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山西

太原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22:19:43 来源:太原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252次

2003年是我市实现率先发展的关键之年,也是全市人民经受非典严峻考验、战胜各种困难、取得显著成绩的一年。全市人民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一手抓防治非典,一手抓经济建设,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进一步优化发展环境,大力调整经济结构,积极扩大投资规模,努力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以招商旅游年暨纪念建城2500年为契机,加快对外开放步伐。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积极扩大社会就业,有力地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国民经济呈现出加速增长态势,速度与质量同步提高,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

一、综合

国民经济继续保持加速增长的态势。据初步统计,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GDP)515.59亿元,增长15.5%,增速比上年提高2个百分点,比全国高出6.4个百分点,比全省高出2.3个百分点,连续三年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创近20年以来年度最高增幅。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7.77亿元,增长3.8%;第二产业增加值265.96亿元,增长19.8%;第三产业增加值231.86亿元,增长11.9%。人均生产总值15873元,增长13.4%。

市场物价总水平适度回升。全年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9%,价格总水平上涨1.9%。从分类价格指数看:居住类上涨8.9%,食品类上涨5.2%,烟酒及用品类上涨2.3%,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类下降0.4%,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类下降0.5%,交通和通讯类下降1.5%,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类下降3.6%,衣着类下降5.0%。

从业人员数量增加。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161.91万人,增长6.0%。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11.52万人,净增就业岗位9.1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4.41万人,"4050"等就业困难人员有1.78万人实现再就业。年末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5%,下降0.43个百分点。农村从业人员50.39万人,增加1.39万人。

二、农业

农业生产稳步发展,种植业结构趋于优化。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29.25亿元,增长3.9%。粮食作物播种面积7.11万公顷,比上年调减0.92万公顷,蔬菜种植面积2.60万公顷,增加0.13万公顷,药材及青饲料作物均比上年有所增长。经济作物比重继续提高,粮经作物的种植比例由上年的63.7∶36.3调整为62.7∶37.3。

全年粮食总产量240924吨,其中:秋粮产量205393吨;油料产量8573吨;棉花产量493吨;蔬菜产量1344398吨,其中商品菜1057672吨;果用瓜产量12809吨;水果产量46917吨。畜牧业平稳发展,主要牲畜存栏和畜禽产品产量全面增长。

渔业生产平稳增长。全年水产品养殖面积0.33万公顷,水产品产量2490吨,增长9.5%。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成效显著。全年造林面积4.35万公顷,其中退耕还林面积3万公顷,增加0.04万公顷。零星植树863.73万株。新增育苗面积0.13万公顷,增长0.3%。

截止年末,全市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117万千瓦。农业有效灌溉面积5.47万公顷,增长1.6%。全年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3875吨,增长0.6%。农村用电量4.46亿千瓦小时,增长3.1%。

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乡镇企业总产值353.12亿元,增长31.2%;增加值83.49亿元,增长34.0%;营业收入299.78亿元,增长35.7%;上交税金9.22亿元,增长52.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快速增长,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61.76亿元,增长29.4%,增幅提高14.4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31.15亿元,增长30.9%。从企业隶属关系看,中央企业完成增加值32.38亿元,增长19.7%;省属企业完成增加值83.28亿元,增长38.8%;市属企业完成增加值13.95亿元,增长5.4%;县及县以下企业(含无主管企业)完成增加值32.15亿元,增长25.5%。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6%,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8.2%;非国有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为95.6%。

按工业总产值统计,在全市33个行业大类中,增长的有24个行业,占72.7%。增幅较高的行业有:食品制造业增长74.4%,炼焦业增长65.8%,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增长54.8%,医药制造业增长50.7%,专用设备制造业增长32.9%,通用设备制造业增长21.0%,煤炭采选业增长18.4%。

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在14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产量比上年增长的有70种,占50%,增幅在10%以上的有51种,其中,液体乳增长275.0%,饼干增长133.3%,建筑涂料增长126.7%,石棉水泥瓦增长89.2%,装卸机械增长72.2%,锻压设备增长44.4%,矿山设备增长39.6%,焦炭增长33.6%,油漆增长31.8%,成品钢材增长18.2%,发电量增长12.3%,原煤增长11.9%。

工业经济效益大幅提高。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96.15%,提高13.81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13.36亿元,增长1.99倍;利税总额47.38亿元,增长54.3%。

产品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新产品产值达74.67亿元,增长39.2%。

能源生产平稳增长。一次能源生产折标煤3573.71万吨,增长25.0%;二次能源生产折标煤3595.8万吨,增长5.1%。

建筑业生产继续快速发展。全市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施工企业完成施工产值305.59亿元,增长59.2%;利税总额12.12亿元,增长66.9%。建筑企业施工工程项目16899个,其中实行招标投标工程项目8949个,占全部施工工程项目的53.0%。

建筑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1321万平方米,增长54.9%,其中实行招标投标承包工程施工面积1241万平方米,增长55.5%。房屋建筑竣工面积355万平方米,房屋面积竣工率为26.9%。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04.45亿元,增长38.5%,增幅提高18.2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74.60亿元,增长42.7%;更新改造投资66.84亿元,增长30.9%;房地产开发投资42.61亿元,增长44.7%;其他投资20.40亿元,增长37.9%。

中央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15亿元,下降1.6%;省属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6.82亿元,增长26.9%。

市属固定资产投资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48亿元,增长58.5%,增速提高31.5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36.56亿元,增长51.1%;更新改造投资23.80亿元,增长150.8%;房地产开发投资42.61亿元,增长44.7%;其他投资19.51亿元,增长37.9%。

全市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完成197.32亿元,增长40.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完成投资2.31亿元,增长261.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95.41亿元,增长35.4%,其中,化学工业增长633.1%,建材工业增长147.2%,煤炭工业增长141.4%,炼焦工业增长91.5%,轻纺工业增长55.9%,冶金工业下降10.2%,电力工业下降34.8%;第三产业完成投资99.60亿元,增长43.7%,其中,社会服务业增长80.3%,邮电通信业增长65.8%,文教卫生体育事业增长7.3%。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在1804个施工项目中,当年建成投产1277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0.8%。当年新增固定资产119.86亿元。

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措施项目新增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有:冷轧板40万吨/年,焦炭100万吨/年,火力发电机组容量20万千瓦,城市公交车161辆,城市供热能力新增蒸气1203.90吨/小时、热水112.78兆瓦/小时,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6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23.86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71.96万平方米,城市自来水供水能力40万吨/日。

五、交通和邮电

受非典疫情影响,铁路、公路旅客运输量和周转量比上年有所下降。

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32.95亿元(2000年价格),增长28.7%。市内新增局用交换机27.4万门,总容量达144.9万门。年末市话到达134.26万户,增长18.9%,其中,无线市话31.91万户,增长82.8%;农话到达6.85万户,增长29.2%。城乡话机普及率每百人43部,增加5部。移动电话用户145.05万户,增长104.6%。计算机互联网用户52.22万户,增长77.5%。

六、国内贸易

2003年上半年,我市消费品市场受非典疫情的影响,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波动。由于应对措施得力,从全年看仍保持了购销两旺的良好局面。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5.4亿元(新口径,下同),比上年增长17.8%。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152.5亿元,增长21.1%;餐饮业零售额26.3亿元,增长7.1%;其他行业零售额6.6亿元,下降4.0%。

分经济类型看:国有经济零售额31.0亿元,增长14.6%;非国有经济零售额154.4亿元,增长18.5%。

分城乡看:城市零售额172.9亿元,增长19.6%;县及县以下的零售额12.5亿元,下降2.5%。

七、对外贸易和旅游

对外经济交流进一步扩大,进出口保持稳定增长。全年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20.04亿美元,增长22.1%。其中,出口15.17亿美元,增长28.6%;进口4.87亿美元,增长5.5%。实现贸易顺差10.30亿美元。

从出口市场看,出口的国别和地区共有117个。对韩国、日本、美国、巴西、荷兰、印度、香港、意大利、菲律宾、英国等十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11.64亿美元,增长39.0%,占地区出口总额的76.7%。

从产品结构看:初级产品出口10.47亿美元,占地区出口总额的69.0%;工业制成品出口4.70亿美元,占31.0%。

市属外贸增长较快,进出口总额2.35亿美元,增长30.4%。其中,出口1.70亿美元,增长18.2%;进口0.65亿美元,增长78.4%。

招商引资成果显著。全年新批三资企业35户,总投资额2.62亿美元,增长29.5%;合同外资1.37亿美元,增长16.0%;当年实际利用外资1.19亿美元,增长20.0%。

受非典疫情影响和取消五一黄金周,旅游业受到较大冲击。但是通过招商旅游年暨纪念建城2500年活动,以"让世界了解太原,让太原走向世界"为主题,宣传了城市形象,展示了经济活力,带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旅游市场逐步恢复。全年共接待海内外游客921.03万人次,下降11.7%。其中,国内游客917.87万人次,下降11.5%;海外游客3.16万人次,下降49.0%。在海外游客中:外国人2.29万人次,香港同胞0.53万人次,澳门同胞0.07万人次,台湾同胞0.27万人次。全年旅游总收入32.83亿元,下降8.1%。国内旅游收入31.67亿元,下降5.5%;旅游外汇收入0.14亿美元,下降48.1%。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力进一步增强。全市完成财政总收入91.62亿元,增长26.3%;一般预算收入33.35亿元,增长28.9%;一般预算支出42.77亿元,增长16.3%。

金融存贷款快速增长,对经济支撑力度加大。截止年末,金融各项存款余额1534.59亿元,比年初增长28.9%;金融各项贷款余额1104.92亿元,比年初增长23.7%。全年银行现金收入2881.21亿元,增长62.2%;现金支出2819.24亿元,增长64.7%;净回笼货币61.97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保险市场逐步扩大。全年保险企业承保总额1623.37亿元,增长22.8%;保险业务收入20.28亿元,增长30.2%;保险赔款支出3.19亿元,增长8.5%。

九、城市建设

城市建设取得新成果。西北环高速公路建设进展顺利,解放南路、长治路、旧晋祠路、窊流路等道路拓宽改造工程和城西水系、动物园搬迁、龙潭公园改造、森林公园二期、南北沙河治理、胜利桥西绿化,亲贤北街亮化等重点工程相继竣工,提升了城市硬件功能,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

城市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城区绿化覆盖率达36.1%,绿地率29.1%,人均公共绿地7.8平方米,环城林带完成0.1万公顷,大运高速公路两侧绿化一期工程顺利完成,城市绿化总面积达到0.64万公顷。

年内新增入网供热面积320万平方米,新增管道煤气用户4万户,城市管道煤气普及率88.9%,自来水管道总长691公里,人均日用水量118公升,防洪堤长度128公里,排污管道长度527公里,污水处理厂6个,日处理污水能力34.8万吨。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电236.5千瓦小时。

十、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事业稳步发展。全市紧紧围绕率先发展这一主题,以科技园区和孵化基地建设、制造业信息化改造试点、清洁能源行动为主线,推进科技工作进一步发展。全年安排145项科技发展项目,总投资2479万元。全市共有独立科研机构100所,工作人员1.04万人。全市技术市场共登记技术合同91项,合同金额6562万元。

开发区建设快速发展。截止年末,高新区、经济区、民营区共有入区企业1545家,增长31.5%;全年实现科工贸总收入274.5亿元,增长51.4%。

天气预报准确率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气象信息综合分析处理系统全面更新,建立并开通了太原兴农网。娄烦县建成国家二型自动气象站(七要素)并投入试运行。清徐县开通了"121"天气预报自动答询,气象科技服务手段得到加强。2003年,太原市专业气象台被国家四部委命名为"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义务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全市5.1万名小学毕业生全部升入初中。中学教学质量进一步改善,普高招生增长11.6%。年末共有高等院校27所,其中:高职院校15所,招收本科、专科学生51103人,增加7970人,在校学生158823人,增加37089人;技工学校(包括技工部)47所,在校学生13818人,增长2795人;普通中学241所,在校学生211923人,增加13476人;职业中学24所,在校学生11371人,减少205人;小学1199所,在校学生303997人,增加3041人;幼儿园902所,入园儿童35419人。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一、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稳步发展,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6个,演职人员1669人。群艺文化馆11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10个,总藏量330.2万(册、件),其中,古籍33.4万册,图书192.6万册。各类档案馆19个,馆藏档案资料170.9万卷(册)。广播电台2座,节目9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2座,节目11套,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和转播台4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2%,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5%。

医疗卫生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共有医疗机构1974个,实有医疗床位22567张,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7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28251人,其中,执业医师11053人,执业助理医师1173人,注册护士10399人。每千人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9人。城乡公共卫生体系进一步完善,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达到80%,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达到50%。计划生育工作进一步加强,计划生育率达92.2%。

抗击非典斗争取得重大胜利。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全市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投入了抗击非典的战场。各级部门密切配合,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疫情报告信息渠道,设置和规范改造发热门诊52家,仅用20天时间完成了500张床位的第四人民医院扩建工程。广大医务工作者依靠科学,顽强拼搏,经过三个月艰苦卓绝的斗争,扑灭了疫情,治愈出院率达94.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体育事业全面推进。全民健身、竞技体育蓬勃发展,市民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社区健身设施大力改善。全市94.4%的中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优秀率为13.6%,均比上年有所提高。成功承办了全国第五届城市体育运动会自行车比赛项目,荣获最佳赛区称号。在本届运动会上我市体育健儿取得竞赛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获2枚金牌、3枚银牌、9枚铜牌的好成绩,参赛代表团荣获"体育道德风尚奖"。

十二、环境保护

环保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我市环境保护工作以加速改善环境质量为中心,以深化城市综合整治,调整产业和燃料结构、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限期治理重点污染源、加快生态建设步伐为重点,全面推进企业达标升级、蓝天、碧水、生态、净化五大环保工程。

全年共审批建设项目285项,全部达到了"三同时"环保要求。对19个重点工业企业污染物排放总量进行考核,污染物排放量大幅下降。对20个单位的56台锅炉及12个重点排水企业的废水排污口安装在线自动监测仪,实施联网运行,污染监控水平得到提高。

年内取缔关闭77个违法企业,淘汰47座落后生产设施,拆除烟囱56根;对27家违法企业实施了停产治理;清运煤堆、料堆、灰堆15万吨;对大运高速公路太原段两侧1公里范围内的58家污染企业进行了全面整治;关停小炼铁炉、土石灰窑、木炭窑、耐火窑274个,土焦炉1540坑次。

严格控制汾河太原段上游沿线企业向汾河的排污。对34个选矿企业实施了停产整顿,经治理后做到废水不外排,并对沿线的小煤矿予以坚决关停。城市水域功能区达标率95%,水环境质量明显提高。

继续加强车辆尾气的污染治理,对太钢、太化、西山煤电等15个车辆比较集中的企业实施入户抽检,共抽测车辆4352台,抽测车辆的尾气排放达标率为84.7%,对不达标的车辆责令限期治理达标。在市区主要街道进一步推行机械化清扫,新增51万平方米的机械化清扫面积。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为0.172毫克/立方米,下降2.8%;二氧化硫浓度年日均值为0.099毫克/立方米,下降23.2%;二氧化氮浓度年日均值0.030毫克/立方米,下降18.9%;三项指标平均下降15.0%。全市二级以上天数达到181天,比上年增加28天。

十三、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2003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年出生人口3.07万人,人口出生率为9.05‰,下降0.97个千分点;死亡人口1.52万人,死亡率为4.49‰;自然增长率为4.56‰,下降1.07个千分点。

年末全市总人口339.84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9.0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2.1%;乡村人口60.82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7.9%。全市户籍人口327.40万人,其中,市辖区250.27万人;非农业人口222.63万人,农业人口104.77万人。全市家庭户均人口为3.72人。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264元,增长12.0%;人均消费支出6374元,增长6.4%。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3356元,增长9.1%。

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60.13亿元,比年初增长20.1%。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601.75亿元,增长20.9%;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8.38亿元,增长12.6%。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231.18万平方米。旧城改造和经济适用房开工面积115.6万平方米,竣工面积50.5万平方米,房地产交易额64.5亿元。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1.28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35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建筑面积54.87万平方米,人均住房面积26.5平方米,增加0.2平方米。

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全市有53.60万名企业职工和21.15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养老保险,职工养老保险覆盖面为95.6%;67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失业保险覆盖面达97%;40.05万名职工参加了生育保险;已有62.10万人登记参加了医疗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突破,截止年末,有9.95万人享受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比上年末增长17.5%,发放保障金7592万元,实现了应保尽保的目标。

社会福利事业日益发展。年末全市城镇有各种社区服务设施804个,达到标准的区级社区服务中心10个;各类福利院57所,床位1260张,收养803人;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户233人,分散供养550人。全市发放救灾款345万元,救济受灾群众3.5万余人,农村受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

注: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据。

2.地区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以现价计算,增长速度以可比价格计算。

3.GDP,英文全称为GrossDomesticProduct,是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最终成果的指标。过去,我国习惯  把国家和地区的GDP都称作国内生产总值,但国内外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由于Domestic一词有"国内、地区"等多种涵义,将全国和地区的GDP一律称为国内生产总值显然不恰当。根据2003年国务院第28次常务会关于对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和数据发布制度进行改革的决定,从2004年1月1日起,除国家使用国内生产总值外,国内各地区GDP中文名称均应由原先的"国内生产总值"改为"地区生产总值",特定地区的该指标用行政区名称冠之,如"太原市国内生产总值"应改为"太原市生产总值",在本地区范围内使用可简称为"全市生产总值"。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新口径指扣除生产企业和农民未通过流通市场直接向消费者出售的产品后的消费品零售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