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晋城市199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23:54:27 来源:晋城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39次

1997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党的十五大精神,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正确把握中央提出的"稳中求进"的工作方针,紧紧围绕"扭住两个转变,主攻三大战役,完成十项目标"的工作部署,励精图治,艰苦创业,奋力拚搏,务实创新,各项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市国民经济运行呈现出"快增长,低通胀"的良好发展态势,全面完成省定主要经济目标任务,全市整体上基本达小康和稳定脱贫两大目标圆满实现,全市经济实力明显增强,人民生活继续改善,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的成就。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是:农业的基础地位还比较脆弱,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还不够理想;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对外开放形势滞后;下岗人员增加,社会就业压力加大;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三大要素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一、综合

国民经济运行以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速度增长,圆满实现省定宏观调控目标。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7.1亿元,比上年增长13.8%,高于全省10.5%和全国8.8%的增长水平,居全省各地市之首。人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6143元,比上年增加523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因种植业减产而下降32.5%,第二产业增长19.9%,第三产业增长15.7%;分县区看:城区增长12.4%,泽州县增长40.06%,沁水县增长7.8%,阳城县增长23.2%,高平市增长21.05%,陵川县增长8.3%。

二、农村经济

1997年,我市继续把农业和农村工作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以小康统揽全局,进一步加大扶贫攻坚力度,加快小康建设步伐,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使全市农村经济在遭受百年不遇的大旱之年,一举实现了小康、脱贫两个基本目标。

夏粮喜获丰收,秋粮等农副产品减产。1997年,我市遭受了百年不遇的严重干旱,全市人民大力开展生产自救积极组织"一抗两保"工作,抗灾减灾,确保了夏粮再获丰收。秋粮、棉花、蔬菜等农产品因灾情严重而大幅度减产。全市粮食总产量为44.71万吨,比上年下降41.44%,其中,夏粮总产达28.88万吨,为我市历史上第二个丰收年,比上年增长14.82%,秋粮总产仅15.83万吨,减产69.1%。

主要畜产品产量下降。1997年末,全市大牲畜存栏12.11万头,下降34.7%,猪存栏32.66万头,下降19%。全年出栏肉猪35.73万头,下降22%。全年肉类总产量达32533吨,下降23%。其中猪肉产量达2.56万吨,下降20.2%。

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新成效1997年,全市造林面积为12.42千公顷,其中营造经济林0.3千公顷。零星(四旁)植树1476万株,育林面积为0.63千公顷,其中本年新育0.34千公顷,实现了造林、植树、育苗三项超计划,沁水、泽州两县提前二年完成基本绿化任务,使我市成为全省第一家绿化达标城市。

农业现代化条件继续改善。1997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41.46万千瓦,农用汽车7069辆,收获机械11700台,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3.49千公顷,增长13.26%;全年农用化肥(折纯)施用量达5.09万吨,增长0.99%。农村用电量为6.18亿千瓦时,增长19.3%。

乡镇企业持续快速发展。据乡镇局统计,1997年,全市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281.36亿元,增长24.7%,营业收入达到242.29亿元,增长31.77%。乡镇企业共提供税金3.22亿元,增长20.34%,总量和增幅均居全省第二。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稳定快速增长。1997年,全市工业企业围绕"抓大放小"的方针,坚持国企改革和乡企改革相结合,点上示范和面上推进相结合,企业改革与建立社会保障制度相结合,全面加快企业改革步伐,继续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工业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使全市工业生产保持了快速稳定增长。全市工业总产值完成192.02亿元,增长19.1%,其中乡及以上为40.95亿元,增长12.43%;在乡及以上工业总产值中,市及以下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5.29亿元,增长20.1%。全市乡及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24.55亿元,增长15.86%。在乡及以上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完成4.47亿元,增长0.5%;重工业完成36.49亿元,增长14.09%;国有工业完成14.96亿元,下降0.62%,集体工业完成23.44亿元,增长16.51%,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2.55亿元,增长1.04倍。

工业品销售率继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不断改善。1997年,全市共销售原煤4011万吨,增长6.59%。其中外销3169万吨,增长4.48%。在外销煤炭中,市及以下外销2243万吨,增长9.52%。全市乡及以上工业实现销售产值58.86亿元,增长11.69%。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5.33%,比上年提高0.93个百分点,其中市及以下(乡及以上)为99.38%,提高0.42个百分点。全市预算内工业企业实现利税1.62亿元,增长0.4%。预算内工业亏损企业亏损额减少12.68%。

建筑业生产较快增长。1997年,全市建筑业增加值完成10.3亿元,增长48.8%。建筑施工企业房屋施工面积为229.2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为192.93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1997年是我市投资市场捷报频传、重点工程建设发展最快的一年。随着晋阳高速公路的胜利竣工通车,晋焦高速公路的开工建设,政府承诺的十件实事的全面落实,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呈现高速增长势头。全社会(不含城乡个体)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0.91亿元,增长79.4%,其中,市及以下单位完成投资12.76亿元,增长81.5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单位完成投资20.6亿元,增长26.91%,集体单位完成8041万元,下降18.43%。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288万元,增长6.5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25.28亿元,增加12.24亿元,增长93.9%。在国有单位完成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16.14亿元,增长50.61%,更新改造投资完成3.07亿元,下降18.76%,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337万元,增长29.14%。在总计中,分行业看:煤炭、电力工业完成投资18.48亿元,增长88.13%,所占比重由上年的57%上升为59.79%;交通运输与邮电业完成投资2.66亿元,增长1.27倍。1997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有:煤炭开采865万吨/年,合成氨2万吨/年,学校学生席位3040个,啤酒生产能力3万吨/年,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5万吨/日。

重点工程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997年,随着国家和省、市一批重点工程的相续开工建设,我市狠抓工程项目管理,严格规范投资行为,努力提高投资效益,全市十大重点工程实现了建设速度快、质量高、成效大。全省第一条由地市修建的高速公路---晋阳高速公路如期峻工通车;全国广电系统第一家市、县乡、村四级联网的宽带信息网建成并部分投入使用;晋焦高速公路和煤气工程正式开工建设;大宁、东峰两座接替矿井、市综合中专、艺术中专两所学校和杜河水电站建设进展顺利;晋城化肥厂已经国家计委正式立顶,前期准备工作全面完成。电力建设方面狠抓了电网和城网建设,建成投运了沁水至中村35千伏输电工程和土沃35千伏变电工程,完成了南村110千伏变电站和高平东周、沁水郑村、高平马村35千伏变电站的前期立项工作,椿树头110千伏变电站增容工程正在紧张施工。东环路开关站和南环路开关站分别于年初、末建成投运,市区新增配变容量1860千伏安、10千伏输电线路6公里,城网10千伏主网改造基本完成。市政府为市民办的10件实事全面落实,城市道路、供水、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交通运输与邮电

交通运输业取得了快速发展。1997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226公里,增加269公里。到年底,全市有高级次路面203公里,增加25公里,次高级路面870公里,增加119公里。县级公路好路率达到82.1%。全市义务修路轰轰烈烈,"三通"建设形势喜人。高平市继城区、泽州县之后实现了乡乡镇镇通油路。1997年,全市公路客货运输量达到6409.03万吨,增长12.0%,其中货运量为6040.4万吨,增长11.88%,客运量为3686.3万人,增长14.6%。

邮电通信整体水平明显提高。1997年,全市邮电部门紧紧围绕"深化改革、加快发展、强化经营、改善服务"的工作思路和"再创佳绩、再争上游"的目标,积极探索,开拓进取,使全市邮电通讯条件进一步改善,邮电服务水平明显提高。截止年底,全市本地网交换能力达101247门,长途电路达1660路端,移动交换能力达27600路,并在全省第一家实现了乡乡镇镇通程控电话,全市电话普及率达4.39%,市话普及率达26.5%。目前,全市邮电部门有二星级窗口4个,一星级窗口27个。到年底,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14.04万门,增加了5.72万门,其中程控电话10.59万门。年末全市共有电话机8.23万部,增加3.52万部,增长74.73%。全年累计订销各种报纸2844.7万份,增加89.3万份,订销杂志148.9万份。邮电业务总量达到12874万元,增长42.59%,通信总量为10393万元,增长33.81%。

六、市场贸易与物价

城乡市场繁荣活跃。1997年,我市继续加快流通体制改革,大力推进商品市场建设、要素市场建设成效明显,市场竞争秩序逐步理顺,市场交易主体趋向多元化。全市新建、扩建市场8个,总面积达3.2万平方米。一个批发、零售相结合、大中小相结合、有形无形相结合的多层次、多经济成份、多运行方式的市场网络和流通格局初步形成。全年消费品货源充足,零售贸易繁荣活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现34.5亿元,增长22.59%,其中,市的零售额增长21.63%。县的零售额增长29.79%,县以下的零售额增长18.97%;国有经济零售额下降5.19%,集体经济零售额下降10.03%,,其他经济零售额增长63.10%。

市场价格涨幅持继走低,物价总体形势平稳。1997年全市商品零售价格平均涨幅为0.6%,居民消费价格平均涨幅为1.7%,两项涨幅为全省最低,价格涨幅为15年以来的最低点,表明我市宏观经济实现了从"高通胀"到"软着陆"的调控目标。

七、财政与金融

财政收入持续增加。1997年,全市财税系统紧紧围绕全市经济工作总目标,努力打好财政收入攻艰战,在继续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同时,积极支持企业改制,帮助企业发展生产,大力培植财源,强化税收征管,全面完成财政目标任务,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1997年,全市共完成财政总收入8.93亿元,增长21.5%,完成地方财政收入5.49亿元,增长18.6%。增幅分别名列全省第一、第二。在地方财政收入中,工商税收入完成3.67亿元,增长25.14%。全市财政支出7.55亿元,增长18.06%。金融形势正常稳定。1997年,全市金融部门认真执行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以支持服务于地方经济为中心,大力调整信贷结构,全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有力地促进和保证了全市国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截止1997年底,全市金融部门各项存款余额为163.89亿元,比年初增长21.62%,各项贷款余额为100.24亿元,比年初增长25.54%。金融存差为63.65亿元,比年初增长15.92%。1997年全市银行现金收入为120.15亿元,现金支出为130.4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9%和10.13%。全年共向市场净投放货币10.30亿元,比上年增长1.6倍。

八、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兴市继续发展。1997年,全市上下科技兴市意识进一步提高,科技进步在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作用进一步增强。全年共实施市以上科技项目26项,先后同600多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了技术合作关系,一批先进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全市有72个乡镇被省政府命名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占乡镇总数的55%,名列全省前茅。泽州和阳城县双双进入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行列。泽州县作为全省第一家国家级科技引导社会发展实验区通过国家验收。教育事业取得新进展。1997年全市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优化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行素质教育,沁水、陵川两县顺利通过"普九"验收,使我市成为全省第二个全面完成基本"普九"任务的地市。1997年,全市共有各级各类正规学校3573所,在校学生29.88万人,增加0.92万人,招生数近8万人,增加0.13万人,毕业生数6.73万人。全市教职工人数为3.16万人,增加0.02万人。各级各类成人业余教育学校3266所,在校学生26.05万人,招生数24.03万人,毕业生数29.95万人,专职教职工5904人。全市共有幼儿园679所,增加32所,在园幼儿7.25万名。全市学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7.9%。教育教学条件不断改善,全市中小学"一无两有"学校分别占到总校数的99.5%和100%,"三配套"学校分别占到总校数的99.5%和99.9%,达到一、二类标准的中、小学校分别占到总校数的41%和71%。

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1997年,全市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为中心,弘扬时代主旋律,巩固繁荣文化宣传阵地,为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强大的精神动力、健康舆论环境和良好的文化生活条件。全市继续深入扎实开展文化下乡活动,社会办文化活动形式多样,群众文化蓬勃发展,高平市和泽州县成为全省文化先进县。1997年,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演出2938场,观众287/4万人次。群众艺术馆、文化馆7个,全年共组织文艺活动91次;公共图书馆6个,总藏书173/3千册。全市乡镇文化站95个,群众业余演出团(队)263个,增加5个。广播电视方面:晋城人民广播电台正式开播,晋城有线电视台开始试播,广播、电视覆盖率进一步提高。全市现有市级广播电台一座,全年制作广播节目5475小时,有县级电台5座,乡镇广播电台115个,喇叭15/7万只,增加1/47万只。广播线路3397杆公里。全市有中波发射机3部,总功率30千瓦;有中波实验发射机1部,调频发射机4部,发射功率3/7千瓦。广播覆盖率84/52%。全市现有电视台7座,其中有线电视台6座,教育电视台1座。全年共制作电视节目2102小时。现有电视发射机69部,发射功率16/24千瓦。卫星地面接收站1349座。电视覆盖率达84/2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1997年,全市医疗卫生机构拥有病床位6276张,增加111张。专业技术卫生人员7550人,增加779人。农村医疗卫生工作进一步得到加强和普及。全市村级医疗卫生院所2355个,占总村数的99/1%,乡村医生和卫生人员5456人,其中医生3489人。全市无偿献血工作一步到位,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医疗保险和公费医疗改革工作也取得新的突破。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1997年,我市体育工作坚持竞技体育和群众体育紧密结合,继续广泛宣传贯彻国家《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加快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市体育中心初具规模。积极组织、广泛开展各种体育竞技活动和群众健身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全市体育事业的新发展。1997年,全市共举办各级运动会111次,增加5次,参加人数14.31万人次,增加3.66万人次。全市《国家体育锻炼标准》达标人数为14.44万人。

九、人口与人民生活

计划生育工作不断巩固和发展。1997年,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7.03‰,死亡率为7.1‰,自然增长率为9.93‰。年末全市总人口为206.94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44万人,增长0.7%。

居民收入较快增长。1997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150元,增长10.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393元,增长19.11%。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为92.58亿元,增长18.68%。

社会保障制度改革逐步深化,社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1997年,全市新增城镇劳动力3600名,安置2592名,当年新增劳动力就业率达72%;产生各类失业职工2840名,已分流安置2130名,再就业率达75%;全市有序转移消化农村剩余劳动力3.15万人次,其中向省外输出5000人次。统一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并轨工作提前完成。全市国有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达到100%,非国有企业参加养老保险的覆盖面达到76%,失业、工伤、女工生育保险也在全市普遍推开。医疗制度改革试点方案和市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正式运转,以建立新的住房体系保险为目标的住房制度改革继续推进。全市实施住房公积金制度的单位覆盖面达到73%。作为全国70个试点城市之一,我市安居工作全面启动。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1997年,全市国有和城镇集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单位的职工工资总额为12.3亿元,增长9.6%。职工平均货币工资为5344元,增长6.1%。

环境保护事业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发展。1997年,全市共完成工业污染治理项目12个,总投资1532.85万元。全市各项环境保护指标全部达到上级考核目标要求。

注:(1)公报所列国内生产总值为初步计算资料,其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率按可比价格计算。

(2)公报所列增长、增加、上升、提高、下降、降低、减少等,均系相对于1996年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