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北

廊坊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17:07:17 来源:廊坊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372次

2005年是廊坊发展的关键一年,是实现“十五”、衔接“十一五”的重要一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紧紧围绕“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的总体思路,加大各项工作力度,全市国民经济经历了一季度低开、二季度平稳、三季度回升、四季度稳定的运行轨迹,总体保持了持续、健康、稳定增长态势,全面完成年初既定目标,社会各项事业健康发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

一、综  合

经济总体保持平稳运行。初步测算,2005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2.9亿元(由于计算方法变动),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1%,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呈现出稳定增长态势,成为1999年以来增长最快的年份。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2.4亿元,增长5.8%,增速比上年下降2.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46.5亿元,增长15.2%,增速比上年提高1.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184.0亿元,增长13.1%,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200元。

运行质量不断提高。从三次产业结构看,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上升。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17.0:53.8:29.2调整为16.2:54.7:29.1。从所有制结构看,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快。初步测算,2005年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60%以上,比上年略有提高。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8.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物价涨幅稳步回落。在经济稳定增长的同时,物价涨幅稳步回落。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1.2%,商品零售价格总水平上涨1.9%,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2.0个和1.8个百分点。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102.9,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99.2,涨幅分别比上年回落3.7个和8.6个百分点,市场物价趋于稳定。

就业再就业工作取得新成效。年末全市从业人员211.9万人,增长1.3%,其中全年新增就业岗位2.6万个(包括农业)。全年安置8246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其中“4050”人员2113人。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2%,低于全年控制指标2.3个百分点。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全年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14.8万人,比上年增加4.7万人;劳务输出8.4万人,比上年增加2.2万人。

二、农  业

农业生产形势良好。各级各部门积极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以“两减免”、“三补贴”为重点的各项惠农政策,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继续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全年粮食产量实现了大幅度增长,畜牧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83.3亿元,增长2.0%。

粮食生产喜获丰收。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为477.7万亩,增长13.3%,总产量达168.6万吨,增长13.4%。棉花种植有所下降。受比较效益影响,棉花种植面积68.0万亩,下降20.3%,总产4.8万吨,下降18.1%。油料作物增产增收。播种面积31.5万亩,增长3.1%,总产量4.5万吨,增长4.8%。蔬菜产量增加。蔬菜种植面积150.8万亩,下降0.4%,但因单产水平提高,总产量达到598.1万吨,增长0.2%。瓜果种植面积18.2万亩,下降2.7%,总产量62.2万吨,下降0.9%。畜牧业、渔业生产稳定增长。产值分别为70.3亿元和2.9亿元,分别增长3.1%和13.6%。畜牧、水产业主要产品产量完成情况如下:

林业生产有所下降。实现产值1.6亿元,下降3.6%。当年人工造林26.2万亩,完成幼林抚育面积84.4万亩,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45.3万亩,增长7.0%。年末实有果园面积103.9万亩,园林水果产量达53.9万吨,增长0.8%。

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年末拥有农业机械总动力603.8万千瓦,增长2.2%;农用拖拉机9.1万台,增长0.6%,其中大中型拖拉机10112台,增长1.4%。年末实有机电井6.3万眼,增长0.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18.1万亩,下降0.3%。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16.2万吨,增长1.3%。农村用电量34.9亿千瓦小时,增长28.6%。

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2005年,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总量185.8亿元,主导产业12个,龙头企业40个,专业市场8个,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32个。全年农业产业化经营率58.2%,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保持平稳增长。2005年,全部工业实现增加值302.6亿元,增长15.7%,高于全市经济增速2.6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即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实现增加值151.6亿元,增长24.2%。在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中,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26.9亿元,增长52.0%;集体工业完成增加值7.4亿元,增长46.0%;股份合作制工业完成增加值0.9亿元,下降50.9%;股份制工业完成增加值76.9亿元,增长17.9%;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工业完成增加值32.6亿元,增长19.9%;其他经济类型工业完成增加值7.0亿元,增长34.5%。

产品结构调整取得进展。非公有制工业规模壮大,重化工趋势明显,主导产业作用突出。2005年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实现增加值117.3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比重达77.4%。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13.7亿元,增长36.6%;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7.9亿元,下降1.5%。轻重工业之比达1:3。在全市拥有的32个大类行业中,有10个行业增加值超过5亿元。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金属制品业、通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四大行业仍是拉动工业生产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完成增加值52.4亿元,增长38.5%,对全市工业增长的贡献率为65.5%,拉动工业增长11.9个百分点。

2005年,全市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主要工业产品产量如下:

经济效益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完成销售产值598.4亿元,增长31.2%;工业产品销售率为97.9%,下降0.6个百分点。国有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税41.0亿元,增长35.7%,其中利润总额25.2亿元,增长34.6%。

建筑业发展保持平稳。2005年,全市建筑业实现增加值43.9亿元,增长11.3%。具有资质等级的建筑企业实现产值79.4亿元,增长4.0%,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731.0万平方米,下降7.5%,竣工面积433.0万平方米,增长6.8%。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需求较快增长。2005年,我市充分利用各种条件,挖掘各方面潜力,动员一切力量,加大投资力度,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41.0亿元,增长28.0%,增幅同比提高5.9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59.7亿元,增长33.7%,增幅同比提高6.9个百分点。投资结构进一步调整。2005年我市加大投资结构的调整力度,第二、三产业投资力度加大,工业投资增速明显加快。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第二产业完成投资137.5亿元,增长43.5%,分别快于第一、三产业81.9和16.1个百分点,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14.3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完成124.4亿元,增长48.3%,占第二产业比重达90.5%。第三产业完成投资119.3亿元,增长27.4%,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3.9个百分点。从施工项目看,500万元以上的新开工项目个数增多。全市城镇固定资产投资施工项目974个(不包括房地产开发和工矿区私人建房),比上年增加107个,其中500万元以上新开工项目656个,增加221个。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五、国内贸易

消费需求稳步扩大。在汽车、住房和旅游等消费升温及商业企业开展多种形式促销活动的推动下,我市消费品市场规模明显扩大,运行速度逐步提升。2005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8.2亿元,增长15.2%,增速比上年提高0.6个百分点。分行业类型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平稳,餐饮业市场增势强劲。2005年,我市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零售额150.6亿元,增长14.7%。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5.8亿元,增长18.2%,增速居各行业之首,高于全市平均水平3.0个百分点。分销售地区看,城市快于农村。市、县、县以下三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6.2%、15.5%和14.6%。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利用外资总体形势良好。2005年,全市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全年实际利用外资2.6亿美元,增长18.8%,外商直接投资1.9亿美元,增长1.3倍。从批准、注册情况看,年内新批准外资项目64个,批准外资项目总金额56564万美元,增长24.8%,批准合同外资额21185万美元,下降16.3%;年内新注册三资企业56家,注册资本22111万美元,增长8.7%;外方注册资本19102万美元,增长4.3%;年末实有三资企业达到494家。廊坊开发区设立出口加工区,成为我市对外开放的第一个国家级品牌,这将进一步促进全市外向型经济的快速发展。

外贸进出口持续快速增长。2005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达11.2亿美元,增长11.4%,其中受大豆进口影响,外贸进口总额5.4亿美元,下降5.6%;出口总额5.9亿美元,增长32.9%。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强劲,分别比上年增长38.3%和49.0%,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达61.2%。农产品出口5408万美元,增长16.0%。加工贸易出口2.5亿美元,增长15.9%。三资、私营企业成为全市出口增长有效拉动。三资企业出口3.8亿美元,增长25.2%,占全市出口总额的64.2%;私营企业出口1.1亿美元,增长64.6%,占全市出口总额的17.9%。企业出口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首次出口突破2000万美元的企业3家,出口超1000万美元的企业12家,比上年增加2家。

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全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11.88万人次,旅游收入31.36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5.2%和1.1倍,其中接待国内游客405.5万人次,增长25.2%,国内旅游收入29.9亿元,增长1.1倍;接待国际游客6.4万人次,增长20.9%,创汇1857.0万美元,增长1.3倍。

七、交通和邮电业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2005年,公路运输业完成全社会货运量5212万吨,增长2.1%,货运周转量40.7亿吨公里,增长2.9%;完成客运量5155万人,增长2.8%,客运周转量39.1亿人公里,增长1.1%;其中营业性运输完成货运量4166万吨,增长3.1%,货运周转量33.7亿吨公里,增长2.8%;完成营业性客运量1520万人,增长4.1%,客运周转量11.3亿人公里,增长2.9%。全年完成公路大中修工程投资1.2亿元,增长2.4倍,施工101.6公里,增长3.0倍。到2005年止,全市通车里程达到3158公里。

邮电通讯业发展迅猛。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40.8亿元,增长32.5%。年末拥有城乡电话交换机容量达到120.6万门,比上年末增加17.8万门,增长17.3%。新发展城乡电话用户5.6万户,年末实有电话用户111.9万户,增长8.7%,移动电话用户137.9万户,增长18.9%。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增长较快。2005年,全市实现财政收入53.7亿元(由于口径变化),增长27.0%,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3亿元,增长20.0%。全年财政支出53.6亿元,增长20.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48.0亿元,增长21.0%。

金融存贷平稳增长。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口径各项存款余额701.3亿元,比年初增加100.7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476.0亿元,比年初增加58.9亿元。各项贷款余额391.6亿元,比年初增加57.4亿元。现金收支相抵净投放货币112.2亿元。

九、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健康发展。学校建设和招生人数实现新突破。全市17所高中阶段学校完成了新建和改扩建任务。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招生63587人,其中普通高中34977人,中等职业学校28610人,招生人数比上年增加11595人,高中阶段适龄人口毛入学率70.7%,比上年增加9.5个百分点。办学水平稳步提高。在2005年高考中,全市考生人数25274人,其中,本一段上线人数1817人,增长17.0%;本二、本三段合计上线人数12668人,增长8.6%;本科万人上线率37.6,比上年增加2.8个万分点。提前两年实现了省教育厅确定的基本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目标,成为全省第一个普及学前三年教育的地级市。全市各类幼儿园达到780所,在园幼儿79950人,学前三年幼儿入园率达到86.0%,普及程度居全省前列。全市特教学校4所,在校生709人。同时,“园林式”学校建设工程开局良好,共创建“园林式”学校365所。

科技事业全面发展。2005年全市新增高新技术企业21家,总数达到271家,新增高新技术产品26种,总数达到359种;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8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45.4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17.4%和18.2%;民营科技企业总数达到463家,技工贸总收入30.0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2.9%和25.0%。取得一批科研成果。全年取得科技成果26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5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12项,国内先进水平9项。全年获省级科学技术奖4项,市级科技进步奖25项。全年申请专利478项,授权214项。签订技术合同189项,技术交易额1.1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8.6%和69.4%。同时,我市荣获“2003-2004年度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城市”称号。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年末全市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艺术表演场所8个,文化馆、群艺馆10个,公共图书馆10个。全市推出风格多样的优秀文艺作品360余件,其中获国家级奖项的8件,获省级奖项的32件,获市级奖项的125件,文艺创作呈日趋繁荣的态势。全市文化系统广泛开展了送图书、送电影、送文艺节目下乡活动。送书下乡3528次,图书达2万多种200多万册,捐赠图书6000余册。市心连心艺术团下乡演出28场,全市县级小康文艺宣传队共下乡演出文艺节目3300余场,观众100多万人次。全市开展送电影下乡共计2836场,观众达87万人次。全市开设各类文艺辅导及其它各类辅导班550期(次),培训人员40800余人次。

广播电视再上新台阶。2005年两台共在中央台上稿51篇,在省台上稿620篇。同时网络建设力度加大,全年铺设地埋管线30.2(管)公里,有线电视用户达14.1万户,广播、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新建立的电视台网站综合访问量165万次,被市委宣传部列为廊坊对外宣传电视网站。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年末全市乡以上医疗卫生机构159个,其中医院56个,通过ISO9000认证的医院7家,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防疫站)11个,妇幼保健院(所、站)10个。年末卫生机构(医院、卫生院)实有床位9544张,其中医院拥有床位6987张。全市拥有卫生技术人员13231人,其中执业医师4165人,执业助理医师1702人。乡镇卫生院90个,床位数2084张,卫生技术人员2089人。

体育事业取得新成果。2005年在省年度青少年比赛及省十二运会资格赛的21个大项比赛中获得46枚金牌、1755.5分,另外参加省举办的其他青少年比赛6项8次,获得金牌21枚,全年向省优秀运动队和省体校输送运动员17人。启动了市标准化体育场、省摔拳跆基地等一批大型体育建设项目。成功举办了中国大师杯暨亚洲职业高尔夫巡回赛、全国男子排球甲级联赛等多项国际国内高水平赛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得到完善。组织各类群体健身活动2000余次,参加人数突破100万人次。全市体育人口170万人,占总人口的44%,居全省前列。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总量继续增加。据户籍统计,2005年末总人口391.6万人,比年初增加1.8万人。全年出生人口4.2万人,出生率为10.82‰,死亡人口1.9万人,死亡率4.94‰,净增人口2.3万人,自然增长率为5.88‰,比上年提高1.22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受企业效益增资和国家政策调资等因素影响,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152元,比上年增加933元,增长10.1%,增幅同比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工薪收入7427元,增长13.4%;人均总支出9426元,其中消费支出7878元,分别增长14.3%和21.7%。全市单位从业人员年平均工资15025元,增长15.8%,其中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914元,比上年增加2102元,增长16.4%。农民人均纯收入4621元,比上年增加283元,增长6.5%;农村居民人均生活费支出2372元,增长4.6%。

城乡居民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量增加,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年末城市每百户家庭拥有家用汽车4辆,摩托车23辆,彩色电视机136台,家用电脑56台,健身器材8套,空调器118台,微波炉45台,普通电话93部,移动电话146部。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25.3平方米,住楼房户占92.7%。农村居民百户拥有彩电118台,摩托车57辆,普通电话87部,移动电话73部,电脑6台。农民人均住房面积30.4平方米。

社会保障工作不断加强。年末全市各类企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人数达18.7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4.6万人,离退休人员4.1万人;年末全市机关及事业单位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达14.5万人,其中在岗职工11.9万人,离退休人员2.6万人。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的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发放率均为100%。全市职工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16.9万人,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7.6万人,年末全市26.8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共有3.9万人享受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全市城市基础设施完成投资29亿元,增长16.0%。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绿地率41%,人均公共绿地12平方米。2005年末城市道路总长度357公里,道路面积550万平方米,市区道路进一步畅通。城市公用事业较快发展。天然气管道总长度673公里,年内新增天然气用户9000户。供热管道总长度691公里,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040万平方米,比上年增加125万平方米。排水管道长度达314公里。现有水厂3座,日产水能力22.1万立方米,管线总长度540公里,全年供水量3300万立方米。城市公共汽车营运线路长285公里,营运车辆208辆。

城市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大气环境质量明显提高。全年市区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到336天,比上年增加6天,其中一级质量天数52天,比上年增加6天,特别是全市下大力解决困扰市区多年的二氧化硫超标问题,从而实现空气质量全面达标。综合污染指数2.16,较上年下降16.9%。生态环境建设力度加大。全市共划定县级自然保护区(含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面积达500平方公里,覆盖率达7.8%。其中自然保护区244.8平方公里,森林公园253.1平方公里,风景名胜区2.2平方公里。建成了全国第一家全市域的ISO14000国家示范区,成为河北省第一家通过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考核验收的城市。据问卷调查统计,公众对市区环境的满意率达93.0%,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

注:1、本公报2005年部分数字为快报数。

2、财政、金融、外贸、旅游、交通、邮电、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人口、社保、城建及环保等指标均依相关部门所提供数据。

3、公报中地区生产总值和各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绝对数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速按可比价格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