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长治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23:30:42 来源:长治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002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团结奋斗,开拓创新,经济结构调整初见成效,经济继续保持快速健康发展,主要经济指标达到近几年来的最好水平,综合实力、运行质量和竞争能力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巩固了“十五”以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总量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206亿元,比上年增长11.6%,增速加快2.1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全国增长速度0.8和3.6个百分点,增速创下了7年以来的新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6.3亿元,增长4.3%;第二产业增加值112亿元,增长12.8%;第三产业67.7亿元,增长12.8%。三次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次为3.2%、57.3%、39.5%。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577元,比上年增长11.3%,按年末汇率折算基本达到800美元,全市居民生活水平整体跨入小康。

经济增长的活力和动力显著增强。全市投资、消费、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71.2%、24.5%和4.3%。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5.78亿元,比上年增长20.7%,增速高于全省0.7个百分点,增收4.42亿元。全市财政收入亿元县的数量由3个增加到6个,城区、郊区、黎城跨入亿元县行列,潞城市改写了我市无2亿元县的历史。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达到了12.5%。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由上年的13.9∶54.0∶32.1调整为12.7∶54.4∶32.9。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全市乡镇企业通过产权改革全部实现民营化,其创造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份额达22.9%,年末形成23个民营经济园区,私营个体企业年末达到2.65万户。积极推进城市化战略,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中心城市集聚功能和辐射作用增强,年末全市城市化水平达32.8%,比上年提高4.3个百分点。

价格总水平略有上升。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上涨0.8%。分项目看,食品价格下降0.8%,其中粮食下降3.0%、肉禽及其制品下降1.4%、蛋类上升2.6%、水产品下降0.9%、鲜菜下降1.4%;烟酒及用品类上涨0.3%;衣着类上涨3.3%;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7%;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1.2%;交通和通讯下降0.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上升3.0%;居住类上涨3.7%。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12%,其中生产资料价格上涨12.9%,生活资料价格下降3.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3.6%。房屋销售价格上涨3.9%,土地交易价格与上年持平,房屋租赁价格上涨0.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从业人员145.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95万人。其中:城镇国有、集体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在岗职工29.69万人,比上年减少5321人;私营、个体从业人员11.3万人,增加2.07万人。多渠道扩大就业,促进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通过多种途径使5487名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城镇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60%。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1.74万人,比上年增长54.1%,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是:就业压力仍然较大;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户增收缓慢;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适应;微观经济运行活力仍不够强,特别是部分国有企业经济效益较差;部分城乡居民生活比较困难;市场经济秩序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林牧渔业

种植业结构得到继续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变化,粮食、油料、棉花播种面积减少,蔬菜、药材播种面积增加。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78万公顷,减少0.75万公顷,其中薯类种植面积增加9.8%;蔬菜种植面积3.65万公顷,增加12.7%;药材播种面积2.35千公顷,增加69.1%;油料种植面积减少7.3%。

粮食、油料、蔬菜等主要产品增产。全年粮食总产量14.47亿公斤,比上年增产4.8%;蔬菜总产量14.59亿公斤,增加12.1%;油料产量2.53万吨,增长2.3%;药材产量9562吨,增长81.6%;水果产量4.48万吨,下降9.1%;蚕茧产量1105吨,下降1.7%。

特色农业和绿色农业展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全市启动订单农业基地67万亩,建成高科技、高效益农业示范区86个、绿色产品示范区40个;国家认定绿色产品标志使用权的产品达111项,占全省认证总数的67%,绿色产品项目数居全国地级市之首;发展各种专业园场(厂)近15万个,形成1439个特色养殖小区;培育了屯玉、檀山皇、世龙、五和、鸣源奶业、大红袍等一批绿色农产品加工、销售、储运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全面启动了“万头肉驴产业扶贫工程”,以粮食、畜牧、林果、蔬菜、蚕桑为主导产业的农业产业化格局继续得到加强。

林业、牧业生产稳步发展。当年造林5.52万公顷,增长1.3倍,其中经济林1.2万公顷,增长80.6%;主要林产品中,核桃增长16.1%,花椒增长2倍。主要畜产品中,肉类总产量8.59万吨,其中猪牛羊肉7.96万吨,分别增长9.2%和9%;禽蛋总产量3.6万吨,增长17.7%;牛奶产量1.24万吨,增长1.2倍。区域特色逐步形成,一批经济林果、特种蔬菜、花卉苗木、草食畜禽、特种水产等基地已具雏形。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水利工程建设进一步加强,年未全市农田有效灌溉面积5.78万公顷,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19.8%,比上年提高3.8个百分点,当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3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5.03万公顷,新增5千公顷;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44.36万公顷,当年新增治理面积2.09万公顷;改良盐碱耕地面积1.5千公顷。农业机械装备水平继续提高,年末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115.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6.6%;乡镇及以下发电能力增长0.7%,全年农村用电量4.3亿千瓦时,增长16.4%;化肥施用折纯量9.68万吨,比上年提高6.4%。

农村经济在改革中继续发展。全市全年农村经济总收入204.1亿元,比上年增长9.3%。农村私营个体经济和第三产业加快发展,农村工业、建筑业、运输业、贸易业、餐饮业和服务业从业人员比上年增加1.3万人,增长3.7%;非农经济收入比上年增长8.9%。继续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农民负担得到有效控制。乡镇企业生产效益提高,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年乡镇企业实现增加值47.3亿元,增长34.2%;入库税金4.85亿元,增长27.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144.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实现增加值55.7亿元,增长18.1%。重工业生产增长快于轻工业,全年轻工业总产值8.7亿元,增长17.3%;重工业总产值136.2亿元,增长21.5%。农村工业发展势头较好,大中型工业增长平稳。农村工业总产值20.2亿元,增长28.6%;大中型企业总产值88.3亿元,增长17.1%。中央企业生产大幅回升,地方企业活力增强。全年中央企业总产值23.7亿元,增长24.4%。地方企业总产值120.1亿元,增长20.6%,其中省属企业总产值58.3亿元,增长13.9%;市营企业总产值12.4亿元,增长21.7%;县营企业总产值22.7亿元,增长19.1%;县营以下总产值26.7亿元,增长34.9%。国有和集体工业稳定发展,股份制企业和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发展加快。全年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104.2亿元,增长18%;集体企业总产值增长19.4%,股份制企业总产值增长19%,其它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24.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多数保持增长。在列入统计的13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保持增长的有9种,下降的有4种。与上年相比,原煤产量增长17.8%,洗精煤增长7.6%,机制焦炭增长7.8%,发电量增长15.4%,生铁增长32.9%,钢增长21%,钢材增长21.3%,化肥增长2.6%,水泥增长9.0%,洗衣机下降27.1%。

产销衔接进一步改善。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产值累计完成141.9亿元;增长19.8%。产品销售率为97.9%,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工业用电保持较高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50.5亿千瓦时,增长16%,其中工业用电量44.8千瓦时,增长17%。

工业企业效益继续大幅度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38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实现利税17.41亿元,同比增长34.6%;其中实现利润3.94亿元,增长88%;亏损企业由上年56户减为44户,亏损面比年初下降21.4%;亏损企业亏损额2.46亿元,减亏幅度1.7%。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3.4%,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据市企调队调查,全年四个季度的企业景气指数始终保持在比全省景气指数高出10-30点的高位上平稳运行。

工业出口产品和新产品继续增加,竞争力进一步加强。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65.1%;开发研制新产品产值4.62亿元,同比增长30.2%。

工业经济新的增长点初步形成。2002年,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潜力产品为切入点,着眼于传统产业优化升级的工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入,并初见成效。至年末,全市年初确定的48个标志性调产项目和39个具有战略带动性的工业产品中已有24个项目先继竣工或部分投产,累计完成投资25.3亿元,年新增销售收入15亿元,新增利税5.3亿元。煤、焦、电力、建材、机械制造等传统产业生产和转化能力得到提升。同时积极开发壮大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潜力产品,生物制药、健身器械、汽车配件等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兴产业。清开灵、正柴胡饮、健身器、轿车转向助力泵等一批名牌产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崭露头角;康宝、太行、澳瑞特等到一批优势轻工企业逐步发展壮大。全年关闭污染重,生产能力差的“五小企业”和无证矿点451家。

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82家,完成建筑业总产值14.5亿元,比上年增长86.6%,其中峻工产值11.2亿元,增长1.1倍;实现利润3922万元,比上年增长4倍;年末职工平均人数2.98万人,增长77.2%;全员劳动生产率4.4万元/人,增长19.3%。全年施工单位工程个数796个,增长44.5%;其中实行投资承包的536个,增长67%。全年房屋施工面积217万平方米,比上年减少32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09万平方米,减少55万平方米。年末亏损企业11家,比年初减少1家。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68.16亿元,比上年增长34.1%。其中,国有经济投资27.44亿元,下降9%;集体和其他经济投资37.58亿元,增长81.7%;个体经济投资3.14亿元,下降18.3%。其他投资和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较快,分别完成16.81亿元、4.75亿元,增长102.9%和1.5倍;基本建设投资完成23.32亿元、增长15.9%;更新改造投资15.53亿元,增长22.5%。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非国有经济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为59.7%,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加大产业投资力度,三次产业投资全面增长。国有及其他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7273万元,增长1.1倍;第二产业投资32.36亿元,增长37.5%;第三产业投资23.46亿元,增长30%。全市投资重点仍趋向能源基础设施、交通邮电、电力等行业,其中采掘业投资6.93亿元,增长69.6%;制造业投资18.37亿元,增长39.8%;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4.67亿元,增长8.9%。

全年全市施工项目689个,当年新开工项目549项,建成投产项目496项,当年新增固定资产51.6亿元。年末城乡电网、村村通水泥(油)路、长邯高速公路、辛安泉引水二期工程、市污水处理厂、武墨铁路等重点工程项目基本完成,开元广场等进展顺利,长晋高速公路、长子赵庄矿井、漳电三期、王曲电厂等大项目已相继开工建设。国债资金和地方配套资金到位情况较好。

全市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159万吨,洗精煤65万吨,焦炭44万吨,铁矿石20万吨,方坯连铸100万吨,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161公里,火力发电2.5万千瓦,自来水供水能力9万吨/日,液体药1500万瓶,注射液50万支。

五、城乡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销售比较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7.13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增速比上年提升4.9个百分点,比全国高3.5个百分点、比全省高1.2个百分点。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4.65亿元,增长10.7%;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22.48亿元,增长1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31.55亿元,增长12.4%;餐饮业零售额3.62亿元,增长19.3%;其它行业零售额11.96亿元,增长9.8%。住房、通信等消费热点保持快速增长,居民旅游、文化消费也增长较快。

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快速增长。全市63家重点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总额28.6亿元,增长30.4%,其中批发业22.3亿元,增长37.7%;零售业6.3亿元,增长10.5%。实现利润总额6335万元,增长1.5倍,其中批发业7251万元,增长1.9倍。

对外贸易成倍增长。年内新增拥有出口自营权的企业9家。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46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倍。其中:一般贸易出口总额1855万美元,增长4.6%,在一般贸易出口额中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140万美元,增长27.2%;进口总额2817万美元,增长4.7倍。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50万美元,增长25%。

对外招商引资保持良好势头。兴建了欧亚工业园和德式工业园。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个,协议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461万美元,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6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3%。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运输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7961万吨,比上年增长2.5%;公路货运量5824万吨,增长2.7%;长治北火车站统计铁路货运量1697万吨,比上年下降1.2%;公路货运周转量38.2亿吨公里,增长5.9%。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3428万人,比上年增长5.2%;其中公路客运量3408万人,增长18.6%;公路客运周转量18.1亿人公里。全年全市新建和改造公路4090公里,其中新增高速公路64公里,完成村村通公(油)路3138公里;年末境内铁路里程达到70.4公里。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1990年不变价)6.98亿元,增长26.8%。其中电信业务总量6.21亿元,增长29.4%;邮政业务总量6772万元,下降3.3%;无线寻呼业务总量208万元,下降24.7%。年末局用交换机总容量达49.83万门,新增29万门;长途电话交换机容量5000路端,实用2984路端;光缆线路总长度3414公里。年末固定电话用户43万户,新增7.4万户;其中住宅电话用户37万户。城市电话用户30万户,新增6.3万户;乡村电话用户13万户,增加1.1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32万户,新增9.8万户。全市电话普及率达23.9部/百人,比上年增加11.3部;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10.2部,比上年增加3.2部;全市公用电话7千部,其中IC卡电话3千部。年末全市通电话的行政村已达3053个,占全市行政村总数的87.1%。年末国际互联网固定用户6.6万户,增长88.6%;年平均用户达39万户。

旅游业持续发展。全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游客2932人次,比上年增长98.9%。其中外国人2344人次;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588人次。全市全年出游34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7.97亿元,增长16%,其中旅游外汇收入164万美元,增长67.8%。年末拥有涉外饭店7个,比上年增加1个。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25.78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收4.42亿元,增长20.7%。分部门看,国税部门完成16.11亿元,增长20%;地税部门完成7.68亿元,增长16.7%;财政部门完成1.99亿元,增长35.9%。一般预算收入完成9.58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0.7%,增收1.64亿元。其中,增值税增长20.5%,营业税增长8.0%,企业所得税增长32.7%,个人所得税增长19.9%,农业四税增长24%,罚没收入增长42.1%。

财政支出进一步向重点支出需要倾斜。全年一般预算支出执行22.22亿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农业综合开发支出2516万元,增长3%;科技三项费用支出1618万元,增长24%;教育事业费增长13.2%,卫生经费增长6.6%,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增长29%,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44.2%,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9%。

金融机构存贷款增加较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余额242.12亿元,比年初增加40.06亿元,增长19.8%,创近年来同期最好水平;其中企业存款较年初增加7.43亿元,增长16.9%。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160.13亿元,比年初增加21.15亿元,增长15.2%,同比增幅提高3.7个百分点。贷款结构继续改善,短期贷款、农业贷款、个人消费信贷所占贷款总额比重明显上升。年末短期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18.31亿元,增长18.5%,增幅高于同期10.2个百分点;中长期贷款比年初增加3.11亿元,增长9.8%。农业贷款比年初增长55.2%,个人消费信贷增长77.8%。全年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502.75亿元,比上年增长17.8%;金融机构现金支出504亿元,增长17.7%。全年净投放货币1.25亿元。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太平洋保险公司入驻我市,全市保险机构达到4家。全年全市承保总额253.2亿元,比上年增长17%;其中财产险承保额230.2亿元,增长50.5%;人寿险承保额23.04亿元,下降66.4%。各种保费收入4.8亿元,增长1.3倍;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28亿元、寿险保费收入3.37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713万元,分别增长28%、2.7倍和48.7%。支付各类赔款7466万元,其中财险支付赔款6647万元,寿险支付819万元。

八、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共获得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9项,其中基础理论1项;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屯留、城区和潞城成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大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新技术,R&D经费支出922万元,比上年增长8.2%。全年全市新专利授权42项。签订技术合同26个,成交金额3070万元,增长10.8%。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数达到42家,3家入选省民营科技型企业50强。

各级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全市普通高校3所,招生4278人,比上年增长29.4%;在校生突破万人,达到1.26万人,增长40.5%;普通中学在校生21.65万人,增长6.9%;职业中学在校生1.05万人,增长7%;中专在校生人数2.06万人,增长1%。小学生在校生30.86万人,增长2.4%。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受到重视,成人各种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蓬勃发展。年末社会力量和私人办学49所,其中中学23所。年末幼儿园在园幼儿8.1万人,比上年增长0.9%;特殊教育在校生人数534人,增长1%。全年各类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17.1万人。

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3个,档案馆14个,艺术表演团体20个,举办展览58次。全市有9个县市区成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其中沁源县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县。市级广播电台1座,12个县市区自办了广播节目。市级电视台1座,市区内可接收六套自办电视节目。通广播和通电视的乡镇分别达到116个和135个,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1.9%,电视人口覆盖率93.7%。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7.44万户。

质量检验和天气预报等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和认证机构11个,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2个,全年监督抽查产品数目135种,有125个企业完成产品认证,强制检定计量器具4.38万件。全市天气预报服务网发射站点1个,气象卫星云图接收点12个,121电话天气预报自动查询台12个。全年出版地图1种,成功预报地质灾害1起。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进一步健全。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2年我市选手袁新东在亚运会上夺得武术长拳冠军,并在全运会上夺得2枚武术金牌;长治籍运动员共获全省冠军59个,创全省纪录11项。全年全市体育健儿共获金牌106.7枚、银牌86枚、铜牌86.5枚。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五个十万人”群体健身活动顺利开展,全年有23.92万人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全年举办各级运动会190次,参加比赛5.4万余人;年末等级运动员达到368名,等级裁判员116名。年末全市单项体育协会达到18个,老年体育人口超过9万人。全年通过销售体育彩票募集资金32万元。

九、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

环保意识明显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全市设立自然保护区3个,自然保护区面积48千公顷。全年退耕还林277千公顷。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环境保护机构51个,其中县级以上环境监测站14个;拥有环境保护工作人员638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204名。治理环境污染的“一控双达标”任务如期实现。市区“三河一渠”综合治理工程部分河段去污见清,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共完成污染源治理项目157个,总投资8029万元;环境污染治理完成投资3.08亿元,其中治理废气1.98亿元。年末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8.9%,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3.1%;地表水水质满足国家3类标准的断面达到8个,比上年增加6个。全年无环境污染与破坏事故发生。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建设蓬勃发展。围绕建设山水园林文化型大城市的目标,全年投资12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其中完成城市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额2.27亿元,其中园林绿化工程建设1.17亿元,污水处理工程建设7527万元,垃圾处理工程建设159万元。年末形成40块公共绿地和140处景点片林,公园面积47公顷,比上年增长6.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33%,比上年提高6个百分点。加速旧城改造,全年新拆迁危旧房面积20.7万平方米,累计开发房地产面积195万平方米,安装路灯6033盏,改造道路22条。城镇公共交通、水电气供给、购物休闲和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建成城市垃圾处理厂1座,垃圾处理总能力达到800吨/日。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下降。年末全市总人口318.26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04.48万人,乡村人口213.78万人,男性人口164.38万人,女性人口153.88万人。全年全市出生率为13.09‰,死亡率为6.48‰,自然增长率为6.61‰,比上年下降0.6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改善,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全年全市城镇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8.07亿元,比上年增长12.8%;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9349元,比上年增加1137元,增长13.8%。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185元,比上年增长22.6%,增速比上年提高7.9个百分点。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4521元,增长15.8%。城市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为32.5%,比上年降低2.5个百分点。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184亿元,比年初增加25.9亿元,增长16.4%。农村扶贫计划基本完成,年内又有17.4万农村人口告别了吃水困难。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650元,比上年增长9.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全市城镇居民私人新建住宅25.8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17.5平方米,人均建筑面积23.7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71.5万平方米。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城镇普遍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费标准及保障覆盖面。全年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人数46837人,比上年增加19579人,增长77.5%,其中农村低保人数815人。“两个确保”100%落实到位。全市有19.8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15.1万企业职工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有19.7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其中离退休人员5万人,保障金征缴和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年全市累计为11万人次企业下岗职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费,800余人领到了失业保险金。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收养性的社会福利机构98个,床位1112张,收养756人。市区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229处,比上年增长27%,其中社区服务中心14个。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等方式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85万元,接受社会捐款8万元。全市全年受灾面积7.9公顷,受灾率21.5%,比上年下降33.2%。全年发放社会福利救济费7633万元。

注:①国内生产总值、各项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②人口数据为统计部门人口抽样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