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的一系列方针政策,按照市十届人大六次会议批准的“十五”计划纲要,全面实施“四大战略”,重点抓好“六大工程”,努力实现“三个提高”,以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大力治理环境污染,严格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努力克服经济运行中不确定因素带来的各种困难,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以率先发展的姿态,奋力拼搏,开拓进取,国民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十五”计划开局良好。
一、综合
国民经济总体运行速度加快。据初步测算,2001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86.3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增幅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扭转了近年低速增长的局面。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4.94亿元,下降2.9%;第二产业增加值189.60亿元,增长10.4%;第三产业增加值181.80亿元,增长11.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2381元,比上年增长7.8%。全市各县(市、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分别是:迎泽区12.2%,杏花岭区11.9%,万柏林区11.9%,小店区10.6%,古交市9.5%,尖草坪区9.2%,晋源区9.1%,清徐县9.1%,阳曲县7.5%,娄烦县1.3%。
经济结构调整顺利入轨。市委、市政府按照“1311”调产规划,选择了科技含量高、有市场潜力和带动力的42个潜力产品项目给予重点扶持。全年共到位资金18.7亿元,其中银行贷款7.3亿元,企业自筹10.76亿元,其他资金0.623亿元。在到位资金中,有4946万元为财政贴息资金。全年有32个潜力产品项目投产,13个项目投产达效,年增加销售收入12亿元,利税1.5亿元。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是:加入WTO后,经济增长不确定因素增多;经济结构不尽合理,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投资主体多元化的局面尚未形成;农业自然灾害频繁,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社会就业压力增加。
二、农业
2001年,农业生产遭受了持续第三年的严重旱灾,粮食、油料大幅减产。但在市政府“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推进年”活动的总体安排部署下,抗旱救灾,调整结构,农业多元化发展步伐加快,农村经济稳步增长。大灾之年,在粮食、油料减产的情况下,实现了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双增长。全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23.34亿元,比上年下降2.1%。
除水果、蔬菜外,其他主要农产品产量因灾减产。
牧业生产平稳发展,畜禽产品与牲畜存栏增长,乳品业发展速度加快。
林业建设取得新进展。全市共完成造林面积16.56千公顷;零星植树666.53万株;新增育苗面积1008.1公顷,增长43.0%。
全市渔业养殖面积3122公顷,水产品产量2040吨,比上年增长4.6%。
农业生产条件有所改善。全市农业有效灌溉面积53.63千公顷。农业机械总动力12.13亿瓦特,比上年下降0.2%;农用载重汽车7645辆,增长1.1%;农用拖拉机8300台,下降11.1%。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23146吨,下降1.7%。农村用电量4.17亿千瓦小时,增长7.2%。
乡镇企业在经过环境污染治理和“五小”企业的关停整顿以后,企业素质得到提高,发展速度加快。全年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190.92亿元,增长12.2%;营业收入达到154.76亿元,增长15.1%;上交税金3.43亿元,增长26.9%。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全市国有、大中型企业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下同)共完成工业增加值100.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重工业增加值84.02亿元,增长11.4%;轻工业增加值16.13亿元,增长5.4%。分经济类型看: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84.33亿元,增长10.6%;集体企业完成5.43亿元,增长8.5%;股份合作企业完成1.47亿元,增长14.4%;股份制企业完成58.69亿元,增长11.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7.41亿元,增长5.3%;其他经济类型企业完成1.36亿元,增长11.6%。
市及市以下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7.87亿元,增长9.2%。
多种类型经济工业全面发展,推动了全市工业生产的稳步增长。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总体运行质量进一步提高。全市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76.64,比上年提高3.09点;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4.20亿元,增长3.4%;完成利税总额27.64亿元,增长15.4%。
产品创新能力提高,新产品产值达12.93亿元,比上年增长42.6%。
工业产销衔接较好。全年工业产品销售产值达325.15亿元,同比增加28.53亿元;产销率为98.1%,同比增长0.7个百分点。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销售产值272.57亿元,产销率为98.7%;非国有企业实现销售产值52.58亿元,产销率为95.1%。
2001年能源市场呈现好转势头,能源工业建设速度加快。全年国有能源工业用于基建更改的投资达19.89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其中,煤炭工业5.34亿元,增长44.7%;电力工业12.22亿元,增长69.2%。全年一次能源生产折标煤1922.65万吨,比上年增长6.7%;增幅比上年提高11.3个百分点。二次能源生产折标煤2699.00万吨,比上年下降6.7%。
建筑业生产增长较快。全年国有建筑企业施工工程7574个,实行招标投标工程4751个,招标投标承包面积677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7%。国有建筑施工企业完成产值153.5亿元,增长22.3%,增幅提高16.6个百分点;竣工产值101亿元,增长15.5%。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95.6万平方米,增长26.9%;房屋建筑竣工面积222.9万平方米,增长25.7%;房屋面积竣工率28%。全员劳动生产率由上年的89580元/人提高到98538元/人,增长10%。
四、固定资产投资
2001年,随着宏观经济环境的逐步好转,我市继续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投资额继续扩大。据统计,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22.71亿元,增长17.1%,增幅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其中,基本建设投资49.57亿元,增长13.7%;更新改造投资38.64亿元,增长17.7%;房地产开发投资21.14亿元,增长31.6%;其他固定资产投资13.36亿元,增长8.8%。
2001年,市属固定资产投资60.86亿元,增长19.4%。其中,基本建设投资21.21亿元,增长28.6%;更新改造投资6.99亿元,下降20.9%;房地产开发投资21.14亿元,增长31.6%;其他固定资产投资11.52亿元,增长20.1%。
全年中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7.54亿元,增长9.3%;省属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31亿元,增长20.0%。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1年,全市第一产业完成投资4.16亿元,增长6.6%;第二产业完成投资57.03亿元,增长24.5%,其中,煤炭工业增长34.4%,轻纺工业增长39.1%,炼焦工业增长1267.9%,化学、冶金、电力等工业分别增长27.9%、30.5%和56.9%;第三产业完成投资61.52亿元,增长11.8%,其中邮电通信业投资增长80.0%,社会服务业和文教卫生体育事业投资增长17.7%和20.2%。
2001年,在1534个施工项目中,当年建成投产的达1079个,项目建成投产率为70.4%;建成各类房屋面积462.87万平方米,增长4.7%。当年新增固定资产111.01亿元,增长26.2%。
全年基本建设和更新改造措施项目新增的生产能力(或效益)主要有:新增城市永久性桥梁一座;城市道路扩建长度10.07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面积29.66万平方米;新增城市排水管道铺设长度19.7公里;新增城市供热能力:蒸气2840吨/小时、热水266兆瓦/小时;新增造林面积5.8千公顷;增加程控交换机14.91万线/年,无线市话11万门、无线市话基站3744个;新增城市污水处理能力10.4万吨/日。
五、交通和邮电
交通事业保持稳步发展,客运量、货运量全面增长。
邮电通讯业蓬勃发展,通讯网迅速扩大。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9.9亿元,增长25.6%。其中,邮政业务总量增长98.9%;电信业务总量增长21.4%。年末市话到达90.5万户,增长31.0%;农话到达3.8万户,增长59.8%。市内交换机总容量为98万门。全地区拥有电话机100.13万部,电话普及率达到32部/百人。移动电话成倍增长,年末到达户61.5万户,其中本年移动电话新增31.3万户。
六、国内贸易和市场物价
启动市场扩大内需取得积极成效,餐饮业发展迅速。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1.13亿元,增长9.1%,增长幅度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
分行业看,全市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87.94亿元,增长5.8%;餐饮业零售额21.70亿元。增长52.2%;制造业零售额7.34亿元,下降11.1%;其他行业零售额2.69亿元,下降21.8%;农民对非农业居民的零售额41.46亿元,增长7.3%。
分经济类型看,全年国有经济(含国有控股商业)消费品零售额37.61亿元,增长0.3%;非国有经济消费品零售额123.52亿元,增长12.0%,占全市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由上年的74.6%提高到76.7%。
分城乡看,城市消费品零售额149.95亿元,比上年增长9.2%;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11.15亿元,增长6.7%。
市场价格稳中有降。全年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99.0%,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0个百分点;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98.4%,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七、对外经济贸易、旅游
地区外贸保持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全年地区外贸进出口总额(海关口径)13.2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7.7%。其中,出口10.53亿美元,增长19.7%;进口2.69亿美元,增长10.4%。实现贸易顺差7.84亿美元。
市属外贸稳定增长。全年市属外贸进出口总额1.6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6.8%。其中,出口1.30亿美元,增长2.3%;进口0.36亿美元,增长27.1%。
地区外贸出口排在前十位的国家和地区分别为:韩国、日本、美国、印度、荷兰、菲律宾、香港、比利时、意大利和巴西,出口额达7.84亿美元,占全地区出口总额的74.5%。出口额达500万美元以上的商品有:烟煤、焦炭、炼焦煤、镁锭、无烟煤、体育器材、铝锭等17个品种。
全年新批三资企业22户,总投资额8509万美元,合同外资额3230万美元。全市当年实际利用外资6920万美元。
年内共接待国内旅游人数达880.25万人次,增长3.2%,国内旅游收入29.27亿元,增长23.1%。接待海外旅游人数达43665人次,创外汇收入1811.46万美元。
八、财政、金融、保险
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加快,财政管理力度进一步加强。2001年,全市财政总收入完成35.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5%;一般预算支出执行29.74亿元,增长21.0%。
全市进行了会计集中核算、财政统发工资、政府采购、部门预算试点、收支两条线等五项财政改革。市县两级建立了会计核算中心;出台了《太原市政府采购管理办法》;财政统一发放工资的单位达174个;完善了“收支两条线”的规定;实行“票款分离”面达98%。财政管理水平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金融机构存贷款大幅增加。截止2001年末,全市金融各项存款余额1121.61亿元,比年初增长22.5%;各项贷款余额820.94亿元,比年初增长25.9%。贷款增幅高于存款增幅3.4个百分点。2001年,全市银行现金收入1526.59亿元,现金支出1481.16亿元,净回笼货币45.43亿元。金融形势稳定正常。
保险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保险业承保总额1025.64亿元,保险业务收入13.82亿元,保险赔款支出3.39亿元。
九、城市建设
2001年,城市建设持续发展,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长风大桥投入运行,长风大街建设、向阳店桥、双塔西街改造、北大街拓宽改造、滨河东路南延、学府街西段和千峰北路南段打通工程的顺利建成完工,进一步缓解了市区交通压力。玉门河与南沙河治理工程的完工,提高了市区内的排洪泄洪能力。改造市区20条小街小巷、新增200辆公交车辆、新辟8条公交线路,为居民出行提供了方便。鼓楼公园建设,火车站广场改造,森林公园一期工程和市区6个小游园建设,改善了城市的环境设施。府东、府西街和太榆路综合整治,使城市形象更加美好。二电厂新增集中供热能力400万m2,清徐至太原市区煤气管道铺设工程及河西中北部污水处理厂一期建设工程,进一步改善了全市环境污染状况。全年竣工经济适用房52万m2。2001年,城市管道煤气普及率为80.6%,自来水管道总长657公里,日生产自来水46.3万吨,每日每人用水量123公升。防洪堤长度128公里,下水道长度504公里,污水处理厂6个,日处理污水能力34.84万吨。城乡居民人均生活用电204.81千瓦小时。
十、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体育
科学技术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围绕“科教兴市”战略,进一步加大了科技重点项目、技术创新、生产力促进、科技启明星科技计划的实施力度。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全市共有独立科研机构110所,工作人员1.2万人。由市科委申报完成科研成果31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2项,国内领先水平的22项,国内先进水平的7项。太原专利事务所年内共接收专利申请92件,年内有103件专利被中国专利局正式授予专利权。全市技术市场共登记技术合同176项,合同金额4135万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科技开发建设健康发展。2001年末,太原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入区企业980家,增长16.7%;全年实现科工贸总收入108.2亿元,增长41.1%;利税11.1亿元,增长25.6%。
全市天气预报服务水平和手段不断提高,2001年建成国内最先进的气象信息卫星地面接收站3个。在农业、环保、防汛业等行业开展专业专项气象服务取得明显效益,全市十县(市、区)全部开通气象服务网络。建成市农业局等11个气象用户终端,“121”气象电话自动答询,平均每天用户咨询拨打次数为5万余次。人工增雨、防雹工作有新的进展,在太原地区开展气球、高炮、火箭、飞机人工增雨、防雹工作。特别是春播期成功进行飞机、高炮人工增雨作业,为春播赢得了时间,产生了重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文化、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全市共拍摄广播剧2部3集,电视剧6部64集。电视剧《一代廉吏于成龙》荣获国家“五个一工程”奖。成功举办了第六届中国民间“映山红”戏曲节。在文化部组织的“群星杯”大奖赛中,我市获得“两金一铜”优异成绩。民办梨园文化中心投入使用,新闻大厦和市图书馆落成投运,进一步丰富了城乡居民文化生活。年末全市共有各类艺术表演团体16个,演职人员1763人。群艺文化馆11个,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9个,总藏量310.7万(册、件),其中,图书306.5万册。各类档案馆19个,馆藏档案资料170万卷(册)。广播电台2座,节目8套,中、短波广播发射和转播台1座。电视台2座,节目7套,一千瓦以上电视发射和转播台4座。全市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8.1%,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7.3%。全市图书出版总印数11913(万册、万张),杂志出版总印数2861万册,报纸出版总印数33377万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农民健康工程继续推进。社区卫生服务进一步加强,受益人群达106万人。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进一步落实,计划生育率达91.7%。我市获得了全国无偿献血先进城市三连冠。群众医疗保健条件继续改善。全市共有医疗机构2078个,医疗床位22644张,市民每千人拥有医疗床位7张。各类专业卫生技术人员37491人。其中,中医师1802人,西医师10008人,中西结合医师244人,中医士152人,西医士885人,护师7950人,护士2208人。市民每千人拥有专业卫生技术人员12人。
体育事业继续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全民健身计划进一步落实,群众体育工作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全市共有12个单位、6名个人受到国家体育总局的表彰。全市共有各类体协27个,体育人口占总人口的45%。已有4个县(市、区)进入全国体育先进县行列。我市体育健儿在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和全国九运会上取得优异成绩。90.04%的中小学生达到《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优秀率为12.56%,居全国中上游水平。
教育事业继续发展。全市认真贯彻执行《教育法》,大力推进教学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办学条件继续改善,全市高考升学率达57.2%。年末共有高等院校12所,招收本科、专科学生36696人,比上年增加9753人,在校学生101230人,增加28541人;在高校和科研机构攻读研究生3139人,增加973人;中等专业学校43所,在校学生86082人,增加2975人;技工学校(包括技工部)53所,在校学生9304人,减少1344人;普通中学243所,在校学生185537人,增加11902人;职业中学33所,在校学生11235人,减少2116人;小学1457所,在校学生293615人,减少1447人;幼儿园971所,入园儿童97415人,减少2627人;成人高校在校学生21230人,减少2452人。
十一、环境保护
强化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大力实施清洁生产,对所有新、改、扩建项目严格实施总量控制,禁止新的污染,环境污染治理取得显著成效。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在迎泽区、杏花岭区和万柏林区各建成一个无燃煤区。在太钢赵庄污水处理厂冶炼废水处理工程正式投入运营,投资改造了太原煤炭气化公司焦化厂废水处理站。全面开展了大运路、307国道、原太高速公路、东山过境公路等五条环境清洁通道的建设活动。16个违法建设的焦化项目被环保部门责令停建,15个小化铁炉予以关停拆除。改造了饮食娱乐服务业的204台燃煤锅炉和525台燃煤茶炉。机动车尾气检测和治理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对迎泽大街实行摩托车禁行。
全市已建成烟尘控制区总面积177平方公里,建成环境噪声达标区面积89.85平方公里。市区大气中可吸入颗粒物年日均值由上年的0.401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206毫克/立方米,二氧化硫年日均值由0.200毫克/立方米下降到0.153毫克/立方米。区域环境噪声平均值为53.8分贝,交通干线噪声平均值由68.3分贝下降到67.8分贝。全年空气质量在二级以上的天数达到120天,摘掉了空气质量全国倒数第一的帽子;空气综合污染指数由6.77降到5.16;地面水质达标率由41%提高到66.7%;汾河太原段主要污染物指数为3.35;饮用水源达标率为100%。
十二、人口与就业
人口继续低速增长。据2001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17‰,比上年降低0.17个千分点,死亡率为4.24‰,自然增长率为5.93‰,比上年降低0.23千分点。年末全市总人口336.39万人,其中:市镇人口277.01万人,乡村人口59.38万人。全市常住人口315.31万人。其中:市辖区人口239.20万人。非农业人口209.89万人,农业人口105.42万人。全市家庭户均人口为3.73人。
劳动就业工作力度继续加大。2001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不包含铁路系统驻并单位)156.98万人,比上年增长3.0%。其中,城镇从业人员108.28万人,比上年增长3.8%,农村从业人员48.70万人,比上年增长1.2%。在城镇从业人员中,城镇私营和个体从业人员28.65万人,比上年增长32.0%。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得到较好落实,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下岗职工6.83万人,分流安置3.09万人,再就业率达45.2%,城镇人口登记失业率为3.45%。
十三、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增加。200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500元,比上年增长8.0%;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738元,增长3.6%。储蓄存款持续上升。2001年末,全市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0.19亿元,比年初增长12.6%。其中:城镇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22.07亿元,比年初增长13.4%;农村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8.12亿元,增长6.5%。
城乡居民居住条件继续改善。2001年,城镇竣工住宅面积353.28万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1.7%,城镇居民人均住宅面积达到10.5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42平方米;农村新建住宅建筑面积50.51万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26.2平方米,增加0.2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事业发展迅速。“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得到较好落实。全市有51.59万名企业职工和19.68万名离退休人员参加了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为95.2%;66.7万名企业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失业保险覆盖率达97%;截止2001年底,已审批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41026人,发放保障金1581万元。39.84万职工参加了生育保险;已有50万人登记参加医疗保险,13万职工正式按新体制开始运行。
社会福利事业日益发展。2001年,全市城乡共有社会福利院77所,拥有床位1524张,收养1280人;农村集中供养五保户424人,全市各乡镇均建立了五保服务网络。
2001年,全市共发生交通事故6963起;火灾事故1450起,火灾损失折款下降39.9%。
注:1、国内生产总值及各产业增加值、产值指标绝对数以现价计算,增长速度以可比价格计算。
2、凡标﹡者表示工业产品产量为全社会口径。
3、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