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长治市200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23:28:46 来源:长治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14次

2000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经济结构调整为中心,大力实施“四点战略”和“四项建设”,不断深化各项改革,全面改善社会和经济发展环境,积极推进挂靠战略和引资金上项目,努力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取得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新成就,实现了发展与改革和当年起步各项预期目标,全面完成了“九五计划”的主要任务。

一 综合

经济增长加快,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70.2亿元,比上年增长9%,增速加快2.3个百分点,比全省和全国经济增长分别快于1.3个和1个百分点,扭转了1997年以来增幅逐步回落的局面.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2亿元,增长0.8%,第二产业增加值97亿元,增长13.4%,第三产业增加值50亿元,增加8.2%。

市场物价止降转稳。全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改变了1998年以来两年下降的局面。其中,服务项目上涨23.2%,居住上涨4%,食品中除蔬菜价格上涨外,其他继续下降。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144.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3.3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38.4万人,增加1.2万人.再就业工程取得新进展。2000年末国有企业下岗职工3万人,比上年末减少0.4万人。全年通过多种途径使1.48万人实现了再就业。

调整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取得一定成效。筛选出的50个产品中有33个被列入省潜力产品备选项目,有23个项目完成立项,其中有18个项目启动,3个项目年底具备了投产条件.向国家申报并认定绿色产品标志使用权26个,绿色产品81个。

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到年底市县属工业企业改制达70%,商贸企业改制为51%,乡镇企业完成改制83.4%。在产权置换上也迈出历史性的第一步,山西太行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不再由国家全部控股而变为法人和个人持股达47.75%和10%;长治商厦职工一次性买断产权;山西淮海机械厂等四家企业债转股12.73亿元;农村拍卖“四荒”已达31万亩。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新的经济增长点变更主线还不十分明朗,经济增长后劲乏力;经济效益运行质量不高,亏损企业和亏损额增加;部分企业困难重重,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任务仍相当艰巨;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压力增大,部分居民家庭生活困难。

二 农业

2000年,全市面对遭受严重的旱灾等困难,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特色农副业和千园万场,初步形成一批具有特色农业的农产品生产基地,促进了全市农村经济的稳步发展。

粮食产量较大幅度减产。受严重的旱灾和种植面积调减的影响,全年粮食产量11.5亿公斤,比上年减产16.9%。其中,夏粮产量1.33亿公斤,减产41.2%,秋粮食局0.16亿公斤,减产12.1%。

主要经济作物中,油料、蔬菜、水果增产。全市油料产量2.36万吨,比上年增长84.2%,蔬菜13.6亿公斤,增长11%,水果产量近5万吨,增长10.4%。

绿化造林工作有新的发展。据统计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47.2千公顷,营造经济林17.9千公顷,零星植树1959万株。

畜牧业继续增长。2000年,全市肉类总产量7.5万吨,比上年增长11.5%。其中,猪牛羊肉产量7万吨,增长15.4%。年末大牲畜存栏33.7万头,猪存栏71.1万头,羊存栏92.8万只。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8千公顷,比上年增长5.58%。全年全市化肥施用量(折纯)9.1万吨,增长1.9%,农村用电量4亿千瓦小时,增长6.8%。

乡镇企业继续快速发展。据市乡镇企业管理部门统计,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08.1亿元,比上年增长23%;乡镇企业营业收入103亿元,增长24.1%;乡镇企业入库税金达3.56亿元,增长6.4%;每百元乡镇企业营业收入税收率达3.44%,居全省各地市之首。

三 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增速明显加快。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01.5亿元,比上年增长7.82%,实现工业增加值42.5亿元,增长9.4%;集体企业15.8亿元,下降5.1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1.2亿元,增长57.1%;股份制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40亿元,增长12.1%.分轻重年,全年轻工业总产值9.2亿元,增长13.2%;重工业总产值92.3亿元,增长7.2%.产销衔接状况继续看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工业产品销售产值100.8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工业产品销售率99.31%,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

中央,市营企业和大中型企业强劲增长,县营企业出现回升。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中央企业总产值21.7亿元,增长14.9%;省属企业41.7亿元,增长8.2%。大中型企业总产值71.4亿元,增长12.1%。

钢材,生铁,洗精煤,机制焦炭等工业产品产量仍保持较快增长,原煤,电力等产品产量受市场影响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00年,原煤产量2073.6万吨,比上年下降10.1%;发电量66.01亿千瓦小时,下降6.1%,生铁157万吨,增长12.2%,钢87.8万吨,增长22%,水泥202万吨,下降11.0%,家用洗衣机19.5万台,下降32.1%。

工业经济效益有所改善。2000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94.1亿元,比上年增长8.1%;企业实现利税10.98亿元,增长7.6%,其中利润1.60亿元,下降27.2%;亏损企业105户,增长11.7%;亏损企业亏损额2.4亿元,比上年增加1.1亿元。

建筑业生产稳定增长。2000年,全市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企业99家,完成建筑业产值7.1亿元,比上年增长18.3%;实现利润224万元,下降69%,施工工程个数561个;施工面积156.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37.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面积103.9万平方米,增加39.3万平方米。

四 固定资产投资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加。在引资外力的强大推动下,固定资产投资扭转了上年下降的局面,呈现较大增长的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6.3亿元,比上年增加17亿元,增长58%。按经济类型划分,国有单位投资34.4亿元,增长54%;集体经济投资9.4亿元,增长10.5倍;城乡居民个人投资2.5亿元,增长35.1%。按投资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21.5亿元,比上年增长51.8%;更新改造投资9.7亿元,增长2倍;房地产开发投资6566万元,下降50.4%,其它投资9.7亿元,增长3.8倍。

投资结构有所调整。全年国有单位用于第一产业投资完成1.11亿元,比上年增长9倍;第二产业投资22.1亿元,增长1.3倍;第三产业投资17亿元,增长51.8%,全年房屋竣工面积239.5万平方米,增长84.9%,其中住宅竣工面积193.7万平方米,增长2.1倍。

全市施工项目568个,其中当年新开工项目394个,建成投产项目380个,当年新增固定资产25.5亿元。

全市基本建设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原煤开采124万吨,洗精煤97.5万吨,焦炭34万吨,11万伏以上输电线路122.4公里,变电设备能力49.73万千伏安,新建和改建公路215.6公里,校舍建筑12853平方米。

五 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客货运输平稳增长,邮电通信业持续快速发展。2000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运量7156万吨,比上年增长9.7%。其中:铁路1916.3万吨,增长2.5%;公路5239.2万吨,增长12.6%。完成旅客运输量3184.2万人,比上年增长10.8%。

邮电通信业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56亿元,比上年增长34%;新增市话用户2.4万户,农话3.34万户;新增移动电话7.12万户。2000年底,全市市话电话达19万部,农话7万部,移动电话10.28万部。全市电话普及率达到11.55部/百人,其中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27部/百人,市话普及率27.14部/百人。

六 国内贸易

市场商品销售稳定增长。全年社会消费吕零售总额39.1亿元,比上年增长6.3%。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21.1亿元,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8亿元,分别增长8.8%和3.6。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6.9%,餐饮业增长28.6%。其它行业增长1.2%。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下滑。全市统计54家重点批发零售企业商品销售收入净额15.6亿元,比上年增长5.9%,其中批发业增长10.5%,零售业下降7.2%;实现利润总额由上年的1197万元变为-512.5万元。

七 对外经济贸易

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全市进出口总额219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85.7%。其中:出口总额1643.4万美元,增长48.6%,进口总额554.1万美元,增长6.2倍。

利用外资额成倍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项目6个,比上年下降25%;合同投资额1586万美元,增长5.6倍;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830万美元,增长3.1倍。

八 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增长加快。2000年,全市财政总收入达15.05亿元,比上年增加1.2亿元,增长8.8%;一般预算支出14.87亿元,增长9.7%,其中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18.5%,行政管理费支出增长0.2%。

金融形势稳定正常。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188.8亿元,比年初增长9.4%。其中,企业存款35.1亿元,增长3.9%;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38.6亿元,增长10.8%。银行各项贷款余额147亿元,增长5.2%。全年现金收入334.6亿元,比上年增长26.2%;现金支出345.2亿元,增长23.5%,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10.57亿元,比上年减少3.87亿元,下降26.8%。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全年全市承保总额189.15亿元,保费收入1.97亿元。其中,财产保费收入1.08亿元,寿险保费收入0.89亿元,健康和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143万元。支付各类赔款7497万元,其中,财产和短期人身险共支付赔款5611万元,寿险支付1881万元。

九 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00年,全市共获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奖79项,其中省级10项,实施国家和省“火炬计划”、“星火计划”等共33项,举办各类科技培训班2260期,培训人员达80万多人,乡村各类科技服务组织达3343个。到年底,全市已申请申报专利255项,授权241项。

质量、标准化、计量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进一步加强。全市共有产品质量检验机构站12个,气象台12个,121电话天气预报自动查询台12个。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年末普通高校招生2710人,在校生6521人,成人高校3所,在校生5848人;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1.71万人,比上年增长20.4%。九年制义务教育继续发展。全市中学生在校生19.6万人,比上年增长8.9%;职业中学在校生1.02万人,下降9.8%;小学生在校生30.8万人,与上年持平;初学率99.5%,小学生巩固率99.9%,小学毕业升学率达到99%以上。幼儿教育、特殊教育受到重视,成人各种教育继续发展,多种形式的技术、技能培训蓬勃发展。全年成人技术培训学员20.8万人。

文化事业较快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9个,文化馆14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3个,档案馆14个。市广播电台1座,市电视台1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1.36%,电视人口覆盖率92.98%。全市有线电视用户16.69万户。

卫生事业不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343个,床位10156张,其中医院、卫生院9801张。卫生技术人员10156人,其中医生5794人,护师、护士3410人。全市共有卫生防疫、防治机构14个,卫生技术人员534人,幼妇保健机构13个,卫生技术人员360人。农村有医疗点的村数3161个,占总村数87.5%,乡村医生和卫生员5882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就。2000年,全市体育健儿在参加全省第11届运动会选拔赛中夺得46枚金牌,59枚银牌,51枚铜牌,以总分1835分的优异成绩名列金牌和总分全省11地市第三名。群众性体育活动更加丰富活跃,全民健身进一步展开。全年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近100万人,其中,老年体育锻炼人数9万人,青少年体育锻炼人数60万人,举办各种群众性体育赛事10多次,参加活动人数4000多人;市级竞赛37项次,参加人数达1.1万余人次。襄垣县在创建全国体育先进县过程中已受到国家体育总局检查验收组的高度评价,城区东街、郊区长北街道办事处成为省级体育先进社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 环境保护

环保意识增强,环保事业加快发展。年末全市环境保护系统共有14个,环境监测站14个,环境监测人员378人。

治理环境污染的“一控双达标”任务如期实现。全年全市共完成污染治理项目64个,总投资5956万元,市区污水处理厂开工建设。全市列入达标考核307家工业企业中,治理达标和贪污关停305家,达标率99.4%。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92.4%,比上年增加31.47个百分点;工业废气处理率82.02%,增加14.55个百分点。35%的断面水质及浊漳河三分之一河段达到优于国家地面水3类标准;市区空气质量也有明显改善,成为全省较好城市之一。

十一 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569.7元,比上年增长9.4%;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3509.5元,增长18.1%。全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202.8元,比上年增长5.9%。农村扶贫计划基本完成。

职工工资继续增加。全年全市城镇从业人员劳动报酬21.1亿元,比上年增长6.6%;在岗职工年平均货币工资6996元,比上年增加711元,增长11.3%。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全市城镇居民新建住宅193.68万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达14.8平方米,农村新建房屋5万余间。

社会保障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共有各类社会福利院和敬老院111个,床位1185张,收养771人;城镇建立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26处,其中市区服务中心122个,全市城镇建立了最大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了最低生活保障费标准,最低生活保障人数2064人。职工两个确保100%落实到位。全市有20.8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20.1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社会化发展率达99.5%。全年全市累计为13.76万人次企业下岗职工足额发放了基本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