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长治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23:32:20 来源:长治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57次

长治市统计局

2005年3月10日

2004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自觉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紧紧围绕“创环境、调结构、全面建小康”的总体工作思路,大力实施“新百强”战略,实现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传统产业集群开始形成,增长引擎动力强劲;改革开放稳步推进,经济建设跨越式可持续发展。坚持生态保护和污染防治并重,加大安全生产的检查整治力度,经济社会协调进步。科学、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取得新成绩;城乡居民生活继续得到改善。

一、综合

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初步核算,全市实现生产总值318.47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5%,加快0.2个百分点,刷新了1996年以来经济增长的最高纪录。高于全国增长速度5.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0.9个百分点。人均GDP9928元(按1:8.2765汇率折算为1200美元),首次突破1000美元,可比增长14.4%。

经济结构有所突破。第一产业增加值29.81亿元,增长4.4%,;第二产业增加值201.59亿元,增长17.2%;第三产业增加值87.07亿元,增长14.7%。与上年相比,一产增长加快,二产增长减缓,三产增长快速回升。第一产业增加值在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首次下降到10%以下,全市工业化趋势继续得到加强。

财政收入实现跨越式发展。全年财政总收入51.01亿元,比上年增长39.7%,增收14.4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17.05亿元,增长29.6%,增收3.9亿元。一般预算支出执行34.75亿元,增长25.8%,增支7.12亿元,各项重点支出保障有力。

宏观经济景气保持高位运行,年末企业景气指数为134.6点,同比提高5.6点,高于全省4.5点;反映企业家对宏观经济环境信心与预期的企业家信心指数年末达到137.8点,同比提高8.9点,高于全省5.3点。

县域经济实力提升较快。2004年13个县市区生产总值225.38亿元,同比增长14.8%。县区财政总收入49.77亿元,增长39.6%,12个县区财政总收入超过亿元;继潞城、襄垣、郊区之后,长治县也成为一般预算收入亿元县。在第四届中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百县市评价中,我市沁源、壶关、长治、潞城、武乡、屯留六县市榜上有名,其中沁源以C级竞争力名列山西省22家入选县市榜首。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7%。居民消费价格中,食品价格上涨9.1%,服务价格上涨1.4%。商品零售价格上涨0.5%。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4.2%。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5.2%。

通过设立再就业基金,购买公益性岗位,全市70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得到妥善安置。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52.52万人,比上年增加1.82万人。城镇从业人员达到46.24万人,增加1.12万人;其中国有、集体及其他经济类型在岗职工30.98万人,增加1.0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106.28万人,增加0.7万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68%,比上年下降1.2个百分点。

全力打造“平安长治”,全市刑事案件立案数比上年下降3.0%,交通事故发生数减少15.1%,火灾事故发生数下降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结构性矛盾仍比较突出,第三产业发展不足;产业集群化水平和配套能力较低,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社会保障和就业压力较大。

二、农业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增加。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3.0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72千公顷。其中,夏粮播种面积34.71千公顷,减少16.31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18.32千公顷,增加17.03千公顷。全市油料种植面积5.54千公顷,减少3.82千公顷;蔬菜(含菜用瓜)种植面积24.63千公顷,减少11.18千公顷。粮经比例由上年的82.3:17.7变化为87.4:12.6。

主要农作物增产。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及全市一系列促进粮食增产的政策措施逐步落实到位,激发了广大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加之气候条件有利,粮食总产量突破150万吨,刷新历史纪录,增产11.8%;其中玉米播种面积增加41.3%,产量达到119.57万吨,增产40.1%。粮食的增产对经济和社会稳定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畜牧业生产发展势头良好。全年肉类总产量、禽蛋、牛奶产量分别为9.55万吨、4.5万吨和2万吨,分别增长4.3%、9.7%和25.7%。年末大牲畜存栏35.42万头,比上年增长0.4%;其中,牛存栏28.12万头,比上年增长5.1%,良种及改良种乳牛增加到1.01万头。猪存栏71.39万头,增长1.0%。羊存栏107.12万只,下降3.8%。牧业总产值增长7.5%,畜牧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25.8%,比上年继续提高2个百分点。

农村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末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74.88千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22.1%,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当年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1千公顷,增长6%。新解决饮水困难人口11.5万人,增长16%。通电、通汽车、通公路、通电话、通自来水的行政村所占比重分别达到99.97%、99.8%、99.2%、94.6%和67.5%,均比上年有较大提高。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30.68千瓦,增长5.6%;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89万吨,增长1.5%;地膜覆盖面积34.18千公顷,增长8.2%。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继续发展。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3.23亿元,比上年增长0.2%。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非农经济从业人员40.99万人,比上年增加0.87万人。全市农村经济总收入283.98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非农经济收入226.45亿元,增长20.9%。乡镇企业实现双突破,增加值118.66亿元,增长59.3%;入库税金13.87亿元,增长66.3%。

三、工业与建筑业

工业生产高速增长。全年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74.15亿元,增长15.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以下同)完成增加值129.35亿元,增长19.2%。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44.72亿元,增长44.5%,增幅提高9.5个百分点。工业产品销售率97.5%,比上年下降1.1个百分点。

各种经济类型工业企业均保持较快增长。国有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5.11亿元,增长19.7%;集体企业完成9.28亿元,增长36.7%;股份合作企业完成0.58亿元,增长38.6%;股份制企业完成81.98亿元,增长16.9%;外资及港澳台企业完成0.35亿元,增长12.6%;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2.06亿元,增长36.8%。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度提升。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收入339.73亿元,增长53.3%;实现利税53.87亿元,增长42.2%;实现利润27.45亿元,增长59%,亏损企业亏损额2.27亿元,下降9%。年末,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37.28%,比上年提升6.03点。总资产贡献率13.08%,提高0.8点;成本费用利润率8.98%;提高0.67点;全员劳动生产率37819元/人,增加5561元/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百强企业建设加速推进。煤焦、冶金、电力等主导行业通过结构调整,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全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增加值增长21.4%,炼焦业增长24.2%,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3.4%,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37.7%,电力生产增长21.8%,电力供应业增长34.3%。年末全市销售产值亿元以上的企业达到61个,其中利税上亿元的企业15个,仅2004年新增9个,6家企业入选全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录,其中长钢、潞矿位列500强。

建筑业快速发展。全市资质以上建筑企业106家,实现增加值5.39亿元,比上年增长34.8%;实现利润4320万元,上缴税金968万元。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70.48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13.16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56.38万平方米,增加34.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自觉执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严格控制项目规模与数量,固定资产投资增长逐步趋向平稳。全年全社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63.07亿元,比上年增长27.5%。其中国有及其他单位共完成投资152.71亿元,增长31.1%。在国有及其他单位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0.64亿元,下降61.2%;第二产业投资106.34亿元,增长30%;第三产业投资45.73亿元,增长38.4%。

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475个,其中新开工项目287个,本年投产项目274个,新增固定资产133.95亿元。重点工程长晋公路、长太高速、农网二期、漳山电厂、王曲电厂、赵庄煤矿等进展顺利。

房地产开发形势较好。房地产开发投资9.12亿元,增长29.4%。全年全市商品房销售面积35.43万平方米,增长24.8%;其中住宅28.67万平方米,增长14.8%。商品房销售额7.3亿元,增长78.8%;其中住宅4.56亿元,增长57.1%。

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和效益:原煤开采527万吨/年,洗煤130万吨/年,焦炭580万吨/年,生铁476万吨/年,炼钢200万吨/年,水泥8万吨/年,火力发电77.2万千瓦,新建改建公路637公里,移动通讯基站135个,程控交换机8万线。

五、交通运输、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综合运输能力进一步提高。建成山西省第二大空港,长治至北京、长治至上海、长治至太原、长治至广州四条空中航线相继通航。全年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4.73万人次,货运量4.84万吨。

路网全面优化升级,长邯高速公路全线贯通,长晋高速如期开通、长太高速进展顺利,长临高速展开前期准备工作。长壶一级路建成通车。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5113公里,比上年增加146公里;其中等级公路里程4793公里。新建农村公路1084公里,村村通总里程达到5741公里,年末行政村油路通达率91.8%。

全年公路货运量6850万吨,增长14.2%;公路货运周转量45.73亿吨公里,增长17.2%。公路客运量3545万人,增长10.7%;公路客运周转量21亿人公里,增长19.7%。年末全市累计开辟农村客运线路211条,投入农村客车451辆。

年末全市民用汽车保有量19.97万辆,其中私人汽车14.71万辆。年内新注册民用汽车2.79万辆,其中新注册轿车5068辆。年末民用轿车保有量达到1.77万辆,其中私人轿车9834辆,比上年增加3138辆。

邮电通信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4.79亿元,增长56.1%。其中,邮政业务总量9300万元,增长13%;电信业务总量13.86亿元,增长46.2%。全年邮寄函件298万件,包件8.3万件;订销报纸2520万份,杂志166万份。全市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4.51万门,增长15.5%。年末本地电话用户62.92万户,增长14.1%。其中,市话用户41.27万户,增长10.5%;乡村电话用户21.65万户,增长19.9%。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发展到59.92万户,年内新增用户27.2万户,增长30.9%。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38部/百人,比上年增加6部。年末全市互联网用户累计达10.56万户。

旅游业快速发展。随着红色旅游线路、太行山自然风光及炎帝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开辟和整合,全市形成24条旅游线路,对外吸引力迅速上升。年末全市共有14家旅行社和8家星级宾馆。全年国内旅游总收入11.98亿元,增长66.4%。旅游外汇收入241万美元,增长2.1倍。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488万人次,增长60.5%。接待海外游客1.35万人次,增长8.6倍;其中接待外国人1.1万人次,港澳台胞2433人次。

六、国内外贸易和招商引资

消费品市场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0.53亿元,比上年增长20%,速度提高3.7个百分点,一年增加的零售额首次超过10亿元。全年全市餐饮业零售额6.23亿元,比上年增长45.1%,增长速度提高26.5个百分点,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比上年提高1.8个百分点。全市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全年商品销售额98.08亿元,其中,批发业企业商品销售额74.94亿元,零售业企业商品销售额23.14亿元。

对外贸易实现大的突破。全年进出口总额突破1亿美元大关,达到1.1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0.6%。出口4461万美元,增长72.5%。其中,一般贸易出口4398万美元,增长74.7%;加工贸易出口63万美元,下降8%。焦炭、生铁、铸件、胶带、金属镁、土特产出口业务发展较快。对香港、欧盟、东南亚、韩国、拉美、非洲出口额成倍增长。进口6927万美元,增长168.8%;其中,机电产品进口1662万美元,增长170%;高新技术产品进口372万美元,实现零的突破。

招商引资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新批三资企业项目8项,协议利用外资1686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635万美元,增长40.7%。长治高新区西式工业园建设进展顺利,累计已有6家德资企业入园,还有12个合作项目正在洽谈。全年全市通过各种渠道引进资金183.31亿元,引进各类项目920个。全年全市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金额1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4万美元。

七、金融和保险业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99.94亿元,比年初增加83.4亿元,增长26.4%。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266.9亿元,比年初增加55.4亿元,增长25.1%。农村信用社各项贷款余额84.21亿元,比年初增加19.31亿元,增长29.7%。全市金融机构年末消费贷款余额17.5亿元,较年初增加6.3亿元,增长56.3%。

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1071.7亿元,现金支出1069.39亿元,回笼货币2.32亿元。

保险事业日益兴旺。年末驻市保险公司6家。全年承保金额411.5亿元,增长30.4%。其中财产险340亿元,人寿险71.5亿元。各种保费收入7.87亿元,增长27.8%。其中财险收入2.46亿元,寿险收入5.05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收入2023万元。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1.1亿元,增长26.7%。其中财产险和短期人身险赔付金额1亿元,寿险赔付金额982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科学技术和教育

全年全市共有12项应用技术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学技术奖。2项国家重点新产品进行了试产,2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大专项和示范工程正在建设。继续大力开展“农民增收科普工程”,组织“科技大蓬车”下乡服务。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R&D)经费支出1083万元,增长7.9%。全年申请专利119件,增长43.4%;授权专利55件。全年签订技术合同项目44项,增长23%;成交金额5898万元,增长0.8%。

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12家,全年监督抽查5种产品。全市现有产品质量认证机构11个,对11户企业实施了产品认证。全市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个,全年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03万台件。

长治学院成立。全年全市普通高校招生5608人,在校学生1.92万人。各类中等职业教育招生1.19万人,在校学生3.15万人。普通高中招生2.26万人,在校学生6.29万人,毕业学生1.43万人。普通初中招生5.87万人,在校学生17.85万人,毕业学生5.83万人。普通小学招生5.11万人,在校学生31.04万人,毕业学生5.76万人。幼儿园在园幼儿6.61万人。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9.86万人。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20个,全年演出5102场次;文化馆(站)14处,全年组织演出386场,举办展览189次;公共图书馆13处,藏书88.5万册;档案馆1座,开放各类档案4600卷;博物馆14座。年末全市共有文体娱乐场所837处,其中网吧192个。全市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分别达到91.9%和94.8%,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21.81万户。

卫生事业发展加快。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不含诊所)260处,其中,医院、卫生院217处,妇幼保健机构14处。年末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17万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6699人、注册护士3282人。全市拥有医疗床位1.05万张,其中,医院、卫生院床位9990张。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得到较大加强,成立市级疾控中心,全市卫生防疫、防治机构增加到21处,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57人。卫生监督机构4个。乡镇卫生院152个,床位2545张,卫生技术人员241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全市运动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创全国纪录1项,获得全国冠军21个,全省冠军54个。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广泛开展,全市60%的社区配备了相应的体育设施和体育器材。全年全市共销售中国体育彩票57万元。

十、城市建设与环境保护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力度进一步加大。城市功能日臻完善,环境污染治理、生态环境保护得到改善。2004在央视中国魅力城市评选活动中,喜获“中国魅力城市”殊荣。全年城市维护费用支出4.71万元,比上年增长1.9倍,创历史最高。

市区平均每天供水能力41.28万吨,人均日生活用水量215升,全年供水总量8496万吨。市区使用液化气、煤制气、天然气的总户数达到7.18万户,全年液化气供气总量1021吨,煤气供气总量2611万立方米,天然气供气总量26万立方米。市区热水供热总量由上年的9万百万千焦增加到418万百万千焦,集中供热面积由上年的26万平方米增加到60万平方米。年末市区共有营运的公交汽车313辆,出租汽车1800辆。

年末市区道路总长度283公里,实有道路面积325万平方米,拥有路灯3.11万盏。市区下水道总长度211公里,污水年处理量由上年的700万吨增加到3073万吨,生活垃圾年处理量23万吨。全年市区植树111万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1%,人均占有公共绿地8.7平方米。市区现有公园、动物园7座个,总面积49公顷。

全年全市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执行率达100%。污染源治理、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环境污染治理本年完成投资总额1.34亿元。市区建成烟尘控制区5个,总面积38平方公里;环境噪声达标区2个,总面积24平方公里。全年市区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以上的188天。

继续以建设生态园林城市为目标,大规模植树造林。全年造林作业面积10.6千公顷,其中退耕还林5.67千公顷;全民义务植树832.2万株。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39.84千公顷,当年新封1.67千公顷。幼林抚育作业面积12.07千公顷。太行山绿化造林4.07千公顷;平原绿化造林200公顷。综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93.39千公顷,增长8%。年末全市共有国家级生态示范区4个,总面积650公顷,其中壶关县101公顷生态示范区已正式通过国家验收,武乡、沁源、沁县三个示范区正在试点。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21.66万人,人口密度达到人231人/平方公里。出生率11.74‰,下降0.15个千分点;死亡率6.34‰,下降0.32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为5.4‰,比上年提高0.69个千分点。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4.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性别比(女=100)为104.5%。

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36元,比上年增长15%。全市在岗职工人均年工资1.36万元,增长23.8%,月均工资突破千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263元,比上年增长13%,人均增收377元,增速提高4个百分点,是1998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城镇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5.2%,农村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46.8%。年末农村贫困人口34.97万人,比上年减少4800人;其中未解决温饱人口12.99万人,低收入人口21.98万人。

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4.25万人,比上年增加1205人。其中参保职工18.22万人,参保的离退休人员6.03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职工人数为21.02万人,比上年增加3.3万人。参加失业保险职工人数为23万人,比上年增加0.9万人。全年领取失业保险金1347人次,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2200人次。下岗职工和离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率达到100%。提高城镇低保补贴标准,全市5.12万名城镇低保对象实现了应保尽保,近8万名农村特困群众得到了救济。

年末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82所,床位1330张,收养863人。城镇建立各种服务设施244处,其中综合性社区服务中心60处。全年销售社会福利彩票1973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97万元,直接接受社会捐赠135万元。

注:1.公报中部分统计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正式数据以出版的《长治统计年鉴-2004》为准。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人均GDP绝对数均按当年价格计算,其增长率均按可比价格计算。

3.电信业务总量为长治网通、长治移动、长治联通、北方电信、长治铁通5家公司汇总数据,增长速度按可比口径计算。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4.人口数为统计部门人口抽样数,人均GDP人口计算也以此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