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阳泉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23:24:26 来源:阳泉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938次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各级、各部门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忠实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按照市委、市政府年初确定的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和部署,积极实施赶超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各项改革,继续加快结构调整,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众志成城、万众一心,战胜了“非典”疫情和各种自然灾害对经济发展造成的不利影响,使全市经济运行保持了速度、质量和效益同步提高。主要经济指标完成情况创1993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事业等各项社会事业都取得了新的成就,劳动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环境保护取得较大进展,城乡居民收入有了新的提高,生活质量继续得到改善。为实现“十五”计划和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快速增长。据初步测算,2003年,全市共完成生产总值125.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3.0%。增幅比上年加快3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增长水平高3.9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37亿元,下降6.5%;第二产业增加值74.91亿元,增长15.4%;第三产业增加值47.64亿元,增长10.8%。

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第一产业内部结构有了较大调整,全市农业区域布局得到优化,以西部优质杂粮、北部无公害果菜、中部无公害果品、东南部优质油葵和城郊高效经济作物为特色的5个产业区已初具规模,而且都呈现出了健康发展的良好势头。

同时,以畜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的调产项目也都达到预期目标。第二产业中的电解铝、磁性材料、特种耐火材料、陶瓷和新型建材等"五大产业群体”经过调产和重点工程建设,已逐步成为全市新的经济增长点。年初确定的30个重点工业调产项目中,山西兆丰铝冶公司扩建10万吨电解铝、香港方大添加剂有限公司1万吨甜蜜素、华伦陶瓷有限公司新建1000万平方米高档墙地砖第一条生产线等15个项目已经投产和部分投产;仅这些项目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3.5亿元,新增利税7000万元。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一大批新型服务业不断兴起,全市第三产业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1.6个百分点。由于正确政策的引导支持,全市非公有制经济稳步发展,其税金在税收收入中所占比重达到44.5%。经过调整,使全市的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新的经济增长点逐步形成,有力地促进了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全社会从业人员51.92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劳资口径)20.7万人;农村从业人员31.22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年累计进入再就业中心的下岗职工有17135人,通过各种途径使9785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员7328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多年来积累的一些深层次矛盾还没有得到根本有效的解决,影响经济协调发展的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依然存在,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农民增收步伐较慢,部分城乡居民生活还比较困难。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认真分析,继续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以认真解决。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运行,种植业结构有所调整。根据抽样调查资料核定,2003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15.29万吨,比上年下降22.1%。其中,夏粮产量0.31万吨,基本持平;秋粮产量14.98万吨,下降22.4%。主要经济作物中,蔬菜产量10.26万吨,下降25.4%;油料产量0.25万吨,下降21.0%;水果产量0.91万吨,下降19.3%。药材播种面积48公顷,下降65.6%。

植树造林取得突出成效。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10200公顷;幼林抚育面积5662公顷;零星植树412.4万株。

畜牧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12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03万吨,增长3.0%;牛奶产量0.66万吨,增长28.8%;禽蛋产量0.91万吨,增长35.1%。年末大牲畜存栏2.61万头,猪存栏8.42万头,羊存栏21.04万只。

畜牧业生产较快发展。全年肉类总产量1.12万吨,比上年增长3.8%。其中,猪牛羊肉产量1.03万吨,增长3.0%;牛奶产量0.66万吨,增长28.8%;禽蛋产量0.91万吨,增长35.1%。年末大牲畜存栏2.61万头,猪存栏、8.42万头,羊存栏21.04万只。

渔业生产有所下降。全年渔业总产值1089万元,比上年下降4.8%。水产品产量960吨,比上年下降5.0%。

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年内全市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0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267公顷。全年农村化肥施用量(折吨)0.94万吨,增长2.7%;农村用电量6.87亿千瓦时,增长11.2%。

乡镇企业发展势头强劲。2003年,全市乡镇企业实现总产值199.42亿元,按现价计算比上年增长7.3%;乡镇企业增加值42.30亿元,增长8.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企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增加值55.4亿元,比上年增长20.2%。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47.4亿元,增长23.0%;集体企业完成6.8亿元,增长7.4%;股份制企业和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分别增长43.4%和58.7%。分轻重工业看,重工业发展明显好于轻工业。其中:轻工业完成1.2亿元,比上年增长3.4%;重工业完成54.2亿元,增长21.1%。

200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共完成工业总产值129.9亿元,比上年增长22.7%。分隶属关系看,省营以上企业完成63.2亿元,增长18.7%;市营及市营以下企业完成66.7亿元,增长24.6%。按经济类型分组,全市国有工业完成78.6亿元,增长14.8%;集体工业完成19.7亿元,增长8.3%。按轻重工业分,轻工业完成3.0亿元,增长3.8%;重工业完成126.9亿元,增长23.7%。

产销衔接良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产值127.5亿元,比上年增长27.2%;产品销售率达到98.1%,与上年基本持平。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发展不够平衡。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列入市考核的40种主要工业产品产量中有25种比上年增长,占62.5%。其中增幅较高的有:铝锭增长136.0%;核桃露增长55.6%;焦炭增长53.3%;阀门增长42.1%;原煤增长22.3%;水泥增长12.8%;电石增长17.3%;润滑油增长13.5%;工业陶瓷增长16.9%;耐火材料增长21.7%;发电量增长12.5%。降幅较大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釉面砖下降62.6%;氧化铁下降52.9%;铁合金下降52.8%;小麦粉下降31.2%;硫酸下降11.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整体效益明显改善。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5.7亿元,比上年增长32.2%;实现利税16.8亿元,增长20.7%;实现利润6.1亿元,比上年增加1.06亿元;亏损企业58个,亏损面为31.0%,亏损企业亏损额7857万元,降低8.0%;产成品资金占用和应收账款净额明显减少。

建筑业生产稳步增长。全年建筑施工企业完成建筑业增加值2.5亿元,增长14.5%,施工工程个数910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个数330个,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为93.4万平方米,完成房屋建筑竣工面积为48.4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和城市建设

固定资产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全社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额37.8亿元,比上年增长30.1%。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31.1亿元,增长32.6%;集体经济完成投资5.5亿元,增长20.8%;城乡居民个人投资1.2亿元,增长15.4%。分项目看,基本建设投资增长62.1%;更新改造投资增长2.0%;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73.2%;其他投资增长19.2%。

全市全年基本建设新增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120万吨、电解铝4.3万吨、水泥20万吨、耐火材料3万吨、饮料1万吨、墙地砖250万平方米、城市供水能力219万吨、污水处理能力2万吨/日、建成二级公路18公里、学生席位280个、建筑面积9517平方米。

城市面貌变化明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年内,全市以狠抓基础设施建设为目标,开展了群众性的“城市管理年”活动,各项重点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全年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完成4.68亿元(不合住宅);新增城市供水管道9.7公里;新增煤气供气管道2.44公里,用户3420户,用气普及率达83.7%;新增集中供热面积178万平方米,集中供热热化率达62.1%,比上年提高12.5个百分点;新增排水管道长度35公里;城市公共绿地面积累计达到201.4公顷;城市道路长度累计达到222公里;城市道路面积364.l万平方米;城市化水平达到49.0%,比上年提高1.38个百分点。

五、能源

能源工业发展迅速。2003年,全市能源工业充分利用市场好转的有利时机,积极改革营销策略,继续加强能源的加工转化工作,大力开拓国内外市场,经过努力,能源工业的生产和销售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全年全市用于能源工业的投资达9.1亿元,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24.1%。其中,用于煤炭工业的投资7.2亿元,用于电力工业的投资1.9亿元。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折标煤3073万吨,比上年增长21.0%;二次能源折标煤598万吨,增长14.0%。

能源外输量大幅上升。2003年,全市共调往省外煤炭3135.8万吨,比上年净增加493.6万吨,增长18.7%,外输煤炭占原煤产量的72.9%。外输电力20.3亿干瓦时,与上年基本持平,外输电量占到发电总量的14.5%。

六、交通运输和邮电业

运输业稳步发展。受原煤市场好转和运输条件不断改善等有利因素的影响,全市铁路和公路运输呈现出稳步增长态势。全年铁路货运量完成2730万吨,比上年增长6.1%;公路货运量完成6423万吨,增长4.4%;公路货物周转量30.93亿吨公里,增长3.2%。受非典影响,铁路客运量88.5万人次,下降15.4%;公路客运量2812万人次,下降8.2%;公路客运周转量8.28亿人公里,下降6.4%。

邮电通信业继续高速增长。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6.04亿元,比上年增长43.7%。全市邮路总长度1414公里。年内新增住宅电话用户61926户,新增移动电话用户103837户;年末住宅电话用户比上年增长32.2%;移动电话用户增长52.3%。固定电话普及率达26.33部/百人,平均每百人比上年增加8.1部;移动电话普及率达24.1部/百人,平均每百人比上年增加8.2部。邮电通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到年末,全市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60.18万门,比上年增长2.9%;全市公用电话14430部,比上年增加了2224部,增长18.2%。

七、国内外贸易和市场物价

国内市场逐步回升。2003年,全市消费品市场虽然受上半年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的影响,一度使市场趋淡,消费受阻。但在各级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各项优惠措施的鼓励下,全市消费品市场从后半年开始逐步回升。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40.2亿元,比上年增长12.2%。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26.6亿元,增长13.2%;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13.6亿元,增长10.2%。

外贸出口继续发展。全年全市海关进出口总额657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3.7%。其中,出口总额5819万美元,增长26.6%;进口总额751万美元,增长1.36倍。全年41个外来投资项目到位资金额达5325万美元。其中:境外资金1534万美元,境内资金31355万元,创历史最好水平。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1.7%。其中:衣着类98.4%;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100.9%;食品类106.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96.7%;娱乐教育文化用品类及服务类98.0%;交通和通信类97.5%;居住类104.3%。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业

财政收入稳定增长。2003年,各级财税部门认真贯彻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进一步深化财税改革,继续加强财政管理,使财政运行情况呈现出良好运行态势。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0.4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22.3%,高出同期经济增长率9.3个百分点,超额完成了全年目标。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6亿元,增长19.7%。全年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2.6亿元,比上年实际增长12.9%。其中,各项行政事业费支出执行10.5亿元,增长8.9%;生产建设性支出执行1.3亿元,增长37.9%。

金融形势基本正常。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76.53亿元,比年初增加31.19亿元,增长21.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29.97亿元,增长17.2%;各项贷款余额115.24亿元,比年初增加20.08亿元,增长21.1%;其中,中长期贷款发展快于短期贷款。短期贷款余额71.10亿元,比年初增加6.04亿元,增长9.3%;中长期贷款余额31.55亿元,增长52.2%。全年累计现金收入379.29亿元,比上年增长36.5%;现金支出385.4亿元,增长35.5%;收支相抵,净投放现金6.10亿元,下降5.1%。

保险事业有了突破性发展。全年保费收入41284.28万元,比上年增长57.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0735.78万元,增长10.2%;人身险保费收入30548.5万元,增长86.0%。全年赔付金额8779.1万元,增长22.8%,其中财产险赔付5732.0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3047.1万元,比上年增长66.1%。

九、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体育

科技队伍基本稳定。2003年末,全市国有企事业单位共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4.35万人,比上年减少468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取得新进展。2003年,市委、市政府积极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共获省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一等奖一项,二等奖二项,九五计划以来我市第一次有一项科技成果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评出市级科研成果33项。科技投入逐年增加,全年共使用453万元市本级科技三项费用对61个科技项目进行了扶持,促进了科技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科研机构改革逐步推进,民营科技企业个数达到47家。

教育事业全面发展。随着国家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我市教育水平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素质教育全面展开。年末全市普通高等学校在校生3112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在校生4772人;普通中学在校生8.45万人;职业中学在校生5836人;小学在校生12.16万人;全年在园幼儿3.39万人。成人教育继续发展,各种形式的技术培训取得新的成绩。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5个,公共图书馆藏书49.03万册,广播人口覆盖率98.0%,电视人口覆盖率97.7%。《阳泉日报》全年发行量1058.21万份。多种形式的文艺活动健康发展。

卫生条件继续改善,医疗水平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各级各类卫生机构112个,床位5530张。其中,医院35个,床位4412张。全市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728人。其中,注册执业医师和助理医师2936人,注册护士2398人。全市每千人拥有床位4.29张,群众就医条件和质量大为改善。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绩。2003年,全市运动健儿在竞技体育方面取得可喜成绩。阳泉籍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国际性比赛1项1次,获得第5名的好成绩;代表我省参加全国比赛3项6次,共获得银牌3枚、铜牌1枚;全年在省级以上比赛中共获金牌40枚、银牌39枚、铜牌43枚。群众性体育活动也蓬勃开展,全年承办省级以上体育比赛3次,举办市级群体类比赛10次。

十、人口、人民生活及环境保护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00‰,比上年下降0.43个千分点;死亡率为5.86‰,全年净增人口5329人,自然增长率为4.14‰,比上年下降0.14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常住人口)为128.9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60.87万人,乡村人口68.08万人。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随着经济的较快发展和职工工资收入的增加,全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637元,增长12.O%。城市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169元,增长10.4%。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112元,比上年增加235元,增长8.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29元,增长10.4%。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市新建住宅建筑面积38.23万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面积14.67万平方米,城、乡居民人均住宅居住面积分别达到10.32平方米和26.4平方米。

社会福利及职工社会保险事业进一步发展。按照新出台的《阳泉市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办法》。全市已保人员为40124人,发放最低生活保障金额共计2996.86万元。市福利院拥有床位147张,收养人数147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3651人。全年社会销售福利彩票1015万元,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26.1万元。有20.80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参保职工11.4万人,有3.64万名离退休人员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全年全市累计支付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保障金4314.64万元,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为18.22万人。

环保事业继续发展。2003年,全市环保工作,全面实施了“11368”工程,使全市环境质量稳步得到改善。据监测结果表明,空气质量三级或好于三级属于轻度污染的有326天,比上年增加172天。其中二级56天,是上年14天的4倍;四级属于中度污染的有14天;五级属于重度污染的有25天。

注:1.全市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