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会员中心
统计年鉴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年鉴分省、行业总索引 ]
统计公报年度索引: 2023 2022 2021 2020 2019 2018 2017 2016 2015 2014 2013 2012 2011 2010 [ 统计公报分省总索引 ]
站内搜索: 高级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统计公报 > 河北

唐山市200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09-12-31 10:20:25 来源:唐山市统计局 作者:admin 点击:1884次

2002年,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克服种种困难,推进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在巩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成果的同时,不断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全面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整个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全市综合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其主要特点是:国民经济稳步增长,综合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城镇化建设明显加快,物价平稳,市场繁荣稳定,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财政收入增长较快,金融运行平稳,政治安定,社会保障得到加强,科技教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初步测算,全市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102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完成187亿元、570亿元和345亿元,比上年分别增长4.5%、11.5%和11.4%。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5715元,比上年增长9.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7.0:51.7:31.3。

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综合竞争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较低,农民收入增长缓慢;部分企业机制转换滞后,技术改造步伐不快,经济效益不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高新技术及其产业发展不快;对外开放的规模和水平较低,就业压力依然较大。这些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一、农业

2002年,全市广大农村认真贯彻党和国家关于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一系列方针政策,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积极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无公害农业。克服了自然灾害等不利因素的影响,农村经济稳步、健康发展,全市完成农业总产值336亿元,比上年增长4.5%。

农业结构调整扎实推进。全市粮、棉、油播种面积进一步压缩,蔬菜播种面积明显增加。全年粮食总产量260.4万吨,比上年减少4.8%;棉花总产量1.8万吨,比上年减少10.0%;油料总产量21.8万吨,比上年减少13.0%;蔬菜总产量达1120万吨,比上年增长8.4%;干鲜果总产量186万吨,比上年增长4.6%。

林业生产持续发展。2002年,全市完成造林面积2.2万公顷,年末实有林地面积30.3万公顷,森林覆盖率21.89%。

畜牧业生产快速发展。随着区域特色养殖规模的扩大,产业化经营率的提高,主要畜产品质量进一步提高,区域特色养殖规模迅速扩大,为繁荣市场、满足人民生活起到了积极作用。全年肉类总产量64.2万吨,比上年增长3.9%;禽蛋产量32.8万吨,比上年增长3.3%;奶产量51.4万吨,比上年增长23.5%。

渔业生产保持稳定增长。远海捕捞、海水综合养殖、海水工厂化养殖及稻田养殖得到迅速发展,水产品产量保持稳定,质量、效益进一步提高。全年水产品产量43.9万吨,比上年增长5.3%;其中海水产品产量27.9万吨,比上年增长4.5%;淡水产品产量16万吨,比上年增长6.9%。

农业生产条件继续改善。全市财政直接用于支援农村生产支出1.4亿元,年末农机总动力达到690万千瓦,比上年增长2.5%。抗倒伏、高产品种播种面积加大,名优新特产品增加,提高了农业科技含量。农田水利建设得到加强,年末机井达到13万眼,比上年增长2.3%;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8.2万公顷,发展节水灌溉26.9万亩,比上年增长2.7%。

农业产业化进程明显加快,生产力水平进一步提高。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加强了对龙头经济组织的管理,龙头经济组织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壮大,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区域主导产业,强化了生产基地建设,2002年我市产业化经营率达到50%。

乡镇企业稳步发展。乡镇企业通过深化改革和优化产业结构,适应市场能力普遍增强,产销形势明显好转,经济效益明显提高。全年完成增加值389亿元,比上年增长19.1%,实现利税113亿元,比上年增长29.8%。

二、工业和建筑业

2002年,全市工业系统坚持以结构调整为主线,积极推进企业改革,大力推进结构优化和升级,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生产和效益实现同步增长,工业经济整体运行质量稳步提高,全部工业完成增加值53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

工业生产较快增长。全市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282.0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完成增加值130.1亿元,增长7.5%;股份制企业完成125.9亿元,增长16.6%;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完成30.8亿元,增长12.5%。分轻重工业看,全市轻工业完成增加值39.9亿元,增长3.9%;重工业完成增加值242.1亿元,增长17.7%。产销衔接状况良好,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8.26%。在重工业产品中,铁矿石成品矿增长22.2%,钢增长57.9%,成品钢材增长34.8%,生铁增长45.7%,水泥增长42.2%,釉面砖增长17.1%;洗精煤、焦炭、纯碱、发电量等均有较快增长。在轻工业产品中,机制纸增长75.9%,原盐增长8.2%,日用陶瓷增长15.6%,纺织类、酒类产品产量有不同程度下降。

狠抓结构调整,产业优化升级。全市工业系统一直把结构调整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从市情出发,立足自身资源和传统优势,一方面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另一方面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推动我市传统工业优化升级。随着我市工业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进一步优化,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采选业、水泥制造业、黑色金属矿采选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等支柱行业得到快速发展。上述五大行业(规模以上)共完成增加值160.9亿元,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57.1%。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市场前景不大的传统工业投入减少,产品更新换代加快,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新产品产值完成23.3亿元,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9%。

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提高。国有及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全年实现销售收入821.3亿元,比上年增长20.4%;实现利润51.4亿元,比上年增长43.4%,其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实现利润21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28.99%,总资产贡献率10.67%,流动资产周转率1.95次/年,成本费用利润率6.69%,全员劳动生产率55030元/人。

建筑业生产继续平稳发展。全市建筑业完成增加值37亿元,比上年增长6.5%。

三、固定资产投资

今年以来,我市紧紧抓住国家加大投资的有利时机,以北京“申奥”成功和加入WTO为契机,不断加大固定资产投资力度。在资金投向上,注重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和教育设施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和企业技术改造,注重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出口创汇、高利税项目的投入,投资规模不断扩大,投资结构进一步得到优化。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232.5亿元,比上年增长5.6%。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在国有和其他单位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中,基本建设投资完成33.9亿元,比上年减少12.7%;技术改造投资完成61.2亿元,比上年增长13.9%;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21.6亿元,比上年增长33.7%。

投资效果明显提高。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施工项目达8152个,其中全部建成投产项目7095个,建成投产率87.0%。全社会新增固定资产183.6亿元,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为78.9%。

年内新增生产能力主要有:原煤开采24万吨,炼铁314万吨,炼钢97万吨,11万伏以上变电设备能力48万千伏安,水泥106万吨,光纤通讯电缆520芯公里,卫生陶瓷20万件,新建公路34.8公里,中等学校学生席位11502个。

重点项目建设卓有成效。全市35个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3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2.0%。年内已建成投产和部分投产的项目主要有:冀东油田勘探开发、陈庄国家储备库、供电公司滨河220V变电改造、遵化城市热力网、冀腾纸业年产10万吨牛皮箱板纸、玉田双汇等14个项目。

2002年全社会房屋竣工面积1000.72万平方米,其中住宅房屋竣工面积501.19万平方米。房屋竣工率52.0%,其中住宅房屋竣工率65.0%。

四、交通运输和邮电

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有较大进展。2002年用于交通建设资金5.2亿元。年内改扩建公路(包括乡村公路)936公里,其中国、省道路198公里,地方道路738公里,修建各种桥梁193座。全市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7451公里,其中高速公路总里程达到286公里,高速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2.12公里。极大改善了我市整体交通环境。

公路运输稳步发展,运输市场进一步规范。全年客运量8399万人,客运周转量32.9亿人公里,分别比上年增长0.7%和3.0%;货物运输量1.03亿吨,与上年基本持平,货物周转量73.3亿吨公里,比上年增长1.8%。高速客运和快速货运得到较快发展,成为交通运输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水路运输发展迅速,京唐港建设步伐加快。2002年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465万吨,比上年增长32.9%,已跻身全国港口20强行列。14、15号泊位完成了五万吨级改造,已竣工通航。

邮电通信事业快速发展。2002年全市邮电业务总收入完成23.16亿元,比上年增长12.9%。主要邮电业务实物量与上年比较,特快专递减少7.9%,函件增长10.3%。年末全市拥有电话机158.4万部,比上年增加22.9万部,电话普及率达22.5部/百人。市话交换机总容量达182.4万门,比上年增加10.9万门。移动电话发展迅速,年末移动电话达到108万部,比上年增长37.6%,互联网用户达到22.9万户,比上年增长1倍。

五、国内贸易和物价

消费品市场稳中趋旺。在扩大内需、启动消费政策的有力推动下,我市城乡市场保持了持续、繁荣、稳定的发展局面。消费总量明显增多,新兴业态快速发展,多种经济成分、多种经营方式、多层次的流通格局日趋完善,为国民经济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2002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77.4亿元,比上年增长10.3%。其中市区零售额142.2亿元,县(市)的零售额135.2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7.8%和13.2%。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增长13.3%,餐饮业增长12.4%。个体经济发展迅速,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7亿元,同比增长12.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3.0%,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

全市集贸市场个数发展到545个,其中各类专业市场115个。城乡集市贸易实现成交额296.9亿元,比上年增长9.7%。

新兴业态得到快速发展,传统的零售业运作模式正在逐步向现代新兴流通网络转变。2002年全市拥有限额以上连锁企业9家,其中零售企业7家,餐饮企业2家。

市场物价平稳。2002年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为98.6%,其中居住类价格上升,食品、衣着、家庭用品、医疗保健、交通和通讯等价格下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为100.9%。

六、对外经济

对外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市以企业嫁接改造和基础建设为重点,紧紧结合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对外开放步伐,取得了显著成效。我市积极参加国家和省举办的多次对外招商和经贸洽谈活动,成功地举办了第五届中国陶瓷博览会和经济技术合作暨贸易洽谈会,开辟了新的国际市场和招商引资渠道,出口创汇大幅度增加,出口商品呈多元化发展。

2002年全市进出口总额73395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8.7%,其中出口总额38451万美元,比上年增长17.9%。从出口品种看,机电仪产品及设备、服装及衣着附件、水海产品、塑料橡胶及制品出口增长较快,分别比上年增长51.1%、19.3%、33.6%和48.0%。日用瓷和机电产品是我市主要出口产品,占全部出口额的33.4%。出口区域扩展到6大洲141个国家和地区。

全年批准外商投资合同50项,合同总金额3.9亿美元,合同外资额1.0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6.0%。实际利用外资1.48亿美元,比上年减少3.9%。其中外商直接投资1.3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2.8%。

全年共接待旅游观光、探亲访友、洽谈贸易和从事其它友好活动的外国和港澳台胞3.64万人,比上年增长0.1%。国际旅游收入1883万美元,比上年增长59.0%。

七、财政、税收、金融、保险

财政、税收收入快速增长。我市继续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坚持依法治税管费,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促进了全市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2002年全市全部财政收入完成93.18亿元,可比口径比上年增长13.5%。一般预算收入34.7亿元,比上年增长22.1%;财政支出59.6亿元,比上年增长14.2%。教育支出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全市财税收入完成81.2亿元,比上年增长14.3%,其中国税收入47.7亿元,地税收入28.6亿元,海关代征收入0.9亿元,财政部门税收4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18.1%、1.4%、70%和124.4%。

金融形势保持稳定,信贷力度加大。2002年底,全市金融系统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892.3亿元,比年初增加103.4亿元。金融系统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568.6亿元,比年初增加63.6亿元。金融机构现金收入2231.29亿元,现金支出2248.44亿元,收支相抵货币净投放17.15亿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各类保险机构共承保各种保险金额1351.8亿元,比上年增长21.3%;保费收入18.1亿元,比上年增长31.2%,赔给付金额4.6亿元,比上年增长21.1%。

八、城市建设和环境保护

2002年,我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用事业得到较大的发展,公共设施的承载能力大幅度提高,市政基础设施功能建设得到进一步完善。以解决群众行路难为重点,新建了学院北路(北新道-兴源道)、华岩北路(丰源道-龙富道)。改扩建了开平北外环路、古冶京山道、丰润林荫道。新增城市道路长度5.7公里,新增城市道路面积11.9万平方米。分页标题[/!--empirenews.page--]

城市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围绕创建现代生态园林工业城市的目标,加大投入力度,重点实施“带、环、区、廊、点、面”建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8.5%,绿地率达到31.3%,人均公共绿地面积7.5平方米,分别比上年提高了0.5个百分点、0.3个百分点和0.49平方米。公用事业发展迅速,全年扩供管道煤气用户1.1万户,扩供集中供热面积55.5万平方米,既解决了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又改善了人民生活质量和环境质量。

城市公共交通不断发展。2002年新增大中型公交营运车辆117部,新建港湾式停车站35处。调整改造老线路,开辟新线路,推行“公共汽车小区行”战略,年内新开通公交线路5条,进一步方便了市民出行。

环境保护工作得到进一步重视和加强,城乡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全年完成环境治理项目298个,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95.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达标率达到90.5%,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35.0%,工业烟尘排放达标率达到96.4%。污染源深化治理逐步推向深入。50家全工艺水泥企业进行了深度治理。境内189座石灰窑停止使用或拆除,对8家2万吨以下不稳定达标的生料造纸厂实施了关停或取缔。全市对699台(套)超标燃煤设施进行治理,烟气黑度达标率达到99.3%。全市共建成10个绿色环保社区,中心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二级及二级以上标准天数为198天。

九、科技、教育、文化、广播、卫生和体育

继续实施“科教兴市”战略,为我市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在煤炭、冶金、建材、机械、化工、轻工等重点行业,推行先进制造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精密制造技术、高效节能与环保技术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了传统产业的科技化改造。高新技术产业健康发展,实现高新技术技工贸总收入145亿元,比上年增长31.8%。全市80%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立了技术创新机构,80%以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和90%的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相对稳定的技术依托,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支撑作用和创新能力日趋增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取得新成果,全年共取得科研成果85项,其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5项,国内领先水平的69项,国内先进11项。在科研成果中,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有:“高早强特种油井水泥”、“5×7片式压控晶体振荡器”、“河北稻区飞虱种群调查及识别技术”、“户用超声热力计”、“荞麦花叶总酮提取工艺及降糖、降脂作用和机制研究”5个项目。获省级科学技术奖励25项。全市共受理专利申请654件。签订各类技术交易额1.66亿元。

教育事业稳步发展。2002年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学校2676所,在校生129.18万人,其中高校在校生同比增长56.0%,各类学校专职教师7.22万人。全市高校招生比上年增长68.0%。高中阶段教育进一步发展,初中毕业升学率达到69.5%。儿童入学率为99.8%。幼儿园在园儿童12万人,全市拥有盲聋哑学校14所,就读学生866人。

文化事业健康发展。2002年,我市广泛组织了文化进社区活动,荣获中央文明办、文化部颁发的“全国四进社区”文艺展演金奖和组织奖,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唐山)评剧艺术节,提高了唐山传统艺术在全国的知名度。全市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影剧院和开放礼堂7个,文化馆和群艺馆15个,图书馆13个,总藏书133万册,年借阅人数101万人次。全市拥有市级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拥有县级广播电视台10个;广播人口覆盖率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达到100%;有线广播电视用户达到42.1万户。

卫生服务整体水平和质量有了新的提高。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人口覆盖率达到78%,群众就医条件明显改善。预防保健工作得到进一步加强,全市适龄儿童基础免疫四苗接种率达到97.6%,甲乙类传染病发病率较去年明显下降。全市共有各类医院482所,医院床位2.2万张,卫生技术人员2.7万人。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02年我市大力兴办群众体育事业,举办了唐山市“第二届群众体育艺术节”,参与健身群众达100多万人次。全市共筹集社会资金300多万元,承办了6项国际、国内比赛,被评为河北省最佳赛区。发展一级裁判员5名,国际级裁判员1名。坚持“以体为本,全面发展”,开发建成了占地350平方米的台球俱乐部,500平方米的健康城,全年新增体育经营单位81家,有体育运动场地64个,其中体育场馆24个。在省级以上比赛中获团体冠军4次,获个人单项金牌54枚。

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2002年全市拥有各类社会福利院245所,入敬老院人数达6796人。救灾救济工作力度加大,有47万灾民得到及时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事务工作不断创新,建成252个社区居委会“星光老年之家”。

十、人民生活

城乡居民收入稳定增长,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据城市居民200户抽样调查,2002年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850元,比上年增长7.1%。消费结构进一步改善,年人均消费性支出6033元,比上年增长6.5%,其中食品支出2230元,比上年增长1.0%。恩格尔系数为37.0%。年末每百户城市居民拥有彩电132台,电冰箱98台,冰柜31台,洗衣机100台,摩托车25辆,空调器38台,家用电脑20台。居民居住条件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现住房屋总使用面积15.2平方米。

据对农村居民1250户抽样调查,2002年农民人均纯收入3628元,比上年增长3.3%;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067元。年末每百户农民家庭拥有彩电93台,电冰箱56台,洗衣机88台,摩托车54辆。农民人均居住面积达到28.3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2%。

职工工资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职工人数86.6万人,职工工资总额达80.8亿元,在岗职工年人均工资10427元。

居民储蓄存款增加。年末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达到623.9亿元,比年初增加62.6亿元。

十一、人口

我市继续贯彻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着力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年末全市总人口702.7万人,其中市区292.8万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6万人和1.6万人。在总人口中,农业人口504.8万人,比上年减少1.5万人;非农业人口197.9万人,比上年增加4.0万人。人口出生率9.40‰,死亡率5.54‰,自然增长率3.85‰,分别比上年提高1.1个、0.3个和0.8个千分点。