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北

承德市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16:58:06 来源:承德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581次

2006年,全市各族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面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围绕“十一五”规划,着力构建和谐承德,致力于保持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全年经济运行速度快,质量较好,改革开放取得重要进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社会各项事业不断进步,为实现更好更快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综 合

经济总量快速增加。初步核算,2006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425.9亿元,比上年增长17.3%,创1997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5.1亿元,增长9.0%;第二产业增加值223.4亿元,增长23.7%;第三产业增加值127.4亿元,增长11.8%。三次产业结构由上年的18.2∶51∶30.8调整为17.6:52.5:29.9。

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各级各部门积极培植财源,强化征管,依法组织收入。据市财政局统计,全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58.6亿元,比上年增长29.3%。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完成24.3亿元,增长40.7%,其中,增值税收入4.1亿元,增长18.3%;营业税收入5.6亿元,增长28.1%。一般预算支出56亿元,增长20.2%。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13.8%,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

物价总体保持平稳增长。2006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1.4,比2005年下降了0.4个百分点。其中,城市和农村均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价格变动结构特征明显,食品类价格上涨2.2%,其中粮食类价格上涨2.8%。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为96.75。(主要消费品价格变动情况见附表三)

城镇就业人员增加,在岗职工工资总额较快增长。年末全市城镇从业人员44.6万人,比上年增长11.6%,其中城镇单位在岗职工23.6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3万人。在岗职工工资总额36.2亿元,比上年增长9.2%。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

二、农 业

全市各级党委、政府以农民增收为核心,以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为目标,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生产平稳发展。2006年,粮食种植面积341.93万亩,比上年下降0.4%,虽然遭受干旱、早霜等自然灾害,仍取得较好收成,总产量109万吨,比上年下降2.5%。畜牧、蔬菜、果品等支柱产业带动作用明显,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产值的45%,蔬菜、果品产量分别比上年增长10.89%和19.97%。全年完成造林面积5.63万公顷,比上年减少0.77万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193.6万公顷,比上年增加14.5万公顷,年末林地覆盖率49.0%。(主要农产品产量见附表一)

农业产业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全市形成了马铃薯、果品、时差菜、肉牛、制种、食用菌等主导产业,销售额亿元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11个,产业化经营率达49%,比上年提高3个百分点。全市符合统计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生产各类龙头经营组织74个,比上年同期净增11个;实现农业生产及产业化经营总量84.1亿元,增长33.6%。其中:龙头企业(集团)54个,比去年增加8个;实现产业化销售总额31.6亿元,增长5.1%。

农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生产能力提高。年末全市农用机械总动力达192.8万千瓦,比上年末增长7.5%;各种农机具不断增多,大中型拖拉机2732台,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3662台;机耕面积17.1万公顷,机播面积9.9万公顷,机收面积1.6万公顷;全市有配套机电井2.3万眼,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9万公顷,农用化肥施用量(折纯)9.1万吨。

三、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各级各部门继续坚持“工业立市”的发展战略,注重结构优化升级,继续加快项目建设,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快速平稳,经济效益好于预期,成为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2006年,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92.1亿元,比上年增长26.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量位次前移。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发展到485家,比年初增加33家,比上年增加72家,实现增加值144.96亿元,连续三年实现增加值增加30亿元,总量由上年的全省末位跃居至第九位,比上年增长33.5%。户均增加值达到2989万元,比上年增加253万元。

产销衔接较好,全年产销率为96.4%,重点产品产量实现大幅增长。(主要工业产品产量见附表二)

企业盈利水平逐步提高,实现了利润、税金同步高增长。在生产高速增长的同时,工业经济效益也逐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全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26.7亿元,增长26.3%;实现利润总额29.2亿元,增长35.2%;税金总额实现27.4亿元,增长35.5%,比去年高出19.4个百分点,对全市财政收入增长的贡献率高达54.1%,比2005年提高36.8个百分点,拉动财政收入增长15.9个百分点。

冶金矿山行业不断发展壮大,仍是全市工业发展的主要支撑力量。规模以上工业中矿山采选企业224家、冶炼企业33家,分别占规模以上企业个数的53%、工业增加值的71.3%,增加值增长 45.9%,比全市水平高12.4个百分点。冶金矿山业全年利税总额共计40.3亿元,占全市总量的71.1%,增长28.4%,对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利税贡献率达60.2%。

建筑业发展较快。全社会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1.35亿元,比上年增长9.4%。资质等级以上建筑业房屋施工面积431.07万平方米,增长17.9%;房屋竣工面积180.46万平方米,增长17.6%。

四、固定资产投资

各级各部门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加快符合国家政策的重点项目建设,调整和优化投资结构,一批重点项目进展迅速,全市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不断增加,有力地拉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2006年,全市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0.5亿元,比上年增长32.5%。其中,城镇固定资产完成投资188.5亿元,增长33.8%;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42亿元,增长27%。

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6年,一、二、三次产业分别完成投资12.7亿元、126.6亿元和91.1亿元,比上年增长78%、31.2%和6.4%。在第三产业投资中房地产业、交通、水利、环保及公共设施管理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投资占53.4%。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规模创历史最好水平,城市建设日新月异,城乡居民居住环境明显改善。

重点项目建设进展迅速。京承高速、红松风力发电、教育园区等一批重点建设项目如期建设并已部分竣工。2006年全年超10亿元建设项目共3个,其中京承高速承德段已全部竣工,累计投资已达27.5亿元。

五、国内贸易

2006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2.88亿元,比上年增长12.7%,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1%。其中城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1.77亿元,增长13.5%;县级社会消费品零售额38.54亿元,增长12.7%;县以下农村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52.56亿元,增长12.0%。在各行业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2.3%,住宿餐饮业增长16.8%。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2006年全市商品交易市场继续繁荣活跃,417个消费品市场和生产资料市场共实现成交额80.87亿元,比上年增长0.7%。其中年成交额达亿元的市场有10个。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各级各部门不断加快开放步伐,积极制定外商投资项目和外商投资企业的优惠政策,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外商投资取得新进展。2006年,全市实际利用外资1144万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达到457万美元。全市新批三资企业5个,新批三资项目合同外资额4496万美元,年末实有三资企业105家。

出口快速增长。全市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努力扩大出口和国外先进设备及优质原材料引进,出口总值快速增长。据海关统计,全年进出口总值达16904万美元,比上年下降25.7%,其中,出口总值达14619万美元,增长37.6%。

旅游业创历史新高。全市各级坚持“旅游旺市”的战略,在强化软硬环境建设的同时,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开拓客源市场,使来承境内外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再创历史新高。2006年,全市共接待境内外游客702.3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8.80亿元人民币,分别比上年增长12.9%和16.2%。其中接待境内游客680.56万人次,境外游客21.55万人次;境内游客收入35.04亿元人民币,境外游客收入4702.06万美元,分别增长12.8%、15.9%、16%和17.9%。

七、交通运输和邮政、通讯

交通建设迈出重大步伐。全市积极谋划、迅速实施,以京承高速公路为重点,以县乡公路为基础,以公路改造升级为辅助,提高了公路运营能力。高速公路实现零的突破,境内通车里程达77公里;年末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18036公里,比上年末增加8950公里,其中:干线公路2186公里,县乡公路6919公里,增加138公里。全年公路货运周转量27.6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9.7%;公路客运周转量31.06亿人公里,比上年增长19.9%。

邮政、通讯业快速发展。全年完成邮政业务总收入9978.2万元,比上年增长9.2%。电信业务总收入12.17亿元,增长17.5%,本地固定电话用户(含小灵通)56.21万户,比上年增加1.53万户,其中: 乡村电话用户33.06万户,增加3.49万户。年末全市移动电话用户90.5万户,比上年增加22.52万户,增长33.1%;国际互联网用户10.65万户,比上年增加5.86万户,增长122.3%。

八、金融和保险业

各项存贷款稳定增长。全市金融形势继续保持稳定,存、贷款继续增加。年末全市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454.4亿元,比年初增加76.02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300亿元,增加43.8亿元。各项贷款余额达284.8亿元,比年初增加53亿元。

保险业快速发展。全市各家保险公司全部保费收入10.6亿元,比上年增长6.1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3亿元,下降2.0%,寿险保费收入8.3亿元,增长8.65%。给付赔款1.8亿元,其中:财产险给付赔款1.55亿元,寿险给付赔款2464.8万元。

九、科学技术和教育

科技创新推动了产业发展。全市继续推进“工业寻求增长、农业绿色增收、社会资源环境优化”三大工程,以提升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为重点,取得突出成绩。经国家科技部批准,承德仪器仪表产业基地被认定为“国家火炬计划承德仪器仪表产业基地”,是全省被批准认定的5个“国家火炬计划特色产业基地”之一。平泉县被国家科技部列为国家科技富民强县试点县。列入国家级“星火”、“火炬”、“支撑”等计划项目13项,省各类科研项目32项,共争取国家、省项目资金1148万元,创历史新高。

各类教育进一步发展。2006学年,全市高校(不含电大)共招生9943人,在校生人数达29584人;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在校生33183人,毕业生7070人。高中在校生7.07万人;初中在校生13万人;小学在校生23.9万人。学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幼儿园在园儿童7.05万人,比上年增长21.6%。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广播电视业继续发展。年末全市有艺术表演团体8个,文化馆9个,图书馆10个,剧场、影剧院10个。中短波广播发射台和转播台5座,发射功率34千瓦,广播人口覆盖率87.82%。电视人口覆盖率90.65%,比上年提高了0.28个百分点,有线电视用户56万户,比上年增长7.2%。

卫生事业全面发展。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达标率为96.6%,同时建成1019个规范化村卫生室,基本解决了农民看病难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稳步推进,已开展的三个县参加的农民75万余人,全年报免16.3万人次,受益面为21.1%,报免费用2855.86万元,其中万元以上的有103人。疾病预防控制工作成效显著,及时处理了16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有效控制了重大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

体育事业成绩显著。年内举办综合运动会27次,单项比赛133次,共获奖牌51枚,其中金牌16枚,银牌16枚,铜牌19枚。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保持低速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年末全市总人口363.71万人,比上年增长6.74‰。其中男性189.18万人,女性174.54万人,全市人口自然增长率8.19‰,比上年增加2.09个千分点。

城乡居民收入保持增长。据抽样调查,全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153.3元,比上年增长9.6%,其中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476.9元,增长8.1 %,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18元,比上年增长13.0%。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87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21.85平方米。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有 27.2万职工参加了失业保险;有18.9万人参加了基本养老保险,比上年增长7.3%;参加医疗保险人数达27.5万人,比上年增长8.6%。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取得良好效果,社会救助能力进一步加强。2006年社会救济总人数达15.65万人,比上年下降12.1%;其中,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96万人,增长2.1%,人均补差提高到74.2元;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69万人,下降23.1%,人均补差每人每月14元。

社会福利事业全面发展。2006年争取救灾补助资金1773万元,发放救灾粮4192吨,衣被57万件,救济灾民62万人次,保障了灾民的基本生活,维护了灾区的社会稳定。积极推进城乡医疗救助工作,对22220人实施了农村医疗救助,救助资金293万元。社区建设更加完善,全市153个社区居委会办公用房和老年活动室面积已达24849平方米,基本上改变了原有的社区落后状况。

十二、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化率稳步提高。2005年全市城市化率达32.03%,比上年提高2.06个百分点,在全省各市中位次前进一位,居第十位。

城市环境进一步改善。2006年市区综合改造干道8条,小街巷5条,铺设彩色便道21640平方米。年末市区公共供水生产能力19.7万立方米/日,城市供水人口达21万人;供热面积508万平方米,比去年增加13万平方米;全年新增公交车40部,新增运营线路2条。

环境质量不断改善。市区环境空气质量二级以上天数达277天,比2005年增加21天,创历史新高; 19项创建省级环保模范城指标基本达标,顺利通过省级技术评估;承德县下板城镇建成我市首个环境优美乡镇。

注:1、公报公布的部分数据为快报数,市、县(区)生产总值为初步核算数。

2、公报中涉及GDP、人均GDP、产业增加值指标绝对值按现行价格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3、公报中涉及指标增速均为同口径增速。

4、规模以上工业系指国有、国有控股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其他类型工业企业。民营工业指除国有及国有控股、集体以外的其他企业(非公有制经济)。

5、公报中六、七、八、九、十、十一、十二中部分数据由相关部门提供。

6、农民人均纯收入2918元,增长13%,为正式统计数据。政府工作报告使用的是预计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