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大同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23:12:05 来源:大同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971次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起步之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省九次党代会和市十三次党代会精神,紧紧围绕“奋力赶超、重振雄风”的目标,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着力实施资源型城市转型,统筹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新成就,较好地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一、综合

国民经济平稳增长。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405.9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0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3.03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213.24亿元,增长5.4%;第三产业增加值169.69亿元,增长11.7%。第一、二、三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15%、38.66%和58.19%。三次产业结构比为5.7∶52.5∶41.8。2006年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12969元,比上年增加1056元,增长8.57%。

市场物价总水平保持平稳。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5%。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涨1.0%,烟酒及用品上涨1.2%,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上涨1.0%,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上涨4.4%,交通和通讯上涨1.9%,居住上升8.0%,衣着下降0.9%,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2.5%。全市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涨4.19%。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涨10.52%。房屋销售价格总水平上涨3.3%。

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138.87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71.9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66.95万人。就业再就业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据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统计,全市新增就业岗位66219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32196人,“4050”人员再就业5294人。年末,全市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9%。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发展速度偏低;传统产业改造滞后,新兴产业发展不快;对外开放领域较窄,经济发展的动力不足;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农民增收困难较大;县乡经济实力不强,产业化程度较低。

二、农业

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6年,市委、市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惠农政策,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大力发展农村各项事业,努力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效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作物播种面积增加,种植结构进一步得到调整,粮食产量获得较好收成。全年全市农作物总播面积311.0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82千公顷。其中,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254.37千公顷,比上年增加12.68千公顷;夏粮播种面积4.23千公顷,减少1.42千公顷;秋粮播种面积250.14千公顷,增加14.1千公顷;全市油料作物种植面积21.44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87千公顷;蔬菜面积19.48千公顷,比上年减少2.19千公顷;饲草作物种植面积3.70千公顷,比上年减少3.41千公顷。

农产品产量有增有减。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达到76.29万吨,比上年下降1.19%。其中,夏粮产量0.24万吨,比上年下降11.57%;秋粮产量76.05万吨,比上年下降1.16%。全市油料产量1.81万吨,比上年下降10.02%;甜菜产量1.53万吨,比上年增长243.63%;蔬菜产量85.10万吨,比上年下降5.83%;水果产量1.10万吨,比上年下降14.10%。

林业生产取得新发展。2006年,全市以生态建设为重点,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大林木管护力度。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34640公顷,其中人工造林完成15480公顷;飞播造林完成15233公顷。在造林面积中,退耕还林面积达6666公顷,其中,荒山荒地造林面积完成1999公顷。年末实有封山(沙)育林面积117126公顷。

畜牧养殖业稳步发展。2006年,全市生猪出栏86.13万头,比上年增长5.30%;牛出栏5.82万头,增长20.11%;羊出栏109.63万只,增长5.25%;家禽出栏260.20万只,下降2.90%。全市肉类总产量9.96万吨,比上年增长6.76%,其中,猪羊肉产量8.61万吨,比上年增长6.11%;牛奶产量7.44万吨,增长18.77%;蛋类产量2.80万吨,增长5.89%。年末大牲畜存栏35.78万头,比上年下降3.02%;猪存栏58.93万头,下降1.86%;羊存栏152.60万只,下降3.14%。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116.89千公顷,比上年增加2.86千公顷;节水灌溉面积累计达73.24千公顷,比上年增加7.67千公顷;新增节水灌溉面积7.67千公顷。化肥施用量26.72万吨,比上年增长2.09%;农村用电量2.20亿千瓦小时,比上年下降5.29%。

三、工业、能源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持续增长。初步统计,全年全市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94.27亿元,比上年增长5.10%。其中,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67.05亿元,比上年增长8.01%。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轻工业完成13.03亿元,增长15.07%;重工业完成154.02亿元,增长7.43%。实现工业销售产值392.62亿元,比上年增长11.30%;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4.46%,比上年下降2.17个百分点。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41.94亿元,比上年增长7.72%。

2006年,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国有企业完成增加值30.81亿元,比上年增长12.65%;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19亿元,下降4.02%;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60亿元,增长3.41%;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1.81亿元,增长8.10%;外商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1.00亿元,下降2.87%;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2.64亿元,增长105.38%。全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31.14亿元,比上年增长7.02%。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有增有减。2006年,全市原煤产量(全社会)6915.98万吨,比上年下降13.92%,其中,规模以上原煤产量6364万吨,下降3.80%;发电量1857537万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17%;啤酒64857千升,比上年增长2.00%;化肥14.18万吨,比上年增长5.93%;水泥392.80万吨,比上年增长28.96%;生铁74.56万吨,比上年增长1.30%;粗钢79.86万吨,比上年增长10.87%;钢材21.84万吨,比上年增长14.44%;化学原料药0.61万吨,比上年增长65.66%;合成橡胶2.37万吨,比上年增长10.66%;洗煤528万吨,比上年下降17.37%;机车127台,比上年增长30.93%;煤气19771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5.70%;电石(折合量)9.53万吨,比上年增长9.18%;烧碱3.58万吨,比上年增长16.62%;白酒866千升,比上年下降15.55倍;合成洗涤剂1.32万吨,比上年下降25.0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企业效益不断提高。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413.77亿元,比上年增长12.92%。实现利税48.34亿元,增长13.5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1.33亿元,增长15.31%。实现利润17.72亿元,增长9.3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13.04亿元,增长15.51%。全市工业企业年末应收账款净额39.24亿元,比上年增长1.8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年末应收账款净额30.35亿元,下降0.99%。

能源生产外输有升有降。全年全市外销煤炭6488.73万吨,比上年下降17.09%,其中,通过铁路外运5792.67万吨,下降3.85%;通过公路外运696.06万吨,下降61.37%。全年全市发电量为185.75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14.17%,全社会用电量为91.30亿千瓦时,比上年增长5.86%。

建筑业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18.96亿元,比上年增长8.30%。具有建筑业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完成建筑业总产值40.48亿元,增长11.7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69.1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0.4%;房屋竣工面积157.52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7%。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稳步增长。2006年,全市上下坚持不懈地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使全市投资规模稳步扩大。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60.06亿元,比上年增长5.60%。其中,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完成86.64亿元,增长12.33%;非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完成73.42亿元,比上年下降1.34%。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全年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24%;第二产业完成投资85.82亿元,比上年下降10.7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9.56亿元,比上年增长35.86%。分行业看,煤炭采选业完成投资46.63亿元,下降4.72%;化学工业完成投资3.54亿元,增长33.1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投资3.81亿元,增长79.04%;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15.25亿元,下降49.95%;医药工业完成投资0.92亿元,下降39.77%;冶金工业完成投资0.7亿元,下降83.2%;机械工业完成投资4.53亿元,增长251.2%;教育完成投资4.3亿元,增长37.31%;卫生完成投资0.73亿元,增长42.63%;交通运输业完成投资14.31亿元,下降4.38%。

房地产开发投资大幅增长。全年全市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完成21.42亿元,比上年增长46.6%,其中,住宅投资15.44亿元,增长21.3%。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13.38%。全市商品房屋施工面积244.99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55.44%;商品房屋竣工面积90.9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2.94%;商品房屋销售面积79.6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9.86%。

全市全年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677个,其中新开工488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401个,新增固定资产91.65亿元。全市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原煤开采150万吨/年;洗煤115万吨/年;铁矿石成品矿72万吨/年;银选矿:处理单矿6万吨/年,银含量12万公斤/年;墨及碳素制品500吨/年;学生席位11380个;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万吨/日,火力发电5万千瓦;新(扩)建客、货运站3个,新(扩)建客、货运站5811平方米。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全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2.94亿元,比上年增长15.08%。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131.94亿元,增长14.21%;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为21.00亿元,增长20.80%。分行业看,全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31.31亿元,增长15.44%;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18.66亿元,增长11.73%;其他业零售额2.97亿元,增长21.08%。

居民消费结构不断升级。全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额中,家用电器类增长7.54%,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28.28%,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69.3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88.67%。

新型流通业态及现代经营方式发展态势良好。2006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餐饮业连锁门店达20个,营业面积9.31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1.77%;销售总额比上年增长63.76%;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62.19%。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发展较为平稳。2006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14628万美元,比上年下降0.6%。其中出口完成12490万美元,增长35.12%;进口完成2138万美元,下降60.93%。

全市新增外商投资企业5家,境外直接投资11655万美元,增长27.3%。全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11655万美元,实际到位外资3110.5万美元。

旅游事业快速发展。据市旅游局统计,2006年全市旅游总收入47.64亿元,比上年增长43.6%,旅游人数822.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54%。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99382人次,比上年增长24.1%,旅游外汇收入3295.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3.5%;接待国内游客812.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3.4%,国内旅游收入44.96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全市有涉外星级宾馆饭店17家。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进一步发展。到2006年底,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63.4公里。公路通车里程达到9289.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达到111.7公里。全市已通公路的村数达1951个,通油(水泥)路的村1451个。

交通运输生产稳定发展。2006年,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旅客运输量2971.8万人,比上年增长4.75%。其中铁路客运量941.8万人,增长7.83%;公路客运量2030.0万人,增长3.38%。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运输量29584.5万吨,比上年增长9.45%。其中铁路货运量22847.3万吨,增长13.32%;公路货运量6737.2万吨,下降1.5%。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货物周转量1600.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15%,其中铁路货物周转量1573.2亿吨公里,增长18.52;旅客周转量35.5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96%,其中铁路旅客周转量26.9亿人公里,增长8.25%。

年末全市民用车辆保有量达到26.27万辆,比上年增长18.60%,其中私人汽车21.38万辆,增长28.87%。年末轿车保有量4.35万辆,比上年增长13.28%,其中私人轿车达3.23万辆。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较快发展。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5.63亿元,比上年增长16.77%。其中,电信业务总量23.15亿元,增长15.81%;邮政业务总量2.49亿元,增长27.07%。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6年底,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214.2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86.27万户,其中城市用户72.17万户,农村用户14.10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127.37万户,其中本年移动电话新增30.79万户。年末全市固定及移动电话用户总数达到213.64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17.8万户,增长6.59%;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39个;全市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68部,比上年提高12部。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继续增长。2006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75.15亿元,比上年增长21.23%,增收13.16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6.09亿元,比上年增长27.78%,增收5.67亿元。扣除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收入,财政总收入和一般预算收入分别为73.44亿元和24.37亿元,同口径增长18.47%和19.38%。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和营业税等四大税种共完成税收61.59亿元,分别增长16.00%、53.47%、6.94%和25.21%,增收9.9亿元。

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执行56.66亿元,比上年增长20.61%,其中农业支出增长11.60%,林业支出增长14.15%,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15.30%,水利和气象支出增长8.23%,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16.64%,医疗卫生支出增长17.11%,文体广播费支出增长18.36%,教育事业费支出增长23.22%,社会保障补助支出增长29.02%,最低生活保障支出增长15.74%,政策性补贴支出增长14.92%。

金融形势总体平稳运行。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910.92亿元,比年初增加144.2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8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268.64亿元,增长18.55%;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54.21亿元,增长16.10%。各项贷款余额256.03亿元,比年初增加35.70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89%。其中短期贷款余额133.70亿元,比年初增加12.63亿元;中长期贷款余额109.45亿元,比年初增加28.26亿元。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累计现金收入1608.22亿元,累计现金支出1608.79亿元,收支相抵年末货币投放0.57亿元,比上年少回笼43.42亿元。

保险事业健康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13.86亿元,比上年增长10.3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3.26亿元,增长9.40%;寿险保费收入10.31亿元,增长10.98%;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收入0.29亿元,增长7.41%。全年全市支付各类赔付额1.87亿元,比上年增长5.06%。其中,财产险赔付1.31亿元,增长3.97%;寿险赔付0.38亿元,增长15.15%;健康险和意外伤害险赔付0.18亿元,下降0.05%。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取得新成效。2006年,全市紧紧围绕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科学发展观和科技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狠抓工业技术创新,促进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工作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绩。全市获得山西省成果推广计划8项;获得山西省科技进步奖3项,其中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全年共举办各类科技培训340余次,举办各类科技讲座65次。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125个,引进、推广农业新技术30项。2005年充分利用大同市的区位优势和北京市的科技优势,成功开展大同——北京科技对接,为大同企业界与北京科技界交流与合作搭建了平台。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1所,招收本、专科生9259人,在校学生27789人;普通、成人中等专业学校23所,招生5878人,在校学生16353人;普通中学校279所,招生76192人,在校学生224805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158308人;职业中学校32所,招生数9286人,在校学生22824人;小学校1735所,招生数47098人,在校学生322727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341人;幼儿园在园幼儿36732人。到2006年底,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100%,小学适龄儿童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9%、98.7%。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服务得到加强。2006年末,全市共有市、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7个,市授权行业建立的检验所(站)6个,监督抽查198家企业5类15种产品和商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8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8.19万台件。全市有气象台站9个。开展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8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8个,全市有天气预报服务网发射Intel网站1个,卫星云图接收站8个。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健康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2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2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6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3.02%,电视人口覆盖率96.74%,有线电视用户25.4万户。全年创作大型剧本3部(大型历史剧《边城罢剑》、大型耍孩儿传说故事戏《唐明皇与耍孩儿》、八集电视连续剧《武植别传》),恢复传统剧目10多个,编写小戏、小品、音乐剧、相声等节目20多个。其中历史剧《边城罢剑》获“全国少数民族文艺汇演”最高奖“综合大奖”;小品《设圈套》、歌曲《人生如歌》在山西省第五届“群艺奖”作品征集活动中分别获金、银奖;节目《雪花舞鞋》在山西省第二届“小荷花”青少年舞蹈大赛中获金奖。我市申报的耍孩儿、灵丘罗罗腔传统剧种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全市公开发行报纸7种,发行3835万份;公开发行各类期刊出版物6种,发行262万册。

医疗卫生事业迈出新步伐。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1048个,床位11908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51个,床位11202张;疾病预防控制中心23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专科疾病防治机构3个。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635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7888人,注册护士4966人;疾病预防中心卫生技术人员573人;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354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430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6年,在第十二届全省运动会上,我市共派出464名运动员参加了田径、举重、自行车、柔道、摔跤、游泳、射击、体操等14个项目的比赛。共获得金牌282枚,银牌201枚,铜牌174枚,总分数列全省第二位。同时全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全市体育人口已达110万人,占总人口的35%。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2006年,全市加大环境保护执法工作力度,以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为重点,继续开展大气污染、水污染、生态污染的综合整治和重点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排放等专项治理工作。全市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日报监测出的Ⅱ级以上良好天气达到239天,比2005年的220天Ⅱ级以上质量天气增加19天。全年新增200万平方米集中供热面积,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200万平方米。市区平房户全面推广使用型煤等清洁燃料。年末,全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总面积为61.9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总量继续低速增长。据200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14.0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12.25‰;人口死亡率为5.42‰;全年净增人口30364人,自然增长率为6.83‰。在总人口中,城镇人口154.17万人,比上年增长2.54%,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48.2%上升到49.09%;乡村人口159.90万人,比上年下降1.03%,乡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51.8%下降到50.9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9765元,比上年增长14.54%。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8110元,比上年增长15.87%;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962元,比上年增长8.98%。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661.47元,比上年增长11.16%;农民人均消费支出1445.37元,增长4.3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据抽样调查,全年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7.37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5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7.46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2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全市城镇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60处,社区服务中心5个,福利院床位数897张,福利院收养人数897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456人。全年筹集福利彩票公益金487.1万元,接受社会捐赠183.4万元。全市共有24.29万人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救济,发放低保资金18307.2万元;救济农村特困户4.35万户8.61万人,发放救济金313.2万元;供养农村五保户1.48万户1.55万人,发放资金1490.3万元。全市有44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26.9万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全市共为8.2万企业离退休人员发放养老金6.5亿元,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年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49万人。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额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