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太原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22:20:23 来源:太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706次

2004年,是我市取得率先发展阶段性成果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率先发展第一要务,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努力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协调发展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进一步改善。顺利实现了率先发展第一阶段目标,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建设中西部经济强市和生态园林城市奠定了基础。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据初步统计,2004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643.09亿元,比2003年增长15.7%。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9.33亿元,增长1.4%;第二产业增加值353.95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269.81亿元,增长12.4%。人均生产总值18881元,增长15.2%。呈现为第一产业平稳、第二产业领先、第三产业较快增长的经济运行格局。

经济增长率逐年提高,经济总量三年跨越三个百亿元台阶。自2001年GDP实现两位数增长后,增长速度逐年提高,2002年达到13.5%,2003年达到15.5%。进入2004年以来,在投资、消费和出口快速增长的驱动下,保持了快速增长的态势,增幅达到15.7%,创造了1984年以来的最高增长水平。近三年GDP连续跨越三个百亿元:2002年跨越400亿元、达到433.64亿元;2003年跨越500亿元、达到515.59亿元;2004年跨越600亿元、达到643.09亿元,三年间累计增加258.69亿元。从2002年开始,我市经济运行进入了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的上升阶段,目前已经攀升至较高的运行区间内,正处于快速增长的平台。

市场物价总水平上升。2004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3.9%,价格总水平比2003年上涨3.9%。从分类价格指数看,呈现“六涨两降”的趋势。上涨的六类是:食品类上涨8.6%;烟酒及用品类上涨3.0%;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上涨1.3%;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上涨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上涨2.9%;居住类上涨5.2%。下降的两类是:衣着类下降1.0%;交通和通讯类下降2.3%。

从业人员数量增加。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64.54万人,增长1.6%。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14.12万人,农村从业人员50.42万人。城镇新增就业14.2万人;4.5万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8751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4%。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87亿元,比2003年增长2.7%。其中:农业产值19.17亿元,增长5.4%;林业产值1.48亿元,下降48.8%;牧业产值10.95亿元,增长1.5%;渔业产值0.25亿元,增长13.7%。

认真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实施“一免两补”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农作物种植面积明显增加。粮食播种面积达到8.02万公顷,比2003年增加0.91万公顷,增长12.8%,特别是玉米播种面积由2003年的2.40万公顷增加到4.16万公顷,增长73.1%。蔬菜种植面积2.46万公顷,药材种植面积0.13万公顷。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0.33万公顷,水产品产量2722吨,增长9.3%。

全年造林面积1.53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0.67万公顷。零星植树1034.31万株。新增育苗面积0.09万公顷。

截止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8.2万千瓦,农业有效灌溉面积5.42万公顷,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3860吨,均与2003年基本持平。农村用电量4.52亿千瓦小时,增长1.4%。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477.49亿元,增长35.2%;增加值114.06亿元,增长36.6%;营业收入420.85亿元,增长40.4%;上交税金18.90亿元,增长105.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及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完成工业增加值230.11亿元,比2003年增长24.0%。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69.51亿元,增长19.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73.7%。从企业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42.16亿元,增长33.1%;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114.58亿元,增长15.8%;市属企业完成增加值14.48亿元,增长7.2%;县属及以下企业(含无主管企业)完成增加值58.89亿元,增长41.2%。产品销售状况良好。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8.3%,比2003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9%;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6.4%。

在全市35个行业大类中,增长的有28个,占80%。增幅较高的行业有: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增长51.8%,饮料制造业增长113.4%,木材加工业增长80.5%,炼焦及石油加工业增长53.8%,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73.9%,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增长43.2%,通信设备、计算机制造业增长138.0%,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增长41.7%。

多数工业产品产量增加。在130种工业产品中,产量比2003年增长的有75种,占57.7%。其中:原煤3824.78万吨,增长11.8%;洗煤1959.52万吨,增长45.0%;发电量151.58亿千瓦小时,增长7.5%;机焦1097.20万吨,增长24.0%;煤气50.50亿立方米,增长1.7%;化肥(折纯)9.08万吨,增长218.4%;水泥276.06万吨,增长18.0%;平板玻璃412.35万重量箱,增长42.4%;金属切削机床1562台,增长14.4%;锻压设备3502.5吨,增长63.8%;起重设备2.86万吨,增长49.9%;矿山设备2.66万吨,增长41.1%;交流电动机63.27万千瓦,增长31.6%;小麦粉4.88万吨,增长8.4%;食用植物油1.99万吨,增长14.9%。

经济效益持续攀升。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31.63,提高26.88,创出了历史最高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33.19亿元,增长128.2%;利税总额83.45亿元,增长70.0%。

产品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新产品产值达116.56亿元,占总产值的比重由2003年的15.3%上升为16.5%。

建筑业生产继续快速发展。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454.43亿元,增长39.3%;利税总额16.86亿元,增长39.1%。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443万平方米,增长9.2%,其中实行招标投标承包工程施工面积1353万平方米,增长9.0%。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94万平方米,房屋面积竣工率为20.4%。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35.12亿元,比2003年增长63.9%,增幅提高25.4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119.06亿元,增长59.6%;更新改造投资100.48亿元,增长50.3%;房地产开发投资62.84亿元,增长47.5%;其他投资52.74亿元,增长158.5%。当年新增固定资产170.40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中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17.47亿元,下降30.5%;省属项目固定资产投资88.58亿元,增长55.9%;

市属固定资产投资比重上升,对地区投资拉动作用突出。市属项目投资229.06亿元,增幅达到87.0%。市属投资占地区投资的比重由2003年的59.9%上升为68.4%,对地区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81.5%,拉动地区投资增长52.1个百分点。在市属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65.53亿元,增长79.3%;更新改造投资48.15亿元,增长102.3%;房地产开发投资62.84亿元,增长47.5%;其他投资52.54亿元,增长169.3%。

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98.80亿元,增长51.4%。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0.72亿元,下降67.9%;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73.69亿元,增长81.8%,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112.8%,塑料制品业增长111.3%,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增长52.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106.4%,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供应业增长68.2%;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24.39亿元,增长24.9%,其中,批发零售业增长188.5%,教育业增长10.2%,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增长100.0%。

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措施项目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有:焦炭20万吨/年,城市公交车57辆,城市供热能力新增蒸气177.80吨/小时、热水23.00兆瓦/小时,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51.12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20.89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70.74万平方米,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0.9万吨/日。

五、交通和邮电

经济快速发展带动了运输业增长。全年旅客、货物运输量和周转量比2003年有所提高。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电信业务总收入42.73亿元,增长27.8%。新增市内局用交换机13.9万门,总容量达158.8万门。年末市话到达162.59万户,增长21.1%,其中,无线市话33万户,增长3.4%;农话到达10.08万户,增长47.2%。城乡话机普及率每百人52部,增加9部。移动电话用户169.63万户,增长16.9%。计算机互联网用户60.58万户,增加8.36万户,其中:宽带网用户21.18万户。

六、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购销两旺。在消费需求不断回升的带动下,消费品零售市场保持了快速增长的趋势。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26.34亿元,比2003年增长22.1%,增速提高4.3个百分点。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212.64亿元,增长23.0%,县、县以下零售额分别为4.41亿元和9.29亿元,分别增长32.1%和1.3%。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89.34亿元,增长24.1%;餐饮业零售额29.46亿元,增长12.2%;其他行业零售额7.54亿元,增长14.6%。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

对外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外贸进出口加速增长。全年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33.94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69.3%,增速提高47.2个百分点。其中:出口26.30亿美元,增长73.3%;进口7.64亿美元,增长56.9%。实现贸易顺差18.66亿美元,比2003年扩大8.36亿美元。

从出口市场看:出口的国别共125个。对日本、韩国、美国、巴西、荷兰、印度、比利时、意大利、加拿大、英国等十个国家的出口占地区出口的78.8%。

从产品结构看:出口以资源性产品为主。焦炭出口11.74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44.6%,煤炭出口5.97亿美元,占22.7%;金属镁出口2.37亿美元,占9.0%。煤、焦、镁三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76.3%。

市属外贸增长较快。中央和省级企业进出口额为30.11亿美元,占地区进出口总额的88.7%。市级外贸进出口总额3.83亿美元,增长63.0%,占11.3%。其中:出口2.88亿美元,增长70.2%;进口0.94亿美元,增长44.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新批准成立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27户,总投资3.89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8.7%;实际利用外资1.43亿美元,增长20.0%。

旅游市场明显回升,旅游收入迅速增长。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1338.33万人次,增长45.3%。其中,国内游客1330.5万人次,增长45.0%;海外游客7.83万人次,增长147.8%。在海外游客中:外国人5.67万人次,香港同胞1.01万人次,澳门同胞0.26万人次,台湾同胞0.90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51.06亿元,增长55.7%。国内旅游收入48.56亿元,增长53.3%;旅游外汇收入0.30亿美元,增长115.6%。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力迅速增强。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120.17亿元,比2003年增长31.2%。增速提高4.9个百分点。其中:市级财政完成74.40亿元,增长21.5%;县区财政完成45.77亿元,增长50.6%。完成一般预算收入42.64亿元,增长27.9%。一般预算支出累计执行56.76亿元,增长33.1%。

金融行业正常运行,存贷款增长平稳。截止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2225.07亿元,比年初增长23.5%;各项贷款余额1952.82亿元,比年初增长14.9%。在贷款中,中长期贷款余额935.18亿元,增长22.5%;短期贷款余额733.24亿元,增长10.3%。货币呈现回笼态势。全年银行现金收入4091.42亿元;现金支出3976.36亿元,净回笼货币115.06亿元。

保险市场进一步扩大,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年保险企业承保总额1849.96亿元,增长14.0%;保险业务收入25.13亿元,增长23.9%;保险赔款支出4.41亿元,增长37.9%。

九、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果。12项重点工程完工:滨河东路北延工程修建道路5.64公里。新兰路工程修建道路13.3公里,路宽50米。新城大街道路修建工程全长3.9公里,路宽50米。兴华街工程修建道路长1.82公里、宽50米。学府街道路拓宽改造后长3.47公里、宽50米。西北环连接线工程全长15公里,其中罗城段、冶峪段、神堂沟段、南寒段已建成通车,袁家庄和柴村段已完成全部路基施工。儿童公园经过改造,湖水得到净化,园内景点增多,环境得到改善。动物园一期工程使馆容馆貌更趋完善。北涧河动物园段治理,河道清淤、河堤砌护、便道修建已经完工,动物园内及周边环境更加美观。玉门河综合治理已完成首期8公里长工程,沿岸还修建起了护栏、路灯、便道等,成为当地居民休闲健身的好去处。南北沙河得到治理美化。供热总面积700万平方米的城南热源厂一期工程现已完工,现已投入试运行,采暖热源会更为充足。

和平北路等12条道路大修、70条小街小巷拓宽改造、100条小街小巷路灯改造已经完成。城市绿化美化水平继续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7.6%,绿地率30.6%,人均公共绿地8.8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203公顷。城西水系荣获“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奖”。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年内新增入网供热面积512万平方米,新增管道煤气用户3万户,城市管道煤气普及率92.3%,自来水管道总长699公里,人均日用水量97公升,防洪堤长度128公里,排污管道长度550公里,污水处理厂6个,日处理污水能力34.8万吨。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电264.64千瓦小时。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进一步发展。科技工作紧紧围绕率先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以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体系作为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的重要载体和主要任务,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推进了科技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全年安排155项科技发展项目,科技三项费投入4040万元。全市共有独立科研机构109所,工作人员1.34万人。全市技术市场共登记技术合同101项,合同金额7320万元。

开发区建设快速发展。截止年末,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共有入区企业1826家,全年实现科工贸总收入369.36亿元,增长35.4%。

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继续提高。由市政府投资兴建的“气象灾害预报影视制作系统”投入业务使用。“气象卫星地面单收站”完成安装并投入运行。开发了“太原市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系统”。人工增雨防雹指挥中心装修及网络、通信、中心机房建设取得新进展,进一步提高了人工增雨防雹能力。

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年末共有高等院校33所,其中:高职院校21所,招收本科、专科学生61070人,增加9967人,在校学生199473人,增加40650人;技工学校(包括技工部)49所,在校学生20337人,增加6519人;普通中学253所,在校学生217580人,增加5657人;职业中学34所,在校学生12370人,增加999人;小学1090所,在校学生315169人,增加11172人;幼儿园892所,入园儿童34884人。

全市幼儿园入园率超过90%,学前三年教育普及率进入全省前列。围绕发展高水平、高质量的九年义务教育目标,积极推进义务教育。全市小学生入学率达99.9%,巩固率达100%;初中生入学率达99.5%,巩固率达98.9%。到2004年底,全市已创建优质初中86所(含完全中学初中部),优质初中比例达到36.9%。2004年普通高中学校招生23427人,比2003年增加3010人,高考录取率达到61.7%,保持了全省领先水平。

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开课率高中达到100%,初中达到80%(其中:城区达100%),小学达到60%。313所学校可以和互联网连通,其中71所学校建立了校园网。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6个,演职人员1678人。群艺文化馆12个,博物馆3个。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量335.9万(册、件),其中,古籍37.7万册,图书203.9万册。国家综合档案馆11个,馆藏档案资料43.7万卷(册)。广播电台2座,节目11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2座,节目11套,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和转播台4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3%,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5%。

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医疗机构3214个,实有医疗床位22270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7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0673人,其中,执业医师11559人,执业助理医师1122人,注册护士10712人。每千人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覆盖率达到68%。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符合政策生育率达91.6%。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竞技体育蓬勃发展,在山西省第十二届运动会阶段赛中,获137枚金牌、92枚银牌、70枚铜牌的好成绩。市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社区健身设施大力改善,布设全民健身设施的社区达到169个。全市94.9%的中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优秀率为12.5%,《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达标率为96.9%,优秀率为14.6%。

十二、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取得新成绩。2004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加速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以城市环境综合整治为龙头,在持续推进企业达标升级、蓝天、碧水、生态、净化五大环保工程的基础上,重点开展了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取缔关闭淘汰污染严重企业和生产设备、调整燃料结构、控制扬尘污染四项工作。

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再上新台阶。全市达标企业的污染治理总投资超过15亿元,是前三年工业污染防治总投资的1.9倍。在要求2004年底前实现全面达标的941个工业企业中,完成达标治理任务的703个,自然停产或因严重超标排污被依法关停的215个,治理任务完成率达到97.6%。

关停取缔土小企业和淘汰落后生产设施工作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缔土焦坑2715个,关闭土小企业和落后生产设施447个,对40家焦化企业的57个项目进行了清理整顿。同时,为了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采取了堵疏结合的方式,引进先进技术对关停设施进行技术改造,大大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取得较好的环境、经济、社会效益。

市区燃煤锅炉整治工作取得新突破。2004年,全市共拆除607台燃煤锅炉。新建成6平方公里的无燃煤区,拆除了区内的85台燃煤锅炉、13台燃煤茶炉和105个燃煤大灶;拆除了集中供热区域内的燃煤采暖锅炉28台;对1996年以前建成使用的494台燃煤锅炉进行拆除,并更新为电、气、油以及型煤专用锅炉。目前市区内有86%的燃煤锅炉已经按照市政府《关于改变燃料结构控制大气污染的通告》要求使用了洁净燃料。

扬尘污染控制工作开创新局面。加大了对运渣土车辆的检查力度,开展了对400余家建筑工地、15家商品混凝土企业环境综合治理行动,先后对市区范围内的1148家单位的煤堆、料堆、渣堆进行了“绿网覆盖”;对708家单位采暖锅炉的煤堆、渣堆进行清空;对14家企业20处大型堆场建成了全封闭和挡风抑尘设施。

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164毫克/立方米,下降4.7%;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均值为0.079毫克/立方米,下降20.2%;二氧化氮浓度年日均值0.022毫克/立方米,下降26.7%;三项指标平均下降17.2%。全市二级以上天数达到224天,比2003年增加43天。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2004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出生人口3.1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31‰,上升0.26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63万人,死亡率为4.78‰;自然增长率为4.53‰,下降0.03个千分点。

年末全市总人口341.38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81.1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2.4%;乡村人口60.19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6%。全市户籍人口331.94万人,其中,市辖区254.78万人;非农业人口226.59万人,农业人口105.35万人。全市家庭户均人口为3.7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乡居民收入加速增长。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353元,比2003年增长13.2%,增幅提高1.2个百分点。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873元,增长15.4%,增幅提高6.3个百分点。

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全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7110元,增长11.5%。在八大类消费支出中,食品支出2286元,比2003年增长11.2%。消费支出更多地转向其他领域,增长较快的支出有三项:交通及通信支出增长28.7%,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增长23.0%,医疗保健支出增长22.8%。增长平稳的有两项:杂项商品与服务支出增长12.8%,衣着支出增长1.7%。下降的有两项: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支出下降0.7%,居住支出下降5.5%。

居民储蓄存款稳步提高,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815.26亿元,比年初增长21.1%。其中:城镇居民储蓄751.00亿元,增长22.1%;农村居民储蓄64.26亿元,增长10.0%。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住宅施工面积610.43万平方米,住宅竣工面积235.44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开工面积102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0万平方米,房地产交易额24亿元。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66平方米,比2003年增加0.38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建筑面积55.09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7.8平方米,增加0.3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全市参加养老保险人员55.1万名,离退休人员22.3万名;参加失业保险的企业职工67.5万名;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47.5万名;登记参加医疗保险的人员已达70.5万人。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突破,为9.2万名低保对象发放低保金9630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社会福利事业日益发展。年末全市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930个,达到标准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6个;各类福利院50所,床位956张,收养693人;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户273人,分散供养975人;为困难群众发放救济款747万元。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以现价计算,增长速度以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