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晋城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0:02:43 来源:晋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24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坚持将发展作为第一要务,紧紧围绕"一争两转五突破"的总体工作思路,团结奋斗,开拓创新,顺利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全市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势头,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农村各业竞相发展,工业生产实现了速度与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加快,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城乡居民收入较快增长,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初见成效,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科教、文化、卫生、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均有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1.5%,增幅比上年加快3.1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0.7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长12.5%,第二产业增长11.3%,第三产业增长11.5%。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8153元,比上年增加了644元,增长11.3%。价格总水平小幅下降。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3%,比上年下降0.7%。分类别看,居住类价格上涨5.0%,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5%,食品类与上年基本持平,衣着下降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3.5%,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6.7%,交通和通讯下降1.0%,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1.3%。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在原煤价格大幅上扬拉动下上涨28.41%。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1.2%,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涨了0.8%。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05.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18万人,其中城镇就业人员20.48万人,与上年基本持平。年末全部单位从业人员20.79万人,比上年增长1.48%。分行业来看,批零贸易餐饮业、金融服务业从业人员数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5.8%和6.0%;制造业比上年下降了14.1%。年末全市登记失业人数为276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3%,比上年上升了0.1个百分点。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2年,市委、市政府把结构调整作为全年各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年初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实施2316规划的意见》,确立了以"三加一新"为主攻方向、以潜力产品为切入点,以"提升煤炭、壮大化工、发展三产、培育高新"为突破口,一、二、三产业互动共调的方针。通过抓落实、抓突破、抓创新,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成功实现"三年初见成效"目标。其主要标志: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一大批种、养、加基地稳步发展,规模龙头企业增多,农业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工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了煤转电、煤转肥力度,一批潜力产品项目培育势头良好;交通运输邮电、房地产和金融保险业持续快速发展,商业流通手段不断创新,以旅游业为代表的休闲产业正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全市国民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生产基础薄弱,产业化程度不高,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还不强;传统工业分散粗放的格局未有大的改变,在主导产品市场向好的同时,潜在的风险相应增大;高新技术产业的培育力度不大;改革不够深入,企业改制不彻底,真正触动产权的不多;开放水平不高,投资环境较差;人才缺乏,企业发展受管理和技术方面的制约较大;城市化水平低,城镇居民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增收困难。

二、农业

2002年,全市农业在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结构调整的共同作用下,摆脱了近年来低速徘徊的局面,呈现恢复性增长。全年全市完成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2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46%。农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中药材、小杂粮、干鲜果、大麻、瘦肉型猪等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继续发展,合同农业、订单农业发展迅速,全年涉及农户20多万户。城区的大棚蔬菜、花卉基地,高平的华康猪业,泽州的农业高科技园区,阳城的大麻种植,沁水的草食畜牧业,陵川的国家级中药材基地都走出了自己的特色之路。

种植业结构继续调整。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226.12千公顷,比上年减少4.73千公顷,其中:粮食种植面积199.47千公顷、棉花种植面积1.54千公顷,药材种植面积3.38千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3.58千公顷、1千公顷和0.33千公顷;油料面积12.94千公顷,增加0.06千公顷;蔬菜瓜果种植面积7.89千公顷,与上年基本持平。

主要农产品产量增长。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64.14万吨,比上年增长20.32%。其中夏粮产量18.9万吨,比上年增长13.62%;秋粮产量45.24万吨,比上年增长23.35%。粮食、油料、蔬菜、瓜果等主要农产品增产,棉花、麻类、药材减产。

畜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4.17万吨,比上年增长4.29%;牛奶产量2724吨,比上年增长23.2%;禽蛋产量1.78万吨,下降11.15%。年末大牲畜存栏7.62万头,比上年末减少7.34%;猪存栏36.96万头,比上年末增长7.6%;羊存栏49.39万只,增长20.61%。退耕还林成效显著,造林绿化工作有新的进展。全年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8.9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9.28千公顷,增长95.77%。其中用材林4.12千公顷,增长41.1%;防护林12.95千公顷,增长2倍;经济林1.9千公顷,下降22.47%。年末实有封山育林面积19.44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封面积5.55千公顷。主要林产品产量均比上年有大幅度增长,其中:蚕茧产量3002吨,比上年增长12.86%;水果产量4.29万吨,比上年增长9.41%。全年全市完成退耕还林和荒山造林17.53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l万亩,新增节水面积5.2万亩。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42.1千公顷,其中本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0.9千公顷,万亩以上灌区面积达5.36千公顷;全年化肥施用量21.99万吨,比上年增长2.68%;农用薄膜使用量1255吨,下降47.8%;农业机械总动力163.59万千瓦,增长0.66%;机耕地面积达125.34千公顷,占全部耕地面积的66.21%,比上年提高了1.2个百分点。

扶贫开发、农村宽裕型小康建设迈出新步伐。全年全市新建宽裕型小康乡2个、村38个,截止年末累计已有7个乡(镇)、148个村,20多万农村人口达到了宽裕型小康生活水平。扶贫开发取得新成绩,全年又有8600人摆脱了贫困。全市有1419个自然村、36万人的饮水问题得到解决,农村饮水解困工作走在了全省的前列。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我市在继续抓好提升传统产业的同时,把调产的重点转到了非煤产业和培育新兴产业上来,加快实施煤-电-化一体化发展战略,强力打造洁净能源、煤化工、中高档铸件、新型建材、丝麻织品、特色饮品和各种潜力产品,通过产品强企业,通过企业壮大行业,推动六大基地建设,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年工业生产保持快速发展,运行质量明显提高。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主导工业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80.1亿元,比上年增长14.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即国有工业企业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51.31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6.0%。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现行价格)102.5亿元,比上年增长15.5%。分行业来看,煤炭、电力、化工和建材这四个行业在全市工业经济增长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不仅分别保持了15.4%、132.1%、36.7%和30.9%的增幅,而且比重不断加大,在规模以上企业中的比重已分别达到了53.7%、25.5%、4.9%和3.5%。这四个行业创造的产值共占到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7.5%。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大幅增长。2002年,在煤炭市场形势转好,阳电投产和大规模建设大化肥基地的共同作用下,我市拳头工业产品产量均创历史新高。全年全市原煤产量达4902万吨,比上年增长48.8%,比历史最高年的1998年增长21.9%,其中市及以下企业原煤产量为3326万吨,比上年增长54.7%;发电量突破百亿千瓦时大关,全年发电达到103.24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16倍,一举跨入全省前列;合成氨产量再创新高,达34.28万吨,比上年增长17.69%;农用化肥(折纯)达到21.95万吨,比上年增长26.19%,其中:尿素产量达到14.5万吨,增长94.5%。比上年较快增长的主要产品还有服装增长2.4倍、电石2.01倍、钢49.73%、釉面砖45%、大麻混纺布43.4%、日用陶瓷38.86%、日用玻璃制品23.8%。

工业产品产销率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成倍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100.1%,比上年提高2.5个百分点。我市优势产品原煤销售形势良好,全年全市共销售煤炭4707万吨,比上年增长35.96%。在煤炭销售量中,销往省外3585万吨,比上年增长34.77%。其中:通过铁路外销1923万吨,比上年增长11.8%;通过公路外销1662万吨,比上年增长76.81%。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收入111.09亿元,比上年增长56.62%;实现利税21.21亿元,增长1.17倍,其中:实现利润9.24亿元,增长2.68倍;亏损企业亏损额5486万元,下降25.3%。总体来看,阳电六台机组全部投入商业运行及全年煤价持续高位是我市工业经济速度和效益快速上升的主要拉动力。

结构调整步伐明显加快,科技创新作用开始显现。总体来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传统产业上档升级迈出大的步伐。煤炭行业继续实施"关小改中建大"效果明显,整体效益成倍提升,安全水平不断提高;煤炭加工转换步伐加快,冼选率进一步提高,煤转电、煤转肥战略实施有大的突破;冶铸行业实行联动互调,成效显著。一批179立方以上高炉陆续建成投产,泫氏铸业、泽州金工等一批中高档铸件项目进展顺利。二是加大了对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由省、市重点扶持的绿洲大麻、晶岗陶瓷、钢岭地稀土合金等项目已经在全市经济增长中发挥出显著效益,成为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新生力量。

建筑业行业转暖,经济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5.0亿元,比上年增长1.4%。全市具有新资质等级(包括劳务分包建筑企业)的建筑企业全年施工工程个数达到664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520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78.3%。全年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02.1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88.0%;房屋竣工面积64.19万平方米,增长73.8%;实现利润2083万元,增长4.3倍;税金总额234万元,增长50.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投资在全市国民经济增长中的贡献率不断上升。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8.13亿元,比上年增长18.14%。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一是加大了向第一、第三产业投资的力度,分别比上年增长了1.88倍和72.77%;二是更新改造投资大幅增加,这是全年固定资产投资的一个突出特点,标志着我市结构调整开始由外延扩张向增强内涵方向转变。全年新增固定资产163.53亿元,原煤、生铁等工业产品的生产能力较上年有大幅度的增长。

国债项目及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自1998以来,我市争取到的国债项目共71项,这些项目的在建规模为17.7亿元,其中国债投资4.9亿元。截止年底,全市共完成国债项目56项,完成投资14.7亿元,其中国债投资4.4亿元。市属十大重点工程圆满完成年初预定目标,市凤鸣中学、市博物馆、市游泳馆、市训练馆完工投入使用,城乡电网改造工程扫尾,大化肥1830完成厂前区主体和装置区基础以及主要设备定货,大宁煤矿完成井筒建设和主要设备订货,市综合馆完成基础处理工程,晋焦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投入运营,晋长高速公路正式开工建设,张峰水库已经国务院批准,国家计委正式立项。

五、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和邮电通信业继续保持稳步增长。全年实现增加值19.56亿元,比上年增长8.5%。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营运效率进一步提高。到2002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891公里,比上年末增加152公里,增长5.55%;民用车辆拥有量4.64万辆,比上年末增长25.32%。全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5975万人,比上年增长19.0%;公路货运量7744万吨,增长13.27%。全年全市完成客货周转量30.2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1.97%。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0155万元,比上年增长34.9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3029万元,下降40.2%;电信及移动业务总量57126万元,增长44.5%。全年新增局用交换机2.97万门,总容量达到36.47万门;全年新增固定电话用户10.4万户,达到33.45万户,其中城市电话用户16.44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7.07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0.82万户,比上年末增加17.23万户,电话普及率达到28.8部/百人。

旅游业异军突起,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一个亮点。全市共抓了蟒河、历山、珏山等6条旅游线路建设,重点建设了皇城相府、王莽岭、柳氏民居等旅游景点。全年共接待游客206.4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9亿元,创汇54万美元,增长22.2%。皇城相府抓住获国家4A级风景区的契机,大力挖掘景区文化内涵,300米长的明清一条街等景点已建成开放,"五一"期间还迎来了首列千人旅游专列。此外,晋城与长治两市签订了推出"太行大峡谷山水风情游"品牌的合作协议,共同整合资源,打造品牌,开拓市场。

六、乡镇企业与民营经济

乡镇企业健康发展。2002年,乡镇企业重新回到快速发展轨道,全年全市完成乡镇企业增加值54.6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3%;总产值179.2亿元,增长11.4%;营业收入147.44亿元,增长10.5%;实现利润总额12.29亿元,增长14.6%;上交税金4.66亿元,增长39.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民营经济成为全市经济发展中最具活力的因素。近年来,我市不断创新民营经济的发展环境,推动民营经济唱主角,年末全市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0572家,其中资产100万元以上的375家,1000万元以上的19家。据市民营经济局全面统计资料,全市民营企业完成增加值58.52亿元,上交税金5.24亿元,约占全市财政总收入的23%。在全市安排的53项技改项目中,有19项是民营企业作为投资主体。兴高焦化等一批民营企业的崛起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闪亮点。泫氏铸业、九州玻璃等5家民营企业取得了自营进出口权的资格,开始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成为我市对外贸易的生力军。

七、市场贸易

消费品市场销售平稳增长。全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首次突破50亿元大关,达到50.04亿元,比上年增长8.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38.57亿元,增长7.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47亿元,增长11.7%。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3.76亿元,增长14.49%;餐饮业零售额4.39亿元,增长20.79%;其他行业零售额11.9亿元,下降8.21%。通信、汽车及其相关商品消费热点初步形成,家用电器继续保持旺销势头。

对外贸易超常规发展,利用外资取得突破性进展。2002年,全市对外贸易步入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均创历史新高。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2002万美元,超过预期目标33.5%,比上年增长54.3%,其中进口完成707万美元,出口完成1295万美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68.7%和25.2%。全市协议利用外资2230万美元,而上年仅为94.3万美元。全年新发展出口企业9家,截止年底,全市自营进出口企业已达27家,其中国有12家,集体9家,民营6家,与20余家外商投资企业一道,已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出口企业所有制结构,特别是民营企业直接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显示出勃勃生机。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

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纵向比超计划、超上年、超历史;横向比增幅高于全国、全省平均水平,财政总收入增幅在全省各地(市)中排第一位。全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收入22.29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31.46%;完成一般预算收入8.07亿元,比上年增长26.65%;一般预算支出15.32亿元,比上年增长22.93%。

金融形势稳定,各项存贷款增加较多,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59.93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0.23%;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9.37亿元,比上年末增长25.97%。各项存款大幅增长,贷款结构继续改善,现金继续呈回笼态势,金融机构存差进一步扩大,信贷资产质量有所提高。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保险金额达196.1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保费收入60036万元,增长1.01倍。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2018万元,增长11.61%;人身险48018万元,增长1.46倍。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6975万元。其中,人身险给付支出685万元;财产险赔款支出6290万元。

九、科教、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较大进展。2002年,全市科技三项费用支出达1169万元,比上年增长12.19%。2002年,全市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狠抓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好成果。开发和引进专利技术和成果105项,"无烟煤炼焦"等三项高新技术有望列入国家新技术火炬计划,"单面对流散势器"等四项列入省级火炬计划。2002年大麻提花装饰布、铁路信号灯项目列入了国家新产品计划。年末全市共有民营科技企业32家。一批科技先导型企业已发展成为全市高新技术发展的排头兵。

科技开发区建设稳步推进。2002年,我市继续加大了开发区招商引资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全区科工贸总收入达7.3亿元,比上年增长17%。开发区工业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19亿元,比上年增长24%;上交税金1627万元,比上年增长109.7%。

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964所,其中高等学校2所,中学214所;年末在校学生人数为36.4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01万人,增长5.83%;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10.5万人,增加6094人,增长6.71%;毕业生数8.48万人,增长9.14%,其中,高等学校毕业人数174人,中专1331人;普、职中高考达线数2806人,比上年增长了52.1%。全市教职工人数3.22万人,增长1.73%;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均达100%,初中升学率为54.9%。成人高等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

文化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9个,本年新排上演剧目2个,演出场次2037场;全市共有影剧院12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1个,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17.1万户,有线电视入户率为26%,全市广播电视网络总长1.74万公里,广播覆盖率达93.15%,电视覆盖率达94.81%。全市共有调频发射台6座,实验发射机1部,电视发射台45座,电视卫星收转系统706座。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4个,其中医院46个;病床床位11125张,其中医院3546张;卫生技术人员7175人,其中医生3500人,注册护士1547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313人;妇幼保健院(所、站)7个,卫生技术人员513人。农村乡(镇)共有卫生院107个,床位7212张,卫生技术人员2567人,全市已有90%以上的村拥有医疗点,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000余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年全市共举办各级各类运动会97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达3.94万人。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33.8枚、17.3枚、25.5枚。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9万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愈来愈多。

十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降低,非农业人口比重有所上升。2002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8.31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57%;户籍人口为211.16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25%。全年全市出生人口2.38万人,出生率为11.27‰;死亡人口1.51万人,死亡率为7.14‰;自然增长率为4.13‰,全年净增人口8728人。年末全市非农业人口42.83万人,占总人口的20.3%,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2002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06.7元,比上年增长13.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707元,增长4.36%。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即居民家庭食品消费支出占家庭消费总支出的比重)为29.6%,比上年降低2.0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7.3%,上升0.15个百分点。文教娱乐费用占消费性支出的比重继续上升。2002年,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7.4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3%。其中74%的居民家庭人均住房面积在14平方米以上;96%的家庭住上了两居室以上单元配套楼房;97%的家庭住房有厕所或浴室。全市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29.12平方米,比上年增长了7.1%。2002年,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发生率进一步下降,年末农村贫困人口92013人,比上年末减少了4.85%,贫困发生率5.4%,比上年降低了0.3个百分点。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10321元,比上年增长了17.42%。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数为13.66万人,比上年增加6773人,其中:行政事业单位3.91万人,增加1664人;企业单位9.75万人,增加5109万人,全年发放养老保险金12995万元,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发放1329万元,企业单位发放11666万元;全市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13.8万人,比上年增加3.2万人,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为2330人,发放失业救济金176万元;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11.15万人,其中行政事业单位参保人数9303人,企业10.22万人。全年全市共有2.67万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低保覆盖率达100%。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社会福利机构233个,床位1252张,收养社会各类人员4444人;全市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网点111个,街道、社区老年活动站45个,总投资479万元;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企业91个,安置1350个残疾人就业。全年全市销售社会福利彩票收入达1520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近200万元。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2002年,全市排放废气达标率为90%,比上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排放废水达标率64%,比上年提高了1个百分点;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37%,比上年提高了4个百分点。全年全市"三废"综合达标率达64%,比上年提高了5个百分点。全年全市对6000多辆机动车尾气进行治理并达标,环境噪声达标面积8.6平方公里,比上年新增2.3平方公里。集中供热270万平方米,城市烟尘控制区面积22.6平方公里,比上年新增3.3平方公里。全年新增省级自然保护区个数3个,新增面积125.2千公顷;新增国家级生态示范区1个。同时全市投资2000万元大搞城市绿化,建成了长22.5公里、宽30米、占地2300亩的3条环城绿化带,连同城市绿地建设,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2%,城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6平方米。

注:1、本公报为初步统计数。

2、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3、本公报所列增长、增加、上升、提高、下降、降低、减少等均相对于2001年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