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晋城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23:58:50 来源:晋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78次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认真贯彻执行党的十五大和十五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经济强市和一流文明城市的总目标,抢抓机遇,争先发展,团结进取,奋力拚搏,保持了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农村经济形势稳定,工业生产平稳增长,贸易市场趋向活跃,财政收入较快增加,人民生活继续有所改善。经济运行中较为突出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不高,经济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仍然突出,社会就业压力较大。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稳定增长。据初步统计,2000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45亿元,比上年增长7.6%。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870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2.66亿元,增长10.7%;第二产业增加值75.67亿元,增长5.1%;第三产业增加值56.66亿元,增长10.1%。

市场价格总水平略有提高。2000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类价格下降6.7个百分点,衣着类价格下降4.7个百分点,家庭设备及用品类价格下降5.8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工具类价格下降4.1个百分点,医疗保健类上升2.3个百分点,居住和服务项目类分别上升了25.8和58.1个百分点。

城镇职工人数减少,工资水平明显提高。年末全市城镇及以上单位从业人员20.99万人,比上年末减少2451人,其中在岗职工为20.57万人,减少2864人。全市在岗职工工资总额为14.67亿元,比上年增长11.64%。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为7163元,比上年提高13.3%。

二、农村经济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认真贯彻中央、省、市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这一主线,以小康建设总揽全局,积极克服自然灾害等各种困难,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健康发展,农村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小麦喜获丰收,种植业结构调整明显。据抽样调查,2000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75.13万吨,比上年增产1.87万吨,增长2.54%。其中:夏粮总产为22.12万吨,比上年增长25.7%。全市农作物播种面积达到255.5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6.7%。其中粮食作物与上年持平,经济作物中油料面积增长了10.59%,其它农作物蔬菜、瓜果面积增长了1.9%。在粮食作物中,比较效益低的谷物、玉米种植面积分别下降了6.3%和19.5%,豆类和薯类种植面积分别增长了27.5%和11.1%。

畜牧业生产继续稳步发展。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为3.91万吨,比上年增长4.13%;牛奶产量1486吨,增长30.24%;禽蛋产量1.84万吨,增长7.79%。年末大牲畜存栏10.81万头,猪存栏32.66万头,比上年增长2.85%;羊存栏34.18万只,比上年增长19.04%。

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新成绩。2000年,全市在狠抓主要林木病虫害防治的同时,积极推广林业科技项目,大力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确保了林业生产的稳定发展。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3.96千公顷,其中成林面积5.38千公顷。

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技术推广进一步加强,农业防洪防旱抗灾能力增强。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0.41千公顷,比上年末增加了9.21千公顷。全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达到5.57万吨,比上年增长0.72%,农用薄膜使用量达到1331吨,比上年增长4.15%,农药使用量达到937吨,比上年增长6.36%,农村用电量达到5.5亿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8.3%。

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增长。2000年全市乡村两级集体企业和全部私有企业(下同)实现增加值45.08亿元,增长11.38%。乡镇企业营业收入达到121.71亿元,增长9.73%;完成总产值148.26亿元,比上年增长10.57%。乡镇企业共提供税金3.08亿元,下降3.43%。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0年,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措施,以调整产业结构为主线,以培育潜力产品为突破口,主攻"三加一新",实施"五项创新",围绕传统产业向优势方向提升、新兴产业向支柱方向提升的调产思路,加快改革步伐,为我市工业经济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

工业结构调整力度进一步加大,煤业转化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新建万吨以上型煤、型焦、洗煤厂42个,煤炭加工转化能力达到550万吨,转化率达到24%。组建扩建了一批铸造集团,中高档铸件产量大幅度增加,生铁转化率达到62%。新建了一批饮料、小杂粮和土特产品加工企业,农副产品加工转化率达到28%。煤炭库存持续下降,完成了年初提出的关井压产目标。一批有市场潜力,有科技含量的新产品已初具规模,为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产销衔接程度有所提高。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66.16亿元,比上年增长5.39%,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35%,比上年提高0.63个百分点,其中,市级以下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提高0.72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增加。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63.92亿元,比上年增长3.3%;实现利税

总额8.21亿元,比上年增长6.6%,亏损企业亏损额0.34亿元,下降48.62%。国有工业企业扭亏增盈工作取得积极效果。2000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税4.57亿元,比上年增长12.49%,实现利润1.32亿元,比上年增长37.27%。

建筑业生产、效益有所下降。2000年,全市资质四级以上的43户建筑企业完成增加值1.1亿元,比上年下降8.3%。实现利润-1115万元。施工房屋面积60.25万平方米;竣工房屋面积27.88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0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不包括城乡个人和农村集体投资)完成48.79亿元,比上年下降了15.82%,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8.94亿元,下降24.99%;更新改造投资完成6.31亿元,增长1.46倍;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16亿元,增长18.68%。城市基础设施和居民住宅建设均有新的进展,农村电网改造工程基本完成。

重点工程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十项重点工程累计完成总投资2.8亿元,占年计划的88%。晋焦高速公路基本完工,城市二期供水、二期集中供热开始投入运行,杜河水电站基本具备发电条件,丹河15万千伏安变电站投入营运,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工程即将完工。黄华街、东城路、东环路、红星街建成并投入使用,七叉口广场、霞凤湖等工程按期完成了年度目标,长晋高速公路前期准备工作也在积极进行。重点工程的投资建设不仅使城市基础设施得到改善,城市面貌有了新的变化,而且有力地拉动了我市经济的增长。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

交通运输业快速发展。到年底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752公里。全年完成客运量4831万人,增长57.46%,旅客周转量达158357万人公里,增长31.54%;完成货运量6696万吨,增长0.59%,货物周转量达241663万吨公里,增长3.26%。

邮电通讯事业快速发展。截止年底,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1.99万门。年末全市共有电话机18.13万部,增加6.66万部,其中市话12.02万部,增加3.25万部。全市平均每百人拥有电话8.62部,比上年增加3.03部。全市累计订销报纸2905万份,增长5.14%,订销杂志156万份,增长4.7%。邮电业务总量达到3.32亿元,增长22.96%。移动电话用户达3.84万户。

六、市场贸易与物价

2000年,在国家增加城镇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扩大消费信贷、取消一些限制政策和银行连续下调利率等多种因素作用下,我市市场商品销售稳中趋活,市场商品销售平稳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43.38亿元,比上年增长7.12%。按销售地区分,市的零售额增长7.07%,县的零售额增长10.49%,县以下的零售额增长4.13%。按行业分,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3.51%,餐饮业下降0.12%,制造业增长32.43%,农业生产者销售额下降21.45%。

对外贸易大幅增长。2000年全市成功组织企业参加全国各类贸易洽谈会,宣传了我市产品,提高了我市产品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全市共完成外贸进出口总额101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64.54%,是"九五"以来我市对外贸易取得成效最大的一年。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持续增加。2000年,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1.55亿元,比上年增长8.71%,其中,完成一般预算收入7.08亿元,增长12.2%。在一般预算收入中,工商税收入完成4.71亿元,增长7.93%。全市一般预算支出9.9亿元,增长9.77%。

金融运行势头良好,各项存贷款继续增加,现金投放基本正常。2000年底,全市金融部门存款余额达到194.54亿元,比年初增长8.98%。其中企业存款增长6.15%,居民储蓄增长势头开始减弱,较年初增长8.32%。年末贷款余额为101.11亿元,比年初增长1.7%。现金投放适度增长,货币供应量充足。全年全市现金收入为259.75亿元,现金支出为264.6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38%和12.04%。全年共向市场净投放货币4.92亿元,比上年下降38.78%

银行证券和投资业务进一步发展。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有价证券市场开户数己达11448户,营业收入达1178.1万元,实现营业利润537万元。

保险事业不断发展。2000年全市保费收入为21047万元,增长19.11%。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8083万元,增长7.59%,人寿险保险费收入10244万元,增长23.44%。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兴市继续发展。2000年,全市科技工作继续面向经济主战场,大力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加快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狠抓科研成果转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全年被列入国家、省级各类科技计划38项,星火计划4项,新产品计划3项,省攻关计划5项,实施市级科技开发项目47项。全年共推广新技术108项,引进专利技术25项,开发新产品20项,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5.6%。全市有11个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18家民营企业被省确定为科技企业,科技当家人累计培训7万名。

教育"两基"成果继续得到巩固,素质教育稳步推进。2000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学校3450所,在校生32.44

万人比上年增长4.58%。招生数8.67万人,增加0.71万人,毕业生7.32万人,教职工3.47万人。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发展。全市初中入学率100%,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99.8%。全市各级各类成人教育学校3881所,在校学生34.95万人,专职教职工7981人。幼儿园748所,增加36所,在园幼儿7.8万人。我市跨入"普九"和"两基"先进行列。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受到重视,成人各种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蓬勃发展。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校2574所,在校生31.3万人,毕业生31.66万人。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2000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从业人员664人,演出场次3289场,观众人数达3612千人次。文化馆7个,组织文艺活动116次。图书馆6个,总藏书226千册,增加30千册。全市通广播的村2370个,增加798个,通广播的农户达15.2万户,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1.5%,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4%,有线电视用户超过2万户,档案馆7个,已开放各类档案36万余卷(条)。

卫生事业不断进步,地方病防治、爱国卫生运动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183个,床位6236张,卫生技术人员7889人。全市共有医院153个,床位6090张,卫生技术人员7162人。卫生防疫、防治机构7个,卫生技术人员416人。妇幼保健机构5个,卫生技术人员256人。农村卫生院116个,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974人。

体育事业稳步推进。2000年,全市共举办各级运动会162次,参加运动会运动员人数达4.05万人。全民健身活动更加形式多样,据不完全统计,全年全市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达19.71万人,其中及格级5.04万人,良好级10.96万人,优秀级3.71万人。群众体育蓬勃发展,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愈来愈多。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2000年,全市出生人口43167人,人口出生率为20.54‰;死亡人口为20750人,死亡率为9.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0.67‰,比上年增加2.05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户籍总人口为210.26万人。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由于国家加强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和失业保险费的发放,以及建立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增加行政、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使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有所提高。200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610元,比上年增长10.95%;其中市区居民4842元,比上年增长10.45%。由于供求关系变化,农产品卖难,加上乡镇企业效益下滑,农民收入增长减缓。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29元,比上年增长2.1%。

社会保障体制框架基本形成。到2000年底,全市累计筹集再就业资金1534万元,累计为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费用1534万元,全市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职工达10万人,实行社会化发放人员16500人。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2000年,全市"六.五"关停行动取得成效,"一控一达标"任务基本完成。全市关停并转企业数31个。当年实际完成限期治理项目13个。全市新增废水实际处理能力108.7吨/年,废气处理能力230009万标立方米。当年建成环保"三同时"项目43个。建成省级生态示范区1个,面积达26.41万公顷,区内工业污染源治理达标率为95%。当年建成烟尘控制区3个22.3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1个16.3平方公里。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99.75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注:(1)国内生产总值指标绝对值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2)主要产品产量加"*"指标的统计范围为全部国有企业和年销售收入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其余指标的统计范围为全社会。

(3)公报所列增长、增加、上升、提高、下降、降低、减少等,均系相对于1999年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