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北

廊坊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17:07:48 来源:廊坊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558次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继续围绕“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的工作重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一、综合

宏观经济增长提速。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00亿大关,初步测算实现722亿元,增长15.2%.同比提高2.1个百分点,增速成为1998年以来的最好水平。其中,一产实现106.8亿元,增长2.8%;二产实现400.7亿元,增长19.0%;三产实现214.5.亿元,增长15.1%。

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从三次产业结构看,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14.8:55.5:29.7,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上升,整体经济结构趋向优化。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初步测算,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1.5%,比上年略有提高。财政收入占GDP比重为10.3%,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稳步回落。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物价涨幅稳步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0.4%,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0.8%,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0.8个和1.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99.5,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7.8,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3.4个和1.4个百分点,市场物价趋于稳定。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3.4万人,增长0.7%,其中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全年下岗再就业人数达9157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0%,低于全年控制指标2.5个百分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市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24万人,劳务输出17万人。

二、农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各级各部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继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粮食产量实现增长,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3.3亿元.增长1.8%。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480.7万亩,增长0.6%,总产量176万吨,增长4.4%;棉花种植面积69.7万亩,增长2.4%,总产量5万吨,增长3.2%;油料作物播种面积31万亩,下降1.5%,总产量4.5万吨,下降0.1%;蔬菜种植面积154.2万亩,增长2.2%,总产量616.4万吨,增长3%;瓜果种植面积18.1万亩,下降0.9%,总产量62.5万吨,增长0.5%。

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增长。实现产值分别为74.0亿元和3.0亿元,分别增长1.1%和3.9%。畜牧、水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如下:

指标名称           2006年完成   比上年±%

猪存栏(万头)         152.9        -1.2

牛存栏(万头)          48.9         0.1

羊存栏(万只)         232.7        -1.5

猪出栏(万头)         232.1         0.1

牛出栏(万头)          74.7         1.6

羊出栏(万只)         273.1         0.3

肉类总产量(万吨)      41.4         0.6

其中:猪牛羊肉        32.7         0.9

牛奶产量(万吨)         8.0        16.8

水产品产量(万吨)       3.8         0.8

其中:内陆水域水产品   3.2         0.9

禽蛋产量(万吨)        21.9         1.0

林业生产有所下降。实现产值1.6亿元,下降1.7%。当年人工造林16.6万亩,完成幼林抚育面积111.4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50万亩,增长3.2%。年末实有果园面积100.5万亩,园林水果产量53.8万吨,下降0.3%。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21.0万千瓦,增长2.9%;农用拖拉机9.1万台,下降0.6%,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万台,增长2.0%。年末实有机电井6.5万眼,增长2.0%。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25.7万亩,增长1.8%。农用化肥施用量16.3万吨,增长0.6%。农村甩电量38.2亿千瓦小时,增长9.3%。

农业产业化经营稳步推进。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218.2亿元,主导产业12个,龙头企业39个,专业市场8个,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32个。全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60.9%,比上年提高2.7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增长加快。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51.3亿元,增长20.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191.2亿元,增长28.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17.4亿元,增长17.8%;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7.3亿元,增长32.3%;股份合作制工业完成增加值4.9亿元,下降5.9%;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111.1亿元,增长34.7%;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41.9亿元,增长25.5%;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8.5亿元,增长27.6%。

2006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产品名称          2006年完成  比上年±%

小麦粉(万吨)          7.2       -5.5

食用植物油(万吨)     24.0       -5.0

味精(万吨)           15.1       38.4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服装(万件)          891.8        3.2

家具(万件)          171.1       54.5

纸制品(万吨)         16.9       11.6

建筑涂料(万吨)       10.6        5.3

塑料制品(万吨)        8.6       20.5

水泥(万吨)          412.9       25.2

钢材(万吨)          613.2       55.5

电力电缆(万公里)      1.4       23.4

发电量F亿千瓦小时)   42.1        0.8

工业经济效益稳步提高。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销售产值806.5亿元,增长35.1%;工业产品销售率97.9%;实现利税56.2亿元,增长33.1%,其中利润总额37.7亿元,增长43.6%。

建筑业发展保持平稳。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9.4亿元,增长12.2%。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产值92.2亿元,增长14.5%,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38.7万平方米,增长16.0%,竣工面积414.4万平方米,下降6.6%。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快速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460.1亿元,增长47.1%。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80.5亿元,增长47.5%。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三次产业投资结构为1.8:55.6:42.6。从施工项目看,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1199个,同比增加218个,增长22.2%。其中亿元以上项目个数119个,同比增加40个,增长50.6%。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06亿元,增长15.6%。分行业类型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平稳,餐饮业市场增势强劲。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71.8亿元,增长14.1%;住宿、餐饮业实现零售额32.3亿元,增长25.0%,增速居各行业之首。分销售地区看,市、县、县以下三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35.3%、16.5%和7.5%。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利用外资增长平稳。全市实际利用外资3.15亿美元,增长19.3%。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9亿美元,下降2.5%。从批准、注册情况看,年内新批准外资项目54个,合同总金额42123万美元,合同外资额18455万美元,分别下降15.6%、25.5%和12.9%:年内新注册三资企业50家,下降10.7%,注册资本23143万美元,增长4.7%,外方注册资本16352万美元,下降14.4%;年末实有三资企业达到501家。

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6.3亿美元,增长45.5%。其中,外贸进口总额7.7亿美元,增长44.7%;出口总额8.6亿美元,增长46.3%。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强劲,分别比上年增长68.6%和68.7%,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分别达46.4%和24.2%。三资、私营企业成为全市出口增长的有效拉动。三资企业出口4.9亿美元,增长28.8%,占全市出口总额的56.6%;私营企业出口2.0亿美元,增长92.9%,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3.4%。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67.2万人次,旅游收入36.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3.5%和15.0%。其中接待国内旅游者460.3万人次,创收34.4亿元,分别增长13.5%和15.3%;接待国际旅游者6.9万人次,创汇2204.8万美元,分别增长6.9%和10.2%。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公路运输业完成全社会货运量5352万吨,增长3.0%,货运周转量42.1亿吨公里,增长3.0%;完成客运量5316万人,增长3.1%,客运周转量41.4亿人公里,增长5.9%。其中,营业性运输完成货运量4315万吨,增长3.6%,货运周转量34.7亿吨公里.增长3.0%;完成营业性客运量1587万人,增长4.4%,客运周转量11.9亿人公里,增长5.1%。全年完成公路建设投资5.6亿元,开工里程62.7公里,到2006年止,全市通车里程达到7724公里。

邮电通讯业发展迅猛。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00年不变价)49.0亿元,增长20.1%。其中,邮政业务量2.2亿元,增长22.4%。年末局用电话交换机总容量90.2万门,固定电话用户111.7万户,移动电话用户181.2万户。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增长较快。全市实现财政收入74.4亿元,增长27.3%。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30.5亿元,增长25.7%(按省可比口径增长27.8%)。全年财政支出66.3亿元,增长23.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9.6亿元,增长24.2%。

金融存贷平稳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口径各项存款余额837.1亿元,比年初增加135.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543.2亿元,比年初增加67.2亿元。各项贷款余额480亿元,比年初增加88.4亿元。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135.9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全市18所普通高中和8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了改、扩建设。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招生64137人,其中,普通高中35036人,中等职业学校29101人。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550人,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76.7%,比上年增长6.0个百分点。全市共有普通初中175所,招生68652人,在校生206874人;普通小学1004所,招生41940人,在校生270312人;全市各类幼儿园达到253所,在园幼儿80178人;全市特教学校4所,在校生597人。在2006年高考中,全市考生人数29510人,比上年增加4236人,本三以上上线人数10875人,上线率为36.9%。全市共录取14433人,录取率达48.9%。

科技事业全面发展。全市新认定和复审高新技术企业34家,总数达到305家,新认定和复审高新技术产品45种,总数达到404种。全市实现高新技工贸总收入221.5亿元,增长20.6%;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54.6亿元,增长21.3%。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发展到548家,技工贸总收入100.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4%和31.0%。全年取得科技成果51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9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21项,国内先进水平20项,省内领先水平1项。全年获省级科学技术奖6项,市级科技进步奖30项。全年专利申请量559件,专利授权量286件。同时,国家首批“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落户廊坊,另外,廊坊还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信息产业基地”。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活跃。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2个,艺术表演场所8个,县级文化馆9个,群众艺术馆1个,公共图书馆10个,博物馆1个。全市推出一大批风格多样的优秀文艺作品,获省级以上奖项12个,其中,获国家级奖项的5件。同时送书下乡3528次,图书达2万多种200多万册,捐赠图书6000余册。市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28场,各县级小康文艺宣传队共下乡演出文艺节目3400余场,观众100多万人次。全市开设各类文艺辅导及其它各类辅导班550期(次),培训人员4.1万人次。全年铺设广电光缆、电缆主支干线里程712.5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30.2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51个。其中,医院56个,通过IS09000认证的医院8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年末卫生机构(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9402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6612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8251人,其中,执业医师4400人,执业助理医师2430人。乡镇卫生院90个,床位数2297张,卫生技术人员2062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果。在省十二运会的19个大项32次比赛中,获得金牌41枚、银牌44枚、铜牌38枚,竞赛得分1554.5分。成功举办了全国马拉松冠军赛等多项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进一步得到完善。全市组织各类群体健身活动2000余次,参加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全市体育人口达170余万人,占总人口的44%,居全省前列。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增加。据户籍统计,年末总人口395.7万人,比年初增加4.1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8万人,出生率为12.22‰,死亡人口2.2万人,死亡率5.51‰,净增人口2.7万人,自然增长率为6.71‰,比上年提高0.83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63元,增长10.9%。其中,工薪收入8130元,增长9.5%。人均总支出10291元,增长9.2%。其中,消费支出8242元,增长4.6%。全市在岗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7613元,增长17.2%。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7444元,增长17.0%。农民人均纯收入4989元,增长7.9%。

城乡居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年末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5辆,摩托车24辆,彩色电视机138台,家用电脑59台,健身器材8套,空调器125台,微波炉47台,普通电话94部,移动电话159部。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0平方米,住楼房户占92.7%。农村居民百户拥有彩电121台,摩托车59辆,普通电话88部,移动电话76部,电脑7台。农民人均住房面积29.7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各类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20.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6.1万人,离退休人员4.3万人。机关及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15.1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2.3万人,离退休人员2.8万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发放率均为100%。全市职工失业保险参保17.4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7.6万人。年末全市30.2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覆盖率为77.9%。共有3.96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33亿元,增长13.8%。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7%,绿地率41.5%,人均公共绿地10.2平方米。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382公里,道路面积659万平方米。天然气管道总长度690公里,供热管道总长度708公里,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070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达323公里。现有水厂5座,日产水能力22.1万立方米,管线总长度552公里,全年供水量3740万立方米。城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长323公里,营运车辆230辆。

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2天,综合污染指数2.16,污水处理率80.5%,集中饮水水质100%达标,市医废处置中心建成并投入试运行。全市共划定县级自然保护区(含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面积达500平方公里,覆盖率7。8%。2006年,我市荣获国家环保模范城市、保护臭氧层示范城市两个国家级称号。

注:1、本公报2006年部分数字为快报数。

2、财政、金融、外贸、旅游、交通、邮电、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人口、社保、城建及环保等指标均依相关部门所提供数据。

3、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