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阳泉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23:26:29 来源:阳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713次

2005年,恰逢“十五”期末。“十五”期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奋斗目标,紧紧围绕建设新型能源和新型材料工业基地,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资源性城市转型,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全市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势头,圆满完成了“十五”计划各项任务。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城乡居民的收入显著增加、生活质量明显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全市上下呈现出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兴旺景象,为圆满实现“十一五”规划蓝图、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步伐奠定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一、综合

全市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十五”时期,是全市国民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据初步测算,“十五”期末,全市生产总值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到200.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2000年(“九五”期末)的98.09亿元[注1]净增加102.21亿元,增长1.04倍,平均每年递增12.03%,比“九五”时期的增速加快了3.8个百分点。提前5年实现了国家2010年生产总值翻一番的战略目标,提前3年实现了我市原定2008年翻一番的目标,人均生产总值一直保持了全省第二的水平。2005年,在全市完成的200.3亿元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6亿元,比上年下降1.7%;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15.4亿元,增长12.7%;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1.3亿元,增长10.5%。三次产业的比例为1.8:57.6:40.6。

经济结构调整步伐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质量明显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坚持以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为目标,大力实施大开放、大企业、大项目、大民营战略。五年共实施重点调产项目337个,有267个建成投产,累计实现销售收入192亿元,实现利税23.04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尤其是2005年,仅市级23项重点调产项目就完成投资18.7亿元。特别是推动资源型城市转型的大寨饮品核桃露生产线续建、南煤集团煤矸石砖等10个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阳煤集团80万吨氧化铝一期、20万吨聚氯乙烯、100万吨干法水泥等10个重大项目正在建设;阳煤集团2.5万吨铝箔、南娄集团特种耐火材料生产线等3个项目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为加快全市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发挥了重要作用。“十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以煤炭为主的传统产业新型化改造,关停整顿小煤矿111座,新建9个40万吨以上洗选煤场、2个100万吨配煤中心,煤炭洗选率达到70.7%。煤电铝、煤电化、铝工业等新兴接替产业链初步形成,钕铁硼、还原铁粉、钛铁粉等一批高附加值产品竞争力日益增强,陶瓷、新型建材等产业得到进一步发展。经过调整,全市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为保持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注入了活力。

劳动就业工作状况进一步好转。“十五”期间,全市就业、再就业工作成绩显著。共开发就业岗位5万多个、城镇安置新增劳动力5万多人,下岗失业人员累计实现再就业47799人。“十五”期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达到59.27万人,比“九五”期末增加1.97万人,增长3.4%。其中,城镇从业人员(劳资口径)22.28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1.36万人。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96万个,安置“4050”人员5054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561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96%。

当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工业经济整体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较薄弱,农民收入增幅在一位数的水平上徘徊;劳动就业压力依然很大;环境保护和治理任务仍十分艰巨。

二、农业

“十五”期间,全市农村全力实施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提高农民收入为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农村工业化和农村城镇化为主要内容的“一体三化”战略,取得显著成效。种植业结构进一步调整,粮食产量基本保持了稳定增长。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核定,2005年,虽然受较为严重的旱情等自然灾害影响,但全市粮食生产仍保持了较好收成,总产量达20.06万吨,是“十五”时期第二个丰收年。其中,夏粮产量0.22万吨,基本持平;秋粮产量19.84万吨,下降9.6%。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6.55万吨,下降14.3%;油料产量0.05万吨,下降21.1%;水果产量0.9万吨,下降13.8%。

农民负担减轻,农村“双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十五”期间,全市农村全部减免了农业税,为农民减轻负担3568万元。全市贫困村由“九五”末的101个、3.49万人减少到“十五”末的15个村、3061人。全市建成高标准文明生态示范村100个。

林业生产再创新高,退耕还林扎实推进。“十五”期间,全市完成人工造林34.2千公顷,其中退耕还林23.5千公顷,太行山绿化示范、“绿色山西”示范区、小型生态公益林三大重点生态工程13.4千公顷。2005年,共完成造林面积2801公顷;幼林抚育面积4934公顷;零星植树452.8万株,退耕还林面积2733公顷。

畜牧业生产较快发展,强农效应逐渐显现。“十五”期间,全市畜牧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2005年,全年肉类总产量1.54万吨,比上年增长36.2%。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43万吨,增长39.5%;牛奶产量1.31万吨,增长21%;禽蛋产量9825吨,增长1.9%。年末大牲畜存栏4.28万头,猪存栏12.86万头,羊存栏11.85万只。

渔业生产一枝独秀,产值比重有所上升。“十五”期末,渔业总产值达1377万元,比上年增长15.6%。水产品产量1135吨,比上年增长15.8%。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十五”期间,全市农村认真贯彻中央有关农业的一系列政策和文件精神,使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得到改善。2005年,据市水利局统计,全市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8.73千公顷,新增达标节水灌溉面积0.13千公顷,全市达标节水面积累计达到6.31千公顷。全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折纯)1.10万吨,增长8.5%;农村用电量8.50亿千瓦时,增长3.8%,比“九五”期末增加2.51亿千瓦时,增长41.9%。

乡镇企业发展成效显著。“十五”期间,通过深化改革,全市乡镇企业民营化率达到了96.8%,从业人员达17.85万人。营业收入千万元以上的骨干企业达到150个,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由2个发展到17个。2005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234.7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8.8%;实现增加值58.8亿元,增长21.5%;上交税金9.26亿元,成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一大支柱。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工业和建筑业

“十五”期间,全市工业生产一直保持了高速增长,工业增加值比2000年增长2.4倍。(见图2)2005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增加值99.4亿元,比上年增长1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78.8亿元,增长11.2%;集体企业完成7.1亿元,增长9.9%;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11.2%和18.1%。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发展明显好于轻工业。其中:轻工业完成1.5亿元,比上年增长6.9%;重工业完成97.9亿元,增长12.1%。

工业整体效益稳步攀升。“十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217.2亿元,比上年增长24.1%;实现利税30.1亿元,增长22.4%;实现利润9.6亿元,增加0.4亿元;亏损企业100个,亏损面为45.2%,亏损企业亏损额4.4亿元,比上年上升42.6%;产成品资金占用13.2亿元,下降4.2%,应收账款净额33.2亿元,增长30.5%。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十五”期间,全市建筑业逐渐走出困境,有了新的发展。全市有资质的建筑企业由“九五”末的43个增加到“十五”末的85个。2005年,全市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4.0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完成竣工产值12.7亿元,增长11.4%;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198.0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64.8万平方米,分别增长73.1%和8.4%,均创历史最好水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十五”期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03亿元,比“九五”时期增加56.4亿元,增长38.5%。其中:2005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65.0亿元,比上年增长32.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独资公司完成投资38.7亿元,增长32.8%;集体经济完成投资5.9亿元,增长13.5%;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20.4亿元,增长37.6%。分城乡看,城镇投资完成45.9亿元,增长47.6%;农村完成投资7.1亿元,下降16.3%。全年共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2.0亿元,比上年增长61.5%;房屋施工面积完成190.8万平方米,增长73.5%;房屋竣工面积55.0万平方米,增长10.7%;房屋销售面积58.0万平方米,增长16.0%。

全市全年通过投资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煤炭235万吨,焦炭30万吨、城市供水能力1.0万吨/日、污水处理能力1.0万吨/日、建成公路77公里、改建公路35公里、学生席位1800个、建筑面积23100平方米。

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围绕城市“扩容提质”战略,实施了一批重大工程项目,2005年提出的25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目前,热电联供四期、华盛北路、北大东街、桃北东路西段、南深沟路、平定污水处理厂、盂县污水处理厂等9项工程完成或基本完成;文化广场、新泉大桥、滨河世纪城、307国道等14项工程正在建设;城市综合垃圾处理厂、平坦垴城中村改造工程正在进行前期准备工作;市蔬菜瓜果批发交易市场肉品交易大厅建成开业;市老年大学工程基本完成;小街小巷的硬化、亮化及居民小区的“四化”工程成效明显。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3.3亿元(不含住宅);新增城市供水管道9公里;新增煤气供气管道9.4公里,新增用户4742户,用气普及率达84.5%;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55.4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热化率达79.2%,比上年提高3.9个百分点;新增排水管道长度30公里;城市公共绿地面积达到253.5公顷,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5.38平方米;城市道路长度累计达到295.5公里;城市道路面积407.6万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50.36%,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

五、能源

能源工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随着全球资源供求关系日趋紧张,为煤化工产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我市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积极改革营销策略,继续加强能源的加工转化工作,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经过努力,能源工业的生产和销售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五年间用于能源工业的投资达71.1亿元,占全部投资总额的35.0%。2005年,全市用于能源工业的投资达30.5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46.9%。其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24.5亿元,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6.0亿元。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折标煤3971.6万吨,比上年增长3.3%;二次能源折标煤601万吨,下降2.0%。

能源外输量持续增加。“十五”期间,全市共调往省外煤炭16286万吨,外输煤炭占原煤产量的75.0%。外输电力94.9

亿千瓦时,外输电量占到发电总量的14.3%。其中,2005年调往省外煤炭4236.4万吨,占原煤产量的76.2%,外输电力15.3亿千瓦时,占发电总量的10.9%。大量能源的外输,有力地支援了兄弟省市的现代化建设。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运输业稳步发展。“十五”期间,作为国民经济先行官的运输业有了快速发展,运输瓶颈大大缓解。尤其是农村客运发生了巨大变化。到“十五”期末,全市农村客运线路达166条,农村客运车辆479辆,建制村通客车率达93%。2005年,受原煤市场好转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等有利因素的影响,全市铁路和公路运输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全年铁路货运量完成3114万吨,比上年增长5.0%;公路货运量完成7445.9万吨,增长10.8%;公路货物周转量35.57亿吨公里,增长6.7%。铁路客运量86.4万人次,增长1.5%;公路客运量3266万人次,增长8.0%;公路客运周转量11.25亿人公里,增长20.9%。

邮电通信业继续快速增长。“十五”期末,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6亿元,比上年增长29.2%。全市邮路总长度1274公里。年内新增固定电话用户54301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08979户;年末固定电话用户比上年增长16.0%;移动电话用户增长29.1%。固定电话普及率达31.30部/百人,平均每百人比上年增加4.29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38.36部/百人,平均每百人比上年增加8.62部。邮电通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到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08.63万门,比上年增长19.1%;全市公用电话24453户,比上年增加了4591户,增长23.1%。

七、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国内市场持续升温。随着全市经济高速增长,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改善和城乡居民收入的大幅提高,促进了市场消费需求的快速增长,新的消费热点层出不穷,国内市场呈现出持续升温的良好态势。十五期末,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70.3亿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51.7亿元,增长12.1%;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8.6亿元,增长26.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外贸出口继续发展。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787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7.8%。其中,出口总额5953万美元,增长1.7%;进口总额1919万美元,增长32.2%。全年88个外来投资项目到位资金额达14.2亿元,有较大幅度的增长。其中实际利用境外资金

344万美元。

市场物价稳中有升。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5%。其中:衣着类100%;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102.3%;食品类105.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98.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及服务类103.3%;交通和通信类99.8%;居住类101.5%。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高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财政总收入累计完成110.58亿元,比“九五”时期净增加71.47亿元,同口径增长3.39倍,平均每年递增27.7

%;增幅比九五时期加快了22个百分点。(详见图3)。2005年,全市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继续加强财政管理和税收征管,使财政收入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7.1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35.2%,高于同期经济增长率,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2.9亿元,增长38.3%。

全年一般预算支出执行20.0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6.1%。其中,各项生产建设性支出执行3.4亿元,增长22.1%;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执行15.1亿元,增长23.3%。

金融对经济建设发挥出巨大的支持作用。“十五”期末,全市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305.3亿元,比年初增加67.1亿元,增长28.1%。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94.9亿元,增长22.9%;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148.1亿元,比年初增加27.0亿元,增长22.3%。其中,短期贷款发展快于中长期贷款。短期贷款余额90.8亿元,比年初增加18.2亿元,增长25%;中长期贷款余额49.3亿元,增长11.9%。全年累计现金收入6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7.5%;现金支出645.3亿元,增长17.2%;收支相抵,净回笼现金6.3亿元。

保险事业发展迅速。“十五”期间,保险品种增加,服务质量提高,为保障全市的生产和群众生活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05年,全年保费收入74697.9万元,比上年增长4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8719.7万元,增长9.3%;人身险保费收入55978.2万元,增长57.6%。全年赔付金额12423.6万元,下降10.7%,其中财产险赔付8747.1万元,增长14.0%,人身险给付金额3676.6万元,比上年下降41.1%。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十五期间,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使全市科研水平不断提高,研究成果明显增多。五年间,全市共承担实施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387项,投入扶持资金3486万元。项目实施后为全市经济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五年中,各类科研奖项达174项,比“九五”时期增长10.9%。其中:国内先进水平以上的项目占78%。专利申请数达337项,比“九五”时期增加109项。共评出市级科研成果174项。2005年,全市共投入830万元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对70个科技项目进行了扶持,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技创新步伐加快,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项目52项,认定高新技术企业24家,民营科技企业48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随着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十五”时期我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高等学校在校生增加,中小学生素质教育逐步深化。到2005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5486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711人;普通中学在校生8.39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6813人;小学在校生12.17万人;全年在园幼儿26788人。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取得新的成绩。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艺术创作硕果累累。“十五”期间,全市共创作戏剧、歌曲、小品等舞台艺术作品550多部(件),美术、书法、摄影作品1560余件。晋剧《盂山情》、小品《出山》等100余部(件)作品获全省“五个一”工程省级以上奖。2005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演出场次1303场,公共图书馆藏书51万册,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24%,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6.99%。《阳泉日报》全年发行量1200万份,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健康发展。集图书馆、博物馆、展览馆为一体的市文化广场开工建设。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十五”期间,全市卫生事业蓬勃发展。“十五”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事业机构106个,床位5554张。其中,医院38个,床位4583张。全市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7558人。其中,执业医师2779人,执业助理医师534人,注册护士2696

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4.3张,群众就医条件和医疗质量大为改善。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十五”期间,全市体育健儿参加省运会各项比赛,获得金牌192枚、银牌156枚、铜牌161枚。参加国家级比赛,获得金牌13枚、银牌15枚、铜牌10枚。参加国际级比赛,获得金牌1枚、铜牌1枚。其中:2005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可喜成绩。阳泉籍运动员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4项4次,共获得金牌2枚,银牌2枚;在全省性竞技体育比赛中共获金牌37枚、银牌28枚、铜牌23枚。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全年承办省级以上体育比赛1次,举办全民健身活动16次,其中:举办市级群体类比赛9次,参加竞赛人数约13.32万人,全市体育场地总数为985块。

十、人口、人民生活及环境保护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十五期间,全市计划生育成效显著。全市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基本稳定在10.5‰和4.55‰左右,五年约少生0.87万人。据2005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人口出生率为11.48‰,比上年上升0.47个千分点;死亡率为6.53‰,自然增长率为4.95‰,比上年提高0.03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常住人口)为130.2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71.85万人,乡村人口58.39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和企业效益的提高,“十五”期间,在岗职工工资收入大幅增加。2005年全市在岗职工平均工资达18323元,比九五期末的5823元增长了2.15倍。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992元,比“九五”期末的4295元净增加4697元,增长1.1倍。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095元,比上年增加1064元,增长21.1%。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48元,比“九五”期末的2596元净增加1152元,增长44.4%。2005年,全市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684元,增长1.8%。“十五”期间,城乡居民的收入、消费均创历史最好水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十五”期间,城乡居民的居住条件有了较大改善。居住面积增加,居住设施进一步完善、配套。2005年,全市城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50.2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面积17.56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1.4平方米和27.41平方米。

社会福利及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我市社会福利事业有了长足发展。市福利院拥有床位147张,收养人数147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066人。全年社会销售福利彩票2404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100万元。全市社会保障体系初步建立,社会保险的参保覆盖面逐步扩大,社会保险基金征缴收入不断增长。其中: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职工人数为22.35万人,征缴基金23988万元;工伤保险参保人数7万人,征缴基金1996万元;生育保险参保人数2.47万人,征缴基金200万元;企业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1.22万人,征缴基金29529万元。发放企业离退休人员养老金27014万元,按时足额发放率达100%。特别是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取得突破性进展,征缴基金869.3万元;失业保险参保职工18.97万人,征缴基金4734.73万元。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与失业保险并轨工作已全面完成,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率达到100%。

环保事业继续发展。“十五”期间,我市环保工作坚持了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环境保护与产业结构调整互为促进,强化综合治理,突出基础建设,取得较为显著成效。尤其是2005年,我市确立了以打好电力行业烟气脱硫、市区大气环境综合整治、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生产设施、煤矸石综合治理、创建绿色社区为重点的环保“五大战役”,深入开展了“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等专项环保执法行动,进一步加大了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大气环境明显改善。据监测结果表明,市区空气质量二级或优于二级的天数共225天,其中一级天气6天,二级天气219天,占全年监测天数的60%,首次出现全年无五级天气,摆脱了重度污染。二级以上天气天数比上年增加了103天,提前4个月完成了省年初确定的150天目标。市区空气中二氧化硫浓度降低32.2%,可吸入颗粒物浓度降低22.2%,二氧化氮浓度变化幅度不大,市区空气污染指数下降26.3%。全年市域内地表水水质保持稳定,其中入境断面晓庄和出境断面娘子关为Ⅲ类水质,水质良好。

注:1.按国家和省统计局的规定,根据经济普查结果,对1992年以后的生产总值数据进行了相应调整。

2.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4.城乡居民储蓄存款未包括居民外币存款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