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晋城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0-01-01 00:01:01 来源:晋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82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江泽民书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争先发展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以富民强市为目标,积极稳妥地推进各项改革,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大力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运行总体质量和效益不断改善,全市宏观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势头。农村各业在种植业遭灾严重的情况下继续保持了平稳发展,工业实现了速度、效益的同步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大幅度增加,城市居民收入实现了较快增长,教育、科技等各项社会事业有了新的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增长。2001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58.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4%,增幅比上年加快0.8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1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1亿元,下降16.0%;第二产业增加值84.0亿元,增长8.9%;第三产业增加值63.9亿元,增长12.9%。三次产业的比例由上年的8.7:52.2:39.1调整为6.4:53.1:40.5。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7509元,比上年增加639元,增长8%。

各项改革积极推进。企业改革以国有企业为重点的体制创新和战略重组步伐明显加快。有80%以上的国有中小企业进行了不同形式的改制。财政改革步伐较大,市直部门全额事业单位及行政单位基本纳入财政统发工资范围。市、县、乡三级政府机构改革有序展开,全市撤乡并镇工作全部完成。与此同时,社会各项事业的改革也有较大进展。

结构调整顺利入轨。2001年是结构调整的“入轨”之年。根据市委、市政府确定的经济结构调整的总体思路,在结构调整方面以“三加一新”为重点,以培育“一增三优”为主攻方向,全面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狠抓落实,全力推进,结构调整成绩斐然,效果明显。农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小杂粮、蔬菜、干鲜果、蚕茧、大麻、中药材、瘦肉型猪、草食畜牧业等生产基地稳步发展,规模型龙头企业达到30多家,农业产业化格局正在形成。传统主导产业上档升级步伐加快。煤炭业“关小改中建大”,关闭矿井117座,50%以上的煤矿实现了五级筛分,块炭率达到43%,加工转化率达到20%,沁水永红和兰花大阳两座百万吨矿井建成投产。冶炼业“关小建大抓示范”,开工建设了5座100立方米级高炉,沁水的120立方米高炉和泽州的179立方米高炉点火投产。铸造业“关小改中上档次”,重点开发建设了一批年产量5万吨以上、售价每吨5000元以上的中高档铸造项目,产品质量和附加值明显提高。潜力产品培育和技术改造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市安排重点潜力产品和技改项目23个,总投资24.6亿元,全年共完成投资6.8亿元。积极开发旅游产业,皇城相府等旅游景点异军突起,为经济发展增添了新的亮点。民营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势头,已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05.22万人,比上年增加0.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20.48万人,减少0.5万人;农村从业人员76.26万人,增加0.07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28%.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依然突出,工业经济的整体效益不高,经济增长的基础仍不牢固;农业基础脆弱,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缓慢,农民收入下降;城市服务功能不强,就业岗位不足,社会保障压力增大;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引资不足,融资渠道不畅,民间投资启动不够,巨额存差与经济建设资金短缺并存;科技创新能力弱,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比较严重,可持续发展的难度较大;政府职能转变还不到位,经济发展的软环境还不够宽松。

二、农村经济

2001年,在农业遭受严重旱灾的情况下,全市通过千方百计抗旱救灾,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建设,继续发展杂粮、干鲜果、草食畜牧、蔬菜等四大产业,积极发展优质农业和订单农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种植业因灾减产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的影响,保持了全市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种植业因灾减产。全年粮食总产量为53.3万吨,比上年减产21.8万吨,下降29.04%。其中,夏粮减产5.5万吨,下降24.82%;秋粮减产16.3万吨,下降30.8%。全市粮食播种面积为203.03千公顷,比上年减少8.73千公顷。受气候干旱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受挫,单产比上年下降25.99%。全市棉花产量为1441吨,比上年减产12.08%。油料产量由于主产区受灾严重,大幅减产。全市油料产量12788吨,下降38.85%。蚕茧产量2660吨,增长0.91%;蔬菜产量19.75万吨,下降20.75%;水果产量3.92万吨,下降17.99%。

畜牧业生产继续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4.0万吨,比上年增长2.30%。其中,猪牛羊肉产量3.80万吨,增长2.70%;牛奶产量2211吨,增长48.79%;禽蛋产量2.01万吨,增长9.24%。年末大牲畜存栏8.22万头,比上年末减少23.96%;猪存栏34.35万头,减少5.17%;羊存栏40.75万只,增长19.22%。

造林绿化工作继续加强。2001年,全市在狠抓主要林木病虫害防治的同时,积极推广林业科技项目,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确保了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据统计,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9.69千公顷。其中营造防护林4.31千公顷,营造经济林2.45千公顷。

农业生产条件逐步改善。年末全市有效灌溉面积31.77千公顷,与上年末持平;化肥施用量(折纯)5.22万吨,减少0.25%;农用薄膜使用量达到1255吨,比上年下降5.70%;农药使用量达到1036吨,比上年增长10.57%;农村用电量达到5.69亿千瓦小时,增长3.45%。

乡镇企业持续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乡村两级集体企业和全部私有企业(下同)完成现价总产值160.8亿元,完成营业收入133.4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8.53%、9.63%。完成增加值49.19亿元,比上年增长9.11%,乡镇企业共提供税金3.34亿元,比上年增长8.33%。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及省市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三个代表要求,高奏快一点发展主旋律,紧紧扭住结构调整这条主线,狠抓“三大管理”(骨干企业、潜力产品、重点项目)和“四大拉动”(固定资产投资、潜力产品、民营经济、消费需求),为全市工业经济的较快增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工业增长速度加快。全市全部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总产值(现价、下同)71.9亿元,比上年增长6.97%,其中市及以下工业下降0.08%,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32.51亿元,比上年增长6.17%。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增长11.59%,重工业增长6.19%;国有控股企业增长25.9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中央企业快速增长,地方企业稳步发展。全年中央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0.9亿元,比上年增长2.01倍;地方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0.98亿元,增长0.87%;其中省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6.29亿元,增长5.27%;市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8.57亿元,增长19.88%,县属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158亿元,增长7.38%。

工业产销率提高,煤炭外销形势良好。2001年,全市工业实现销售产值69.99亿元,比上年增长24.92%。工业产品产销率为97.37%,比上年提高1.82个百分。我市优势产品原煤销售形势良好。去年全市共销售煤炭4337万吨,比上年增长7.46%,其中铁路外销增长14.4%。多数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全市统计的22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12种比上年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好转。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74.55亿元,比上年增长29.91%;实现利税9.9亿元,增长37.2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6.88亿元,增长54.46%。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四级以上建筑企业完成总产值4.0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3%;利润总额391万元。施工工程个数259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194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74.9%;房屋建筑施工面积54.34万平方米,比上年下降9.81%;房屋竣工面积36.93万平方米,增长32.46%。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城乡个人和农村集体投资)完成46.34亿元,比上年下降5.67%。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12亿元,下降7.69%,占投资总量的比重比上年略有提高;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8.52亿元,下降7.6%,占投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84.88%下降到83.1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7.7亿元,增长5.48%,占投资总量的比重由上年的14.86%上升到16.62%。全市的投资结构正沿着经济结构调整的思路积极改善。

基本建设投资下降。全市基本建设投资35.51亿元,比上年下降8.78%。其中中央投资21.7亿元,比上年下降24.5%;省属企业5.66亿元,比上年增长87.63%;市及以下投资8.15亿元,比上年增长13.45%。

更新改造投资继续大幅度增加。受扶持潜力产品和增加技改投资的推动,全市更新改造投资完成5.85亿元,比上年增长32.95%,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11.38%上升到12.62%。

房地产投资大幅增长。房地产投资在商品住宅投资加快的拉动下较快增长。全年房地产业开发投资3.19亿元,比上年增长47.69%。其中住宅投资1.85亿元,增长14.2%;全年竣工房屋面积30.4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9.36%;商品住宅竣工面积23.9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98%;商品房销售面积22.6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7.19%。

重点工程建设进展良好。全年确定的11项重点工程总计投资4.5亿元,其中续建的4个项目中,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杜河水电站已全部完工或基本完工,城网改造和大宁煤矿完成了年度目标,新开工的七个项目中,博物馆主体结构完工,游泳馆基础工程基本完工,1830项目和凤呜中学正式开工,会展中心具备了开工条件,张峰水库项目建议书已经国家水利部审查通过,晋长高速公路前期工作进展顺利。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

交通事业快速发展。到2001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858公里,比上年增加206公里,增长7.76%;高速公路达到68公里,增长25.92%。

客运量、货运量全面增长。2001年,全市完成公路客运量5010.4万人,比上年增长3.94%。公路货运量0.68亿吨,比上年增长2.12%。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比上年增长4.84%,旅客周转量比上年增长2.99%。交通运营效率进一步提高。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45亿元(2000年不变价计算),比上年增长34.03%。全市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5984皮长公里,比上年增长128.39%。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1年底,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33.5万门;净增住宅电话用户10.4万户,其中城市净增3.1万户,农村净增7.3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5.6万户,其中本年移动电话新增10.5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2.5万户,增长3倍;已通电话的行政村达到2298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90.58%;全市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13.56部,比上年提高4.94部。

六、市场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平稳发展。200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1亿元,比上年增长6.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35.81亿元,比上年增长5.7%;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0.27亿元,增长8.1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48亿元,比上年增长2.52%;餐饮业零售额3.63亿元,增长11.91%;农业生产者零售额5.58亿元,增长32.91%;制造业零售额4.82亿元,增长3.04%。分所有制看,国有经济零售额9.23亿元,比上年增长8.85%;集体经济零售额7.42亿元,增长11.23%;股份制经济零售额1.36亿元,下降43.67%;私营经济零售额0.88亿元,增长30.38%;个体经济零售额21.68亿元,增长6.75%。

重点商业企业效益明显好转。全市统计的36家重点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7.24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实现利润总额0.51亿元,比上年提高1.35倍。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01年全市成功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类贸易洽谈会,宣传我市产品,提高我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出口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新增自营进出口企业4家,外贸出口完成103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4.8%。市场物价运行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9%,其中消费品价格指数下降2.1%,服务项目价格指数上升3.4%。分类别看,除交通通讯、居住分别上升2.8%和4.4%外,其它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分别是:食品类下降0.9%;烟酒及用品类下降1.5%;衣着类下降0.4%;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3.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及服务下降8.2%;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0.5%。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2001年,全市财税部门认真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大力组织各项收入,不断强化收入征管,使全市财政收入出现近年来少有的大幅度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完成13.92亿元,比上年增长20.51%。一般预算收入完成8.59亿元,比上年增长21.40%。其中工商税收5.4亿元,增长14.7%;农业四税0.32亿元,增长8.27%;企业收入1.94亿元,增长97.62%。财政支出进一步向重点支出需要倾斜,支出管理进一步完善。全年一般预算支出12.46亿元,比上年增长25.82%。其中,科技三项费用下降13.38%,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增长0.13%,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74.54%,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增长41.21%,文体广播、教育、科学事业费增长19.88%、33.38%和29.48%,卫生经费增长14.93%。良好的财政收支状况,为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保证和促进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提供了保障。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金融形势稳定,各项存贷款继续增加,现金投放基本正常。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16.19亿元,比年初增加21.65亿元,增长11.1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62.41亿元,增长17.28%;财政存款1.71亿元,增长22.23%;农业存款4.52亿元,下降11.03%;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43.71亿元,增长11.49%。各项贷款余额110.64亿元,比年初增加9.52亿元,增长9.42%。其中短期贷款增长8.35%,中期流动资金贷款增长51.90%,中长期贷款下降0.33%。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40.62亿元,现金支出337.54亿元,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3.08亿元。

证券投资业务下降。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有价证券市场开户数为12919户,营业收入为904万元,比上年下降23.3%;实现营业利润268万元,比上年下降50%。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保险金额达228.7亿元,保费收入29862万元,增长41.88%。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351万元,增长28.06%;人身险保费收入19511万元,增长50.5%。支付各类赔款6478万元,其中,财产险赔款4713万元,人身险结付与赔款1765万元。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2001年,全市科技工作面向经济主战场,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狠抓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年全市共组织实施各类科技计划90项(其中国家级8项,省级18项,市级科技开发项目64项),科技总投资3.1亿元,以高新技术带动四大产业升级。涌现出兰花煤业、高平冶化公司、晋城钢岭地等6家科技创新企业,实现产值4.15亿元,实现利税1.01亿元。名类专业技术人员深入到乡村开展技术咨询,培训科技示范带头人,技术咨询人数达2000余人。组织科技知识讲座36次,赠送科技书籍近万册,散发农业技术资料3万余份。民营科技企业方兴未艾。2001年认定民营科技企业8家,目前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已达26家,从业人员1800人,资产总额近亿元。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和小杂粮基地别具特色。全市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覆盖面积达到98%,农作物优良品种覆盖率达到97.5%。科技成果推广步伐进一步加快。

科技开发区建设稳步发展。2001年末,全市开发区入区企业19家,比上年末增加6家,其中高新技术企业4家。开发区全年实现产值3.08亿元;实现利税162万元;创汇11万美元。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均有新的发展。2001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288所,在校学生34.45万人,增加2.01万人,比上年增长6.2%。招生数9.84万人,增加1.17万人,毕业生7.77万人,教职工3.17万人。全市初中在校学生11.13万人,初中入学率100%;小学在校学生20.09万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达到100%。成人高等学历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培训进一步深入。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0.25万人,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培训学员26.35万人次。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全市在进一步加大扫黄打非力度,坚决打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组织开展了许多丰富多彩、蓬勃向上的文化表演、竞赛活动。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7个,公共图书馆6个,博物馆8个,档案馆7个,广播电台4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5%,电视人口覆盖率94%,有线电视用户13.45万户。

卫生条件明显改善,医疗水平稳定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71个,床位6600余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5个;农村乡镇卫生院75个,床位1400余张,医疗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8500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500余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500人。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2001年,全市共举办各级运动会107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达到3.54万人。运动员在省级以上重大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17枚、13枚和8枚。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8.88万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愈来愈多。

九、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得到有效控制。2001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3.15‰,死亡率为6.40‰,自然增长率为6.75‰。年末全市常住人口为217.07万人,其中市镇人口74.07万人,乡村人口143万人。年末户籍人口数为210.63万人。

城市居民收入增加,农村居民收入略有下降。2001年,随着国家和省职工调资政策的落实,城镇居民收入有了较快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374元,比上年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365元,比上年增长6.11%;由于粮食大幅减产,关闭“五小”工业以及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94元,比上年下降1.3%。

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市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机构52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851张,福利院收养人数408人。全年社会销售福利彩票2200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40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54万元。全年筹集使用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资金1634万元,3000多名下岗职工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生活费。积极开拓就业门路,安置分流下岗职工1026人,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社会化发放面达到100%,2.1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按时足额领到了基本养老金。国有企业失业保险覆盖面达到100%,非国有企业达到83%。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顺利实施,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2.6万名低收入保障对象按时领到了生活补助。住房公积金覆盖面达到61%,住房分配货币化正式启动。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高度重视和发展。2001年,全市共检查工业企业近千家,并对126家死灰复燃企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了关停取缔。全年执行“三同时”制度的项目10个,执行率达到100%。全市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取得新的进展。全年新增城市烟尘控制区2.3平方公里;建成噪声达标区13.3平方公里;新增煤气用户4000户,到年底气化率达到35%;城市绿化迈上新的台阶,建成绿化达标小区8个,绿化达标单位15个,街道绿化带3公里;全年取缔分散锅炉86台,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40万平方米。

注:1、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所列增长、增加、上升、提高、下降、降低、减少等均系相对于2000年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