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北

唐山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10:21:01 来源:唐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2416次

2003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以“奋勇争先,创新务实,努力走在全省最前列”为目标,扎实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一手抓防治“非典”这件大事不放松,一手抓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继续深化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大国有企业体制改革攻坚力度,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初见成效,以市场为主导的资源优化配置机制逐步形成,全市经济总量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继续改善,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其主要特点是:农村经济在结构调整中稳步发展;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快速增长,运行质量显著提高;固定资产投资增势强劲,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城镇化建设步伐加快;城乡市场繁荣稳定,物价总水平小幅回升;对外开放取得新的成果;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收入继续较快增长;社会保障体制继续完善,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据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95亿元,比上年增长13.2%,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94亿元、714亿元和387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5.1%、17.4%和10.8%。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8387元,比上年增长12.8%。三次产业结构为15.0:55.1:29.9。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新的结构性矛盾逐步显现;经济运行中的电、水、煤、运等瓶颈制约突出;对外开放与加快发展的要求还不适应,经济外向度较低;消费增长偏慢;科技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比重偏小,发展不快;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差距继续扩大,就业再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一、农业

2003年,全市农业和农村工作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以适应市场需求为导向,继续深化农业结构调整。农业生产继续向特色化、优质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农产品竞争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稳定、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19.27亿元,比上年增长5.1%。

农业种植结构继续调整。适应市场需求变化,全市粮食作物播种面积669万亩,比上年调减15.0%,全年粮食总产量231.5万吨,比上年减少11.1%。棉花、蔬菜、油料、水果等高效经济作物发展较快。棉花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86.7%,总产量3.5万吨,增长93.2%;油料播种面积增长5.2%,总产量24.5万吨,增长12.4%;蔬菜、瓜类播种面积增长5.9%,总产量1249.6万吨,增长6.0%;干鲜果总产量209.2万吨,比上年增长12.4%。一批特色果品种植园区相继建成,蔬菜品质提高较快,种植业整体生产效益得到提高。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进展较快。全年完成造林面积2.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10.1%。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1.2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9%。

畜牧生产快速发展,养殖园区和龙头企业建设取得新的进展,畜牧产品结构的调整为提高城乡人民生活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肉类总产量70.1万吨,比上年增长9.2%;禽蛋产量34.9万吨,比上年增长6.4%;奶产量70.3万吨,比上年增长36.8%。畜牧水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46.6%。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规模化、工厂化、标准化、无公害化养殖基地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水产品产量45.6万吨,比上年增长3.9%;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8.4万吨,比上年增长1.8%;淡水产品产量17.2万吨,比上年增长7.5%。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全市财政用于农业生产支出2.3亿元,比上年增长90.5%。年末机电井13.1万眼,比上年增长0.8%,其中已配套机电井12.6万眼,比上年增长1.6%。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体系初具规模,一批采用新技术,引进、培育的优质、高效农产品得到广泛推广,提高了农业的科技含量。

农业产业化经营又有新进展。通过积极实施“龙企富民工程”和项目带动,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2003年我市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1%,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乡镇企业持续健康发展。乡镇企业依托区域优势,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为农产品市场服务的优势行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能力和经济效益均获较大提高。全年完成增加值47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1%,实现利税151.8亿元,比上年增长34.6%。

二、工业和建筑业

全市工业系统充分利用宏观经济需求迅速扩张的有利时机,着力推进工业结构优化和升级,国有企业改革成效显著,非国有经济成为工业发展的主体;传统优势行业继续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和规模扩张,产品竞争力明显增强,成为带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主要因素。2003年全部工业增加值达到668.82亿元,比上年增长17.1%。

工业生产持续、快速增长。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完成增加值395.87亿元,比上年增长25.7%。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50.23亿元,增长14.1%;股份制企业完成218.80亿元,增长30.5%;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51.90亿元,增长37.0%。重工业发展明显快于轻工业,全市重工业完成增加值355.86亿元,增长29.3%;轻工业完成增加值40.01亿元,增长10.2%。在重工业产品中,铁矿石成品矿增长30.3%,成品钢材增长73.4%,生铁增长60.4%,水泥增长22.3%,卫生陶瓷增长20.8%,原煤增长9.3%,焦炭增长9.8%,纯碱增长15.5%,发电量增长7.0%;在轻工业产品中,服装增长6.4%,机制纸板增长10.0%,日用陶瓷下降13.5%,原盐、白酒、纱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积极吸引外来资金,立足自身资源和优势,加大对传统产业的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投入,钢铁、能源、建材等支柱行业成为全市工业发展的主力军。2003年规模以上工业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采选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五大支柱行业共完成总产值929.3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76.6%。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新产品产值达到30.48亿元,新产品产值率2.5%。

工业经济效益持续高速增长。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44.80亿元,比上年增长51.9%;产品销售率达99.13%,比上年提高0.66个百分点;实现利税158.29亿元,比上年增长66.7%。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49.15%,总资产贡献率13.73%,流动资产周转率2.12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8.36%,全员劳动生产率74785元/人。

建筑业生产和利润持续增长。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46.2亿元,比上年增长21.0%。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三、固定资产投资

今年以来,我市充分利用宽松的投资环境,充分发挥地理、资源比较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积极谋划投资建设项目,“四大兴市工程”全面启动建设,为我市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保持国民经济的快速持续增长提供了战略支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取得很大进展,传统优势行业的技术改造和规模扩张成效显著,为增强我市作为重工业城市的竞争实力和经济腾飞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14.9亿元,比上年增长35.4%,增速为1993年以来最高水平。在国有和其他单位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6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7%;技术改造投资完成91.1亿元,比上年增长48.8%;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8.0亿元,比上年增长29.6%。第二产业投资总量迅速增长,比上年增长70.9%,占投资总量的62.3%。

投资效果显著。2003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施工项目8186个,其中全部建成投产项目7150个,建成投产率87.3%。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277.4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88.1%。年内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原煤开采34万吨,天然原油12万吨,炼铁1123万吨,钢1145万吨,钢材768万吨,日用陶瓷160万件,新建公路126公里,改建公路319公里,城市道路扩建长度37公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8万吨/日,学生席位21250个。

重点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全市46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60.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5.3%。年内已建成投产和部分投产的项目主要有:唐山钢铁公司超薄热带工程、中国联通河北唐山分公司“新空”CDMA二期工程、农网改造二期工程、京唐港2#港池及首钢矿业迁安分公司球团厂等项目。全社会房屋竣工面积860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竣工面积485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58.0%,其中住宅房屋竣工率67.5%。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

公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的成就,整体交通环境进一步改善。全年用于公路建设资金8.18亿元。年内改扩建公路(包括乡村公路)1073公里,其中国、省道路204公里,地方道路869公里。全市公路通车里程达到7540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88公里。

公路运输稳步发展。全年客运量4062万人,客运周转量15.7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下降10.3%和4.9%;货物运输量9552万吨,比上年下降6.9%,货物周转量74.8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2%。高速客运和快速货运快速发展。

水路运输快速增长。京唐港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日益显现。2003年京唐港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2083万吨,比上年增长42.2%。煤炭、矿石和钢材的货运量占港口货运总量的95.7%,其中矿石、钢材运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3倍和93.7%。

邮电通信事业持续快速发展。全市邮电业务总收入完成25.62亿元,比上年增长10.6%。主要邮电业务实物量与上年比较,特快专递增长14.7%,函件减少33.0%。年末全市拥有电话机196.9万部,比上年增加38.5万部,电话普及率达27.7%。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249.7万门,比上年增加67.3万门。移动电话发展迅速,移动电话达到165.7万部,比上年增长53.4%,互联网用户达到33万户,比上年增长44.2%。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定发展。居民消费结构升级明显加快,消费方式、消费渠道日趋电子化、网络化、信用化。现代商贸流通企业规模迅速扩大,市场占有率、竞争力明显增强。在战胜“非典”疫情后,城乡市场得到了全面恢复和发展。2003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307.38亿元,比上年增长10.8%。其中市区零售额150.81亿元,县(市)的零售额156.5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6.0%和15.8%。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3.3%,餐饮业增长2.7%。个体经济继续快速发展,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6.44亿元,同比增长20.1%,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7.4%,比上年提高个4.4百分点。

通信、居家装修等相关商品消费热点初步形成,家用电器继续保持旺销势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销售的通信器材类零售额比上年增长17.8%,家用电器类增长23.5%。

全市集贸市场个数发展到545个,其中各类专业市场115个。城乡集市贸易实现成交额320.45亿元,比上年增长7.9%。

新兴业态继续快速发展。全市拥有限额以上零售连锁企业7家,零售额占限额以上企业零售额的23.7%,比上年提高3.6个百分点。

市场物价平稳回升。2003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去年同期上涨2.6%,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2.9%、医疗保健和个人用品价格上涨16.1%、居住类价格上涨3.3%。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1.7%。市场物价的回暖,为全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宽松的环境。

六、对外经济和旅游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我市继续以经济结构战略调整为框架,加强投资环境和对外贸易管理机制建设,市场调节作用增强。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一批重点引进项目进区兴业工程成效明显。成功地举办了第六届唐山中国陶瓷博览会和唐山经济贸易洽谈会,开辟了新的国际市场和招商引资渠道。

全年批准外商投资合同65项,合同总金额8.8亿美元,合同外资额4.01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5倍。实际利用外资2.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6.4%。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8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0.0%。

对外贸易依然保持较高增长态势。全年进出口总额103056万美元,比上年增长40.4%,其中出口总额44767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6.4%。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上年下降12.4%。农副产品和机电产品是我市主要出口产品,占全部出口额的35%。对发达地区的出口市场增长较快,对北美洲出口增长8.2%,欧洲增长27.2%,大洋洲增长25.4%,非洲和拉丁美洲有所下降。

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人数339.95万人次,下降21.2%,旅游收入15.6亿元,比上年下降22.4%。全年共接待旅游观光、探亲访友、洽谈贸易和从事其它友好活动的外国和港澳台胞24500人次,比上年下降32.7%。国际旅游收入777.13万美元,比上年下降43.1%。

七、财政、税收、金融、保险

财政、税收收入快速增长。我市继续贯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加大对重点兴市立县项目的资金投入,积极推进企业改革,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调整支出结构,确保了“非典”防治和社会保障支出。财政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减轻了农民负担。

全年全部财政收入完成130亿元,比上年增长35.7%。一般预算收入41.43亿元,比上年增长19.5%;基金收入15.93亿元,比上年增长61.0%;一般预算支出72.09亿元,比上年增长21.0%,社会保障、农业和医疗支出增长较快。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全市税收收入完成121.62亿元,比上年增长33.5%,其中国税收入72.04亿元,地税收入49.58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9.2%和16.0%。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存、贷款同步增长。2003年底,全市金融系统各项存款余额为1076.41亿元,比年初增加186.48亿元。金融系统各项贷款余额为717.64亿元,比年初增加151.50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3072.80亿元,现金支出3135.54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62.74亿元。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23.04亿元,比年初增加99.13亿元。全市居民人均储蓄存款余额10237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各类保险机构保费收入24.35亿元,比上年增长34.4%,其中人寿险市场迅速扩大,人寿险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41.2%,财产险保费收入比上年增长18.3%。赔给付金额5.87亿元,比上年增长27.1%。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城市及小城镇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全年城市及小城镇建设投资15.9亿元,比上年增长26.2%。城市功能更趋完善,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新建和改造城市道路37公里,新增道路面积20.16万平方米。新铺燃气管线67公里,扩供管道煤气用户9119户。新增城市集中供热面积37万平方米。利用世行和国外基金贷款建设的市中心区和周边区扩供水工程进展顺利。新增公交营运车辆43部,北郊公交客运枢纽中心建设征地工作基本完成,2004年计划开工建设。村镇建设水平逐步提高,全市村镇铺装道路460万平方米,铺设供水管道175公里,排污管道52公里。

城市生态环境继续改善。积极开展营造城市森林活动,共植树1548万株,新增绿化面积2310.2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1.78%,绿地率达到36.4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9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提高2.69个百分点、4.41个百分点和2.4平方米。继续实施东部、南部采煤下沉区绿化工程,环市区生态绿化圈建设已正式启动。

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城市空气质量逐步提高。全年完成治理项目261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3.94%,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达到97.31%;工业固体废弃物处置利用率达到%;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8.44%;工业粉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7.8%,均比上年有不同程度提高。24家全工艺水泥企业进行了深度治理,全面清理整顿不法排污企业,共检查各类排污企业2267家,查处不法排污企业577家。全市共有12家企业通过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建成31个绿色环保社区,市中心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及二级以上标准天数为242天,比上年增加44天。

九、科技、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加速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科学研究、技术开发及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新进展。全市共取得科研成果87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15项,国内领先水平的60项,国内先进12项,获省级科技技术奖励23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1项)。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650项。技术交易额1.66亿元,比上年增长2%。在科研成果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河北理工学院完成的“薄板坯连铸连轧辊磨损行为的预报系统研究”项目、开滦集团公司完成的“震害的场地破坏机理及其工程应用研究”项目、河北省稻作研究所和唐山市滦下灌区管理处共同完成的“冀东盐渍化土壤水稻节水高产灌溉技术体系研究”项目、华北煤炭医学院完成的“脑动脉硬化对视路血供影响的形态与视野缺损的探讨”等15个项目。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3167所,在校生133万人,其中高校在校生同比增长1倍,各类学校专职教师7万人。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发展,升学率达到71.9%。小学生在校人数50万人,儿童入学率为99.9%。幼儿园在园儿童12万人,全市拥有盲聋哑学校14所,就读学生1883人,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影剧院和开放礼堂7个,文化馆和群艺馆15个,图书馆13个,总藏书134万册,年借阅人数105万人次。全市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拥有县级广播电视台10座;广播人口覆盖率100%;电视人口覆盖率1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49.26万户。

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提高。取得了防治“非典”阶段性重大胜利,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得到加强,城乡医疗条件进一步改善。全市共有各类医院113所,医院床位达2.3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8万人。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80%以上,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预防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适龄儿童基础免疫四苗接种率达到96%,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去年明显下降。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3年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团体冠军4次,获个人单项金牌77枚。承办了4项国际、国内比赛。社区体育设施建设加快,全市建成健身路径97条,社区健身苑10个。体育产业健康发展,全年新增体育经营单位18家,有体育运动场地65个,其中体育场馆11个。

十、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增长,生活质量稳步提高。据城市居民200户抽样调查,2003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68元,比上年增长8.1%。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年人均消费性支出6530元,比上年增长8.3%,其中交通通讯支出和教育文化娱乐服务支出,分别比上年增长20.6%和22.9%。恩格尔系数为35.93%,比上年下降1.07个百分点。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彩电131台,电冰箱99台,冰柜30台,洗衣机104台,摩托车32辆,空调器46台,家用电脑27台,家用轿车2.5辆。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15.27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5%。

据对农村1250户居民抽样调查,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790元,比上年增长4.5%;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197元,比上年增长5.7%。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95台,电冰箱60台,洗衣机90台,摩托车55辆。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5平方米,比上年增长0.4%。

职工工资水平继续提高。年末职工人数84.9万人,职工工资总额达88.8亿元,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1584元,比上年增长11.5%。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年末全市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48.9万人,覆盖率达99%。离退休人员实行社会化管理人数达到16.66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为72.3万人,其中企业57.5万人。全市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人数为62.2万人,比上年增加10万人。全年累计为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金2.34亿元。大力实施再就业工程,9589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了再就业。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社区建设成效显著。全市已建成社区居委会404个。社区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已建成社区服务网点6430个,新建81个社区居委会“星光老年之家”。全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数7.53万人,低保工作水平居全省前列。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236所,入敬老院人数达6668人。

十一、人口

我市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着力降低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年末全市总人口706.28万人,其中市区294.91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3.62万人和2.16万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482.74万人,比上年减少22.04万人;非农业人口223.54万人,比上年增加25.65万人。人口出生率8.83‰,死亡率5.52‰,自然增长率3.31‰,分别比上年下降0.57个、0.02个和0.55个千分点。

(注:本公报数字均为快报数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