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努力克服国际形势多变和国内非典疫情等不利因素影响,大力推进结构调整,狠抓“四项”重点工作,使国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增长,达到近年来最好水平。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新进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综合经济
经济实力:全市经济保持快速健康增长。初步测算,2003年全市生产总值完成762.74亿元,比上年增长12.1%,实现了预期增长目标。人均生产总值达到8936元,比上年增长11.3%。
产业结构: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10亿元,比上年增长4%;第二产业增加值392.09亿元,增长15.1%;第三产业增加值260.65亿元,增长11.7%。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14.4:51.4:34.2。
所有制结构: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所有制结构逐步得到优化,民营经济发展步伐逐步加快。2003年,全市民营经济完成增加值375亿元,比上年增长21.5%,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9.2%;实交税金18.2亿元,增长28.8%,占全部财政收入比重达到28.6%,为全市经济增长不断注入新的活力。
三大需求:三大需求共同正向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继续增强。
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56.9亿元,比上年增长17.9%。投资重点集中于工业和住宅两个方面。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02.9亿元,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为40%;全年完成住宅投资52.8亿元,增长30.7%,住宅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20.5%。从投资主体看,国有单位投资是带动全市投资快速增长的主要力量。全年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完成投资150.2亿元,增长28.7%,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58.5%,多元化投资格局日渐成熟。
消费市场热点比较突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6亿元,比上年增长11.3%。消费热点主要集中于食品、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杂项商品和服务等四个方面。食品方面的支出增长6.8%;衣着方面的支出增长9.3%;居民在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方面的支出增长22.3%;用于杂项商品和服务方面的支出增长40.9%。
出口增幅较高。2003年出口总值达到13289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1.7%。
市场价格: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102.2%,比上年上涨2.2%,其中城市上涨2.7%,农村上涨1.8%;商品零售价格指数101.4%,上涨1.4%。
财政收支: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全年完成全部财政收入63.7亿元,按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6.8亿元,增长13.5%。在地方一般预算收入中,增值税、营业税分别为4.8亿元和4.0亿元,分别增长33.5%和12.6%。财政一般预算支出47.9亿元,增长10.6%。
景气指数:2003年,全市企业虽受到“非典”的影响,但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头。企业家信心指数为129.4点,比上年提高8.0点,企业综合生产经营景气指数116.8点。生产总量、盈利、劳动力需求、固定资产投资指标的景气指数分别为131.7点、122.5点、101.9点和127.7点,分别提高9.0点、7.1点、12.7点和11.1点,均在景气区间。
开发区:2003年,市开发区持续、健康、稳定、协调发展,各项经济指标均呈高速增长态势。区内企业累计达到69家,实现出口总值379万美元,增长122.9%;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0067万元,增长103.8%;三次产业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70882万元,增长81.5%;实现财政收入3107万元,增长64.4%;实现工业销售收入61087万元,增长56.4%;实现生产总值14394万元,增长41%;完成工业总产值44972万元,增长19.7%;利润总额1504万元。在全省31个省级开发区的综合排名中由上年的第23位跃居第18位。
二、城市建设
道路建设:道路建设取得较大进展。年内城市快速路、主干路和城区路网加快建设进度,全年道路建设总投资14.6亿元,比上年增长3.5%,占基础设施投资的比重达到42.1%。年末,全市交通运输线路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6332公里,高速公路达到72公里。市内东柳林西街、丛台路东延、联纺路东延、邯钢路、岭南路、学院北路、北仓路、前进大街等翻新改造进展顺利。全市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为龙头、干线路为骨干、路网为联络线、县乡路为支脉的放射形交通网络。
环境保护和治理:大气污染得到有效治理。全市先后实施了数十项控制大气污染的措施,使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显著下降,空气质量明显好转。2003年,全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212天,占全年总天数的58%,超过年初确定的210天的目标。全年城市近郊区共有50台燃煤锅炉得到治理。
城市绿化取得新进展:继续推进园林城市建设。2003年,市区共完成植树310万株,绿地建设303万平方米,改造、扩建了5个公园,新建了6个小游园。截止2003年底全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2%,其中市区绿化覆盖率41.43%;全市建成区绿地率18.72%,其中市区绿地率31.34%;全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5.78平方米,其中市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69平方米。
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继续加强:沁河清淤、垃圾填埋场完成,西污水处理厂正加紧施工。目前,城市污水日处理能力达到20万吨。垃圾卫生填埋厂一期工程日处理垃圾1300吨,主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公共交通:城市公交体系进一步完善。年末,全市公共交通运营线路网长度1138公里,新增127公里,比上年增长10%;公共交通运营车辆1733辆,运送乘客11178万人次;客运出租车营运车辆6219辆。
公用事业:城市供水、供气、供热能力大幅度提高。全年供水总量28875万立方米,其中居民生活用水8868万立方米,供水管道长度2466公里,供水能力达190.47万立方米/日,供水普及率94.38%;供气管道长度799.49公里,用气户数38.39万户,用气人口150.85万人,燃气普及率60.05%;城市集中供热面积达1604万平方米,其中住宅面积1086万平方米。
三、主要行业
农业:2003年,全市深入贯彻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把“三农”问题作为重中之重的工作,尽管遭遇“非典”疫情和严重旱涝灾害等不利因素,但全市农业生产仍保持了平稳发展,农业整体经济得到进一步提高。初步测算,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10亿元,比上年增长5%,农林牧渔业增加值110亿元,增长4%。农村经济的主要特点:一是畜牧养殖业稳中有增。全年猪、羊出栏分别为449万头和290.5万只,分别增长8.1%和5.0%;肉类总产量54.3万吨,增长7.3%;禽蛋产量91.7万吨,增长8.1%;牛奶产量4.9万吨,增长19.5%。二是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进程加快。2003年,我市进一步强化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进程,使种植业内部传统大宗农作物播种面积继续减少,蔬菜、果品等高效作物种植面积继续扩大;产业化总量扩大、经营率提高。全市粮食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71.2万公顷和362.9万吨,尽管播种面积比上年减少7.3%,但优质小麦、玉米收获面积增加6万公顷和1.6万公顷;棉花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为10.6万公顷和9.3万吨,播种面积增长34.6%,总产量增长17.0%;蔬菜播种面积12.5万公顷,总产量567.0万吨,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增长3.7%和11.0%。全市产业化总量达91亿元,增长11%。三是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通过增加农业的投入,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3年全市有效灌溉面积53万公顷,年末拥有机电井9.8万眼。全年农业机械总动力达到887.5万千瓦,比上年增长11.7%。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工业:2003年,我市工业企业进一步转变观念,积极适应环境变化,克服“非典”影响,确保了全市工业生产继续高速增长,经济效益和运行质量进一步好转,实现利税增长势头强劲。全市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一是工业生产快速增长。2003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1128.9亿元,比上年增长16.2%,其中:461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556.28亿元,增长16.9%。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完成379.96亿元,增长7.1%;国有控股企业完成387.45亿元,增长9.6%;重工业完成492.16亿元,增长20.4%;19个县(市)、区中有17个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二是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市工业系统加大挖潜改造力度,经济效益明显提升。2003年,全市全部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360.52亿元,增长15.0%,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87.47亿元,增长15.3%,在19个县(市)、区中有17个增幅超过全市平均水平。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税76.58亿元,增长38.0%,比2001年翻了近一番;实现利润39.19亿元,增长47.9%;亏损企业亏损额为2.52亿元。产品销售率达到98.5%。三是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2003年,全市工业主要产品产量增长较快。原煤、洗精煤、生铁、钢、轴承、塑料制品、白酒、烧碱、水泥分别达到1796万吨、539万吨、1015万吨、949万吨、2.84万套、3.2万吨、1.64万吨、4.63万吨和573万吨,分别增长12.1%、28.8%、23.9%、42.1%、186.9%、47.4%、33.0%、12.2%和14.4%。四是主要工业企业拉动力强。传统优势产业如钢铁、煤炭等行业改造步伐加快,龙型效应逐渐显现,邯钢、新兴铸管、峰峰矿务局等主要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明显增强。年内,仅三家大企业就实现利税32.8亿元,增长39%,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16.6个百分点。
建筑业:建筑业生产持续增长。在固定资产投资特别是住宅建设的带动下,全市建筑业总产值达到104.1亿元,比上年增长25%。实现增加值31.57亿元,增长15.3%。建筑业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1%。建筑企业劳动生产率继续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76694元/人,增长16.7%。
邮电通信业:邮电通信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实现邮电业务总量25.7亿元,比上年增长40.5%。新兴通信业务如数据通信、多媒体、互联网、电话信息服务、手机短信等迅速扩展。受“非典”影响,居民外出减少,亲情消费增长较快,全年城市居民用于通迅方面支出增长21.1%。
交通运输业:受“非典”影响,全年货运总量9705.5万吨,比上年下降6.7%,其中,铁路运输2327.5万吨,增长3.0%,公路运输7378万吨,下降9.3%;全年旅客运输量9795.3万人次,比上年下降13.5%,其中,铁路362.3万人次,下降8.6%,公路9433万人次,下降13.6%。
商业:多元化业态促进商业繁荣。全年批发零售贸易和餐饮业实现增加值61.54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4.56亿元,增长11.3%,其中,吃83亿元,增长17.1%;穿18.8亿元,增长36.2%;用132.8亿元,增长5.0%。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商品销售总值65.5亿元,增长9.9%;购进总值58.1亿元,增长11.6%。国际连锁店肯德基、国内连锁店上海联华、省内连锁店保龙仓与市内连锁店美食林、樱花等企业共同促进新型商业业态蓬勃发展。
金融保险业:金融保险业和证券市场稳步发展。全年金融保险业完成增加值18.25亿元,比上年增长10.8%。
金融业务进一步扩大。年末,金融机构各项人民币存款余额706.4亿元,比年初增加78.4亿元。其中:企业存款余额115.2亿元,增加4.0亿元;城乡储蓄余额529.8亿元,增加56.9亿元。金融机构贷款余额546.7亿元,增加24.3亿元,其中消费贷款余额22.9亿元,增加2.8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716.6亿元,现金支出1742.6亿元,收支相抵投放现金26.0亿元。
保险市场快速发展。全年保险保费收入15.42亿元,比上年增长49.9%。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6亿元,增长8.3%;人身险保费收入12.82亿元,增长62.5%。
证券市场相对稳定。全年证券市场各类证券成交额44.76亿元,比上年下降4.1%,其中股票成交额44.06亿元,比上年减少3.9%。全市发行A股上市企业4家,4家上市企业通过证券市场融资51.3亿元。截止2003年底,全市在沪、深两市登记的股民已达76052人,其中本年新增3601人。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健康发展。全年实现增加值15.31亿元,比上年增长8.2%,占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9%。全市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19.8亿元,增长19.7%,房地产投资占全社会投资的比重达到7.7%。全市商品房施工面积达312.9万平方米,竣工面积124.2万平方米,销售105.7万平方米,分别增长22.4%、19.3%和46.1%。全年实现商品房销售额13.1亿元,增长36.1%。房地产开发热点是商品住宅。全年商品住宅投资16.5亿元,增长42.0%,占房地产投资的比重达到83.6%。商品住宅施工面积281.7万平方米,增长32.9%;竣工面积112.5万平方米,增长40.4%。
四、对外开放
外贸进出口: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据海关统计,全市海关进出口贸易总值3.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4%。其中:进口总值2.1亿美元,出口总值1.3亿美元,分别增长7.3%和21.7%。
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对外服务贸易稳定增长。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完成营业额760万美元,年末在国外人数415人。
旅游:受“非典”影响,全年接待海外游客3374人次,比上年下降34.6%。旅游创汇收入122.2万美元,下降24.6%。国内旅游同步受挫,全年接待国内旅游者400万人次,下降37.0%;旅游收入17.7亿元,下降37.0%。旅游业总收入17.8亿元人民币。年末,全市共有星级饭店19家,客房2700间,客房年平均出租率48%。旅行社49家,其中,国际社1家。丛台公园和黄梁梦吕仙祠晋升为国家AAA级景区。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保持一定规模。全市新批外资项目61项,实际利用外资8528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4%,其中客商直接投资6599万美元,增长4.3%。
五、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科技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全市中专以上学历、初级以上职称的人才数量达到22.65万人,比上年增长8.1%;人才密度达到5.64%,比上年提高0.43个百分点。13家市属独立科研机构已有8家实现了企业化转制。民营科技企业发展到785家,完成技工贸总收入40亿元,同比增长11%。其中:产值超亿元的大户发展到4家,5000万元以上大户12家,产值千万元的60家。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年内,新建区域特色专业孵化器3家,认定高新技术产品25个,高新技术企业17家,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30项。组建了3家区域生产力促进中心。全市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782家,实际技术合同备案130份,实现技术合同成交额14.44亿元。
教育: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3年,全市小学招生9.6万人,初中招生22.1万人,高中招生4.8万人。现有幼儿园353所,在园幼儿9.4万人,专任教师1747人;小学3690所,在校生86.7万人,专任教师3.9万人;普通中学595所,在校生75.2万人,专任教师3.2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39%,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8.13%,万人平均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46人,比上年增加24人,创历史最好水平。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本科上线人数达到14529人,比上年增加2390人,本科上线率达45.61%,比上年提高1.2个百分点。普通高等院校3所,在校生4.2万人,专任教师2228人。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稳固发展。2003年,全市职业学校招生2万余人,超额完成了年初制定的1.5万人招生任务。职业教育规模进一步稳固,市区各职业学校均成立了招生就业专门机构,把就业与招生紧密地结合起来,学校专业设置更加贴近市场,职业学校毕业生的就业市场得到进一步扩展。对口升学再创佳绩,参加考试的2199考生中达省定专科分数线以上人数2076人,上线率94.91%,创历史最好水平。
文化:2003年末,全市拥有博物馆2个;公共图书馆12个,总藏书94.1万册;群众文化艺术馆20个,举办展览136次,组织文艺活动805次。在省以上艺术大赛和文艺创作评比中,获各种奖励198项。文物保护、开发、利用有了新进展。全市拥有文物机构20个,文物藏品32608件,赵王城办公用房落成、响堂山石窟防渗加固工程进入第二阶段、磁山文化遗址建成了周边保护围墙。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截止2003年末,全市拥有广播电台1座,发射台和转播台2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96%;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18座,其中1千瓦以上的有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8.57%,比上年提高了0.28个百分点;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494座。全年共在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193篇(件),其中获省级以上奖励90篇(件)。“村村通”工程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完善。
卫生: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医疗卫生力量不断增强。全市卫生技术人员保持相对稳定,年末医院总床位19477张,执业医师8130人,全市平均每千人口拥有医院床位2.27张,每千人拥有执业医师0.95人。
社会医疗保障体系基本形成。2001年,全市开始进行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计划对38.7万城镇职工分步实施。2003年是城镇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第三年,年末实际参保人数达到45.6万人,约占城镇从业人员总数的76%。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全市社区卫生服务建站工作已完成规划的55%,已建成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00%通过验收。卫生资源进一步优化整合,15家大型综合医院与2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建立了定点协作关系,形成双向转诊关系。
体育:2003年,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330万人。全年组织115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河北省各项比赛,共获得金牌37枚、银牌86枚和铜牌152枚。全年共向省级以上优秀队输送8人,省体校10人,中国足校3人,各大专院校30人。
六、人口、就业、人民生活
人口:人口总量得到控制,常住人口缓慢增长。全市年末总人口857.1万人,比上年增加7.2万人,增长0.8%。全市人口出生率为10.97‰,比上年增加1个千分点;死亡率4.14‰,比上年下降0.19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6.83‰,比上年增加1.19个千分点。
就业和社会保障:全市积极开辟就业渠道,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2003年末,全市净增就业岗位40800个,新增就业61800人,通过再就业援助、政策扶持和多渠道分流安置,有24102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其中:安置“4050”大龄下岗失业人员5548人。年末实有城镇登记失业人员3984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控制在省控制指标4.5%以内。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与养老、失业、医疗保险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逐步得到巩固。
居民收入:全年城市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842元,比上年增长10.1%;人均消费性支出5132元,增长2.9%;市区居民恩格尔系数36.9%。全市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9819元,增长8.8%。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2900元,增长5.1%;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性支出1381元,增长9.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38%。
居民住房:2003年,全市住宅竣工面积631.3万平方米,其中经济适用住房竣工38.1万平方米。城市市区居民住房人均建筑面积达到22.32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生活住房面积27.6平方米。
注:1、本公报部分数据为统计年快报数。
2、本公报中增加值、产值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