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北

邯郸市200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11:29:33 来源:邯郸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423次

邯郸市统计局

2002年3月5日

2001年是“十五”计划的第一年,也是跨入新世纪的第一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围绕发展主题和结构调整主线,积极实施科教兴市、开放带动、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全力打好农民增收、国企改革调整、重点项目建设、城镇建设与管理四个攻坚战,确保了全市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和社会事业的全面进步。

一、综合

国民经济保持适度增长。初步统计,2001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589.61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99.2亿元,增长4.2%;第二产业增加值282.01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增加值208.4亿元,增长10.0%。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7007元,比上年增长7.5%。

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2001年,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为100.3%,比上年上涨0.3%,其中城市下降0.1%,农村上涨0.8%。商品零售价格总指数为100.6%,比上年上涨0.6%,其中城市上涨0.6%,农村上涨0.6%。

劳动就业工作进一步增强。2001年末,全市从业人员437.81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82.93万人。三次产业就业人员分别为:第一产业213.08万人,第二产业106.48万人,第三产业118.25万人。再就业工作取得新进展。2001年,全市累计发生下岗职工4.61万人,涉及国有企业100家,通过多种途径分流安置下岗职工1.92万人,再就业率为41.7%;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发放再就业资金1.42亿元,救助下岗职工36.4万人次,向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发放生活费924万元,救助4.4万人次。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综合竞争力偏弱;城乡居民收入偏低,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部分企业亏损增加;利用外资下降,经济外向度偏低。

二、农村经济

2001年,全市继续把发展农村经济放在各项经济工作的首位,以继续打好农民增收攻坚战、提高农业综合经济实力为主要任务和目标,加速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大力培育特色畜牧、蔬菜、林果等主导产业,积极发展区域特色经济和优质高效农产品,有力的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98.9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5.3%。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2001年,全市围绕“两高一优”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投入力度,下大力气推广常规农业技术和优种统供工作,按照“一减四增一调”安排农业生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稳步发展。全年完成农业产值116.6亿元,比上年增长6.7%。全年粮食播种面积78.35万公顷,总产量385.6万吨,比上年下降1.6%,粮食单产达到每公顷4922公斤,增长0.2%;棉花播种面积8.05万公顷,总产量8.2万吨,增长10.1%;油料播种面积6.69万公顷,总产量20.2万吨,比上年增长7.7%。“菜篮子”工程得到进一步加强。

林业生产取得新成绩。2001年,全市认真搞好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当年造林面积3.08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74万公顷,飞播造林1.34万公顷。全年完成林业产值2.8亿元。

畜牧业生产持续发展。2001年,全市畜牧业按照养殖业品种布局和生产需要,进一步加强区域特色养殖基地、畜禽良种繁育体系、疫病防治体系和饲料安全体系建设,基本形成了蛋鸡、瘦肉型猪、优种羊、獭兔、奶牛五大养殖基地。全年畜牧业完成产值77.4亿元,比上年增长4.4%,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38.9%。肉类产量、禽蛋产量、猪、羊存栏均比上年稳定增长。

渔业生产发展较快。全年完成渔业产值2.1亿元,比上年增长3.4%。水产品养殖面积5567公顷,总产量达到3.0万吨,其中,鱼类产量2.8万吨,分别比上年增长9.6%和10.3%。

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2001年,全市按照生产、加工、销售配套和能力配套的原则,进一步完善产业化经营体系,大力扶持龙型经济,培育农业主导产业,发展区域特色经济。永年蔬菜、鸡泽辣椒、大名花生、馆陶鸡蛋等22个年销售额达亿元以上的特色主导产业完成销售额61.9亿元,有5个县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特色产业之乡”。积极扶持壮大重点龙头企业,全年建成龙头企业33家,销售额达13.9亿元,比上年增长35.2%。农业产业化经营率比上年增加了4.5个百分点,达到34.0%。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提高。2001年,全市把水利建设摆到农业基础建设的突出位置,多渠道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和农业机械化投入,全年水利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9亿元,新增灌溉面积20万亩,恢复改善灌溉面积52万亩,年末拥有机电井9.7万眼,全年有效灌溉面积53.8万公顷。全年农用机械总动力达到784.1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6%;拥有大中型拖拉机5266台,小型拖拉机7.4万台,分别比上年增加611台和1202台;化肥使用量(实物量)165.0万吨,农村用电量12.2亿千瓦小时。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促进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

乡镇企业快速发展。2001年,全市乡镇企业积极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发展和提高“农”字头乡镇企业为重点,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储藏、保鲜和运输业;通过建立企业科技创新机制,构筑新的产品产业结构。全年乡镇企业完成增加值260.3亿元,比上年增长14.9%;实交税金11.5亿元,增长11.2%;净利润75.2亿元,增长12.9%。个体私营企业营业收入、增加值、税金分别比上年增长18.6%、18.4%和16.4%,已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2001年,全市工业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改组,大力推进结构调整步伐,确保了工业生产的较快增长和经济效益的继续回升。

工业生产稳定增长。2001年,全市全部工业完成总产值792.2亿元,比上年增长11.0%,其中455家国有和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简称规模以上工业,下同)完成总产值347.36亿元,比上年增长11.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产值63.68亿元,增长4.6%;重工业完成产值283.68亿元,增长13.3%。

大中型工业企业活力得到进一步增强。2001年末,全市拥有大中型工业企业127家,全年完成增加值89.9亿元,比上年增长3.1%;实现产品销售收入271.2亿元,增长11.3%;实现利税32.9亿元,增长14.7%,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7.9%、76.8%和75.2%。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好转。2001年,全市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255.7亿元,比上年增长10.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117.06亿元,比上年增长10.1%。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轻工业完成增加值14.40亿元,增长4.2%;重工业完成增加值102.66亿元,增长12.1%。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增加值95.19亿元,增长6.4%;集体工业实现增加值6.29亿元,比上年增长8.1%;股份制企业实现增加值33.09亿元,增长8.9%;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增加值8.5亿元,增长57.5%。产销衔接较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8.7%。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收入360.63亿元,增长14.4%;实现利税总额39.16亿元,增长10.3%;亏损企业76家,亏损企业亏损额3.01亿元,比上年减亏0.8%;国有及国有控股亏损企业亏损额2.70亿元,比上年增亏68.1%。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加大资金筹措力度,艰苦创业,全年建筑业完成增加值26.35亿元,比上年增长4.2%。资质等级四级及四级以上建筑业全年完成施工产值78.5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实现利润和税金分别为0.9亿元和2.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4%和33.3%。全员劳动生产率达12536元/人。房屋施工面积886.7万平方米,竣工面积491.1万平方米,建筑企业亏损24家,亏损面为13.3%。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略有增长。2001年,全市努力增加对科技教育、基础产业、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龙型经济、立市兴市、重点建设等项目取得阶段性成果,高开区新区、高效农业区、高教区“三区”建设均取得实质性进展,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在连续三年下降后出现了增长的态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12.15亿元,比上年增长1.0%,其中地方固定资产投资160.5亿元,增长2.5%。按所有制划分,国有及其他经济单位投资112.5亿元,下降4.3%;集体经济投资68.2亿元,增长8.9%;城乡居民个人投资31.5亿元,增长4.9%。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按管理渠道划分,基本建设投资61.1亿元,下降15.5%;更新改造投资38.5亿元,增长5.1%;房地产投资12.8亿元,增长49.8%。在更新改造投资中用于节约能源、原材料投资1.34亿元;用于提高产品质量投资1.98亿元,增长17.0%。在国有及其他经济类型投资中农林牧渔业投资3.31亿元,运输邮电通信业投资16.91亿元,工业投资55.07亿元。

重点建设项目进展顺利。2001年,全市共安排重点建设项目45项,实际完成投资38.5亿元。其中,19项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2亿元,邯峰电厂一期发电工程2号机、邯郸市环城路二期和粮库项目竣工投产;邯郸城网改造等9项续建项目和邯钢技改等7项开工项目进展顺利。26项市重点项目完成投资8.2亿元,河北赛博板业集团有限公司刨花板扩建、成马公路拓宽改建、邯郸洪源纺织有限公司二期工程、峰峰矿务局梧桐庄矿和大淑村矿井巷工程等4项投产项目已基本完工或竣工;临漳县獭兔产业化一期工程等5项续建项目和邯郸办公自动化设备耗材基地二期等12项开工项目除部分已经竣工外,其余进展顺利。

五、国内贸易

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2001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9.5亿元,比上年增长10.5%。其中,城市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86.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7亿元,增长10.3%。从经济类型看,股份制经济和个体经济仍保持较快增长,分别实现消费品零售额6.2亿元和95.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1.0%和11.2%。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中,批发零售贸易业完成132.4亿元,增长12.4%;餐饮业完成27.8亿元,增长18.7%。

市场建设步伐加快。全市在近几年商业流通体制改革、引进竞争机制和现代营销方式的基础上,继续以围绕建设晋冀鲁豫接壤区商贸中心、搞好邯郸商贸城建设为目标,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培育建设了一批辐射带动力强的大型专业批发市场。截止2001年底,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市场达32个;全年商品交易市场成交额182.8亿元。

六、对外经济

利用外资保持一定规模。2001年,全市大力实施开放带动战略,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继续构建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格局。全市共签订利用外资合同84项,总投资3.1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2.02亿美元。其中5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17项,项目总投资2.03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1.36亿美元。全年审批利用外资项目49个,总投资1.19亿美元,合同利用外资7718万美元。全年实际利用外资完成1.22亿美元,比上年下降39.8%,其中直接利用外资1.16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5.2%。年末实有三资企业349个。

对外贸易不断扩大。2001年,全市新批进出口放权企业65家,新增外经放权企业2家;外派劳务合作人员137人次。全市出口产品市场已发展到亚、非、欧、美和大洋洲的104个国家和地区。据海关统计,全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值完成2.18亿美元,其中,出口创汇7981万美元。按系统分类,工业放权企业出口完成5277万美元;三资企业出口2050万美元;外贸企业出口441万美元;其他企业出口213万美元。在出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出口1653万美元。

七、交通、邮电和旅游

交通运输设施继续改善。2001年,全市完成公路建设投资4.83亿元,建成绿色通道114.85公里,建成“公路形象示范工程”82.5公里,“花园式通道工程”520公里,公路大中修工程完成92.7公里。全市年客运量达到10870万人,旅客周转量526086万人公里;货运量8030万吨,货运周转量1007928万吨公里。

邮电通信事业持续发展。2001年,全市邮政业务总量达到14984万元,比上年增长8.7%;全年函件2192.9万件;包件27.33万件;邮政业务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1.5%。2001年,全市完成电话交换机增容23.5万门,交换机总容量超过115万门;全年固定电话放号20万户,增长59.0%;安装IC卡电话1101部;年末本地电话用户81.5万户,其中城市49.7万户;无线市话(小灵通)用户2万户;163、169计算机互联网新增用户9.5万户,年末用户达14万户;移动电话年末用户达到40.3万户。

旅游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全年共接待国内游客61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7.7%;创收27.12亿元,增长14.5%。国际旅游接待4075人次,比上年增长13.5%;创汇132.44万美元,增长12.0%。

八、财政、金融

财政收支基本平衡。2001年,全市财税系统继续落实积极财政的政策,强化征管,堵塞漏洞,调整和优化支出结构,确保了财政收入的稳定增长和合理使用。全年完成全部财政收入37.69亿元,比上年增长6.0%,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5.92亿元,增长10.9%。全市财政支出37.68亿元,比上年增长23.1%。全市共支出企业挖潜改造资金3676万元,推动了企业技术进步。同时,加大了政府采购工作力度,共实施政府采购727次,累计采购金额15183万元,节约资金2248万元,节资率14.8%。

金融形势平稳。2001年,全市金融系统进一步强化内部管理;认真履行金融监管职能,化解处置金融机构风险;贯彻落实货币信贷政策,不断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为地方经济发展创造了良好的金融环境。全市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74.81亿元,比年初增加52.02亿元。其中,企业存款年末达到108.91亿元,比年初增加3.21亿元,企业即期支付能力增强。年末城乡储蓄存款余额428.66亿元,比年初增长11.2%。金融机构信贷投入力度普遍增大,重点突出,结构合理。年末各项贷款余额469.31亿元,比年初增加35.70亿元。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入1179.23亿元,现金支出1195.50亿元,货币纯投放16.28亿元。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九、科技与教育

科技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取得新成绩。2001年,全市认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科技创新能力和自身实力得到提高,农业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7%,工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42%。组织实施了国家、省各类科技研究与发展计划项目106项,取得市级以上科技成果130项。2001年全市有115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8项成果获省科技进步奖。完成12项市指令性推广重点农业技术成果和21项农作物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示范推广项目。专利申请397项。各类技术贸易机构发展到752家,技术合同实现交易额1.8亿元。100家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厂办科研开发机构,经省复审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0家。全市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84.1亿元。民营科技企业总数发展到684家,完成技工贸总收入36亿元。

基础教育又有新发展。2001年,全市小学招生12.66万人,初中招生21.51万人,高中招生3.43万人。现有幼儿园89所,在园幼儿6.4万人,专任教师812人;小学4124所,在校生109.5万人,专任教师3.73万人;普通中学621所,在校生68.29万人,专任教师2.98万人。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达到99.7%,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达到97.9%,万人平均高中在校生达到104人。普通高中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数比上年增加了5所,在校生增加12000人。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高考省定专科上线人数达到15605人,比上年增加3302人。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迈出新步伐。全市职业中学25所,在校生达到50030人,专任教师达2169人;全市有52%的乡镇成人学校达到一类校标准,有41所学校达到省级示范校标准,占全市乡镇总数的19%。

十、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持续健康发展。2001年末,全市拥有博物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总藏书33万册;群众文化艺术馆1个,举办展览170次,组织文艺活动60次。在省以上艺术大赛和文艺创作评比中,获各种奖励160多项。文物保护、开发、利用有了突破性进展。全市拥有文物机构17个,文物藏品31253件,赵王城、赵王陵、磁山文化、磁州窑、北响堂石窟等五大文物保护利用工程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

广播电视事业发展加快。2001年,全市广播电视系统坚持团结、稳定、鼓励和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积极实施“村村通”广播电视工程建设,努力提高广播电视节目质量,提高整体宣传水平,促进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快速发展。截止2001年末,全市共拥有广播电台1座,发射台和转播台18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99.93%;电视台1座,电视发射台、转播台和差转台84座,其中1千瓦以上的有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7.78%,比上年提高了0.98个百分点;电视卫星地面接收站1523座。全年共在省级以上新闻单位发稿619篇,获省级以上奖励68篇。“村村通”工程进一步巩固完善。

卫生事业稳步发展。2001年,全市卫生系统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医疗卫生单位管理、农村合作医疗和卫生执法监督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年末全市拥有卫生机构617个,床位2.08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29万人,其中医生1.05万人。

体育运动蓬勃开展。2001年,全市在加强体育设施建设和体育人才培养,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的同时,大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全市群众体育运动蓬勃开展。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达到325万人。全年组织700余名运动员参加了河北省各项比赛,共获得金牌50枚、银牌57枚和铜牌49枚。全年共向省级以上优秀队输送15人,省体校13人,中国足校11人,各大专院校41人。

十一、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建设成效显著。绿化工程建设取得新进展。以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为目标,坚持“大面积、长绿期、敞开式、宽视野”指导思想,重点实施了一环、三口、四场、九路、十园和三个公园等绿地建设和改造工程。2001年市区完成植树188万株,新建、改造绿地112万平方米,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6.5平方米,绿化覆盖率40.2%,形成了以游园建设、道路绿化、广场绿地点线面相结合的绿化立体格局,被省政府批准为省级园林城市。城市道路建设又有新发展。2001年,城市新建改造道路30公里。全年综合改造干道13条,小街巷18条,铺设彩色便道16万平方米,人均拥有道路面积10.2平方米。城市保障能力明显提高。2001年末,市区公共供水综合生产能力55.5万立方米/日,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污水处理率50%;供热普及率60%;用气普及率96%;2001年,大力发展公交事业,新增车辆152部,新增运营线路10条,为居民出行提供了快捷、舒适的乘车环境。

环境保护工作取得进一步进展。2001年,全市环境保护工作围绕创建国家环保模范城市这条主线,坚持多措并举,开展攻坚,保证了全市空气、地面水、噪声等环境质量均有明显好转。企业治理设施稳定达标率达到90%以上;滏阳河省控6个监测断面主要污染物浓度达到功能区划标准;城市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质量的天数由上年的17周增加到20周。全市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率达95.0%,工业废水达标率达到95.0%;二氧化硫、烟尘和粉尘排放达标率分别为91.9%、93.4%和70.6%;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61.5%;市区建成区噪声达标区覆盖率达到51.2%。

十二、人口和人民生活

人口增长得到有效控制。2001年末,全市总户数218.2万户,总人口844.3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4.5万人。全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为3.69‰。

职工工资稳定增长。2001年末,全市拥有职工总数77.3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59.0万人,集体单位职工9.2万人。全年职工工资总额52.6亿元,比上年增长8.7%。职工年人均工资6774元,增长12.1%,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7702元,增长13.1%。全市年末在岗职工63.9万人,其中国有单位职工50.5万人,集体单位职工6.3万人。全年在岗职工工资总额50.31亿元,比上年增长8.7%。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7882元,增长13.1%,其中国有单位职工年人均工资8667元,增长13.4%。

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2001年,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5630元,比上年增长5.1%;人均消费性支出4669元,比上年增长8.7%,其中用于交通通讯支出增长51.5%;居住支出增长40.3%。年末城市每百户居民家庭拥有彩电116台,空调器38台,摩托车18辆,影碟机24台。城市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4.6平方米。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2664元,比上年增长3.5%;农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90元,下降0.2%。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5.1平方米。

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1年,全市社会福利事业管理模式由过去政府包揽的封闭管理向着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方向发展,社会办福利事业已初具规模并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截止2001年末,全市共有敬老院217所;建立城镇社区服务设施207个,对45454名城镇贫困居民进行了最低生活保障,发放保障金910万元,保障面为3%。同时积极开展救灾工作,全年拔付救灾款1057万元。

注:

(1)公报中产值、增加值绝对值为现价,增长速度按可比价格计算。

(2)人口资料取自公安局户籍年报。

(3)公报中部分数据为年快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