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大同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23:09:19 来源:大同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393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发展,重振大同雄风"这一主题,狠抓经济结构调整这条主线,重点深化农村经济、国有企业、财政、科教体制、行政审批制度等五项改革,努力改善发展环境,使全市国民经济呈现出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工业生产增势强劲;投资领域不断拓宽;内外贸易繁荣稳定;财政收入大幅增加;居民收入快速增长,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农业基础仍然脆弱,工业结构调整尚需努力,地方可用财力较弱,民营经济发展落后,城镇下岗再就业压力较大,社会劳动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健全和完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快速增长,三次产业协调发展。初步统计,2002年全市共完成国内生产总值218.39亿元,比上年增长14.40%,增幅比上年提高5.3个百分点,是1991年以来增长速度最快的一年。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2.88亿元,增长64.70%;第二产业增加值119.48亿元,增长14.70%;第三产业增加值86.03亿元,增长9.20%。全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160元,比上年增加675元,增长10.41%。

市场物价平稳运行。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分类别看,食品价格上升0.9%,衣着上升1.2%,居住上升1.4%,烟酒及用品下降2.6%,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下降1.3%,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下降0.8%,交通和通讯下降2.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下降2.4%。此外,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上升6.87%,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2.28%。

结构调整初见成效。2002年,全市按照提升煤炭产业,发展接替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的总体发展思路,共安排重点调产项目65项,总投资153.48亿元,实施调产项目52项,总投资49.53亿元,其中建成投产项目23项,使我市的经济结构得到了进一步优化。农业以发展绿色优质小杂粮、饲草、黄芪、万寿菊、草食畜特色农业成效明显,农业结构多元化趋势显现。新增工业项目的开工,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源。上深涧洗煤厂和鹊儿山洗煤厂已竣工投产,青磁窑和姜家湾洗煤厂两个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非煤产业阳高特耐公司耐米纤维、同领·阿拉宾度公司阿莫西林、头孢铵苄等项目已基本建成,山西合成橡胶集团中亚合资年产3万吨氯丁橡胶、云冈水泥集团公司日产2000吨水泥熟料、大同二电厂2×60万千瓦发电机组等项目均已开工建设,大同机车厂高速传动电力机车、大齿集团重型变速箱改造等机械项目也已基本建成。全市2002年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10.82亿元,比上年增长109.28%。

城市建设成就突出,重点工程进展顺利。全市围绕提高城市品位,美化历史名城,加大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年内"三大五小"街改工程全部完工,迎宾大桥如期建成,城市集中供热、东郊污水处理等重点工程进展顺利,迎宾大道、御河整治已开工建设,新增城市绿地96万平方米,新增城市雕塑8处。列入省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大同二电厂2×600mw空冷机组建设项目,总投资51.97亿元,现已开工建设。汇海水煤浆70万吨/年二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完成投资6012万元。大同飞机场建设工程,完成投资1.70亿元,土建工程基本完工。

劳动就业工作基本稳定。年末全市社会从业人员114.62万人,比上年减少2.24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50.32万人,减少1.84万人;农村从业人员64.30万人,增加0.4万人。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重视和加强。全市共安置下岗职工2.3万人,筹集发放下岗职工基本生活费1.2亿元。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再就业率达到35.6%。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4.6%。

二、农业

2002年,全市以农民增收为重点,以市场为导向,深入推进结构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全面发展。

种植业喜获丰收,主要农产品产量大幅增产。根据抽样调查统计,全年全市粮食总产量为651161吨,比上年增产494173吨,增长314.78%。其中夏粮产量8567吨,比上年增产7576吨,增长700.89%;秋粮产量642595吨,比上年增产486688吨,增长312.17%。全市油料产量35158吨,比上年增产31953吨,增长996.97%;甜菜产量19691吨,比上年增产13094吨,增长198.48%;蔬菜产量1068827吨,比上年增产576736吨,增长117.20%;水果产量10161吨,比上年增产655吨,增长6.89%。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为70∶20∶10。

退耕还林成效显著,造林绿化工作取得新进展。全市抓住国家继续扩大退耕还林规模的机遇,积极制定配套措施,狠抓了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和水土保持等重点项目建设。据市林业局统计,全市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积66.86千公顷,比上年增加49.01千公顷,增长274.56%。其中营造防护林58.14千公顷,比上年增长358.16%;营造经济林8.09千公顷,比上年增长115.16%。全年全市退耕地还林41.4千公顷,其中宜林荒山荒地造林21.4千公顷;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33.3千公顷,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全面进步。

畜牧业生产发展迅猛。全年全市肉类总产量65278吨,比上年增长14.49%。其中,猪牛羊肉产量60778吨,增长14.62%;牛奶产量29608吨,增长22.49%;禽蛋产量18061吨,增长9.87%。年末大牲畜存栏324360头,比上年增长6.36%;猪存栏456726头,增长7.45%;羊存栏135.1万只,增长8.71%。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全市新增节水灌溉面积1.64万亩,流域治理面积6270亩。全年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达141.28万千瓦,比上年增长6.13%。化肥施用量折纯 7.12万吨,比上年增长13.95%;农村用电量2.21亿千瓦小时,增长4.90%。

三、工业、能源和建筑业

2002年,全市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积极发展新兴产业并举,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加强,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共实现工业增加值79.56亿元,比上年增长15.08%。其中轻工业增加值7.64亿元,增长44.42%;重工业增加值71.91亿元,增长12.64%。全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04.01亿元,比上年增长16.5%。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各种经济类型的工业企业增速均明显加快。全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4.73亿元,比上年增长5.06%;集体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36亿元,增长19.12%;股份合作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0.33亿元,增长106.25%;股份制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7.97亿元,增长9.99%;外商港澳台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7.11亿元,增长124.86%。全年全市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58.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7%。

地方企业增速快于中央企业。全年全市中央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17.45亿元,比上年增长6.53%;地方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63.25亿元,增长35.66%,其中省属企业完成工业增加值34.48亿元,增长6.98%。全年全市工业产品销售率94.73%,比上年下降1.43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大幅增长。全市统计的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的有:原煤(全社会)7454.40万吨,增长24.18%;重型车变速箱83542台,增长11.97%;发电量862557万千瓦时,增长1.71%;啤酒50092吨,增长3.27%;烧碱26770吨,增长4.02%;电石(折合量)129336吨,增长7.55%;化肥(折纯100%)140185吨,增长28.45%;水泥241.82万吨,增长5.61%;生铁396889吨,增长41.81%;钢424943吨,增长73.29%;化学原料药1548吨,增长113.52%;碳素制品12296吨,增长58.15%,树脂12788吨,增长32.64%;粘胶纤维18437吨,增长16.91%。全市工业产品产量下降的有:大颗粒活性炭1606吨,下降16.92%;白酒2306吨,下降61.28%;合成橡胶22498吨,下降5.03%;合成洗涤剂21481吨,下降11.62%;煤气15086万立方米,下降7.25%。

工业效益大幅提高,企业亏损逐步减少。全年全市国有企业、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97.40亿元,比上年增长27.2%,实现利税26.31亿元,增长24.1%,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税23.23亿元,增长16.8%;亏损企业数51个,比上年减少27个;亏损企业亏损额1.09亿元,比上年减亏1.43亿元,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亏损额0.68亿元,减亏1.27亿元;年末应收账款净额35.77亿元,比上年减少8.09%,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降15.04%。

煤炭外输稳定增长。全年全市共外销煤炭7134万吨,比上年增长4.65%,其中:同煤集团3400万吨,增长4.95%;市地方煤炭3734万吨,增长9.28%。在地方原煤外销量中通过铁路外运2284万吨,增长5.84%;通过公路外运1450万吨,增长15.13%。外输煤炭占全部煤炭产量的比重达95.70%。

建筑业稳定发展。全年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15.5亿元,比上年增长4.3%。全市三级以上建筑企业实现利润0.12亿元;税金总额0.89亿元。施工工程个数1283个,其中投标承包工程605个,占全部施工工程个数的47.16%;房屋建筑施工面积233.4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16.49%;房屋竣工面积153.27万平方米,增长20.3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投资结构得到有效调整。在国债项目、重点调产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带动下,2002年全市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9.13亿元,比上年增长47.57%,增幅比上年提高27.31个百分点。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1.53亿元,增长23.39%,占投资总量的2.5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32.53亿元,增长121.75%,占投资总量的55.01%;第三产业完成投资25.07亿元,增长3.77%,占投资总量的42.4%。分经济类型看,全市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完成32.65亿元,下降8.14%。非国有投资成为拉动全市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全市非国有经济单位投资完成26.48亿元,比上年增长80.38%,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由上年的36.64%上升到44.78%。

基本建设投资增速加快,房地产投资有所下降。全年全市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0.94亿元,比上年增长36.09%,增幅比上年提高29.59个百分点,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52.32%;房地产业开发投资完成8.82亿元,比上年下降13.58%,占固定资产总投资的14.92%,其中住宅投资4.82亿元,下降25.04%;由于扶持潜力产品和增加技改投资的推动,全年全市更新改造投资完成14.97亿元,比上年增长158.16%。

工业投资大幅度增长。全年全市工业完成投资32.51亿元,比上年增长122.52%。其中,煤炭采选业完成投资11.19亿元,增长86.81%;化学工业完成投资0.6亿元,增长9.0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完成投资2.34亿元,增长225.0%;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完成投资9.79亿元,增长128.21%。

以公路、环保、城市配套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全年全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34.81亿元,比上年增长63.58%。其中,水利业完成投资0.46亿元,增长64.29%;能源工业完成投资20.98亿元,增长104.09%;邮电通信业完成投资3.51亿元,增长104.07%;城市公用事业投资完成5.70亿元,增长103.57%;教育、文艺及广电业投资完成0.99亿元,增长25.29%。

全市全年施工项目438个,其中新开工361个,全部建成投产项目289个,新增固定资产44.02亿元。新增的主要生产能力有:洗煤30万吨/年;水泥75万吨/年;石墨及炭素制品2000吨/年;化学原料药100吨/年;化学药制剂粉针剂7600万瓶/年,片剂80000万片/年,输液6700万瓶/年,胶囊剂2000万粒/年;其他乳制品1500吨/年;白酒5万吨/年;合成洗济原料5040吨/年;改建公路51公里;新建独立公路桥梁1座;民航机场跑道1条;中等学校学生席位3260个,建筑面积10050平方米;小学校学生席位5430个,建筑面积11660平方米;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20万吨/日;城市道路扩建长度4.28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0.2万吨/日;城市永久性桥梁1座。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繁荣稳定。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以及度假、休闲、旅游消费不断升温,电子通讯商品、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家具类和家用电器类商品持续热销。200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00.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7%。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额为75.75亿元,增长10.10%;农村消费品零售额为24.46亿元,增长20.03%。分行业看,全年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67.24亿元,增长11.16%;餐饮业零售额13.10亿元,增长21.95%;农业生产者零售额10.74亿元,下降13.35%;制造业零售额5.63亿元,增长1.74%。分所有制看,国有经济零售额21.19亿元,下降0.50%;集体经济零售额17.54亿元,下降5.77%;股份制经济零售额5.87亿元,增长17.61%;私营经济零售额7.77亿元,增长29.07%;个体经济零售额37.06亿元,增长17.39%。

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经济效益进一步趋好。全年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收入净额37.96亿元,比上年增长5.26%,其中批发业增长47.78%,零售业下降28.8%;实现商品销售利润2.79亿元,比上年增长69.5%;财务费用总额0.33亿元,比上年减少0.45亿元,下降57.0%;期末商品存货5.57亿元,比上年减少4.07亿元,下降42.0%。

六、对外经济贸易和旅游

对外贸易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完成494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6.45%,增幅比上年提高3.28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完成2518万美元,进口完成2430万美元,进出口贸易创历史最好水平。全市拥有进出口经营权的企业达35家。

利用外资成效显著。2002年全市新批"三资"企业6家,合同利用外资额完成4062.53万美元,同比增长57%。外商投资领域也由活性炭、煤炭深加工等产业逐步向生物制药等高科技产业扩张。

旅游业快速发展。13个旅游景区、50余处旅游景点,基本形成了完整的"食、住、行、游、购、娱"配套体系。据市旅游局统计,2002年全市旅游总收入15.84亿元,比上年增长20.6%,旅游人数达356.7万人,比上年增长20.1%。全市共接待海外旅游者6.7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05%,旅游创汇1884.24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3.4%;接待国内游客350万人次,比上年增长20.1%,国内旅游收入14.2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全市涉外饭店数达17家。

七、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稳步发展,综合运输能力加强。到2002年底,全市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153.9公里。公路通车里程4577公里,比上年增加255公里,增长5.9%。其中等级公路里程4346公里;高速公路达到64公里,增长8.47%。

全市各种运输方式完成客运量2635.5万人,比上年增长8.64%。其中铁路客运量867.5万人,增长13.3%;公路客运量1768万人,增长6.51%。全市全社会货运量20062.6万吨,比上年增长5.4%。其中铁路货运量13691.2万吨,增长7.6%;公路货运量6371.4万吨,增长1.1%。全社会货物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2.03%,旅客周转量比上年增长13.52%。

邮电通信事业继续快速增长。全年全市完成邮电业务总量9.92亿元2000年不变价计算 ,比上年增长30.01%。其中电信业务总量8.62亿元,增长33.02%;邮政业务总量1.3亿元,增长13.04%。全市长途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1123.48皮长公里。邮电通信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到2002年底,全市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61.62万门;净增住宅电话用户10.4万户,其中城市净增8.6万户,农村净增1.8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达到46.87万户,其中本年移动电话新增11.7万户;计算机互联网络用户达到7.53万户,增长2.09倍;全市拥有邮政局所144个,邮电邮路总长度4107公里。全市电话普及率每百人达到31.17部,比上年提高5.2部。

八、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2002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29.44亿元,比上年增长23.81%,增收3.69亿元。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8.02%,增收2.48亿元。全年国税系统完成税收17.61亿元,比上年增长29.20%。地税系统完成税收10.03亿元,比上年增长8.05%。两税中占财政收入比重较大的主体税种保持了强劲增势。全市行政性收费收入、罚没收入和专项收入分别增长31.12%、33.11%和17.82%。财政支出充分体现了"有保有压"的原则,确保了工资、社会保障等项重点公共预算支出的需要。全年全市一般预算支出24.63亿元,比上年增长15.32%,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增长3.67%,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增长41.48%,支援农村生产支出增长1.69%,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支出增长111.17%,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支出增长69.98%,支援不发达地区支出增长44.38%,农林水气部门事业费增长38.20%,文体广播、教育、科学事业费增长16.90%、20.07%和20.08%,城市维护费增长12.53%。

金融机构存款稳步增加,贷款增势明显。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到364.98亿元,比年初增加58.95亿元,增长19.26%。其中企业存款余额92.70亿元,增长23.47%;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262.34亿元,增长15.37%。各项贷款余额169.42亿元,比年初增加15.91亿元,增长10.89%。其中短期贷款增长9.87%,中长期贷款增长29.14%。全年全市金融机构现金收入669.94亿元,现金支出659.46亿元,收支相抵净回笼10.48亿元,比上年多8.26亿元。

保险事业快速发展。全年全市保费收入6.70亿元,比上年增长78.1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1.63亿元,增长14.79%;人身险保费收入5.07亿元,增长117.60%。在人身险保费收入中,寿险保费收入4.82亿元;健康险938.47万元;意外伤害险保费收入1673.1万元。全年全市支付各类赔款1.48亿元,比上年增长73.39%。其中,财产险赔款8786.8万元,增长23.36%;人身险赔款及给养5971.22万元,增长329.9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队伍继续扩大,科技成果不断涌现。2002年末,全市有县含县 以上政府部门研究开发机构14个,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8308人。一年来,全市狠抓科技成果转化、科技创新示范、制造业信息化等工程,积极开展应用科学研究和高技术研究,重点实施了推广优质脱毒马铃薯和优质大豆新品种"同豆一号"、"二次升华高纯镁"、"固体自润滑高耐磨铸造复合材料"、"高能水煤浆母料"等科研项目。全年全市共登记科技成果60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及以上的科技成果1项。共获得省科技进步奖40项,其中基础研究及应用基础研究类4项、应用研究类21项、成果推广及产业化类10项、软科学类5项。全市技术市场共签订技术合同131份,比上年增加110份,成交金额463万元。

质量检测、标准化建设和天气预报等项服务进一步提高。2002年末,全市共有市、县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7个,市授权行业建立的检验所站 6个,监督抽查332家企业13类587种产品和商品。共有法定计量技术机构14个,全年完成强制检定计量器具15.6万台件。全市有气象台站8个,城乡天气预报警报服务网10个,接收用户23个。开展121电话天气自动答询的台站8个。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的单位8个,防雹、增雨累计受益面积1万平方公里,增雨量1亿立方米。全市有天气预报服务网发射Intel网站8个,卫星云图接收站8个。

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在改革调整中稳步发展。全市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认真实施二期义务教育工程、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和城乡教育对口支援工程,中学生流失、特困家庭子女失学问题得到重视和积极解决。全年全市共有普通高校4所,其中市属高校1所,招生1676人,在校学生3785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11所,招生3264人,在校学生12945人;成人中等专业学校15所,招生414人,在校学生1425人;普通中学校292所,招生76192人,在校学生207807人,其中,初中在校学生160093人;职业中学校22所,招生数3959人,在校学生10434人;小学校2222所,招生数60255人,在校学生352133人;特殊教育学校在校学生767人;幼儿园在园幼儿43614人。到2002年底,全市普及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到92.7%,小学适龄儿童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99%、97.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等各项事业健康繁荣。全市在继续清理整顿文化市场的同时,积极组织创作了一批深受群众喜爱、健康向上的文学、影视作品,成功举办了中国球迷团出征宣传活动山西大同得胜堡站文艺表演、第三届云冈旅游节开幕式和闭幕式文艺演出等大型活动,各种喜闻乐见的群众性文化表演、竞赛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4个,文化馆11个,公共图书馆13个,博物馆1个,档案馆13个,广播电台1座,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1座,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台和转播台7座。广播人口覆盖率93.56%,电视人口覆盖率96.68%,有线电视用户21.95万户。全市公开发行的报纸7种,共出版3100万份;公开发行各类期刊出版物6种,发行7.2万份。

卫生条件不断改善,医疗水平逐步提高。年末全市共有卫生机构含诊所 1209个,床位11152张。其中医院、卫生院240个,床位10703张;卫生防疫、防治机构28个;妇幼保健机构13个;乡镇卫生院142个,床位998张。医疗水平不断提高,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地方病得到控制。年末,全市卫生机构共有卫生技术人员15222人。其中医院、卫生院医生6053人;防疫、防治与妇幼保健卫生技术人员1492人;农村乡镇卫生院卫生技术人员1548人。

体育事业继续蓬勃发展。2002年,我市运动员在国际比赛中获银牌1枚,铜牌1枚,在国内比赛中获金、银、铜牌分别为9枚、7枚和9枚;在山西省第十一届运动会11个项目比赛中,共获得金牌162枚,银牌126.75枚,铜牌95.5枚。金牌数、奖牌数和总分数排在全省第二位。同时全市积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举办了13次群众性体育竞赛,全市体育人口已达80万人。

十一、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事业取得了新的进展。2002年全市加大了工业污染防治力度,开展了锅炉烟尘、饭店油烟、汽车尾气等专项整治活动,遏制了污染反弹,巩固了达标成果。全市对建设项目环境管理严格执行"三同时"制度,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33个,其中新建项目22个,技改项目9个,扩建项目2个;编制"环评报告书"14个、"环评报告表"15个,环评执行率100%,"三同时"执行率100%。全市依法取缔土焦冶炼点40余处,土法烧炼沥青窝点13处,土炼油2处,小金属冶炼厂2家。

治理城市大气污染取得明显成效。全市有487台采暖生产锅炉烟尘排放得到有效治理,对不执行限期治理决定仍继续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取暖锅炉和营业性锅炉150台进行了查封。全市的空气质量有了明显改善,空气质量日报监测出的Ⅱ级天气多达92天,比2001年的49天Ⅱ级质量天气增加了近一倍。年末,全市建成烟尘控制区4个,总面积31.9平方公里。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2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出生人口41266人,人口出生率为13.58‰,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7981人,死亡率为5.92‰;全年净增人口23291人,自然增长率为7.66‰,比上年降低0.3个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为305.03万人,其中城镇人口138.53万人,比上年增长5.27%,城镇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的43.47%上升到45.41%;乡村人口166.5万人,比上年减少2.7%,乡村人口占全市总人口的比重由上年56.53%下降到54.59%。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生活质量有所提高。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和结构调整效果逐步显现,给城乡居民带来了较多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加之受上年两次提高工资和市委、市政府采取的一系列确保工资发放全部到位措施的实施,使城乡居民收入均有较快的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151元,比上年增长21.71%,增幅比上年提高11.98个百分点;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8966元,比上年增长18.85%;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4695元,比上年增长17.18%。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848元,比上年增长47.72%,增幅比上年提高107.29个百分点;农民人均消费支出999.86元,增长13.7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6.8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15.5平方米。

社会保障事业迅速发展。年末全市城镇拥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172处,社区服务中心160个,各类福利院床位数1023张,福利院收养人数378人,国家抚恤、补助各类优抚对象6978人。全年筹集社会福利资金290万元,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济的人数达11.83万人。全市年末登记失业人员0.47万人,有22万城镇企业职工参加了养老保险,有6万离退休人员领取了养老保险金,全市基本养老金社会化发放率达100%。全年全市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职工人数达42.3万人。

注:1.国内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的绝对额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本公报部分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