2003年,我市又有12家民营科技企业上报省科技厅进行资格申报与认定,截止年底,全市已经省认定的民营科技企业达到39家,这些企业为我市高新技术的发展起到先导和促进作用。

科技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2003年,我市继续加大了开发区招商引资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全年投资项目个数达39个,投资总额达8.23亿元,比上年增长65.77%。全年全区科工贸总收入达9.49亿元,比上年增长30%。开发区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增加值1.01亿元,比上年增长43.81%;实现财政收入3330万元,比上年增长104.67%;其中税收收入3128万元,比上年增长99.74%。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740所,比上年减少224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学200所,小学2530所,聋哑学校2所,教师进修学校6所;年末在校学生人数38.7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56万人,增长7.07%;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10.31万人,比上年减少598人;毕业生数7.74万人,比上年减少7289人;全市教职工人数3.24万人,增长0.73%;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53.8%,本科达线人数1702人,比上年略有增长。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1个,本年新排上演剧目9个,演出场次1896场,收入5078万元;全市共有影剧院1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量23.47万册;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6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27.2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41.14%,全市广播电视网络总长2.2万公里,广播覆盖人口数205.66万人,覆盖率达93.82%;电视覆盖人口数208.65万人,覆盖率达95.18%。全市共有调频发射台6座,实验发射机1部,电视发射台45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591座。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5个,其中医院47个;病床床位6645张,其中医院4041张;卫生技术人员8473人,其中医生4029人,注册护士1973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305人;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518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06个,床位2152张,卫生技术人员2654人,全市已有91%的村拥有医疗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800余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97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3.94万人。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19枚、10枚、11枚;社会团体参加省级以上比赛获金牌36枚、银牌18枚、铜牌9枚。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8.99万人,其中优秀级3.25万人。本年批准的等级运动员128人,批准的等级裁判员97人。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降低,非农业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8.9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户籍人口为211.83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32%)。全年全市出生人口2.20万人,出生率为10.08‰;死亡人口1.55万人,死亡率为7.11‰;全年净增人口6499人,自然增长率为2.97‰。年末全市城镇人口86.1万人,比上年增长2.76%;城镇人口比重为39.32%,比上年提高0.94个百分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2003年,全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071元,比上年增长15.7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942元,增长8.68%。受粮食、鲜菜、肉禽等商品价格上涨影响,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30.41%,比上年提高了0.78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82%,下降1.48个百分点。2003年,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使用面积)达到18.48平方米,比上年增长6.21%。92%的家庭住上了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70%的家庭住房有厕所和浴室。全市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29平方米,与去年基本持平。其中楼房面积占到41%,砖瓦平房面积占到52%。2003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年末农村贫困人口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了9.76%。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1739元,比上年增长13.74%。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14.75万人,比上年增加7568人,其中:行政事业单位4.01万人,增加951人;企业单位10.74万人,增加6617人。全年发放养老保险金15902万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发放3343万元,企业单位发放12559万元;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6.03万人,比上年增加2.18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228人,发放失业救济金246万元;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2.81万人,比上年增长26%。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参保人数5.18万人,增长39%;企业7.63万人,增长18%。全年全市共有2.82万城镇居民和2.4万农村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城镇低保覆盖率达100%。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社会福利机构120个,床位2727张,年末在院人数1521人;全市城镇社区服务设施数71个,其中星光老年之家48个,便民、利民服务网点数达1181家。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企业58个,安置924个残疾人就业。全年全市销售社会福利彩票463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982万元,间接接受捐赠7万元,受益人次数达14.85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2003年,市委、市政府为创造优良的人居环境,保护人民的身心健康,打响了"蓝天工程"和两河治理战役。全年市区二级以上达到172天,超省定目标52天。总投入2亿多元的两河治理工程将治理河道9.05公里,铺设污水管道5.54公里,修建小游园5个,绿化91万平方米。全市排放废气达标率为92.89%,比上年提高了2.89个百分点;排放废水达标率93.02%,比上年提高了0.3个百分点;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32.57%,比上年下降4.43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对1600多辆机动车尾气进行治理并达标,环境噪声达标面积11.2平方公里,比上年新增2.6平方公里。集中供热390万平方米,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22.6平方公里。年末全市共有省级自然保护区5个,自然保护区面积155.62千公顷;年末全市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2个,生态示范区面积达440.7千公顷。年末全市有林地面积已达到38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26.72%。全市公共绿地面积达229公顷,绿化覆盖率达35%,绿地率达27%,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8平方米,初步形成了点面结合、市区与城郊连成一片的绿化体系。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2、地区生产总值(GDP)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本公报所列增长、增加、上升、提高、下降、降低、减少等均相对于2002年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