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长治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23:30:11 来源:长治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887次

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和不利影响,深入实施扩大内需方针,以“四增”为目标,以创优环境和提升城市功能为动力,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稳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经济运行保持平稳增长,健康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乡居民收入显著增加,结构调整基本落实入轨,实现了“十五”计划的良好开局。

一、综合

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85亿元,比上年增长9.5%,增速加快0.5个百分点,高于全省、全国增长速度1.2和2.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7亿元,增长11.5%;第二产业增加值101亿元,增长8.6%;第三产业增加值57亿元,增长11.5%。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标志性项目稳步推进,54个潜力产品项目中,10个项目入选省“1131”规划。至年底,有44个项目全面启动,13个已经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各县市区新上投资1000万元以上的调产项目78个,17项建成投产,38项开工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已见成效,绿色食品、特色农业的产业化生产格局正在形成,农产品供应和市场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积极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及产品,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在结构调整中得到加强。培育壮大了常平、潞宝、王桥、长信、蟠龙等五个工业小区,促进了资产整合,传统工业技术改造力度加大,关闭“五小”取得新进展。第三产业快速发展。投资主体日益多元化,非国有投资比重达到40.5%,比上年提升14.8个百分点。

企业改制取得新的进展,民营经济发展迅速。年末,个体私营经济达到27.2万户,比上年增长8.4%,上缴税金5.8亿元,增长15%。企业改制步伐加快,全市工业企业改制面达85%,商贸企业改制面达74.7%,乡镇企业改制面达到99.8%。康宝集团、太行药业等20户骨干企业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正在积极推进,市第一汽车运输公司等6户企业的职工身份置换取得明显成效。

市场价格保持稳定。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其中食品(粮食下降2.9%,肉禽及其制品上涨4.3%,蛋上涨3.3%,鲜菜下降0.4%)烟酒及用品价格分别下降2.4%和0.9%,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衣着价格分别下降0.8%、1.4%和0.6%,交通通讯、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居住类价格分别上涨4%、0.1%、4.9%,其中房租价格上涨46.7%,托幼费价格上涨9.5%。

就业规模继续扩大。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45.9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9.7万人,增加1.3万人。年末国有企业离岗职工6.1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38万人,有1.5万人进入再就业服务中心,通过多种途径使1.33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用电需求大幅增长。全年全社会用电量43.6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9.7%。其中工业用电增长10.6%,交通通讯用电增长24.3%,商业饮食用电增长18.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和体制性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结构调整的广度和深度不够,经济增长的基础尚不牢固;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仍比较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就业压力增大,对外贸易规模小,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市场适应能力不强,部分企业生产经营还相当困难,市场经济秩序仍有待进一步加强。

二、农业

农业结构继续得到调整。杂粮、干鲜果、草食畜、蔬菜四大优势产业的主导地位继续强化,以需求为导向的绿色有机经济区建设长足发展。年末建设各具特色的专业园场(厂)153个,建成709个特色农业专业村,全年被国家认证的绿色农产品达到92个。重点扶持了20户龙头企业,建设了8大产地批发市场,具有区域特色的优质农产品生产基地初具规模。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减少0.93万公顷,玉米种植面积增加7.7%,油料种植面积减少5.2%,蔬菜种植面积增加5.9%。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为建国以来第三个丰收年。全年粮食产量13.81亿公斤,比上年增加2.32亿公斤,增长20.2%,其中夏粮产量2.2亿公斤,增长65.1%,秋粮产量11.6亿公斤,增长14.3%。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产量2.47万吨,比上年增长4.6%;水果产量4.93万吨,下降1.3%。

畜牧业及林业水利建设平稳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7.86万吨,增长4.7%;禽蛋产量3.06万吨,增长9.7%;牛奶产量增长33.1%。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36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2.09万公顷,营造经济林面积0.66万公顷。全年有效灌溉面积5.88万公顷,比上年增长0.6%。

乡镇企业继续快速发展。据市乡镇企业局统计,全年乡镇企业完成总产值132.78亿元,比上年增长22.8%;实现营业收入127.24亿元,增长23.5%;实现增加值34.91亿元,增长22.3%;入库税金3.79亿元,增长6%。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速度加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14.08亿元,比上年增长10.4%;实现增加值45.94亿元,增长8.95%;销售产值累计完成111.95亿元;增长12.6%。在工业总产值中,轻工业总产值8.24亿元,下降1.5%;重工业总产值105.84亿元,增长11.95%。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7.2%。

地方工业企业活力明显增强,股份制及其它经济类型工业企业生产速度增长较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中,地方企业总产值89.34亿元,增长14.2%;中央企业总产值20.29亿元,下降11.2%。大中型企业总产值74.15亿元,增长5%。省属企业总产值46.65亿元,增长17.4%;市营企业总产值11.13亿元,增长10.1%;县营企业总产值16.48亿元,增长15.9%;县营以下总产值15.07亿元,增长8.7%。全年股份制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14.9%,其它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总产值增长43.8%。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总产值88.86亿元,增长9.6%。

传统工业产品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原煤产量增长20.4%,洗精煤增长13.7%,机制焦炭增长4.7%,发电量增长4.1%,生铁增长18.4%,钢增长17.8%,钢材增长16.4%,化肥增长2.1%,水泥增长21.5%,洗衣机增长39.5%。全年关闭污染重,生产能力差的“五小企业”258户,691个无证矿点被依法关闭。

工业企业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00.85亿元,比上年增长6.9%,实现利润1.95亿元,增长19.5%;企业应收帐款下降14.4%,产成品库存下降2.5%,亏损企业由上年105户减为55户,减亏幅度达47.6%,亏损面比年初下降14.3%,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82.2,比上年提高3.4点。其中市县营企业实现利税2.32亿元,比上年增长55.7%,其中实现利润0.21亿元;亏损企业亏损额0.48亿元,下降30%,亏损企业比年初减少29户。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81家,完成建筑业产值7.76亿元,比上年增长8.9%,实现利润785万元,比上年增长2.5倍;全年施工面积24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93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64万平方米,增加60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2001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国债项目,潜力产品项目、调产项目和重点工程项目的带动下继续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85亿元,比上年增长9.8%。其中,国有单位投资30.16亿元,下降2.2%;集体投资20.69亿元,增长33.6%;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84亿元,增长55.5%。基本建设投资20.12亿元,下降6.4%;更新改造投资12.67亿元,增长30%;房地产开发投资1.88亿元,增长1.9倍;其他投资下降14.7%。

投资结构继续改善。全年第一产业投资1.41亿元,增长27%,第二产业投资23.36亿元,增长5.7%;第三产业投资26.07亿元,增长13.3%。全市投资重点仍趋向能源基础设施、交通邮电、电力等行业,这几个行业的投资比重占到全部投资的65.8%。商业、教育、文化和城市建设投资年内大幅度增长,其中以市政、园林为主的城市建设社会服务业投资2.64亿元,比上年增长44.4%。

全年全市施工项目599项,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490项,建成投产项目401项,当年新增固定资产29.11亿元。全市15项重点工程项目年内投资11.2亿元,占投资比重的22.1%,年末城乡电网基本完成,长邯高速公路、辛安泉引水二期工程、市污水处理厂工程进展顺利。

全市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65万吨,洗精煤15万吨,焦炭23万吨,铁矿石12万吨,生铁及铸造106万吨,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94.8公里,变电设备能力43万伏安,化学药制剂3.6亿片,新建和改建公路160公里。

五、城乡贸易和对外经济

城乡消费品市场比较活跃。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99亿元,比上年增长7.4%。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2.27亿元,增长5.5%;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9.72亿元,增长9.5%。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8.06亿元,增长7.4%;餐饮业零售额增长27.1%;其它行业零售额增长2.9%。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保持增长,全市62家重点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20.37亿元,其中批发业14.96亿元,零售业5.40亿元。

对外贸易保持明显增长。全年全市进出口总额226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出口总额1774万美元,增长20.4%,进口总额490万美元,下降11.6%。

利用外资工作成效显著。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7个,比上年增加16.7%;合同利用外资金额1.8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0.7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096万美元,增长32%。

六、交通、邮电和旅游业

交通客货运输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7770万吨,比上年增长8.6%。其中铁路货运量2139万吨,增长11.6%;公路货运量5631万吨,增长7.5%。公路货运周转量34.98亿吨公里。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3260万人,比上年增长2.4%。其中铁路客运量135万人,增长4.7%;公路客运量3125万人,增长2.3%。公路客运周转量101.6亿人/公里。

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年邮电业务总量7.51亿元,比上年增长64.7%。年内新增市话用户4.61万户,农话4.09万户;新增移动电话12.24万户。年末,全市市话用户23.72万部,农话11.88万部,移动电话22.21万部。全市固定电话普及率达到12.64部/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7部/百人。年末互联网用户达到3.51万户。

旅游业日益兴起。全年全市共接待海外游客1474人次,比上年增长89.2%。其中外国人1297人次;香港、澳门和台湾同胞177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97.8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14倍。全年全市出游297.6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1%;国内旅游总收入6.87亿元,增长5.8%。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大幅度增长。全年全市财政总收入17.91亿元,比上年增加2.86亿元,增长19%;一般预算收入9.98亿元,比上年增加1.53亿元,增长18.1%。其中工商税收增长11.5%,农业四税增长1.2%,企业收入增长95.7%。财政支出进一步向重点支出需要倾斜。全年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8.82亿元,比上年增长26.6%。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增长32.4%,其中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44.3%,行政事业单位离退休经费支出增长25.3%,文体广播、教育、科学事业费和卫生经费支出分别增长28.4%、38.7%、24.1%和27.4%。

金融形势稳定。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203.67亿元,比年初增长17.4%。其中,企业存款44.55亿元,增长26.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58.11亿元,增长14.1%。全市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139.84亿元,增长10.5%。短期贷款、农业贷款、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贷款、个人消费信贷所占贷款总额比重明显上升。其中农业贷款比年初增长29.4%,短期贷款增长9%,个人消费信贷增长1.14倍。全年金融机构为企业融通资金19.28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426.95亿元,比上年增长27.6%;金融机构现金支出428.31亿元,增长24.1%。全年累计净投放现金1.36亿元,比上年同期减少9.22亿元,下降87.1%。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承保总额216.42亿元,比上年增长14.4%。保费收入2.04亿元,增长3.6%。其中财产保险费收入1亿元,寿险保费收入0.92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152万元。支付各类赔款5781万元,其中财险支付赔款5123万元,寿险支付658万元。

八、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全市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6项,其中省级6项;获市级以上农村技术承包奖22项,其中省级4项。我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市,屯留、城区和潞城成为全国科技进步考核先进县(市、区)。实施国家和省“火炬”、“攻关”、“新产品开发”、“星火”等高科技计划项目25项,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720期,培训人员达24万人。重点推广了113项农业科技成果,大力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新技术,新产品开发率达到了8%。年末全市民营科技企业数达到42家。到年底,全市已申请申报专利318项,授权295项。年末全市国有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总支出2.21亿元,比上年增长1.12倍,共实施技术开发项目191项。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度内普通高校招生3305人,比上年增长22%;在校生8983人,比上年增长37.8%。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发展。全市普通中学在校生20.25万人,比上年增长3.3%;职业中学在校生9799人,下降3.9%;小学生在校生30.15万人,比上年下降2.1%。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受到重视,成人各种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蓬勃发展。年末幼儿园在园幼儿9.48万人;年内组建了长治职业技术学院;全年各类成人技术学校培训学员22.1万人;远程教育“校校通”工程开始实施。全年改造中小学危房837所,总面积37万平方米。

文化艺术及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3个,档案馆14个。全市有9个县市区成为全省文化先进县,其中沁源县被评为国家级先进县。市级广播电台1座,12个县市区自办了广播节目。市级电视台1座,市区内可接收六套自办电视节目。县区拥有12家电视台及企业有线电视台。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91.9%,电视人口覆盖率93.47%。年末全市有线电视用户达到17.51万户。质量、标准化、计量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站12个,气象台12个,121电话天气预报自动查询台12个。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农村地方病得到有效防治,城镇社区卫生服务、农村合作医疗和初级卫生保健体系进一步健全。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3个,床位10132张,其中医院及卫生院床位9736张。卫生技术人员11930人,其中医生5740人,护师、士3343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卫生技术人员520人,妇幼保健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385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达到3094个,占总村数的88.2%,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584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1年我市籍选手和运动员共夺世锦赛及国际赛事冠军5个,亚军1个。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全省第十一届运动会资格赛中夺得36枚金牌,50枚银牌,55枚铜牌。17名长治籍运动员在九运会的8个项目上进入决赛,并取得2枚金牌,1枚银牌。全民健身活动进一步开展,对20多个单位、3000多人进行了国民体质监测;成功启动了“五个十万人”群体健身活动。全年举办各种体育赛事35次,参加比赛1.5万余人,产生等级运动员184名。年末全市单项体育协会达到18个,老年体育人口超过9万人。

九、环境保护及城市建设

环保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环境保护机构43个,其中县级以上环境监测站14个。拥有环境保护工作人员599人,其中环境监测人员222名。治理环境污染的“一控双达标”任务如期实现。市区“三河一渠”综合治理工程部分河段去污见清,市区空气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全市共完成污染治理项目73个,总投资13861万元。全市列入达标考核699家工业企业中,治理达标和去污关停697家,达标率99.7%。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82.6%,工业废气烟尘排放达标率47%,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54.1%。

城市建设迈出新步伐。围绕建设山水园林文化型大城市的目标,组织实施了市区绿化“黄土不见天”工程和拆墙透绿工程,全年绿化城市道路6条,建成绿地游园15处,全民义务植树73万株,拆除临街围墙2400米、临时建筑2890多间。年末市区人均绿地面积3.6平方米,比上年人均增加1平方米,绿地率为16.2%,比上年提高4.1个百分点。加速旧城改造,全年新建及改造道路7条,达7300余米;拆迁面积20万平方米,完成建筑面积6.5万平方米。城镇公共交通、水电气供给、购物休闲和服务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年末全市总人口316.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90.06万人,占28.5%;乡村人口226.11万人,占71.5%。全市男性人口163.32万人,女性人口152.85万人。全年全市出生人口42435人,出生率为13.47‰;死亡人口19753人,死亡率为6.27‰;全年净增人口22682人,自然增长率为7.2‰。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5244元,比上年增长14.7%。职工工资继续增加。全年全市城镇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4.88亿元,比上年增长17.8%;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8212元,比上年增加1215元,增长17.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904元,增长11.3%。农村扶贫计划基本完成,基本解决了贫困地区群众的温饱和33万农村人口的吃水困难。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427元,比上年增长10.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全市城镇居民新建住宅127.03万平方米,城镇人均居住面积达17.9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1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82.9万平方米。城乡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分别为35%和53.5%,分别比上年降低0.1和1.7个百分点。

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强。全市城镇普遍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并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费标准及保障覆盖面。全年最低生活保障金发放人数27258人,比上年增加25194人,增长13.2倍。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离退休职工养老金发放100%落实到位。全市有19.63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20.06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保障金征缴和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年全市累计为14.94万人次企业下岗职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费。

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收养性的社会福利机构101个,床位1103张,收养746人,福利性企业54家。市区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80处。全年通过销售社会福利彩票筹集社会福利资金446万元,接受社会捐款4.4万元,捐物6283万件,价值33万余元。

注:①国内生产总值、各项产业增加值、工业总产值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②人口数据为统计部门抽样人口调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